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母婴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母婴,乙型肝炎,梅毒,免疫,艾滋病,孕妇,病毒。
母婴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林景美,陈秋霞,朱道谋,林秋玉,黄小慧[1](2019)在《孕晚期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阻断母婴传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孕晚期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阻断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将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孕晚期HBV感染240例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120例及对照组120例,研究组每日口服一次替比夫定600 mg,每月一次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至分娩后停药,对照组每月一次肌注HBIG 200 IU,所有孕妇治疗前均接受HBV两对半及HBV DNA检测,所有新生儿出生后马上取静脉血行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查及乙肝病毒DNA定量。对新生儿的畸形、窒息、早产、剖宫产及产后出血情况进行记录。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HBV DNA研究组平均下降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BV DNA阳性58例,宫内感染4例,占6.90%;阴性62例,宫内感染0例。对照组HBV DNA阳性59例,宫内感染18例,占30.51%;阴性61例,宫内感染0例。HBV阳性患者中,研究组宫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及新生儿的畸形率、窒息率、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出生体质量、身长、阿氏评分(Apgar评分)及胎龄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晚期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且抗病毒治疗药物替比夫定的安全性高,不会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吴肖冰,冯铁建,余卫业[2](2019)在《预防控制梅毒母婴传播的关键措施及实施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目前正与全球一起致力于消除先天梅毒。通过加强妊娠梅毒筛查、规范梅毒诊疗、促进性伴干预等关键措施,能有效地预防先天梅毒及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以深圳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为例,通过建立一体化医学整合防控模式,贯彻"孕妇-新生儿-性伴"叁位一体的干预措施,有效地将先天梅毒发病率从2002年的109.31/10万活产儿下降至2016年的3.94/10万活产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为我国建立了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的典型范例。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如能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的策略及措施,可促进我国消除先天梅毒目标的最终实现。(本文来源于《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芮婷婷,吴炜林,朱敏[3](2019)在《2013-2017年芜湖市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效果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芜湖市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母婴传播(PMTCT)项目以来的梅毒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的干预及感染情况,评价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工作的效果,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芜湖市所有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孕产妇为目标人群,从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信息系统中导出芜湖市相关数据,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差异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结果 2013-2017年芜湖市住院分娩梅毒阳性产妇总数为467例,阳性率为0.28%;2013年梅毒阳性孕产妇规范治疗率为12.86%,2017年规范治疗率上升至55.13%,呈逐年升高的趋势(χ~2趋势=47.224,P<0.001);499例梅毒感染孕产妇分娩的509例婴儿,7 d内死亡2例,出生即诊断为先天梅毒儿的7例,后续随访诊断为先天性梅毒的3例,先天性梅毒儿发生率为5.88/10万。结论梅毒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干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梅毒阳性孕产妇规范治疗率较低,其所生婴儿干预比例仍需提高。(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22期)
黄璇[4](2019)在《健康教育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方法对2016-2018年北海市参加婚检和孕检的妇女分两组发放调查问卷,并对其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结果两组回收的调查问卷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2016-2018年北海市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为0。结论加大对育龄妇女健康教育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婚检和孕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率和咨询率,可以最大限度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22期)
马丽英,沈利娟[5](2019)在《妊娠后期应用替诺福韦治疗血清HBV高载量孕妇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妊娠后期应用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阻断HBV高载量孕妇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9月我院诊治的HBV高载量孕妇83例,其中56例在妊娠28周接受替诺福韦口服抗病毒药物至分娩结束,另27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在婴儿出生12个月时检测血清HBV DNA、HBeAg和HBsAg水平,判断感染阻断情况。结果在分娩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妇女血清HBV DNA水平为(3.9±0.7) lg IU/ml,显着低于未抗病毒组[(7.6±0.5)lg IU/ml,P<0.05],血清HBsAg水平为(674.3±301.9) IU/ml,显着低于未抗病毒组[(1104.1±401.2) IU/ml,P<0.05],血清HBeAg水平为(2059.8±996.4) s/co,显着低于对照组[(3479.4±1287.6) s/co,P<0.05];抗病毒组HBV母婴传播阻断率为100.0%,显着高于未抗病毒组的81.5%(P<0.05);抗病毒孕妇均未出现因药物治疗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后期应用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HBV高载量孕妇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好,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袁敏[6](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和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导读据社会调查结果显示,世界范围内目前流行最广、传播范围最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就是乙型肝炎,乙型肝炎逐渐开始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这种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会带来严重的影响。通过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存在20亿左右的人感染上了乙型肝炎病毒,我们叫做HBV,有3.5亿左右的人被诊断为慢性感染者,随着乙型肝炎病情的发展,很可能会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相关性肝脏疾病,这类疾病死亡率高。乙型肝炎病毒在中国的传播范围非常广,目前已经有1.3亿人民诊断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的一个省份为广东省。导致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传播途径为母婴传播。在所有的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中有40%左右的患者是通过母婴传播的方式感染上。有13%左右的孕妇携带着乙型肝炎病毒,很容易直接传染给胎儿。因此,我们需要充分掌握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方式,并且找到有效的方法来预防母婴的传播。接下来我就为大家详细的讲解乙型肝炎病毒在母婴传播中的具体途径以及有效地阻断方法。(本文来源于《家庭生活指南》期刊2019年11期)
王芳,龚梦露,郭丽芳,翟露露[7](2019)在《杭州市余杭区2015-2017年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杭州市余杭区2015-2017年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的母婴传播效果,为本区下一步开展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余杭区妇女及儿童的生命质量。方法根据2015-2017年杭州市余杭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报表及"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5-2017年余杭区孕产妇艾滋病、梅毒、乙肝孕期检测率分别为93. 26%、95. 47%、96. 49%,3年间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2015-2017年余杭区发现孕产妇HIV阳性率为0. 04%(5/12 507)、0. 01%(1/16 971)、0. 01%(1/16 334),梅毒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 32%(40/12 507)、0. 32%(54/16 971)、0. 32%(53/16 334);乙肝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 09%(637/12 507)、4. 49%(762/16 971)、4. 71%(769/16 334); 2015-2017年余杭区内HIV阳性产妇所娩婴儿接受预防性治疗率达100%,梅毒感染产妇所娩婴儿预防性用药率逐年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3年间乙肝暴露儿童免疫球蛋白接种率分别为93. 26%(11 664/12 507)、95. 47%(16 203/16 971)、96. 49%(15 761/16 334),3年间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依次为7. 95/10万活产、11. 74/10万活产、0/10万活产。结论 2015-2017年余杭区母婴阻断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还未达到目标,应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全区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21期)
王秋萍,李凤娥,骆淑娟[8](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影响因素。方法:选取HBsAg阳性孕妇663例及其新生儿663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基线问卷调查、乙型肝炎检查及病毒载量检测,经过免疫治疗后对新生儿开展出生后到7月龄随访调查,以新生儿感染结局为变量,采用常规分析方法、Logistic回归及一般线性模型等明确宝安区乙型肝炎孕产妇HBV母婴传播模式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3例新生儿中发生乙型肝炎感染22例,感染率为3.32%。HBeAg阳性及HBV-DNA量≥10~6的孕妇,新生儿乙型肝炎感染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及HBV-DNA量<10~6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HBIG免疫能明显降低新生儿感染率。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孕妇HBeAg阳性、HBV-DNA量(≥10~6)及免疫方式均是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结论:孕妇HBeAg阳性、HBV-DNA量及免疫方式是影响新生儿乙型肝炎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会增加新生儿的感染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9年20期)
徐宜咏,曹倩,黄凤华,桂希恩[9](2019)在《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孕产妇及其母婴传播的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近年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及母婴传播的有关情况。方法:对2013-2018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分娩及作者参与诊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孕产妇及出生的婴儿,通过查询及随访系统,收集整理相关的临床资料及信息。结果:175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分娩时年龄为(29. 6±6. 5)岁,≤20岁的9人,21~34岁的137人,≥35岁的24人。孕妇感染的途径:性传播161人,占92. 00%,不安全输血8例,母婴传播4例,静脉吸毒2例。分娩年份:2013-2014年42例占23. 99%,2015-2016年68例占38. 86%,2017-2018年65例占37. 15%。分娩胎次:系头胎108人占61. 71%,≥二胎的67人占38. 29%。妊娠结局及分娩方式:终止妊娠47例,117例完成分娩,其中剖宫产106例占90. 60%,阴道分娩11例占9. 40%。丈夫或配偶HIV感染状况:感染阳性48例占31. 37%,阴性105例,占68. 63%,情况不明的22例。母亲孕期服用阻断药物81人中,母婴传播1例,母婴传播率为1. 23%。未服用阻断药物27人,母婴传播10例,母婴传播率为37. 04%。结论:近年来未达婚龄及高龄孕妇感染不容忽视,二胎政策放开后,孕产妇感染及母婴传播的疫情更为严峻,综合防治任重道远。(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杰,王杰,庄辉,肖义炜[10](2019)在《HBV“a”决定簇准种特征是预测母婴传播免疫阻断失败风险的潜在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据《Gut》2019年8月报道】题:HBV"a"决定簇准种特征是预测母婴传播免疫阻断失败风险的潜在指标-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队列研究(作者Xiao Y等)随着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HBV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但迄今母婴传播仍然是HBV新发感染的主要来源,目前全球约1/3慢性HBV感染源于母婴传播。尤其在HBV中高流行地区,育龄期女性HBs Ag携带率较高,HBV母婴传播的风险增加。如我国育龄期女性中HBs Ag流行率仍较高(6. 0%~8. 0%),40%~50%的(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母婴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目前正与全球一起致力于消除先天梅毒。通过加强妊娠梅毒筛查、规范梅毒诊疗、促进性伴干预等关键措施,能有效地预防先天梅毒及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以深圳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为例,通过建立一体化医学整合防控模式,贯彻"孕妇-新生儿-性伴"叁位一体的干预措施,有效地将先天梅毒发病率从2002年的109.31/10万活产儿下降至2016年的3.94/10万活产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为我国建立了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的典型范例。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如能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的策略及措施,可促进我国消除先天梅毒目标的最终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母婴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林景美,陈秋霞,朱道谋,林秋玉,黄小慧.孕晚期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阻断母婴传播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2].吴肖冰,冯铁建,余卫业.预防控制梅毒母婴传播的关键措施及实施效果[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19
[3].芮婷婷,吴炜林,朱敏.2013-2017年芜湖市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效果评估[J].现代预防医学.2019
[4].黄璇.健康教育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
[5].马丽英,沈利娟.妊娠后期应用替诺福韦治疗血清HBV高载量孕妇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
[6].袁敏.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和预防[J].家庭生活指南.2019
[7].王芳,龚梦露,郭丽芳,翟露露.杭州市余杭区2015-2017年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
[8].王秋萍,李凤娥,骆淑娟.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9
[9].徐宜咏,曹倩,黄凤华,桂希恩.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孕产妇及其母婴传播的情况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10].李杰,王杰,庄辉,肖义炜.HBV“a”决定簇准种特征是预测母婴传播免疫阻断失败风险的潜在指标[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