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黄矮病论文_姚小波,王文峰,李杨,刘何春,雷雪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麦黄矮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麦,病毒,种质,抗性,青稞,花粉管,小麦。

大麦黄矮病论文文献综述

姚小波,王文峰,李杨,刘何春,雷雪萍[1](2018)在《西藏大麦黄矮病病毒株系鉴定及介体蚜虫传毒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西藏青稞发病田采集黄矮病株10份,经生物学分离并用BYDV-GAV、PAV、RPV、SGV 4种抗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即EILSA法)测定和RT-PCR法验证。拉萨曲水6份标样与GAV抗血清有强反应,而与PAV、RPV、SGV抗血清无反应,说明拉萨曲水大麦黄矮病毒的主要株系为GAV株系。采用无毒麦无网长管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传毒,麦长管蚜对GAV株系病毒传毒强,拉萨、山南两地的麦长管蚜传毒力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西藏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吴兴泉,陈士华,张晓婷,张苗青,刘应举[2](2011)在《大麦黄矮病毒株系间分子变异与系统进化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已公布的45条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dwarf virus,BYDV)全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表明BYDV具有2种基因组结构类型.依据45条全基因组序列和59条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分别建立BYDV系统进化树,表明PAV株系可分为3个亚组,且发现中国的PAV与欧美的PAV间存在明显的分子差异.MAV株系也可分为3个亚组,其中1个MAV亚组与中国的GAV株系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找出了在株系内完全保守同时在株系间发生变异的CP氨基酸位点33个,明确了PAV,SGV,GPV等3个株系CP氨基酸序列中具有株系特异性的变异位点,发现MAV和GAV在这33个变异位点处全部相同,无特异性变异位点,推测GAV株系可能是MAV的1个亚类.(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梅红,木德伟,李学毅,陶宗仁,施晓群[3](2008)在《云南青稞种质抗大麦黄矮病抗性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云南丰富的青稞种质资源,进行抗BYDV抗病性鉴定.通过对61份青稞种质或品种进行连续2a田间抗BYDV鉴定及抗性评价,结果表明44份种质表现易感BYDV,17份种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BYDV抗性,其中3份种质表现出对BYDV明显抗性,且抗性较为稳定.为培育抗性品种、持续有效地控制黄矮病的危害提供了新的抗源.(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S1期)

梅红,赖建华,尹梅,木德伟,施晓群[4](2007)在《云南青稞种质抗大麦黄矮病抗性鉴定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收集云南丰富的青稞种质资源,进行抗大麦黄矮病(BYDV)抗病性鉴定。通过对61份青稞种质或品种进行连续2年田间抗BYDV鉴定及抗性评价,结果表明:44份种质表现易感BYDV,17份种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BYDV抗性,其中3份种质(52、54,I10)表现出对BYDV明显抗性,且抗性较为稳定。为培育抗性品种、持续有效地控制黄矮病的危害提供了新的抗源。(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辛志勇,张增燕,陈孝,林志珊[5](2001)在《抗大麦黄矮病的小偃麦易位系的创制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vectored by several aphid species,is the most significant viral pathogen of wheat and other grain cereals.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resulting from BYDV in wheat,barley and oats have been reported in many countries.The most economic means of controlling BYDV is to develop wheat varieties with resistance to BYDV. So far no BYDV resistance has been described in wheat collections except one gene in some cultivars tolerant to BYDV. However, Thinopyrum intermedium ,two octoploids Zhong 4 awnless and TAF46,and the disomic addition lines,L1,Z1,Z2 and Z6 all showed resistance to BYDV. We developed several wheat Th.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lines, Yw642, Yw443 and Yw243 etc., showing good BYDV resistance from L1 by inducing homologous pairing using CS Ph1 mutant. It was found that their BYDV resistance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dominant gen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wheat lines was carried out by GISH and RFLP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GISH showed that the lines, Yw642, Yw443 and Yw243 etc., were homozygous wheat Th.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lines containing 20 pairs of wheat chromosomes and 1 pair of wheat Th.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in which the chromosome segments of Th intermedium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distal end of a pair of wheat chromosomes. RFLP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 of the wheat lines was T7DS·7DL 7XL translocation. The breakpoint of translocation is located on the distal end of 7DL,between Xpsr965 and Xpsr680,about 90 99 cM from the centromere. The BYDV gene is located on the distal end of 7XL around Xpsr680,Xpsr687 and Xwg380.The RFLP markers of psr680,psr687 and wg380 co segregated with the BYDV resistance and could be used fo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in wheat breeding program for BYDV resistance.(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01年01期)

李忠杰[6](2000)在《辐射外源DNA导入小麦诱变效果的研究——后代品系籽粒贮藏蛋白分析和大麦黄矮病抗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受照射的中 5DNA(小偃麦异源 8倍体 ,抗大麦黄矮病 )导入到受体小麦新克旱 9,在D3~D5 代获得了稳定的 5 4个品系。对其籽粒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进行电泳出现 3种变异类型 :第 1种类型为新谱带的出现或原有谱带的丢失 ;第 2种类型为供体谱带的出现 ;第 3种类型为谱带强度 (深或浅 )发生变化。根据农艺性状和籽粒贮藏蛋白电泳结果 ,精选 2 0份进行毒蚜接种 ,鉴定大麦黄矮病抗性 ,其中有 7个品系中抗黄矮病 ;1个品系 (97K1 0 77)高抗黄矮病。可初步认为供体中 5的抗大麦黄矮病基因已转化成功(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付永彩[7](2000)在《农杆菌介导的大麦黄矮病CP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对大麦黄矮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在小麦上进行了转化,构建了两种植物表达载体,转入5种农杆菌菌株,采用5种转化受体,部分处理中获得抗性植株,分子检测证明,部分植株中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主要内容如下:1.对小麦成熟胚进行了培养,获得较好的愈伤组织状态,并获得再生植株。研究表明,提高肌醇浓度,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分化,而添加ABA只对某些品种的分化有利。同时,对小麦幼胚、茎尖和花药的组织培养进行了试验。2.构建了两种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入农杆菌的几个菌株pPPI118:35S启动子-CP-NOS-NPTII pPPI119:35S启动子+增强子-CP-NOS-NPTII将pPPI118转入LBA4404(pAL4404),C58和AGL1中;将pPPI119转入LBA4404(pAL4404),LBA4404(pSB1)和EHA105中。3.对幼胚进行转化,共获得13个株系19个G418抗性植株,其中有3个株系4个植株表现为PCR阳性,最高转化频率为1.3%。4.对幼胚愈伤组织进行了转化,共获得11个株系14个G418抗性植株,其中有8个株系11个植株为PCR阳性,最高转化频率为2.5%。5.对茎尖进行了转化,只获得抗性植株,但未检测到PCR阳性植株。6.对花药愈伤组织进行了转化,只获得抗性愈伤组织,未能分化出植株。7.将抗性植株栽于温室,部分植株成活,并已经结实。8.Southern杂交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0-06-01)

孙光祖,李忠杰,李希臣,王广金,唐凤兰[8](2000)在《抗大麦黄矮病小麦新品系选育及其RAPD分子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辐射与外源DNA花粉管导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选出了抗大麦黄矮病(BYDV)的小麦新品系龙辐 97K1 0 99。经多年自然发病和两年接毒蚜鉴定 ,该品系不仅高产 ,而且抗大麦黄矮病。RAPD分子验证表明 ,在所用的 75个随机引物中只有OPF15 具有多态性。OPF15 的扩增产物在 880bp、650bp和 50 0bp处出现 3条供体与龙辐 97K1 0 99共有的特异谱带。可以认为这些谱带与大麦黄矮病抗性有关(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刘艳,钱幼亭,梁影屏,苗洪芹[9](1996)在《哈尔滨地区大麦黄矮病毒株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田间采集典型小麦黄矮病株25份,用无毒麦二叉蚜(Shizaphis graminum)、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传毒,经生物学分离并用BYDV—GAV、PAV、RPV、SGY四种抗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即ELISA法)测定。结果表明:25份标样中由麦长管蚜(Ma)和麦二叉蚜(Sg)传播的有22份,与GAV抗血清有强反应,而与PAV、RPV、SGV抗血清无反应。表明GAV株系是哈尔滨地区大麦黄矮病毒的主要株系。(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1996年06期)

李琦[10](1993)在《大麦黄矮病抗源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国内外大麦黄矮病抗源和抗病育种的研究概况、存在问题以及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1993年02期)

大麦黄矮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已公布的45条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dwarf virus,BYDV)全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表明BYDV具有2种基因组结构类型.依据45条全基因组序列和59条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分别建立BYDV系统进化树,表明PAV株系可分为3个亚组,且发现中国的PAV与欧美的PAV间存在明显的分子差异.MAV株系也可分为3个亚组,其中1个MAV亚组与中国的GAV株系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找出了在株系内完全保守同时在株系间发生变异的CP氨基酸位点33个,明确了PAV,SGV,GPV等3个株系CP氨基酸序列中具有株系特异性的变异位点,发现MAV和GAV在这33个变异位点处全部相同,无特异性变异位点,推测GAV株系可能是MAV的1个亚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麦黄矮病论文参考文献

[1].姚小波,王文峰,李杨,刘何春,雷雪萍.西藏大麦黄矮病病毒株系鉴定及介体蚜虫传毒能力分析[J].西藏农业科技.2018

[2].吴兴泉,陈士华,张晓婷,张苗青,刘应举.大麦黄矮病毒株系间分子变异与系统进化关系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

[3].梅红,木德伟,李学毅,陶宗仁,施晓群.云南青稞种质抗大麦黄矮病抗性鉴定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梅红,赖建华,尹梅,木德伟,施晓群.云南青稞种质抗大麦黄矮病抗性鉴定研究初报[J].西南农业学报.2007

[5].辛志勇,张增燕,陈孝,林志珊.抗大麦黄矮病的小偃麦易位系的创制与鉴定[J].遗传.2001

[6].李忠杰.辐射外源DNA导入小麦诱变效果的研究——后代品系籽粒贮藏蛋白分析和大麦黄矮病抗性鉴定[J].核农学报.2000

[7].付永彩.农杆菌介导的大麦黄矮病CP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

[8].孙光祖,李忠杰,李希臣,王广金,唐凤兰.抗大麦黄矮病小麦新品系选育及其RAPD分子验证[J].核农学报.2000

[9].刘艳,钱幼亭,梁影屏,苗洪芹.哈尔滨地区大麦黄矮病毒株系鉴定[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6

[10].李琦.大麦黄矮病抗源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1993

论文知识图

大麦黄矮病毒病的症状与传播介...山农0095的BYDV抗性鉴定Fig.15BYDV-GA...山农0095的BYDV-GPV株系鉴定Fig.12BYD...麦长管蚜采样点分布图(地点代码同表...6-2BYDV株系多重PCR鉴定...小麦土传花叶病毒

标签:;  ;  ;  ;  ;  ;  ;  

大麦黄矮病论文_姚小波,王文峰,李杨,刘何春,雷雪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