刘湲[1]2003年在《歇尔西的“单一音”探析》文中研究说明贾钦多·歇尔西(Giacinto Scelsi 1905-1988)是20世纪意大利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他首创的“单一音”技法,使他被誉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创造力的作曲家之一”。 歇尔西的“单一音”是一种既区别于“音色旋律”,又不同于简约主义(minimalism)和“微复调”(micropolyphony)的音乐观念。它的特点是以“单一音符”的微分音化为主,并在各种从属支架结构中层层铺展开来;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深刻的内涵(哲学、宗教等方面),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变化和戏剧性张力。在情感色彩上,他的音乐还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在形式上打破了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普遍具有的精巧写作方式,而在内容上更为自由而浪漫;同时又不同于偶然音乐的随机方式,具有相对控制的内聚力。 为了集中探讨“单一音”,本文选取了歇尔西创作成熟期对“单一音”手法运用的最典型的代表作之一:《ANAHIT/pour violon sol o et 18instruments》(女神/为小提琴独奏与18件乐器)(1965)作为切入点,分析他在创作中的技术手法与风格特征,作为学习,并结合笔者本人创作实践进行参照思考,以期对“单一音”的经验有更多深入的理解,并试图探寻其创新价值和对我们创作的启发。 论文在第一章中首先以歇尔西一生创作的四个时期:初始阶段、探索阶段、成熟阶段、回归阶段,概要地介绍他生平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创作的总体特点。 在第二章中,文章重点从“单一音”形态所包含的叁种技法思维:单一音符、单一音调和单一音响,以及作品的旋律形态、和声形态、节奏形态、结构形态和音色技法等多个不同的角度对歇尔西的《ANAHIT》进行较详尽的技术分析。 在第叁章中,文章选取了与“单一音”思维接近或相似的几位20世纪作曲家的某些作品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同时还以本文作者的作品: 《第一狂想诗-一为阿仇山的记忆》和交响诗篇《土楼回响》为例,在运用我本人所设想的“单细胞”生成原则的初步实践中,对与歇尔西“单一音”观念的异同关系所做的一些思考。 文章最后的结语归纳了“单一音”的创作特征及可能对我们创作实践带来的启示,并指出了歇尔西“单一音”技法的内涵:以最小的材料形式,负载极深层的思想、情感内涵与技术信息内涵,并围绕净化的材料进行精密的技术处理,积极攀登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
鲁立[2]2013年在《谢尔西四首弦乐四重奏中的声音主义观及其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贾钦多·谢尔西(Giacinto Scelsi,1905-1988)是二十世纪着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其创作涉及众多领域,而他最负盛名的“单一音”技法更是成为了作曲家本人的代名词。不仅如此,谢尔西在音乐理论方面也有着非常独特的观点,比如他对于“声音”和“音乐”的看法就启发了后来的很多作曲家。因此毫不夸张地说,这位作曲家不仅从创作语言上,更是从音乐观念上深深地影响了与他合作过的同辈以及后辈音乐家们。谢尔西的创作生涯包含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风格时期,一个是现代主义风格时期(1929-1948),另一个则是声音主义风格时期(1952-1988)。由于声音主义观及这一风格时期的作品是谢尔西最令人瞩目的课题,且就笔者现在所搜集到的国内外文献而言,尚未有学者对此进行理论结合实践的论述研究,因此,本论文选择以谢尔西的声音主义观及其实现作为研究核心。其具体思路是,以谢尔西的部分声音主义作品为观察对象,首先对深埋在创作中的作曲家声音主义观及其成因进行梳理阐释;再以此为切入口,对作曲家在作品中所展示的创作技法进行总结归纳,从而揭示出谢尔西在确立了声音主义观之后选用了哪些符合其美学观念,能为他带来所需声音效果的具体手法。通过这样的思路,笔者希望能将谢尔西的美学观念和创作技法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加完整地了解到声音主义观是如何体现在谢尔西的思想和创作中的,并最终为我们判断谢尔西在现代音乐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提供坚实的证据。于是,在这样的思路之下,笔者选择了以谢尔西声音主义时期的四首弦乐四重奏作为研究对象。谢尔西一共创作了五首弦乐四重奏,除了《第一弦乐四重奏》创作于现代主义风格时期外,其他四首皆属于声音主义风格。选择它们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这四首弦乐四重奏都是谢尔西非常优秀的作品,具备了鲜明的声音主义特征,因此对它们进行观察和剖析是可以顺应本论文的构思设想的;二是由于它们同属于弦乐四重奏这一体裁,且相关曲谱己全部出版,因此使本论文选定的研究对象看起来较为统一和完整。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弦乐四重奏》是谢尔西早期的代表作,且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谢尔西在美学观念转化之后在创作技法方面发生的转变,因此,笔者把对该作品的分析以附录的形式包含在论文中,如此既不会影响正文对于谢尔西声音主义观及其实现的讨论,也使得整个论文从弦乐四重奏研究的角度来说更加完整,并且使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谢尔西在不同的风格时期所选用的不同的创作技法。如此,本论文的结构布局便形成了上下篇的形式:“上篇”包含了四章,主要论述了谢尔西四首弦乐四重奏的声音主义创作特征及其思想根源。第一章是一个概述章节,笔者在其中大致梳理了弦乐四重奏这个体裁形式在西方的发展过程以及谢尔西四首四重奏的大体写作情况和所具备的声音主义特征:第二、叁、四章分别梳理了谢尔西声音主义观的成因和其中最主要的核心观点,使读者对作曲家的创作思想、音乐美学观甚至是世界观都有所了解。“下篇”主要介绍了声音主义观在四首弦乐四重奏中的实现。该篇同样包含四章,通过对音高组织、音响特色、节奏手法和结构过程四个方面进行的详细分析,以总结出谢尔西独特的声音主义表现手法。最后,笔者尝试对谢尔西在弦乐四重奏发展史上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价值进行阐述和界定,以期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历史角度上对谢尔西的创作进行评估。
许扬宁[3]2010年在《许常惠现代风格室内乐作品研究》文中提出许常惠(1929-2001)是台湾在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推动现代音乐创作的主要人物之一,其成就分为民族音乐学以及作曲两个方面:在民族音乐学方面,他与史惟亮(1925-1977)进行多次田野采集工作,包括1967年发起台湾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歌采集”运动;在作曲方面,力倡创作具有时代感的中国音乐作品,即采用现代音乐语汇创作富有中国风格特征的作品,落实到具体创作实践中,在音高方面主要体现为调式特征运用以及吟诵音调特征的撷取;节奏方面抽取民族音乐中的节奏特征以及采用梅西安节奏模式进行渗透;结构方面更体现在迭奏特征的运用以及对数字“五”的控制。以上特点均显示许常惠在音乐创作中,藉由对民族认同的追求,进一步实现他的自我认同。至于形成这种创作风格的原因,是由于在他留学法国前后,台湾从政府政策到专业音乐教育均脱离国际音乐发展,加上他在留法时期的思考、民歌采集运动的研究成果以及童年的生活经验所导致。
韩锺恩[4]2008年在《关于纯粹声音陈述的几则叙事》文中指出该文针对纯粹声音陈述进行叙事,其中包括:声音概念是一个概念,《庄子》窍穴与叁籁读解,声音的叁种成就,声音存在问题的叁个关注,由纯粹声音陈述关联其他,由《何训田方舟》引发的思考,回到纯粹声音陈述,等等。认为:纯粹声音陈述,就是声音自身存在(物自体)和主体自身存在(人自体),再加上合式表述,以及叁者在绝对临响层面上的相合。
江珑珑[5]2014年在《对秦文琛唢呐协奏曲《唤凤》的作曲技法探析》文中提出秦文琛是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作品多是以室内乐、交响乐创作为主。其中,很多作品都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好评。本篇论文选取了唢呐协奏曲《唤凤》作为研究对象。他在创作手段上汲取了欧洲音乐技法与管弦乐队的特点,结合中国民族乐器,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管弦音乐作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作品中的音高组织关系、节奏形态、结构布局和音响色彩等方面来发掘这部作品中多种创作技法的综合运用。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组成。在绪论中对论文的选题缘起和立意做了阐述,并大致介绍了作曲家及其唢呐协奏曲《唤凤》的创作背景。正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从同音控制法、音高组织关系、创作技法的多元性、音乐结构、节奏形态与配器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结语中,从总体阐述了这部作品的创作技法和风格特征,并从中获得一些心得体会。
邵文婧[6]2017年在《陈晓勇《时代万花筒》创作技法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陈晓勇是一位活跃在当今国际乐坛上的着名旅德华裔作曲家,他在突破风格归属、建立个性化风格特征方面始终坚持着积极探索。本文以陈晓勇的管弦乐作品《时代万花筒》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作曲家与《时代万花筒》介绍,从作曲家创经历、不同时期风格特征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叁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二章至第五章为作品的本体分析,分别从音高材料组织、曲式结构、织体形态、配器手法运用这四个方面对作品《时代万花筒》进行相关创作技法运用的分析。笔者尽可能从创作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对本曲音响的主观体验,试图总结和提炼出陈晓勇的创作技法运用特点。
蒋龙[7]2016年在《管弦乐作曲中对电子音乐思维的运用——以20世纪作曲家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当代的音乐管弦乐作曲技法的演变,传统作曲中的音响平衡关系与传统乐器演奏法退居次要地位。当代的音色观念与现代音乐中乐器演奏法其共同的追求都是基于对新音色的挖掘。随着电子音乐和电子技术手段的出现,作曲思维观念中出现了对于声音素材的重新,在充满"个性写作"的这个时期,当代音乐作曲家也尝试用更多的方式来获取新的音色。创造新音响化的创作观念在这个时期成为最主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歇尔西的“单一音”探析[D]. 刘湲. 中央音乐学院. 2003
[2]. 谢尔西四首弦乐四重奏中的声音主义观及其实现[D]. 鲁立. 上海音乐学院. 2013
[3]. 许常惠现代风格室内乐作品研究[D]. 许扬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10
[4]. 关于纯粹声音陈述的几则叙事[J]. 韩锺恩.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8
[5]. 对秦文琛唢呐协奏曲《唤凤》的作曲技法探析[D]. 江珑珑. 沈阳音乐学院. 2014
[6]. 陈晓勇《时代万花筒》创作技法探析[D]. 邵文婧. 中国音乐学院. 2017
[7]. 管弦乐作曲中对电子音乐思维的运用——以20世纪作曲家为例[J]. 蒋龙. 黄河之声.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