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都女职工应率先在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玉[1](2021)在《新时代国有企业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秧泽[2](2020)在《新时代中青年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女性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曾指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也指出,“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那么,在新的时代,如何更好地助力中青年女性挖掘自身潜力、实现人生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新时代中青年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问题。论文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做了界定;其次对新时代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参与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中青年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意义;通过对比梳理不同时期我国中青年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历程,探讨了中青年女性经济参与度不高、整体参政力度有限以及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缺失等新时代中青年女性社会地位彰显不突出的问题,并从社会性别分工不平等、传统性别文化不利影响以及女性自主意识不强等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论文提出应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分摊女性无酬劳动成本促进就业公平,通过教育引导培养中青年女性群体逐渐形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借助网络媒介、发挥网络舆情积极作用等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青年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对策建议。
张小宝[3](2019)在《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将男女平等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国家最高政策的形式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发展的一项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总政策。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确立,从一项政府承诺发展为一个不断完善并日益丰富的运行体系,在推动我国男女平等事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战略高度,对如何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要求。因此,系统地梳理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进程,探索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策略,既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体制机制”的题中之义。所以,本研究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的研究局限,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策略建构相结合,从党和国家对男女平等认识的发展变化、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及其体系的生成与建构及对男女平等突出问题的解决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从理论上廓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妇女问题”的社会属性、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变迁,揭示这些思想理论的核心构成、阶段性特征和新发展,以阐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的伟大实践,重点回顾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律政策等方式推动男女平等与国家发展进步共赢的重要举措,揭示党运用法律政策推动男女平等的延续和发展。第三部分从国内妇女发展状况、国际社会推动妇女发展的潮流及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拓展三个层面分析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梳理1995年前后到2012年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在国家政策、法律和党的执政纲领层面的确立,呈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由一项国家承诺发展为一个内含组织机构、规划纲要、法律政策、监测评估在内的国策运行体系的过程,并以此期间中国妇女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研究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男女平等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研究在新时代妇情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新思想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同作用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相关机制、激发妇女主体潜力等方面的新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党和政府直面弱势妇女和农村妇女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男女平等事业不断走向深入。第五部分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内在局限及国策运行的外部环境来理解和认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问题;然后,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探讨如何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增强机构建设、优化国策实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总之,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正视不同时期中国男女平等的现实情况和妇女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动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逐渐走向深入的历史图景。但是,面向新时代背景下“三个平等”的新观点给中国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正面临着内在机制的不健全和外部环境的不完善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对此,党和政府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的方式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男女两性平等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
梁宝伟[4](2019)在《1978—1992年民主法律化历程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每一项执政活动都引人瞩目,给人深思。“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紧密,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方式。其中,民主法律化作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艺术。民主法律化,就是将人民民主通过法律的方式加以稳定化、权威化。民主法律化源自1978年邓小平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思想论断。在邓小平思想论断的指导下,人民民主在法律的保障下不断迈进,推动着改革开放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治国理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使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迈入新时代。中共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为今后继续推进人民民主和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导。民主要发展,法治要加强,成为将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长期执政的重要准则。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和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具有历史思维、历史视野。1978年至1992年的这段时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后民主法律化的重要发展时期。由此决定了对这段时期民主法律化的研究,既是一个学术研究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问题。通过研究这段时期民主法律化发展历程,梳理其发展脉络,看待其历史影响,总结其历史经验,有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觉,有助于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经验参考,增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本文以1978年至1992年这段时期民主法律化进程为研究对象,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综合运用党史学、政治学与法学等学科知识,对改革开放初期的民主法律化进程进行了研究。通过论述这段时期重要法律制定的背景原因、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作用影响等,力图达到展示过程、梳理脉络、把握规律和总结经验。全文共分三大部分、七个篇章:第一部分为引言,独立成篇。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为正文,从第一章到第五章,对1978年至1992年这段时期民主法律化进程给予重点阐释。第一章介绍民主法律化的思想发端及内涵要求,第二、三、四章是对民主法律化具体实践过程的论述,第五章则对该实践过程进行了总结。第一章题目为“民主法律化思想的提出(1978)”。以邓小平“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思想论断为主要阐释,重点论述了民主法律化思想论断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和要求。第二章题目为“民主法律化的起步(1979—1982)”。本章以1979年至中共十二大召开前为时间段节点,立足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初步开始的时代背景,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效恢复与法律建构、维护人民民主的刑法颁布等方面,主要对《地方人大和政府组织法》《选举法》《刑法》的制定过程、主要特点以及作用进行了分析。第三章题目为“民主法律化的展开(1982—1989)”。本章以中共十二大以后至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前为时间段节点,立足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时代背景,从中共十二大和中共十三大的战略决策对民主法律化的影响出发,从宪法的根本法律保障、人大制度的法律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专门立法、村民自治组织法律的制定以及人民群众享有权益的扩大与法律保护的加强等方面,重点对《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民族区域自治法》《村委会组织法(试行)》《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作了阐述。第四章题目为“民主法律化在坚持中发展(1989—1992)”。本章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至中共十四大召开前为时间段节点,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对民主法律化的影响出发,围绕基本民主制度法律化的继续发展和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法律化的继续加强这两个方面,重点对《代表法》《城市居委会组织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民事诉讼法》以及保护特定群体合法权益的法律等作了阐述。第五章题目为“基于民主法律化历程的认识和总结”。本章围绕1978年至1992年这段时期民主法律化历程,进行概括总结,重点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析了民主为什么要法律化和民主能够法律化,指出了实行民主法律化的必然性,以此从理论上阐述了民主法律化的合理性。二是分析了十四年民主法律化进程的历史影响,认为它较好贯彻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推动了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三是总结十四年中国共产党推进民主法律化的执政经验,主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改革开放等八条经验。第三部分为结语章“对民主法律化与依法治国的思考”。本章在阐述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对民主法律化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作了阐释,指出十四年民主法律化历程必然走向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民主法律化,同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要坚持民主法治的紧密结合。
陈俊宇[5](2019)在《老山战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老山战役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中国同越南侵略者在云南边境上打响的一场为期五年的边境战争,同时也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陆疆上的唯一一次战事。对越自卫反击战后,中国从越南撤军。越军乘我边境空虚之际占领了中越边境的各大山头,企图继续侵扰中国。1984年4月28日,昆明军区组织的老山战役打响。在此后的五年时间里,老山地区一直处于热战阶段。1989年10月,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老山地区执行防御作战任务。1993年4月,老山地区撤销防御作战任务,仅作为普通边界由边防军队驻守。在老山战役中诞生的老山精神,不仅在当时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时代精神的一种,至今仍然熠熠生辉。本文旨在梳理1984年老山战役的始末,运用传统军事史的记述手法,辅之以地缘政治、新闻媒体的视角来审视老山战役爆发的前因后果,让读者在了解认识那段历史的同时,用老山精神的内涵彰显“中国风采”,以期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张彦惠[6](2018)在《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从实践上总结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对执政党主动迎接挑战和适应社会变革,实现长期执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非公企业起步早、发展快,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也开展的比较早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历史脉络”为线,以“典型个案”为点,以历史启示和“实践创新经验”为结论,分四个阶段分别考察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概括论述了整个国家对非公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第一阶段,即1979年至1991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萌芽期。这个阶段深圳外资企业快速发展,深圳对外资企业党建的认识又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到1985年,理论探讨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的合法性和必要性;1986年到1991年,从实践上重点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第二阶段,即1992年至200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期。十年间,深圳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都迎来了大发展,深圳市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非公企业在党组织建设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对外资企业,坚持“业余”、“小型”、“分散”为主,采用机动灵活的弹性制度保证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对于股份制企业,坚持按照党章规定,与企业组建同步建立党组织;对个体私营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按照党章规定组建党组织,加强对私营企业主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第三阶段,即2002年至201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创新发展期。主要分析深圳在进行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领先于全国其他地方的同时,仍然遵循深圳特区一贯的创新路径,在公推直选、定岗定责、双培双推、新社会阶层发展党员、留学归国党员过党组织生活等都进行了试点,继续为全国的党建创新提供参考。第四阶段,即2012年十八大至今,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全面加强期。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党组织建设向不断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目标迈进。通过对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发展历程的历史梳理,回顾总结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经验,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必须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加强党建工作相结合;二是必须坚持探索先行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三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非公企业主积极性相结合;四是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张秋生[7](2015)在《十年辛苦不寻常 2001—2010年北京工会工作》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第一个十年,北京市总工会全面履行工会各项职能,工会工作取得新的进步。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首都发展建功立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推动职工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帮扶职工能力,构建工会服务体系;工会组织不断壮大,自身建设日益加强。
刘淑敏[8](2015)在《《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评论的话语变迁》文中研究指明话语即人们日常生活中说的话、书写的文字。评论属于用符号写出来的“话”,即文本,属于话语分析的范畴。时代的变化发展会对话语变迁造成一定影响。同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日报》也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其刊发的“三八”妇女节评论的话语也会有相应的变迁轨迹。虽然很多学者对《人民日报》评论进行话语分析,但研究多集中于元旦社论或国庆社论,对其他诸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节等节庆评论进行话语分析的基本没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时间跨度长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因此,笔者将采用荷兰符号学家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对《人民日报》进行宏观和微观上的分析,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评论呈现出哪些话语特征,这种话语是如何变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础上考察中国妇女的形象是如何演变的?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将采用文献分析、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框架为:绪论部分,阐释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简要概述梵·迪克的新闻话语理论,说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框架以及呈现出的创新点。第一部分将利用文本分析法,运用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修辞类型三个方面对《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评论进行内容分析。第二部分将利用比较分析法,结合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论述《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评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话语特征。第三部分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妇女话语变迁的轨迹,并对影响话语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进而梳理我国妇女形象在这68年间的演变。结语部分,回答本文的研究问题并展望未来。
史界[9](2012)在《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妇女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寓于人的解放之中,与人类解放的目标和进程一致。本论文是从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视角出发,立足于新时期(1978年——至今)的妇女群体,把人的解放理论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探讨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从人的发展高度审思妇女问题,并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以丰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践行模式和运作机制。本论文由导论、六章正文及结语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第一章主要分析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理论基础,共分为四节内容。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的内涵为切入点,认为生产解放、社会解放及思想解放构成了人的解放的一般内涵,劳动解放、政治解放、阶级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成了人的解放的主要内涵,妇女解放本质上是人的解放,是恢复人的价值和尊严。其次,具体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的主要内涵。主要观点有:私有制的确立是妇女成为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根源;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是重新回到公共事业中去;根本途径是消灭私有制;妇女的彻底解放与整个无产阶级胜利紧密相联。再次是分析列宁的妇女解放思想,他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情况加以发展,认为妇女彻底解放的途径需要分“二步走”,废除土地和工厂的私有制是妇女解放的主要一步;妇女参与政治活动是苏维埃共和国的任务之一;妇女解放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倡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最后分析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观点有: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阶级压迫;妇女解放是阶级解放和中华民族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解放的物质前提是参加生产劳动,实现经济独立;保障妇女各项权益、重视妇女干部的培养。第二章主要分析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理论的发展创新,共分为三节内容。首先是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妇女解放的行动指南。主要包含的思想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妇女解放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妇女解放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妇女解放的物质条件;改革开放是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其次,分析了世纪之交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妇女解放的指导思想;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制定进一步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和政策。最后探讨了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完善与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思想武器;要以人为本,促进妇女全面自由发展,从而实现两性和谐发展。第三章主要分析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理论特征、实践成就及经验。首先,归纳总结了新时期妇女解放理论四个新特征:指导思想新、目的任务新、物质基础新、解放途径新。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妇女运动,从社会发展中求妇女解放为目的任务;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作为物质基础;以妇女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为进一步解放的途径。其次,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新时期妇女在参政、就业、受教育和妇女权益保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最后,总结新时期妇女解放的主要经验,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妇女解放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推动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推动妇女进一步解放的根本途径,积极参与国际妇女活动,中国妇女解放离不开世界妇女的解放。第四章主要分析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所面临的实践挑战,分别是以妇女参政、就业、受教育及遭遇家庭暴力为专题进行探讨。首先是妇女参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女性参政比例总体发展缓慢,女性参政结构有失平衡,妇女参政的比例与国际社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是妇女就业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女性失业增多,再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女性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以及女性在业人口的职业性别隔离问题突显。再次是妇女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女性受教育中的性别差距、地区差距以及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最后是分析妇女是家庭暴力中弱势群体,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增加;家庭暴力严重影响和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第五章探析影响中国妇女解放进程的原因,分别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女性主体性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政治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妇女所追求的解放与平等仍然遭遇制度屏障;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社会性别视角的缺失;动员型政治参与方式忽略妇女个性发展诉求。第二,经济因素主要探讨了劳动性别分工的固化是制约妇女解放的直接经济根源,市场经济加剧妇女在劳动力市场边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妇女对男性和社会的双重依赖。第三,主要从传统性别文化、现代文化的性别危机以及西方女性主义文化的视角来剖析羁绊妇女解放的文化因素;最后是从女性主体性地位确立进程缓慢、女性主体性的弱化及片面、畸形发展以及女性综合素质较低三方面来分析影响妇女解放的主体性因素。第六章探讨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对策思考,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在国家层面上把性别平等纳入决策主流,发挥国家在妇女解放中的主导作用;第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妇女解放的经济基础;第三是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引领妇女解放的正确方向;第四是增强女性主体意识,挖掘妇女解放的内在驱动力;第五是创新妇联工作,推进妇联在妇女解放中的支柱作用。文章的结语部分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和归宿,妇女解放的最终目标就是女性作为一个完整的、具有女性特质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尽管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作为拥有几千年人类文明、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中国一定会在推进妇女解放方面对世界作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范国荣[10](2012)在《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已有的研究充分证明,现代性与现代化诸问题源于工业化初期,高发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中外历史表明,诸多社会问题似乎源于城市化,但本质上还是源于企业。胡锦涛在2011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但是,由于当前学术界对社会现代化概念的解释千差万别,莫衷一是,对企业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的剖析和把握,从而导致对国有企业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本文以中国国有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为线索,研究了中国国有企业发展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了中国特色背景下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问题,包括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责任与路径问题。本文共分6章,第一章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矛盾运动规律,辨析了社会现代化相关理论和概念,分析了现代性矛盾对社会现代化的影响,对社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做了深入剖析,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社会现代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以共产党为领导、以政府为主导、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建设模式。第二章提出了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的思想,阐述了国有企业进入社会建设领域的五大理由和国有企业对于社会现代化所具有的五大价值。第三章分析了中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意识形态冲突,提出了建立全新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并提出了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三大责任。第四章从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的视角,详细论述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政治优势。第五章提出了国有企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具体分解为五大具体路径,强调国有企业承担社会建设的责任是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第六章介绍了沪东中华公司与沪东街道共同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情况,并对国有企业参与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的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例研究。在政府、社会、国有企业三者互动关系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核心因素。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党领导国有企业推进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国有企业的历史使命。要到达社会现代化的最高境界——实现人的完全自由,离不开国有企业的发展力和推动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历史经验,完全有可能再创国有企业与城市社会同步发展的新经验。
二、首都女职工应率先在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都女职工应率先在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中青年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女性 |
2.1.2 女性主体意识 |
2.1.3 女性社会地位 |
2.1.4 社会性别主流化 |
2.2 理论基础与借鉴 |
2.2.1 社会性别理论 |
2.2.2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发展理论 |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理论 |
3. 新时代中青年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意义 |
3.1 有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参与度 |
3.1.1 有利于发挥中青年女性人力资源优势 |
3.1.2 有利于激发中青年女性消费潜力 |
3.2 有利于促进政治参与主体多元化 |
3.2.1 有利于营造国内民主氛围 |
3.2.2 有利于提高国际女性地位 |
3.3 有利于贡献中国女性力量 |
3.3.1 有利于讲好中国女性故事 |
3.3.2 有利于贡献中国女性智慧 |
4. 新时代中青年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问题及原因 |
4.1 中青年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
4.1.1 古代中青年女性地位状况 |
4.1.2 近代中青年女性地位状况 |
4.1.3 现代中青年女性地位状况 |
4.2 新时代中青年女性社会地位提升面临的问题 |
4.2.1 经济参与度有待提高 |
4.2.2 整体参政力度有限 |
4.2.3 教育个性化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 |
4.3 新时代中青年女性社会地位提升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社会性别分工不平等 |
4.3.2 传统性别文化影响 |
4.3.3 女性自主意识不强 |
5. 新时代中青年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对策 |
5.1 政策制度扶持,保护中青年女性权益 |
5.1.1 完善国家机制 |
5.1.2 科学分摊成本 |
5.2 教育提升观念,构建先进性别文化 |
5.2.1 增强女性群体的主体意识 |
5.2.2 以社会性别视角促进教育个性化 |
5.3 借助网络媒介,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
5.3.1 发挥主流媒体引导作用 |
5.3.2 完善女性自媒体平台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所获奖项 |
(3)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
(一)国内关于男女平等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 |
(三)国外相关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 |
(一)私有制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
(二)无产阶级解放道路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 |
(三)妇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
二、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 |
(一)“四权”是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总根源 |
(二)在革命斗争中求解放,在参与生产中求平等 |
(三)劳动妇女是争取男女平等的主体力量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 |
(一)邓小平男女平等观 |
(二)江泽民男女平等观 |
(三)胡锦涛男女平等观 |
(四)习近平男女平等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孕育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初步探索 |
(一)动员妇女参政议政,争取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
(二)打破封建土地制度,争取男女经济权利平等 |
(三)实行婚姻制度改革,争取妇女婚姻自由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面探索 |
(一)男女平等成为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
(二)颁布《婚姻法》构建新型婚姻家庭关系 |
(三)保障妇女参加普选和民主建政 |
(四)强调同工同酬与保护妇女劳动权益 |
三、改革开放初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新探索 |
(一)修改《婚姻法》,应对新时期婚姻新问题 |
(二)直面妇女参政低谷,切实维护妇女参政权利 |
(三)促进妇女公平就业,深化妇女劳动权益保障 |
(四)出台《妇女权益保障法》,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及逐步完善 |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和确立 |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 |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建构 |
(一)明确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组织体系 |
(二)制定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纲要规划体系 |
(三)构筑保障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执行的法律政策体系 |
(四)建立科学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监测评估体系 |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的初步推进 |
(一)多措并举保障妇女就业创业 |
(二)齐抓共管积极推动妇女参政 |
(三)多部门联合共促妇女成长成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发展 |
一、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新机遇 |
(一)新时代妇女发展的新样态 |
(二)习近平男女平等的新思想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 |
二、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新进展 |
(一)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体系的突破性成果 |
(二)妇女发展纲要规划凸显妇女的主体地位 |
(三)法律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
三、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问题的新突破 |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
(二)助力贫困妇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
(三)促进农村妇女平等参与村民自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妇女发展问题凸显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度亟需加强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
(一)地方政府对男女平等的重视程度有限 |
(二)相关机构的权威性与协调性不足 |
(三)性别平等文化环境尚未形成 |
三、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
(一)完善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 |
(二)健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配套措施 |
(三)增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机构建设 |
(四)营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文化环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1978—1992年民主法律化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总体情况 |
(二)主要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一)创新点 |
(二)难点 |
第一章 民主法律化思想的提出(1978) |
第一节 “使民主法律化”思想论断的提出 |
一、“文革”结束后的反思 |
二、邓小平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思想论断 |
第二节 民主法律化思想的内涵和要求 |
一、民主法律化思想的内涵 |
二、民主法律化思想的要求 |
第二章 民主法律化的起步(1979—1982)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效恢复与法律建构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 |
二、《地方人大和政府组织法》的制定 |
三、选举民主的法律恢复与发展 |
四、正确认识人大建设法律化的逻辑顺序 |
五、《地方人大和政府组织法》与《选举法》的作用 |
第二节 维护人民民主的《刑法》颁布 |
一、刑事法律是维护人民民主的重要利器 |
二、发展人民民主要求制定刑法 |
三、《刑法》的制定与维护人民民主的特点 |
四、《刑法》维护人民民主的历史功效 |
第三章 民主法律化的展开(1982—1989) |
第一节 中共党代会对民主法律化的决策部署 |
一、中共十二大召开与民主法律化的任务要求 |
二、中共十三大对民主法律化的指导 |
第二节 “八二宪法”对人民民主的根本法律保障 |
一、宪法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法律化形式 |
二、“八二宪法”的制定是发扬民主的过程 |
三、“八二宪法”对人民民主的顶层设计 |
四、“八二宪法”保障人民民主的历史地位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化的继续展开 |
一、继续加强各级人大组织的法律建设 |
二、选举民主法律化的进一步推进 |
三、推动人大议事决策规范化的法律建设 |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专门立法 |
一、民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基础 |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与特点 |
三、《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带来民主和繁荣 |
第五节 村民自治组织的试行立法 |
一、村民自治组织法律化的必要性 |
二、《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的制定及主要特点 |
三、《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的历史影响 |
第六节 人民群众享有权益的丰富与法律保护的加强 |
一、《民法通则》的制定对人民权利的丰富 |
二、“民告官”的法律保障 |
三、社会治安法律规制的加强 |
第四章 民主法律化在坚持中发展(1989—1992) |
第一节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对民主法律化的影响 |
一、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
二、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对民主法律化的继续肯认 |
第二节 基本民主制度法律化的继续发展 |
一、加强人大代表规范化的法律建设 |
二、《城市居委会组织法》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拓展 |
第三节 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法律化的继续加强 |
一、加强公民行使权利的法律规制以维护社会稳定 |
二、保护人民群众民事诉讼权利的法律完善 |
三、加强对特定群体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
第五章 基于民主法律化历程的认识和总结 |
第一节 对民主法律化必然性的认识 |
一、民主为何要法律化 |
二、民主能够法律化 |
第二节 14年民主法律化的历史影响 |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
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 |
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 |
第三节 14年民主法律化的历史经验 |
一、民主法律化必须坚持的根本经验 |
二、民主法律化需要坚持的基本经验 |
结语 对民主法律化与依法治国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5)老山战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及重难点 |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老山战役爆发的背景 |
第一节 老山战役爆发前的国际关系 |
一、中苏关系破裂,中越反目成仇 |
二、中美频频示好,中柬患难真情 |
三、越南虎视眈眈,柬埔寨兵临城下 |
小结 |
第二节 老山地区的地理概况 |
一、自然环境方面 |
二、老山地区的战略地位 |
第三节 当时中越双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对比 |
一、经济实力对比 |
二、军事实力对比 |
第二章 老山战役的始末及历史地位 |
第一节 冲锋陷阵——打响老山拔点作战(1984年4月28日至5月15日) |
一、老山拔点作战的战略部署 |
二、打响老山拔点作战 |
第二节 固若金汤——抵御敌人疯狂反扑(1984年5月16日至“7·12”大战) |
一、越军的数次来犯 |
二、“7·12”大战 |
1984 年老山战役小结 |
第三节 轮流上阵——“7·12”后的老山轮战(1984年7月12日至1989年) |
老山轮战小结 |
第四节 老山战役的历史地位 |
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陆界谈判赢得主动 |
二、强化我国军队建设,弘扬我军军威 |
三、巩固边疆军民关系,增强军民感情 |
第三章 新闻媒体视角下的老山战役——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为中心 |
第一节 《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关于老山战役的报道统计 |
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与老山战役报道 |
二、《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报道统计 |
第二节 老山战役中的战事报道 |
一、战役爆发前的边境战事和严正警告 |
二、“4 · 28”老山拔点作战 |
三、老山拔点作战后到“7· 12”大战 |
四、“7· 12大战”后的轮战 |
五、老山战役后的排雷工作 |
小结 |
第二节 举国上下关注老山战役的报道 |
一、国家领导人接见老山英雄和视察文山 |
二、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老山战役 |
小结 |
第三节 老山战役中的突出事迹以及表彰报道 |
一、介绍有突出事迹的单位和个人 |
二、表彰在战役中立功的单位和个人 |
小结 |
第四章 老山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
第一节 老山精神概述 |
一、老山精神的丰富内涵 |
二、老山精神的形成 |
第二节 老山精神在的当代价值和启示 |
一、老山精神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
二、弘扬老山精神就是继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 |
三、弘扬老山精神对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及难点 |
六、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考察 |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萌芽期(1979年-1992年) |
一、吸引外资的前奏 |
二、外资企业进入 |
三、民营经济起步 |
四、股份制企业悄然兴起 |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期(1992年-2002年) |
一、南方谈话促外资企业再崛起 |
二、股份制企业发展 |
三、民营企业迎来春天 |
第三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转型期(2002年至今) |
一、民营经济继续转型升级 |
二、新常态下深圳非公经济创新新发展 |
第二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起步期(1979年-1992年) |
第一节 南方谈话前中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发展历程 |
一、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非公企业党建的初步提出、曲折认识 |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启非公企业党建的中央顶层设计 |
三、地方党委对非公企业党建的实践探索 |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探索 |
一、理论探索(1979年-1985年) |
二、理论探索指导实践运用阶段(1986年-1992年) |
三、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的主要成绩 |
四、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五、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中问题采取的措施 |
第三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探索发展期(1992年-2002年) |
第一节 深圳市不断扩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
一、南方谈话引起中央对非公企业党建的重视 |
二、深圳市理顺非公企业党建的领导管理体制 |
三、南方谈话后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快速发展 |
第二节 深圳市外资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
一、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工作总体情况 |
二、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的具体策略 |
第三节 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
一、认识股份制企业中党的工作的特殊性 |
二、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 |
三、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思路对策 |
第四节 深圳市个体私营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
一、中央认识到私营企业党建的重要性 |
二、深圳市对个体私营企业党建的探索发展 |
三、个体私营企业要不要党建已经成为无需争论的真理 |
第四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创新发展期(2002年-2012年) |
第一节 全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进入大力发展时期 |
一、十六大开启非公企业党的工作新篇章 |
二、十六大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特点 |
第二节 深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启新局面 |
一、认真传达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会议精神 |
二、中共深圳市民营经济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
三、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
第三节 开展各种主题学习,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常态化 |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三、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
第四节 创新非公企业党组织及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
一、开展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
二、认真开展党员信息采集及IC卡试点工作 |
三、开展“公推直选”试点工作 |
四、做好发展党员规范化和留学回国党员恢复组织生活试点工作 |
第五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期(2012年-) |
第一节 强化思想建党开创非公企业党建新局面 |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
三、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
第二节 全面探索新时期非公企业党建的新模式 |
一、探索新的工作机制 |
二、探索创新“总部经济”党建 |
三、统筹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
四、优化配备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 |
五、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出资人的教育引导 |
六、统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
第三节 对深圳非公企业全面加强期党建工作的思考 |
一、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
二、应对挑战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经验启示 |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
一、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过程中的思考及评价 |
二、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
第二节 新时代下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需要实践创新 |
一、新时代下深圳非公企业党建面临的客观难题及遇到的发展短板 |
二、对进一步完善深圳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7)十年辛苦不寻常 2001—2010年北京工会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为首都发展建功立业 |
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
三、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推动职工文化繁荣发展 |
四、提高帮扶职工能力,构建工会服务体系 |
五、工会组织不断壮大,自身建设日益加强 |
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工会大有可为 |
(8)《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评论的话语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1.选题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外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现状 |
2.《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分析的研究 |
3.《人民日报》妇女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理论、方法、框架与创新点 |
1.研究理论 |
2.研究方法 |
3.创新点 |
4.研究框架 |
一、《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评论的话语分析 |
(一)《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评论宏观层面 |
1.报道数量 |
2.报道体裁 |
3.字数统计 |
4.新闻图示 |
(二)《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评论的微观层面 |
1.标题句式 |
2.词汇选择 |
3.句式选择 |
4.叙事视角 |
5.风格特色 |
(三)《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评论的修辞类型 |
1.隐喻的定义 |
2.新闻话语的概念隐喻 |
3.“三八”妇女节评论中使用的概念隐喻 |
二、《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评论的历史分期及话语特征 |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1946—1956)的话语特征 |
1.历史背景 |
2.话语特征 |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1965)的话语特征 |
1.历史背景 |
2.话语特征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的话语特征 |
1.历史背景 |
2.话语特征 |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7—至今)的话语特征 |
1.历史背景 |
2.话语特征 |
三、《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评论话语变迁轨迹与妇女形象演变 |
(一)《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评论话语变迁轨迹 |
1.从鼓励妇女参与社会劳动到增加就业、保障妇女就业权益 |
2.从帮助妇女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到保障妇女的现实权利 |
3.从扫盲、普及义务教育到不断提高妇女的各项素质 |
4.从动员妇女参加革命战争到动员妇女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
5.从正视男女的婚姻问题到重视妇女的权益保障问题 |
6.其他 |
(二)《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评论变迁原因探析 |
1.政治环境因素 |
2.法律因素 |
3.经济因素 |
4.女性自身因素 |
(三)从《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评论看妇女形象演变 |
1.从劳动妇女到男性化的妇女,再到有性别的人 |
2.从为社会做贡献到实现自身价值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其他概念隐喻分析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9)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一、 选题依据 |
二、 选题的目的 |
三、 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三、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视域下的妇女解放 |
一、 生产解放、社会解放和思想解放构成了人的解放的一般内涵 |
二、 政治解放、劳动解放、阶级解放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成了人的解放的主要内涵 |
三、 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视域下妇女解放的本质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解放思想 |
一、 私有制的确立是妇女成为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根源 |
二、 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是重新回到公共事业中去 |
三、 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是消灭私有制 |
四、 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是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第三节 列宁的妇女解放思想 |
一、 妇女彻底解放的途径需要分“二步走” |
二、 妇女参与政治活动是苏维埃共和国的任务之一 |
三、 妇女解放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 实现男女平等,取消对妇女权利的各种限制 |
第四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一、 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阶级压迫 |
二、 妇女解放是阶级解放和中华民族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 参加生产劳动、实现经济独立是妇女解放的物质前提 |
四、 保障妇女各项权益、重视培养妇女干部 |
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理论的发展创新 |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妇女解放的行动指南 |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妇女解放提供思想基础 |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妇女解放提供理论依据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女性平等、独立意识 |
四、 改革开放是促进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 |
第二节 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新发展 |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妇女解放的指导思想 |
二、 以立法形式确定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
三、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保障妇女权益 |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完善与创新 |
一、 科学发展观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思想武器 |
二、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妇女全面自由发展 |
三、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两性和谐发展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理论特征、实践成就及经验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理论的新特征 |
一、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 |
二、 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妇女运动,从社会发展中求妇女解放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为妇女解放奠定物质基础 |
四、 在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中推动自身进一步解放 |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实践成就 |
一、 妇女参政取得巨大成就 |
二、 妇女经济地位显着提高 |
三、 女性受教育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
四、 妇女权益保障机制更趋完善 |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主要经验 |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妇女解放的根本保证 |
二、 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推动妇女进一步解放的根本途径 |
三、 积极参与国际妇女活动,中国妇女解放离不开世界妇女的解放..101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进程中的挑战 |
第一节 妇女参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女性参政比例总体发展缓慢 |
二、 女性参政结构有失平衡 |
三、 妇女参政状况与国际社会存在差距 |
第二节 妇女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就业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
二、 女性失业状况不容忽视 |
三、 女性在业人口职业性别隔离突显 |
第三节 妇女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女性受教育的性别差距 |
二、 女性受教育的地区差距 |
三、 女性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
第四节 妇女是家庭暴力中弱势群体 |
一、 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增加 |
二、 家庭暴力对女性的影响及危害 |
第五章 影响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进程的原因探析 |
第一节 影响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政治因素 |
一、 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屏障 |
二、 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社会性别视角的缺失 |
三、 动员型政治参与方式忽略妇女个性发展的诉求 |
第二节 影响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经济因素 |
一、 劳动性别分工的固化是制约妇女解放的直接经济根源 |
二、 市场经济加剧妇女在劳动力市场边缘化趋势 |
三、 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妇女对男性和社会的双重依赖 |
第三节 影响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文化因素 |
一、 传统性别文化是阻碍中国妇女解放的文化壁垒 |
二、 现代文化的性别危机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弥散 |
三、 西方女性主义文化给中国性别文化带来冲击 |
第四节 影响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主体性因素 |
一、 女性主体性地位确立进程缓慢 |
二、 女性主体性的弱化及片面、畸形发展 |
三、 女性主体的综合素质较低 |
第六章 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把社会性别平等纳入决策主流发挥国家在妇女解放中的主导作用 |
一、 在国家层面上把社会性别平等纳入决策主流 |
二、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两性平等的法律法规 |
三、 在国家主导作用中推进性别平等 |
第二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妇女解放的经济基础 |
一、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妇女解放奠定经济基础 |
二、 新型性别分工模式为妇女经济独立提供条件 |
三、 把促进妇女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
第三节 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引领妇女解放正确方向 |
一、 先进性别文化是有利于性别平等、公正、和谐发展的文化 |
二、 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核心任务是男女平等的文化认同 |
三、 构建妇女解放的先进性别文化途径 |
第四节 增强女性主体意识挖掘妇女解放的内在驱动力 |
一、 增强女性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
二、 女性社会角色和生活空间的双重转变 |
三、 确立女性主体意识现实途径 |
第五节 创新妇联组织工作推进妇联在妇女解放中的支柱作用 |
一、 妇联组织的创新必要性和紧迫性 |
二、 架构新时期妇联组织体系的设想 |
三、 进一步发挥妇联的重要支柱作用 |
结束语:女性自由而全面发展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10)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课题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相关概念厘定 |
4 研究方法介绍 |
5 课题研究的社会意义 |
第1章 社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
1.1 社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
1.1.1 社会现代化的"社会"内涵 |
1.1.2 社会现代化诸概念的逻辑关系 |
1.1.3 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
1.1.4 社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
1.2 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
1.2.1 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特性 |
1.2.2 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矛盾的类型 |
1.2.3 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矛盾化解的路径 |
1.3 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特色 |
1.3.1 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
1.3.2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社会"本质 |
1.3.3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
第2章 国有企业: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体 |
2.1 国有企业主体地位缺失的原因分析 |
2.1.1 克服企业性质的两重性 |
2.1.2 国有企业退出社会的后果 |
2.2 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分析 |
2.2.1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维主体 |
2.2.2 国有企业的公共属性 |
2.2.3 国有企业进入社会建设领域的理由分析 |
2.3 国有企业主体性的价值分析 |
2.3.1 国有企业夯实社会现代化基础——基础性价值 |
2.3.2 国有企业的带动效应——传导价值 |
2.3.3 国有企业的管理优势——组织功能性价值 |
2.3.4 国有企业保障职工权益——保障价值 |
2.3.5 国有企业化解社会就业矛盾——平衡价值 |
第3章 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
3.1 国企社会责任及其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 |
3.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
3.1.2 中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意识形态冲突 |
3.1.3 中国特色的国企社会责任体系 |
3.1.4 国企社会责任对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意义 |
3.2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责任之一:产城融合中企业的社会功能 |
3.2.1 产城融合对社会现代化的意义 |
3.2.2 产城融合中的国有企业的产业责任 |
3.2.3 产城融合中的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
3.2.4 产城融合中的国有企业的社区责任 |
3.3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责任之二:简化国有企业阶层结构 |
3.3.1 制造类企业员工队伍的阶层分析 |
3.3.2 国有企业员工阶层间的结构性矛盾 |
3.3.3 阶层矛盾引出的"身份认同"争议 |
3.3.4 阶层间和谐的对策 |
3.4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责任之三:低碳责任 |
3.4.1 国有企业有保护环境的责任 |
3.4.2 国有企业有不与民争能源的责任 |
3.4.3 国有企业有创新低碳技术的责任 |
3.4.4 建立相应的外部配套机制 |
第4章 国有企业党组织: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因素 |
4.1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理论依据 |
4.1.1 工人阶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
4.1.2 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子理论 |
4.1.3 科学发展观要求国有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4.2 党的领导:国有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的政治前提 |
4.2.1 党的领导主导社会管理进程 |
4.2.2 党的基层组织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
4.2.3 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党领导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核心环节 |
4.3 国有企业党组织对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影响 |
4.3.1 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影响 |
4.3.2 国有企业党组织重新确立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地位 |
4.3.3 国有企业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
4.4 国有企业党的政治优势与社会现代化 |
4.4.1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内部政治优势 |
4.4.2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外部政治优势 |
4.5 社企党组织共建优势分析 |
4.5.1 理解党建联席会议地位和作用的理论基础 |
4.5.2 认同党建联席会议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基础 |
4.5.3 党建联席会议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
4.5.4 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应有的体制框架 |
第5章 国有企业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 |
5.1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初始路径 |
5.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路径选择 |
5.1.2 城市人民公社运动的路径意义 |
5.1.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路径选择 |
5.2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
5.2.1 路径之一:扩大企业规模 |
5.2.2 路径之二:发挥供应链的倍数效应 |
5.2.3 路径之三:拉动企业消费和社会消费 |
5.2.4 路径之四:滚动拉动人口受惠 |
5.2.5 路径之五:城区、社区、经济区联动 |
5.3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
5.3.1 意识形态输出: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基地 |
5.3.2 稳定力量输出: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 |
5.3.3 保障资源输出:构建加强社会保障的支持体系 |
5.3.4 低碳理念输出:树立绿色低碳的样板 |
5.3.5 社团资源输出:形成党群组织社企互动的长效机制 |
第6章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实践 |
6.1 社区现代化的三项原则与三类角色分析 |
6.1.1 属地化原则与政府角色的定位 |
6.1.2 市场化原则与国有企业的角色定位 |
6.1.3 民主化原则与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 |
6.2 一个企业,一个社区:单位社区的发展模式 |
6.2.1 福利投资,第一次"办社会" |
6.2.2 住房属地化管理失败,二度"办社会" |
6.2.3 房价过高,三度"办社会" |
6.3 一个企业,多个社区:集团式企业社区发展模式 |
6.3.1 从发展思路上建立"服务社区"的理念 |
6.3.2 从企业体制上保证"社区参与活动"有人负责 |
6.3.3 从活动形式上促进企业"参与社区发展"工作 |
6.3.4 从营销模式上注入"服务社区"的内涵 |
6.4 多个企业,一个社区:现代社区的发展模式 |
6.4.1 夯实社区共建的政治基础 |
6.4.2 探索社区共商共建机制 |
6.4.3 建立稳商亲商工作机制 |
6.4.4 现代社区发展的新成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首都女职工应率先在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国有企业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D]. 王晓玉. 安徽工程大学, 2021
- [2]新时代中青年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对策研究[D]. 张秧泽.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D]. 张小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1978—1992年民主法律化历程研究[D]. 梁宝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老山战役研究[D]. 陈俊宇. 云南大学, 2019(03)
- [6]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D]. 张彦惠.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7]十年辛苦不寻常 2001—2010年北京工会工作[J]. 张秋生.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15(03)
- [8]《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评论的话语变迁[D]. 刘淑敏. 新疆大学, 2015(01)
- [9]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与实践研究[D]. 史界. 新疆大学, 2012(11)
- [10]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研究[D]. 范国荣.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