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监管论文_夏梓耀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央银行监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央银行,银行,货币,审慎,俄罗斯联邦,伊斯兰,法兰克福。

中央银行监管论文文献综述

夏梓耀[1](2018)在《论中央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与回归——以英国中央银行法制变迁为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英格兰银行为代表开启的中央银行去监管化法制改革,其主要理由在于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冲突,以及由中央银行实施金融监管可能造成道德风险。改革后英格兰银行的实践表明,中央银行去监管化并未解决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冲突问题,而道德风险问题又无须通过中央银行去监管化解决,改革预期目的未能实现。此外,中央银行去监管化造成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在协调上的严重问题,以致对2007年肇始的金融危机处置失措,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履职均陷入困境。危机后,英国调整中央银行立法重新赋予英格兰银行金融监管职能,成效显着。英国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又回归的教训与经验,为中国当下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镜鉴以及富有启发意义的解释视角。(本文来源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晓东[2](2016)在《金融监管变革视角下的中央银行监管功能演进与重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次一、中央银行承担金融监管的历史渊源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中央银行的去监管化叁、目标监管体制中的中央银行再监管四、启示与借鉴中央银行在现代国家货币金融体系中居于中枢地位,因而无论何种监管体制都必然涉及央行在其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初始于其履行"银行的银行"角色需要,转折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牵涉,而再次重塑于其以宏观视野见长的特性。(本文来源于《经济法论坛》期刊2016年02期)

郝雅红[3](2014)在《支付机构业务发展及中央银行监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支付机构,即取得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提供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机构,也称第叁方支付机构,支付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通常被称为第叁方支付服务。近年来,支付机构业务创新和拓展速度惊人,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第叁方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增长43.2%。随着支付机构业务快速发展,人民银行相关监管实践也处在不断地探索中。当前,人民银行面临着两个难题:其一是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鼓励支付机构业务创新,防范其野蛮生长给经济、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和风险?其二是如何做到对支付服务市场中各参与主体的监管一致性,创造公平、透明的监管环境,促进整个支付服务市场效率的提升?这两个问题实质是业务的创新与监管、风险与效率的平衡问题。本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依赖于对支付机构业务微观运行机制和宏观经济影响的深入研究。在微观层面上,本文对支付机构开展的各主要业务类型进行剖析,阐述各类业务的发展状况、潜在风险和监管难点;对第叁方支付服务市场进行组织结构分析。在宏观层面上,依托对支付机构业务数据的搜集和估算,论证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通过同业渠道进行货币创造的效应,以及通过支付机构实现货币基金直接支付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本文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从支付机构业务的特殊性出发,对支付业务创新实施功能监管,凡是涉及到支付业务的环节,都要综合考虑现有支付体系的安全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本文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转变当前以支付渠道、介质为依据划分业务类型分别监管的思路,对同质业务实施统一管理。同时,本文借鉴财务指标分析的相关内容,构建公开、透明的基于支付机构信息披露的监管指标体系,结合第叁方支付服务市场特征,提出对重点支付机构实施非对称监管的理念。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一是首次完整论证支付机构开展业务产生的客户备付金存管导致的货币创造机制;二是结合我国第叁方支付服务市场存在较高的市场集中度的事实,提出对重点支付机构实施非对称监管的政策建议;叁是综合监管部门对支付机构的信息披露要求,构建了一整套可用于对支付机构进行非现场检查的指标体系,将有助于监管部门对支付机构日常经营状况和业务开展情况进行风险预警和评估;四是详细梳理了支付机构各业务类型的业务流程和潜在风险,并尝试给出一些针对性的监管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14-04-01)

王信,曹莉,蒋先明,袁婷[4](2013)在《单一银行监管与欧元区一体化——访欧洲中央银行执行委员本诺瓦·科内》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是中国人民银行驻法兰克福代表处设立10周年。10月25日,代表处举办了一个小型聚会庆祝"10岁生日"。欧洲中央银行主管市场操作、研究、支付清算等事务的执行委员本诺瓦·科内(Benot Coeuré)先生应邀到访代表处。他首先祝贺代表处设立10周年,高度评价代表处在增进欧洲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联系沟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他表示,欧洲央行珍视人民银行对欧元的强力支持,希望双方将来进一步强化互信,加强合作,共克时艰。(本文来源于《中国金融》期刊2013年01期)

董蘅[5](2012)在《金融危机下中央银行监管职能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金融体系面对着一系列变革。为应对金融危机和适应金融变革,中央银行职能正在发生转变,监管机构从央行中独立出来。承担宏观审慎管理职能也成为央行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讨论了其原因,分析央行监管现状以得出央行执行宏观审慎监管的优势及对未来的展望。(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2年30期)

梁山[6](2012)在《德国中央银行监管角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金融服务体系发达成熟,并一直奉行全能银行制度,实行混业经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可以在同一实体内运作。但是,德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也是世界公认的,这与其严格谨慎的金融监管体系不无关系。德国中央银行在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同时,一直扮演着金融监管的重要角色,成为德国金融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分析了德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角色的演变及其履行监管角色的方式,揭示其对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安排的若干启示。(本文来源于《南方金融》期刊2012年02期)

魏正欧[7](2011)在《后危机时代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定位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并不能够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各国在纷纷开展了以强化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注重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为核心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和监管实践,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框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财会研究》期刊2011年23期)

苏昱冰[8](2011)在《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对中央银行监管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支付需求的日益增加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货币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既满足了人们对小额支付的需求,又提高了社会资金的周转效率。电子货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支付结算的中坚力量。然而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传统货币的职能、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都成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对央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在电子货币监管方面的法律框架、监管办法都刚刚起步、尚不完善。2010年9月央行正式实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这才为电子货币的发展和监管制定出简要规范章程。我国在电子货币监管方面的文献和相关法律法规也都相对较少,尤其随着近几年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原有大部分文献都显得较为过时。本文旨在结合最新的文献、新闻和法律法规,明确电子货币的本质属性,并结合当前发展趋势,对其进行重新分类和总结,分析其对传统货币职能产生的影响;探讨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供给、需求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效性产生的影响;分析其发展带来的洗钱等诸多风险隐患;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监管经验,为我国电子货币监管提供参考意见。本文第一章通过阐明选题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现有的文献按照电子货币的定义、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电子货币的监管叁方面进行整理。并对论文写作的整体思路进行梳理。第二章首先追溯国内外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提出货币从贝壳、贵金属、普通金属到纸币和票据,再到最新形态的电子货币,既是货币形态的发展史,也是提高货币流通效率、降低商品交易费用的货币制度变迁史;通过对第一章中电子货币概念界定的文献进行整理和概括,总结出当前国内较为认可的叁种电子货币的定义,并对文章论述的主体——电子货币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阐明文章论述的电子货币是广义电子货币。为进一步明确电子货币的本质特征,第二节中又对电子货币按结算方式、存储介质、客户备付金性质等五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电子货币在形态、流通、支付系统、支付手段、交易手段、安全性、使用领域、应用优势等方面的特征。在明确研究对象、认清主体特征之后,对电子货币和传统货币的关系进行了对比,虽然二者在发行主体、依附载体、担保方式、表现形态方面各异,但二者在本质上还是相互联系的:电子货币是以传统货币为依托,衍生出来的货币形态;而且电子货币在行使传统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职能、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项职能时,都产生了新的影响和作用。第叁章作为全文研究的重点之一,分析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乘数以及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研究其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制定和传导的独立性、有效性的影响。首先,电子货币的竞争性发行威胁到央行的铸币税收入,并因此对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独立性产生影响;其次,从传统货币供给理论出发,分析电子货币影响货币供应量的途径——电子货币通过使基础货币不断减少甚至呈现虚拟化、使现金漏损率不断下降、并对定期存款比率产生多重不确定性影响,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再次,从传统货币需求理论触发,分析电子货币影响货币需求量的途径——电子货币使得货币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不确定影响(短期来看,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并使得传统货币需求公式失灵,最终导致货币需求量难以估量;继而,讨论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电子货币使法定存款准备金计提基数变小、准备金率的实施效果变差、使公开市场业务的传导机制变得复杂、政策效果偏于悲观且难以预测、使再贴现政策更显被动但趋于敏感,其政策效果幅度收窄但传导加快;最后,在此基础上讨论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传导机制的影响。第四章综合阐述电子货币取代传统货币的流通中产生的一系列风险。电子货币的风险主要包括流通风险和法律风险,其中流通风险可细分为发行信用风险、安全风险、运行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法律风险则有因电子货币业务监管的法制不健全而埋藏的风险、因法规未涉及或不适用而导致的传统法律风险、以及业务经营操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带来的风险。在法律中,着重探讨了电子货币的发展给央行反洗钱职能带来的新挑战:第一,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多样化弱化了金融机构反洗钱的作用;第二,电子货币的匿名性阻碍了反洗钱的侦查;第叁,电子货币的跨国性流通成为反洗钱的地域障碍。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私人密钥托管机制,推广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提供有效监测信息;运用高科技手段建立检测模型、指标等来加强反洗钱监测;并控制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扩大反洗钱责任人的范围等多种手段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最后,结合巴塞尔委员会的综合风险管理办法,对流通风险和法律风险分别提出管理办法。针对流通风险,建议严格准入审核,加强业务监管、严格客户备付金管理、严格发行主体的内控制度;针对法律风险,建议通过立法有效控制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电子货币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五章研究国外现金发展经验和监管经验,以期对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和监管提供参考。首先整理日本、英国、美国和新加坡的电子货币发展应用情况,借鉴其先进发展经验和战略;其次从两个方面来整理国外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办法主:一是对发行主体的界定,也称为市场准入;二是对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监管,主要包括资本金要求、投资限制等方面。关于市场准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主张较为宽松的监管政策,几乎任何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法律途径找到发行电子货币的法律依据;欧盟为代表的国家监管思路则较为审慎,并通过立法引入新的特殊类型的信用机构,即电子货币机构,并结合电子货币发展阶段,采取不断宽松化的监管方式。关于对电子货币机构的监管,其监管办法可行性强、覆盖面广,包括对准备金的要求、对最高限额的设置、对沉淀资金的投资限制、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建成等多个方面。第六章通过前文的分析和论述,系统梳理我国在电子货币监管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我国电子货币监管方面的问题可以概括如下:第一电子货币的监管法律和配套框架未完善;第二,电子货币发行主体备案审核管理不到位,其中对发行主体的资格审核和备案不够全面、对发行主体备付金的管理缺乏精细化、对发行主体内控制度的要求仍需要强化;第叁,监管主体针对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估计不足;第四,电子货币条件下反洗钱监测亟待跟进;第五,电子货币条件下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不足。结合国外有关做法,对上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第一,完善监管法律法规并搭建监管政策的评估反馈和修正机制;第二,严格审核电子货币的准入,加强电子货币机构管理,具体做法包括引导电子货币发行机构集中化、对电子货币征缴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加强对客户备付金的监管、明确规定电子货币的可赎回性、建立其存款保险制度、对电子货币机构的内控制度进行严格把关;第叁,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传导机制作出相应修订,包括对货币供应量指标的修订、对利率指标的修订、对新参考指标的设置和修订;第四,要加强与国际央行合作,应对国际资金流动风险;第五,强化电子货币的相关行业环境建设,为电子货币提供安全、便捷的发展条件。(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1-03-01)

张文剑[9](2010)在《论俄罗斯中央银行监管》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金融监管当局对原国有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对银行呆账进行了核销。面对国有企业转制和国家的经济衰退,中央银行成功地进行了几次币制改革,卢布币值和金融秩序日趋稳定,经济开始复苏,银行资本金明显增加,初步实现了商业化经营。一俄罗斯金融监管体系俄联邦的银行(本文来源于《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期刊2010年01期)

孙健芳[10](2009)在《“巴林是全球伊斯兰金融的先锋”》一文中研究指出与所有政府部门一样,巴林中央银行银行会议室内挂着四幅照片,分别为现任国王、国王的父亲、叔叔和王储,这象征着巴林这个国家的王室权威不容侵犯,同时也暗示了巴林央行能够推行一贯政策的部分原因。   巴林央行是巴林金融业唯一的监管机构,目前监管范围(本文来源于《经济观察报》期刊2009-06-29)

中央银行监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次一、中央银行承担金融监管的历史渊源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中央银行的去监管化叁、目标监管体制中的中央银行再监管四、启示与借鉴中央银行在现代国家货币金融体系中居于中枢地位,因而无论何种监管体制都必然涉及央行在其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初始于其履行"银行的银行"角色需要,转折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牵涉,而再次重塑于其以宏观视野见长的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央银行监管论文参考文献

[1].夏梓耀.论中央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与回归——以英国中央银行法制变迁为进路[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

[2].张晓东.金融监管变革视角下的中央银行监管功能演进与重塑[J].经济法论坛.2016

[3].郝雅红.支付机构业务发展及中央银行监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4].王信,曹莉,蒋先明,袁婷.单一银行监管与欧元区一体化——访欧洲中央银行执行委员本诺瓦·科内[J].中国金融.2013

[5].董蘅.金融危机下中央银行监管职能的转变[J].时代金融.2012

[6].梁山.德国中央银行监管角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2

[7].魏正欧.后危机时代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定位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1

[8].苏昱冰.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对中央银行监管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9].张文剑.论俄罗斯中央银行监管[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

[10].孙健芳.“巴林是全球伊斯兰金融的先锋”[N].经济观察报.2009

论文知识图

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器”:中央银行的市场...德国银行业监管架构—1中央银行监管协调决策机制金融业集中行政管理演进模式Ⅰ金融业集中行政管理演进模式Ⅱ—100—中国人民银行综述

标签:;  ;  ;  ;  ;  ;  ;  

中央银行监管论文_夏梓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