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习性论文_甄广韵,甄喆,甄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学习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习性,生态学,真菌,赤眼蜂,藤本植物,生物防治,生活史。

生态学习性论文文献综述

甄广韵,甄喆,甄丹[1](2018)在《板栗的生态学习性及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板栗生长对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的要求,并从种子越冬储藏、播种育苗、栽植、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板栗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17期)

甘义进,毛毳,张贵志,廖宁[2](2013)在《主要藤本植物的生态学习性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藤本植物的类型、生长与生态特性,总结了藤本植物应用的因地制宜、科学性与艺术性、文化性原则。认为藤本植物主要应用于墙体、立交桥、构架、地面与阳台,通常采取的形式主要为垂挂式、凉廊式、蔓靠式和附壁式。最后归纳了主要藤本植物的种植要点,以期对我国低碳城市、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35期)

杨振[3](2013)在《樟颈曼盲蝽的生物生态学习性及寄生性天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樟颈曼盲蝽是樟树新害虫。近年来,先后在湖南、浙江、上海、安徽等地相继发生危害,在上海黄浦江沿岸水源涵养林以及市区行道绿化树上的发生及危害都有逐年加重之势,导致樟树叶片普遍出现许多褐斑并大量落叶,重则可使整树叶片基本脱光,对树势弱的危害严重,产生枯死枝。严重威胁上海市水源涵养林的健康发展。本论文研究了上海市水源涵养林内樟颈曼盲蝽(Mansoniella cinnamomi (Zheng et Liu,1992))的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以及若虫的龄期划分和各龄若虫的形态特征。用若虫头宽值频次分布法结合形态特征研究表明,樟颈曼盲蝽的若虫共分5龄,1-5龄若虫的头宽值分别为(0.23±0.03)、(0.34±0.02)、(0.47±0.03)、(0.57±0.02)、(0.68±0.03)mm;同时,首次详细描述了各龄若虫的形态特征。樟曼盲蝽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卵在叶柄、叶主脉及嫩梢皮层内越冬,具有明显的世代重迭现象,编制了在上海地区的生活史表;详细观察了樟颈曼盲蝽成虫的羽化、交尾、产卵等习性和若虫的活动、取食及脱皮等习性,以及3个世代的生命表和不同世代的种群变动规律。确立了樟颈曼盲蝽的最佳防治时期,并提出了防治建议,为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基础资料。研究还发现并描述了樟颈曼盲蝽卵期的一重要寄生性天敌新种,盲蝽长脉赤眼蜂Pterygogramma mansoniella sp. nov.。新种的所有模式标本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3-04-01)

杨钟林,虞泓,陈自宏,王元兵[4](2011)在《滇中蛹虫草居群生物学及其生态学习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滇中地区昆明西山、昆明野鸭湖、嵩明大哨和楚雄紫溪山分布的蛹虫草居群,进行调查和采样,调查分析了蛹虫草的生境,比较研究了蛹虫草不同居群有性型及无性型形态差异,对蛹虫草无性型的产孢结构进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研究发现,蛹虫草子囊壳着生方式及其大小、子囊大小、无性型,随生境不同而发生差异。在云南松常绿阔叶混交林下的子囊壳及子囊较大,分离得到的无性型以拟青霉型(Paecilomyces-type)产孢结构占优势;在华山松林和田埂草丛生境中的子囊壳及其子囊较小,分离得到的无性型以轮枝孢型(Verticillium-type)产孢结构占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1年05期)

郭建勋,高九思,高阳[5](2010)在《中华松梢蚧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习性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中华松梢蚧的危害症状,描述了中华松梢蚧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弄清了中华松梢蚧在叁门峡地区每年发生1代,以初龄或2龄无肢若虫在当年生的针叶上越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为害,4月下旬成虫出现,卵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上旬末为若虫孵化盛期,7月上旬至8月上旬若虫进入滞育期,8月下旬1龄固定若虫脱皮进入2龄期,为害至10月中旬逐渐进入越冬期。该虫的雄成虫羽化后短时间内即可交尾后即死亡;其幼虫只为害当年新针叶,以3龄雄若虫出壳后在树干基部的树皮裂缝、杂草、松针下及石块下结茧化蛹,中华松针蚧种群数量依次为中层>下层>上层,中层与上层、下层与上层间的虫量差异达十分显着和显着水平;在水平方向上,东、西、南、北4个方位间的虫量分布无明显变化规律,其差异不显着;对糖醋液无趋性,对黄色趋性较强。采用40%杀扑磷1 000-2 000倍超低容量弥雾对中华松梢蚧有较好防治。(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6期)

王慧[6](2010)在《光滑足距小蠹生态学习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原木段、半人工饲料和虫道真菌培养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 (Blandford)]雌成虫和幼虫的方法,观察了该小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了植物、温度、虫道真菌和半人工饲料对该小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25℃黑暗条件下,雌成虫钻蛀葡萄木段后最早23 d始见子代成虫出孔,出虫高峰期为自第1头子代成虫出孔后的第4-9 d。1 d内子代成虫出孔高峰期为13:00~14:00。直径为1.1-1.7cm的葡萄木段出虫数较多。2、25℃黑暗条件下,在葡萄、海棠、柑橘、柚子、李、梨、樱桃、木槿、腊梅、枇杷、桃、枣、雪松、桂花和茶15种原木段选择性试验中,光滑足距小蠹对葡萄的选择性最好;对柑橘、柚子、海棠、桂花树这4种木段的选择性仅次于葡萄;对梨、枇杷、枣等树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不能定殖。非选择性试验结果与选择性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但小蠹在桂花木段上的钻蛀率为零,差异较大。3、25℃黑暗条件下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在不同木粉和不同配比的半人工饲料上均能成功繁殖后代。葡萄、海棠、梨、柑橘、柚子、枣、枇杷和桂花8种木粉制成的半人工饲料对该小蠹的繁殖力影响无差异。但不同配比的半人工饲料对该小蠹的繁殖力有显着影响。用葡萄木粉:啤酒酵母粉:蔗糖:可溶性淀粉:蒸馏水=10:1:1:1.5:20完全配方半人工饲料培养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最佳,繁殖力最高,为81.00头/雌;水分配比为1.5:1时繁殖力最差,为24.00头/雌;用葡萄木粉:可溶性淀粉:蒸馏水=10:1.5:20配方培养时,繁殖力最低,为39.25头/雌。4、分别采用Acremonium kiliense和Ambrosiella hartigii在PDA平板上饲养雌成虫和幼虫,以及半人工饲料在试管中培养雌成虫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光滑足距小蠹在16~31℃范围内6个恒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和16~28℃范围内5个恒温条件下的繁殖力和性比。结果表明,16-28℃范围内该小蠹各阶段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6℃时的发育历期为28℃时的3.85倍,31℃时除蛹外发育历期均延长。各温度下均以幼虫的发育历期为最长,占卵至成虫羽化整个发育历期的50%以上。发育起点温度在10.95℃(蛹)至12.70℃(卵-成虫)之间。发育上限温度在33.48℃(卵-成虫)至35.03℃(幼虫)之间。幼虫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6.44℃。有效积温卵的最小为61.5日·度,幼虫的最大为189.7日·度,卵-成虫为304.76日·度。16~25℃范围内,卵、幼虫、蛹和卵-成虫的存活率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卵至成虫的存活率在16~25℃范围内从53.3%增大至68.3%,28-31℃范围内又从35.0%降至3.3%,31℃时幼虫几乎不能化蛹。成虫繁殖力在16~25℃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5℃时最大为121.5头/雌,约为16℃时的2.5倍,28℃时又降低。雌雄性比16℃时最小为9.6:1,其余温度下均为19.0:1以上,25℃时最大为23.3:1。田间用半人工饲料连续培养雌成虫结果表明,该小蠹在四川雅安1年可发生4代。5、25℃黑暗条件下用3种真菌的PDA平板培养幼虫和半人工饲料培养雌成虫,结果表明,取食3种真菌对光滑足距小蠹幼虫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及成虫的繁殖均有显着影响。幼虫取食A. hartigii发育历期最短(12.4 d),取食Fusarium sp.的发育历期(18.9 d)显着长于A. kiliense和A. hartigii 2种真菌。取食Fusarium sp.的存活率最低,为12.3%,显着低于A. kiliense和A. hartigii。雌成虫在此3种真菌的半人工饲料中均行产雄孤雌生殖,取食A. kiliense时最早产卵,取食A. hartigii时后代数最多。雌成虫在其后代雄成虫几乎全部死亡后才死亡。(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0-05-01)

魏建荣,杨忠岐,牛艳玲,赵海彬,唐桦[7](2009)在《花绒寄甲的分布与生态学习性补充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大型天牛的主要天敌昆虫。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观察相结合,补充研究了花绒寄甲在我国的分布、栖境特点,以及与其分布相关的耐高温、耐低温、耐饥能力等参数。在此基础上,对花绒寄甲控制天牛类害虫的利用前景及作为天敌昆虫输出国外的可行性作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09年01期)

吕全[8](2007)在《中国红脂大小蠹伴生菌的系统发育及其生物生态学习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生物入侵成为显着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外来入侵物种在基因水平、物种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上对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入侵物种也给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危害。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作为近年来入侵我国农林业的重要有害生物之一,给北方油松林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损失。该入侵物种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后表现出更强的危害性,与其一系列个体及种群的生态学习性改变有直接关系。自然界,真菌,尤其是长喙壳类真菌(ophiostomatoid fungi)与小蠹虫普遍能够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基于伴生真菌在影响昆虫种群建立、协同克服寄主抗性和造成寄主树木病害等方面具有显着作用,开展了本项研究,以期进一步探讨红脂大小蠹入侵的油松林大面积异常性死亡的原因,及合理的防治策略。经过对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全面调查和标准样地的设置后,系统采集了红脂大小蠹危害寄主组织标本,进行了伴生真菌的分离鉴定。超过30个属多样性的真菌区系栖居在红脂大小蠹入侵危害的我国北方油松林生态系统内。对其中最主要的类群长喙壳真菌的系统研究,包括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和系统发育分析,明确了与红脂大小蠹伴生的长喙壳真菌区系组成。基于长喙壳真菌区系和红脂大小蠹之间的紧密伴生关系,以及长喙壳真菌的致病性测定,推测了这类真菌在油松林衰退死亡中的可能作用。通过形态学和基于ITS2&LSU,β-tubulin基因和EF 1-α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首先发现一个长喙壳真菌新种。由于该物种与Leptographium procerum形态相似、亲缘关系接近,定名该种为Leptographium sinoprocerum Lu,Decock,et Maraite sp. nov.,并给予正式描述。在MEA培养基上,该种很容易形成大量的直立分生孢子梗,孢子梗较长,着生于基质和气生菌丝上,梗基部具明显的根状分枝。产孢器官的初级分枝2—3个,无明显中央膨大分枝。大量分生孢子产于孢子梗顶端,形成黏性的分生孢子团。与现有Leptographium属内形态近似种可以从菌落特征(颜色、同心圆、气生菌丝等)、生长速度、分生孢子梗着生方式、长度、基部根状结构、产孢器官,以及菌丝壁形态等多个方面得以区分。在红脂大小蠹伴生的长喙壳真菌区系内,还发现了Leptographium procerum,这是该种在我国的首次报道。值得指出的是该种的分生孢子梗长度可达3900μm以上,该长度在Leptographium属内十分罕见。分析推测L. procerum可能是由红脂大小蠹从北美携带进入我国,并定殖蔓延。作为一种重要的松树根部病害和引起松林衰退症的病原物,在我国的影响值得特别予以关注。组成该长喙壳真菌区系的种类还包括Leptographium alethinum、L. koreanum、L.truncatum、Pesotum aureum和P. pini。由于L. koreanum和日本、韩国的测试菌株可以配对交配产生子囊及成熟的子囊孢子,证明其属于生物种Ophiostoma koreanum。提出新组合Grosmannia koreana comb. nov.。无论从真菌区系的优势种,还是区系的组成,长喙壳真菌都表现出与红脂大小蠹的发生危害程度明显相关。对4种主要伴生菌的致病性测定表明,低浓度野外接种成年油松可以造成寄主不同程度的内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边材等组织的显着性坏死。4种供试真菌的致病性为两个水平,高致病力的G. koreanum、L. truncatum和低致病力的L. procerum、L. sinoprocerum。两个水平的致病力和体外培养的生长速率有明确的相关性。同时表明不同健康状况下的林分对长喙壳真菌表现出不同的感病性。初步离体的平板对峙培养发现红脂大小蠹伴生真菌区系内,多种真菌对长喙壳真菌具有拮抗作用,能够形成拮抗带,显着抑制长喙壳真菌的生长。这种拮抗关系的发现有助于理解真菌区系的组成及其功能,同时这些菌株具备作为生物防治资源的潜力。鉴于长喙壳真菌与红脂大小蠹的发生、危害的紧密关系,以及这些伴生菌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结合红脂大小蠹攻击寄主行为习性的改变可能有利于增强这些伴生菌毒力的分析,与红脂大小蠹伴生的长喙壳真菌,在降低油松的抗性及其生长势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伴生菌协同红脂大小蠹,以及异常气候条件的诱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寄主死亡。(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07-05-01)

陈建[9](2007)在《棉大卷叶螟主要生物生态学习性的再研究及主害代种群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转Cry1Ac单价基因棉“国抗22”及其亲本棉“泗棉3号”、转Cry1Ac+CpTI双价基因棉“中抗310”及其亲本棉“苏棉12”为材料,通过田间调查、室内辅助试验等,对棉大卷叶螟主要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生活史及大田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以这4个棉花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对棉大卷叶螟实验种群与自然种群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棉大卷叶螟的越冬机制。结果如下:根据大田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绘制了扬州地区2005年棉大卷叶螟年生活史图。指出江苏棉区棉大卷叶螟年发生5-6代,主要以第五代老熟幼虫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化蛹,棉田幼虫始见在6月中下旬,但发生量少,进入7月中下旬虫量开始激增,8月-9月上旬达到高峰。2003-2005年田间调查数据显示,本地棉大卷叶螟种群在田间发生量大,“泗棉3号”棉田百株虫量叁年分别平均是2077.1、2091.1、1711.8头,“苏棉12”棉田分别是1656.0、2324.3、1966.9头,始终保持高发态势,对棉花造成了较大损失。转基因棉田棉大卷叶螟种群受到抑制,其中“国抗22”田间发生最轻,百株虫量叁年分别为618.6、772.9、788.7头,其次是“中抗310”田块,百株虫量分别为1133.0、1240.3、1358.3头。通过对棉大卷叶螟生物生态学习性的详细观察,表明成虫多在夜间羽化,羽化后当天或第二天晚上交配,交配时间多在夜间20:00-2:00,交配时雌雄个体附于攀附物上呈“-”字形,交配持续时间1-4个小时。交配后的成虫一般在第2天、第3天开始产卵,少数在第4天产卵。成虫不同世代、同世代不同雌虫产卵量差异大,从73-638粒不等。成虫性比随着世代的不同有着一定变化,不同寄主条件下的实验种群性比也有所不同。幼虫多在下午及夜间孵化,上午孵化量少,同一天产的卵孵化时间比较整齐。幼虫共有5龄,以夜晚蜕皮为主,5龄幼虫老熟后即觅地化蛹,化蛹持续时间2-4天。通过组建五种寄主(4种棉花寄主和1种杂草苘麻)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发现取食转基因棉花“国抗22”、“中抗310”棉花叶片的棉大卷叶螟不能完成1个世代,且幼虫各虫龄历期比亲本对照棉明显延长。在叁个常规寄主“泗棉3号”、“苏棉12”和苘麻上繁殖的棉大卷叶螟各个虫态发育状况良好,均能完成1个世代。各个虫态发育历期稍有差异,但差异不显着。叁个常规寄主上的实验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25.67、16.35、33.68,不同寄主对棉大卷叶螟总产卵量影响不显着,但是叁个寄主上的性比差异较大。成虫产卵寄主选择性试验和初孵幼虫取食趋性的研究发现,转基因棉花对棉大卷叶螟产卵选择和幼虫寄主选择有负趋性。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泗棉3号”、“苏棉12”、苘麻都是该虫的适宜寄主,而在转基因棉花“国抗22”、“中抗310”上则不适宜生存。通过组建四个棉花品种田棉大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以及分析不同品种棉田自然种群的致死因子,结果发现,转基因棉“国抗22”和“中抗310”棉田棉大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I值分别是0.08和0.01,远远小于1。“泗棉3号”和“苏棉12”上棉大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1.61和1.12。这说明棉大卷叶螟在“泗棉3号”和“苏棉12”棉田能很好地完成一个世代,在转基因棉田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比较不同田块棉大卷叶螟死亡因子致死力K值发现,常规棉田以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田间病菌感染对棉大卷叶螟控制作用大,致死力K值分别为0.3462-0.4687、0.2084-0.2257和0.2417-0.2515,转基因棉田以抗虫棉的抗性致死、捕食致死对棉大卷叶螟种群的影响大,K值分别是0.9659-1.8612和0.573-0.9881。研究同时发现,寄生性天敌在两个转基因棉田的控害效果明显小于常规棉田。此外卵的孵化率低、各虫期的自然死亡率高等因素也对棉大卷叶螟种群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对棉大卷叶螟第五代、第六代室内种群的饲养,初步发现该虫的有效越冬虫源为第五代滞育的老熟幼虫,滞育率24.43%-33.09%,第六代棉大卷叶螟的发生对第二年的种群基数影响不大。滞育老熟幼虫的越冬存活率为60%-71.88%。次年越冬代羽化的成虫雌虫少,雄虫多,单雌产卵量平均为163.44-198.83粒。通过系统测定非滞育老熟幼虫与越冬代老熟幼虫越冬过程各阶段体内水分、生化物质含量及过冷却点,结果发现,越冬代滞育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最高-18.23℃,最低-22.33℃,明显低于非滞育老熟幼虫。体内自由水含量非滞育老熟幼虫为78.00%,高于滞育老熟幼虫的74.72%,结合水、糖原、脂肪含量则以滞育老熟幼虫偏高。在越冬阶段前期,幼虫过冷却点逐步降低,体内自由水含量慢慢减少,糖原含量下降快,脂肪、结合水含量稍有增加;越冬后期,糖原含量减少趋势变缓,脂肪含量大幅度下降,自由水含量略有增加。说明棉大卷叶螟在越冬过程中能够随着外界温度的降低进一步适应环境,在越冬前期主要消耗糖原,后期则以脂肪为主要营养消耗物质。(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7-05-01)

徐瑞富,陆宁海,张定法,吴利民[10](2007)在《土壤不同微生物量对木霉菌定殖的影响和木霉菌生态学习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霉菌(Trichodermaspp.)在真菌中具有重要生防价值,以其存在的广泛性、在环境中易定殖、繁殖速度快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生防机制作了深入研究,证实木霉菌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诱导植物抗病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生态学习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概述了藤本植物的类型、生长与生态特性,总结了藤本植物应用的因地制宜、科学性与艺术性、文化性原则。认为藤本植物主要应用于墙体、立交桥、构架、地面与阳台,通常采取的形式主要为垂挂式、凉廊式、蔓靠式和附壁式。最后归纳了主要藤本植物的种植要点,以期对我国低碳城市、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学习性论文参考文献

[1].甄广韵,甄喆,甄丹.板栗的生态学习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

[2].甘义进,毛毳,张贵志,廖宁.主要藤本植物的生态学习性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

[3].杨振.樟颈曼盲蝽的生物生态学习性及寄生性天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4].杨钟林,虞泓,陈自宏,王元兵.滇中蛹虫草居群生物学及其生态学习性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1

[5].郭建勋,高九思,高阳.中华松梢蚧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习性研究概述[J].陕西农业科学.2010

[6].王慧.光滑足距小蠹生态学习性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

[7].魏建荣,杨忠岐,牛艳玲,赵海彬,唐桦.花绒寄甲的分布与生态学习性补充调查[J].中国森林病虫.2009

[8].吕全.中国红脂大小蠹伴生菌的系统发育及其生物生态学习性[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

[9].陈建.棉大卷叶螟主要生物生态学习性的再研究及主害代种群动态分析[D].扬州大学.2007

[10].徐瑞富,陆宁海,张定法,吴利民.土壤不同微生物量对木霉菌定殖的影响和木霉菌生态学习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

论文知识图

第二节 东风螺养殖-图20-4 泥东风螺1-3月份气温与中华松梢蚧种群数量发生...民勤沙生植物园部分木本植物物候谱9月10日空间生态位日变化9月10日空间生态位日变化南入口主干道旁的金钟地被

标签:;  ;  ;  ;  ;  ;  ;  

生态学习性论文_甄广韵,甄喆,甄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