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液化糖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工艺,葛根,豆薯,糖化酶,橡子,活力,浆液。
液化糖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贞景,薛意斌,张兰,果嘉成,李欣忆[1](2018)在《藜麦饮料液化糖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藜麦淀粉进行水解时的液化和糖化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藜麦为原料,DE值为主要评估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对藜麦饮料生产中的淀粉液化和糖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最优液化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用量11 U/g、液化时间45 min、液化温度65℃、pH 7.0,此时液化DE值为24.46%。最优糖化工艺条件:糖化酶用量110 U/g、糖化时间70 min、糖化温度70℃、pH 5.0,糖化DE值为63.45%。[结论]该研究可为藜麦在饮料研发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8期)
王颖,何强,陈文强,卫永华,张东[2](2017)在《陕南豆薯淀粉浆液液化和糖化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南豆薯淀粉浆液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其液化和糖化工艺。结果表明,陕南豆薯淀粉浆液最佳的液化工艺为α-淀粉酶添加量75 U/g,液化pH值5.0,液化时间90 min,液化温度90℃;最佳的糖化工艺为糖化酶添加量200 U/g,糖化pH值4.5,糖化时间120 min,糖化温度60℃。在此优化条件下,糖化液的葡萄糖值(DE值)为16.23%。(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3期)
徐志利,孙剑锋,代鑫鹏,孙兆平,于倩楠[3](2017)在《莲藕醋发酵的液化及糖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优质莲藕为主要原料酿造食醋。为保证莲藕醋的顺利发酵,对其液化和糖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来确定液化和糖化过程中的适宜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液化的适宜条件是:温度78℃,时间30 min,加酶量25 U/g,在此条件下,液化值(DE)可以达到20.21%。糖化的适宜条件是:温度60℃,时间2 h,加酶量150 U/g,在此条件下,还原糖的含量可以达到14.26%。(本文来源于《酿酒科技》期刊2017年08期)
赵恒山[4](2017)在《产糖化酶、液化酶菌株的筛选及麸曲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白酒的发酵过程为自然的发酵过程,发酵过程不可控制,酒质难以控制,纯种菌株发酵或混菌发酵可以极大的改变这一缺陷,纯种菌株或混菌发酵必然是白酒生产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很多纯种发酵制酒的企业,但其纯种发酵所用的菌种常常为外来菌种,不能很好的匹配传统的发酵工艺过程,使得发酵过程微生物“生态菌株结构”发生了变化,所得白酒在口感、风味等方面不如传统白酒。而本研究课题正是从汾酒的新鲜酒醅中分离出五株原有菌株(M1、M2、M3、M4和M5)再次纯种培养后用于该酒的发酵生产,这样既可以匹配原有的发酵工艺又不引入外来菌株。因此,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这5株菌株的性能,并选择一至两株菌株制纯种麸曲,并对制曲工艺以及纯种曲的理化指标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五株菌株性能的筛选,得到M1和M2两株糖化酶活力、液化酶活力较高的菌株。(2)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试验得到M1和M2的最佳制曲工艺为:M1最佳制曲工艺条件为:培养时间为84 h,培养温度为35 ℃,水分含量为60%,孢子接种量为3mL(每毫升孢子数107~108),此时,M1麸曲糖化力达到最大值847 U/g;M2最佳制曲工艺条件为:培养时间为84 h,培养温度为40 ℃,水分含量为60%,孢子接种量为3mL(每毫升孢子数107~108),此时,M2麸曲糖化力达到最大值917 U/g。(3)对M1、M2所产酶对环境温度与酸度的耐受性试验:M2糖化酶活力和液化酶活力均比M1的酶活力要高,耐受性好。(4)利用菌株M1、M2所制麸曲的理化指标为:纯种M1麸曲糖化力为847 U/g,液化力为0.79 U/g,水分为9.24%,酸度为0.76。纯种M2麸曲糖化力为917 U/g,液化力为0.72 U/g,水分为8.34%,酸度为0.84。(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邵金华,陈小明,李玲,何福林[5](2016)在《葛根醋发酵的液化及糖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利于葛根醋发酵,对其液化及糖化工艺进行研究。方法:以黏度、糖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基础上,得出了最优液化以及糖化工艺条件。结果:液化时间为50min,温度为80℃,p H为5.5,加酶量为16U/g;此条件下,野葛液化醪黏度可达85.6MPa·g;糖化时间为55min,温度为60℃,p H为4.7,加酶量为140U/g,野葛根淀粉糖化率达到了55.1%,总异黄酮含量达到了2.31g/L。结论:该方法条件较易控制,糖化率较高,保证了野葛果醋发酵的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6年12期)
陈树俊,庞震鹏,刘晓娟,胡洁,徐晓霞[6](2016)在《小米-藜麦饮品液化糖化及稳定剂配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米、藜麦为原料,探讨了二者复配后最佳的液化、糖化条件及乳化剂、增稠剂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了小米-藜麦复配谷物粉的最佳液化及糖化条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体系稳定剂添加配方。结果表明,最佳液化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6 U/g,作用时间40 min,液化温度70℃,p H7;最佳糖化条件为:β-淀粉酶添加量120 U/g,糖化温度65℃,作用时间60 min,p H6.5。优化的稳定剂配方: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0.05%,蔗糖脂肪酸酯0.05%,黄原胶0.064%,CMC 0.008%,海藻酸钠0.036%。此工艺条件下的小米-藜麦饮品中还原糖含量高,稳定性好。(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6年15期)
徐晓霞,陈树俊,李乐,庞震鹏,刘晓娟[7](2016)在《苦荞、燕麦和杏鲍菇复合粉的液化糖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以苦荞、燕麦、杏鲍菇叁者为原料的复合粉进行液化和糖化工艺研究。将叁种原料进行不同比例的复配,根据氨基酸参考模式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各蛋白的营养价值进行比较,得出营养价值最高的复配比例。在此基础上,添加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进行酶解,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不同加酶量、酶解时间和温度对复配粉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最佳原料复配比为:燕麦∶杏鲍菇∶苦荞=2∶1∶11,此时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值为95.88,接近氨基酸参考模式。最佳液化条件为:α-淀粉酶加酶量6 U/g、时间40 min、温度60℃;最佳糖化条件为:β-淀粉酶加量1000 U/g、时间2.5 h、温度55℃,在此工艺条件下,还原糖含量达到了25.43%。通过氨基酸复配及液化、糖化工艺处理的复合粉,其营养价值更高。(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6年14期)
刘健南,郑琳,张华建,黄裕雄[8](2015)在《合水粉葛液化糖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不同因素对合水粉葛液化糖化过程中DE值的影响。试验得出最佳液化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为12 U/g,p H值为6.0,液化温度为60℃,液化时间为180 min;最佳糖化工艺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为200 U/g,p H值为4.0,糖化温度为50℃,糖化时间为90 min。结果表明,该工艺的还原糖产量较高,为合水粉葛果酒酿造打好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张宁,蒋剑春,杨静,卫民,赵剑[9](2015)在《橡子粉同步液化糖化产燃料乙醇的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除去单宁的橡子粉为原料,应用活性干酵母同步液化糖化发酵(SLSF)制备燃料乙醇,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同步液化糖化发酵技术适用于橡子粉发酵制备燃料乙醇;发酵的最佳条件为:除去单宁的橡子粉20 g,料液比为1∶3(g∶m L),淀粉酶100 U/g,糖化酶3 750 U/g,活性干酵母1.50%;在30℃静止发酵120 h,发酵液中的乙醇质量浓度达到106.5 g/L,橡子淀粉的乙醇转化率达到89.36%。采用橡子粉发酵法制备燃料乙醇与以玉米等粮食作物为原料制备的燃料乙醇质量浓度相当,可以替代粮食作物生产燃料乙醇。(本文来源于《生物质化学工程》期刊2015年04期)
赵骏倢[10](2015)在《高效液化糖化高浓度玉米淀粉关键酶系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隶属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玉米淀粉加工关键技术与示范(2012BAD34B00)、吉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项目《高品质玉米淀粉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20130305026NY)。以质量分数为50%的玉米淀粉为实验原料,以液相色谱法为检测手段,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设计等研究方法,创新性地利用酶法得到高效液化糖化高浓度玉米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超声波处理,在最佳的超声工作条件下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淀粉糖浆的主要成分,对比分析超声处理对淀粉糖浆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在高浓度玉米淀粉分步液化关键酶的研究中,综合考察了中温α-淀粉酶液化时间、中温α-淀粉酶液化温度、无水氯化钙添加量、中温α-淀粉酶加酶量、耐高温α-淀粉酶加酶量、耐高温α-淀粉酶液化时间、耐高温α-淀粉酶液化温度等因素对高浓度玉米淀粉乳液化效果的影响,以DE值为衡量指标,建立了高浓度玉米淀粉乳的分步液化反应体系,具体为:质量分数为50%高浓度玉米淀粉乳在70℃条件下,加入14u/g的中温α-淀粉酶,质量分数为0.15%的无水氯化钙,液化23min后,在94℃条件下加入12u/g耐高温α-淀粉酶,液化18min。通过两种液化酶分步液化的产物可以满足下一步糖化反应的需要。同时克服高浓度玉米淀粉乳反应过程很难搅拌与混合均匀等问题,能有效降低在糊化、液化过程中高浓度玉米淀粉乳的粘度。(2)在高浓度玉米淀粉糖化反应关键酶的优化研究中,考察了液化产物中加入淀粉葡萄糖苷酶、β-淀粉酶、普鲁兰酶叁种淀粉酶共同糖化效果。通过糖化反应单因素实验和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构建了回归模型方程: DE=81.73353+1.12622X1+0.88671X2+0.38926X3-0.099023X1X2+0.11772X1X3-0.24515X2X3+1.11873X12+0.39588X22+0.51361X32,建立了高浓度玉米淀粉糖化反应体系。具体为:在糖化温度为60℃的条件下,叁种糖化酶加酶量依次为:β-淀粉酶的加酶量为331.8u/g、普鲁兰酶加酶量0.354AUSP、淀粉葡萄糖苷酶加酶量59.55u/g,酶解糖化时间为40h。(3)在糖化产物含量的测定及超声波辅助酶解高浓度玉米淀粉的应用研究中,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检测手段,测定高浓度玉米淀粉糖化反应产物糖浆中主要成分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绘制葡萄糖、麦芽糖、麦芽叁糖的标准曲线,以计算糖化反应所得糖浆中主要成分物质含量:分别为葡萄糖含量598mg/mL,麦芽糖含量20.5mg/mL,麦芽叁糖含量6.5mg/mL。将高浓度玉米淀粉经超声波辅助酶解处理以超声总工作时间和总功率为研究对象进行单因素试验,以DE值为衡量指标,分别优化出在14min,240W为超声辅助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超声波前处理可以提高高浓度玉米淀粉反应速率,有助于提高淀粉糖浆中淀粉糖产量。本文得出的实验结论为高浓度底物生产淀粉糖工业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液化糖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陕南豆薯淀粉浆液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其液化和糖化工艺。结果表明,陕南豆薯淀粉浆液最佳的液化工艺为α-淀粉酶添加量75 U/g,液化pH值5.0,液化时间90 min,液化温度90℃;最佳的糖化工艺为糖化酶添加量200 U/g,糖化pH值4.5,糖化时间120 min,糖化温度60℃。在此优化条件下,糖化液的葡萄糖值(DE值)为16.2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化糖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贞景,薛意斌,张兰,果嘉成,李欣忆.藜麦饮料液化糖化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2].王颖,何强,陈文强,卫永华,张东.陕南豆薯淀粉浆液液化和糖化的工艺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7
[3].徐志利,孙剑锋,代鑫鹏,孙兆平,于倩楠.莲藕醋发酵的液化及糖化工艺研究[J].酿酒科技.2017
[4].赵恒山.产糖化酶、液化酶菌株的筛选及麸曲的制备[D].山西农业大学.2017
[5].邵金华,陈小明,李玲,何福林.葛根醋发酵的液化及糖化工艺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6
[6].陈树俊,庞震鹏,刘晓娟,胡洁,徐晓霞.小米-藜麦饮品液化糖化及稳定剂配方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
[7].徐晓霞,陈树俊,李乐,庞震鹏,刘晓娟.苦荞、燕麦和杏鲍菇复合粉的液化糖化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
[8].刘健南,郑琳,张华建,黄裕雄.合水粉葛液化糖化工艺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
[9].张宁,蒋剑春,杨静,卫民,赵剑.橡子粉同步液化糖化产燃料乙醇的发酵条件优化[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5
[10].赵骏倢.高效液化糖化高浓度玉米淀粉关键酶系的优化[D].吉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