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症状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征,症状,精神分裂症,表型,老年,影像,心肌梗死。
症状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许金芳,丁海峰,王淑琴,张翼,孙婧婧[1](2019)在《老年无症状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老年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180例,均行心电图检查分析心电图特征。经临床治疗后,所有患者随访2年,依据有无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统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功能情况、是否吸烟、梗死部位、有无冠心病家族史、就诊时间、入院时心率、总胆红素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就诊时间等资料,比较两组上述资料差异性,分析老年无症状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心电图特征:①有明显的ST-T段改变,在面向心肌梗死区域的导联上有典型的病理性Q波,表现为异常增深而宽大,深度>同一导联R波的1/4,Q波时间≥0.04 s;②损伤型ST段抬高和对应性ST段压低,弓背向上型且伴有T波直立、高耸,波形变窄,连续3个导联以上ST段压低≥0.20 mV,降支和升支对称性T波改变;③在面向心肌梗死区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倒置的T波尖变钝,起止角接近终止角。入选180例老年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中,有45例预后不良,占25.00%,135例预后良好,占75.00%。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在性别、高脂血症、是否吸烟、心功能情况、梗死部位等方面与预后良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在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就诊时间、入院时心率、总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等方面与预后良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就诊时间>12 h、入院时心率加快、高水平总胆红素、高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是导致老年无症状心肌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心电图在诊断老年无症状心肌梗死中具有重要价值,患者预后受多因素影响,其中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就诊时间、入院时心率、总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曹斌,左玉强,李存瑞,康伟峰,于海泉[2](2020)在《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矢状面平衡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正常的颈椎矢状面平衡是颈椎矫形手术的关键。由于颈椎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复杂性,故对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准确测量及参数间相关性成为制定手术方案及评价疗效的重要参考,现有研究集中在有临床症状的颈椎病患者。目的:探讨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矢状面平衡影像学参数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正侧位DR影像,根据研究对象年龄将其分为3组,A组(21-40岁)、B组(41-60岁)、C组(61-80岁),测量其颈椎矢状面平衡影像学参数,包括C_2-C_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_(2-)C_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C_7 SVA)、头部重心到C_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entral of gravity to C_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G-C_7 SVA)、T_1倾斜角、C_0-C_(2 )Cobb角及C_2-C_7 Cobb角,分析组间影像学参数差异及不同影像学参数与年龄间相关性。研究通过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1)不同年龄组的C_2-C_7 SVA(F=11.188,P<0.001)、CG-C_7 SVA(F=6.132,P=0.003)、T_1倾斜角(F=11.682,P<0.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_0-C_2 Cobb角(F=1.178,P=0.311)、C_2-C_7Cobb角(F=0.860,P=0.42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B、C组的T_1倾斜角分别为(51.63±5.85)°,(54.66±5.58)°,(57.48±4.74)°,线性相关分析显示T_1倾斜角与年龄呈正相关(r=0.533,P<0.001);另T_1倾斜角和C_2-C_7 Cobb角间存在正相关(r=0.561,P<0.001)。提示:在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者中,T_1倾斜角有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且T_1倾斜角与年龄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20年06期)
吴小街,颜恒毅,王翠红,叶蕊,赵立[3](2019)在《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症状评分与肺功能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特征。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集我院呼吸内科资料库中稳定期COPD患者122例,通过问卷形式收集患者一般信息、既往COPD急性加重情况、临床症状评分等,分为频繁急性加重组及非频繁急性加重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症状评分情况,评估COPD频繁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结果气短(包括静息时、活动时、夜间)、喘息、乏力症状及睡眠质量评分,频繁急性加重组显着高于非频繁急性加重组(P <0.05),以上症状评分增高为COPD频繁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均OR> 1,P <0.05)。肺功能指标分析显示,舒张后FEV1、FEV1%prd、FEV1/FVC值对频繁急性加重无影响(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乏力评分增高(OR=1.531,95%CI:1.161~2.017,P=0.003)为频繁急性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乏力评分增高为频繁急性加重表型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重视乏力明显的COPD患者并予以早期干预。(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义国,于明珠,张启明,吕健,郭春霞[4](2019)在《气虚的生物学基础和症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版本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均认为气虚证是由一组症状来诊断的。结合文献,认为"气"的生物学基础是单位时间产生或消耗的化学能,"气虚"即单位时间产生的化学能过少或消耗的化学能过多,"气虚"之所以常发生于中医的脾藏、肺藏、肾藏和心藏系统,是因为这些系统的单位时间化学能消耗量大,"气虚"的诊断要点是症状的临床特征。(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莫瑞秋[5](2019)在《八角缺素症状的形态特征及处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在实际生长过程中需要多种元素,如果某种含量太多或是太少,便会影响到植物的健康生长,并且出现缺素症状。基于此,详细分析了八角缺素症状的形态特征及处理方法,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20期)
方新宇,张毅,徐斐康,汪也微,陈艳[6](2019)在《伴与不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伴与不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性别差异。方法: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138例及正常对照者94名,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同时运用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估受试者的认知功能。结果:精神分裂症伴有抑郁组PANSS总分及因子分高于不伴抑郁症状组(P均<0.001),RBANS总分及因子分低于不伴抑郁症状组(P<0.05或P<0.01)。性别分层后,PANSS总分及因子分、RBANS总分及因子分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伴与不伴抑郁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男性伴与不伴抑郁症状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症状分、RBANS总分及即时记忆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CDSS分与PANSS总分呈正相关(P均<0.001),而CDSS评分与RBANS总分的相关性只存在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女:r=-0.334,P=0.008)。结论:伴与不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存在男女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璟昊,张坡,盛晓棠,庚靖松,朱鲜阳[7](2019)在《不同年龄阶段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心脏腔室内径与临床症状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伴随年龄增长,房间隔缺损患者心脏腔室内径与其临床症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将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213例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纳入患病组,其中,未成年患者(年龄<18岁)141例,成年患者72例;另将同期141例心脏超声正常的未成年人纳入正常组。再根据人体生长发育阶段,将研究对象分入年龄<1岁婴儿期组、1~3岁幼儿期组、4~6岁学龄前期组、7~12岁学龄期组、13~17岁青春期组、18~40岁青年组、41~65岁中年组、年龄>65岁老年组。比较正常组和患病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脏腔室内径及其临床症状、心房颤动发生情况。结果 1~3岁幼儿期、4~6岁学龄前期、7~12岁学龄期、13~17岁青春期时,患病组右房舒张期最大横径、右室舒张期最大内径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岁学龄前期、7~12岁学龄期、13~17岁青春期时,患病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左房舒张期最大内径均高于正常成年人,且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高于41~65岁中年患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正常成年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右房舒张期最大横径、右室舒张期最大内径均高于正常成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的临床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年龄<18岁患病组,且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症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的心房颤动发病率均高于年龄<41岁患病组,且随着年龄增长,心房颤动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逐渐出现心腔内径增大并超过正常人群标准值。病变最初单纯累及右房、右室,之后进展至累及左房,导致左房、右房、右室同时增大,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增大。且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症状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曲伟,姜婷婷[8](2019)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ACI)患者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2月在威海市中心医院住院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00例,设置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0例。对比分析两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结果观察组200例患者中MRI发现238个,病灶多位于额颞顶交界区、额叶、枕叶,为椭圆形或不规则片状。相较于对照组,经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合并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史的比率显着较高,对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可能是老年人ACI的高危因素,头颅MRI是关键的确诊老年ACI的条件之一。(本文来源于《潍坊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晓妍,杨艳,夏泳[9](2019)在《26例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的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的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该院的26例神经梅毒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研究。结果 26例神经梅毒病例中,均以首发表现为精神病性症状就诊于精神科,表现为精神分裂样症状、焦虑、抑郁、躁狂、认知功能损害等;神经系统查体无特异性体征;26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65%患者存在非特异性异常的脑影像学表现。经治疗后患者血清TRUST滴度降低,精神症状改善。结论神经梅毒症状复杂多变,早期识别能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9年18期)
李晨,袁艳梅,郑钰凤,张桂芬,成双双[10](2019)在《不同临床特征代谢综合征患者下尿路症状评分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临床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患者下尿路症状评分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 198例体检人群进行研究,其中包括631例代谢综合征(MS)患者。比较不同基本情况、不同基本病情患者的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MS患者与非MS患者比较,男性、40~59岁和60~79岁、有吸烟和无吸烟情况、有饮酒和无饮酒对象IP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患者IPSS评分高于非MS患者。而不同性别、年龄MS患者IP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兼有高叁酰甘油、高空腹血糖、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心性肥胖的MS患者IPSS评分显着高于无上述情况的MS患者(P<0.05)。影响MS患者IPSS评分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20~39岁(OR=3.819)、高空腹血糖(OR=3.320)、中心性肥胖(OR=3.190)。结论 MS患者下尿路症状存在个体差异,男性、高龄、吸烟、饮酒患者症状较重。同时高叁酰甘油、高空腹血糖、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心性肥胖等病情存在对患者症状显现也有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18期)
症状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正常的颈椎矢状面平衡是颈椎矫形手术的关键。由于颈椎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复杂性,故对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准确测量及参数间相关性成为制定手术方案及评价疗效的重要参考,现有研究集中在有临床症状的颈椎病患者。目的:探讨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矢状面平衡影像学参数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正侧位DR影像,根据研究对象年龄将其分为3组,A组(21-40岁)、B组(41-60岁)、C组(61-80岁),测量其颈椎矢状面平衡影像学参数,包括C_2-C_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_(2-)C_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C_7 SVA)、头部重心到C_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entral of gravity to C_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G-C_7 SVA)、T_1倾斜角、C_0-C_(2 )Cobb角及C_2-C_7 Cobb角,分析组间影像学参数差异及不同影像学参数与年龄间相关性。研究通过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1)不同年龄组的C_2-C_7 SVA(F=11.188,P<0.001)、CG-C_7 SVA(F=6.132,P=0.003)、T_1倾斜角(F=11.682,P<0.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_0-C_2 Cobb角(F=1.178,P=0.311)、C_2-C_7Cobb角(F=0.860,P=0.42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B、C组的T_1倾斜角分别为(51.63±5.85)°,(54.66±5.58)°,(57.48±4.74)°,线性相关分析显示T_1倾斜角与年龄呈正相关(r=0.533,P<0.001);另T_1倾斜角和C_2-C_7 Cobb角间存在正相关(r=0.561,P<0.001)。提示:在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者中,T_1倾斜角有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且T_1倾斜角与年龄呈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症状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许金芳,丁海峰,王淑琴,张翼,孙婧婧.老年无症状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2].曹斌,左玉强,李存瑞,康伟峰,于海泉.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矢状面平衡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
[3].吴小街,颜恒毅,王翠红,叶蕊,赵立.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症状评分与肺功能的特征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9
[4].王义国,于明珠,张启明,吕健,郭春霞.气虚的生物学基础和症状特征[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5].莫瑞秋.八角缺素症状的形态特征及处理方法[J].现代园艺.2019
[6].方新宇,张毅,徐斐康,汪也微,陈艳.伴与不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9
[7].李璟昊,张坡,盛晓棠,庚靖松,朱鲜阳.不同年龄阶段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心脏腔室内径与临床症状变化特征[J].临床军医杂志.2019
[8].曲伟,姜婷婷.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9
[9].刘晓妍,杨艳,夏泳.26例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的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重庆医学.2019
[10].李晨,袁艳梅,郑钰凤,张桂芬,成双双.不同临床特征代谢综合征患者下尿路症状评分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