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牛肝菌论文-冯万艳,赵燕珍,谭健晖,杨章旗,孙学广

乳牛肝菌论文-冯万艳,赵燕珍,谭健晖,杨章旗,孙学广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牛肝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生菌根,马尾松,粘盖乳牛肝菌,共生体形成

乳牛肝菌论文文献综述

冯万艳,赵燕珍,谭健晖,杨章旗,孙学广[1](2019)在《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菌根共生体形成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菌根共生机制的研究是对其进行应用的前提,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的建立过程尚不明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ECM真菌在林业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我国南方地区主栽树种之一——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其林下优势ECM真菌——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us为材料,在无菌条件下研究两者菌根共生体形成过程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的共生过程分为2个阶段:(1)预共生阶段,即物理接触之前,粘盖乳牛肝菌可通过释放挥发物和分泌物促进马尾松根系伸长和分枝;(2)共生阶段,又可分为3个时期。接种后第4天,粘盖乳牛肝菌菌丝体开始与马尾松根系接触并形成附着胞进入接触期;第7天菌丝开始侵入根系内部,侵入期开始;第28天菌套和哈氏网形成,即菌套和哈氏网形成期,该时期菌根化根尖开始膨大,随后继续发育至二叉分枝状菌根形成。在发育顺序方面,哈氏网与菌套同步发育,但哈氏网成形早于菌套。以上结果可对后续ECM共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及马尾松高效菌根化育苗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邓勋,尹大川,宋小双,遇文婧,周琦[2](2019)在《不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与褐环乳牛肝菌互作对樟子松苗木促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际微生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外生菌根菌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是两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类群,与植物的互作中在促进植物的生长、抗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多种有益微生物复合使用同时发挥促生抗逆和土壤修复功能的复合生物菌剂逐渐取代单一菌剂成为未来生物菌剂研究发展的方向。本文在前期分离得到多株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基础上,探讨不同菌株与褐环乳牛肝菌互作对樟子松1年生苗生长的影响,为建立深色有隔内生真菌与外生菌根菌最佳互作体系打下基础。主要结果:通过复合接种方式不同内生真菌与外生菌根菌N94共接种樟子松后,对樟子松生物量的影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D575与N94共接种后,同对照相比,苗高、地径、鲜重和干重分别提高30.74%,33.33%,32%和62.63%,同N94相比,苗高、地径、鲜重和干重分别提高5.05%,9.11%,3.12%和20.15%。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且对干重增加显着,可提高苗木的抗逆性。筛选的5株内生真菌中,只有D553和D575同外生菌根菌N94表现出良好的兼容性,而D011,D014和D340与N94复合接种后,对樟子松生物量的影响同单接种N94相比,苗高、地径、鲜重和干重均有所下降。通过外生菌根菌和内生真菌的侵染率统计,可以看出部分内生真菌的存在对外生菌根菌的侵染率产生抑制作用,五株内生真菌D011,D014,D340,D553,D575复合接种同但接种N94相比,菌根侵染率分别降低7.64%,4.57%,22.89%,15.35%和3.56%。综合分析生物量和侵染率,D575+N94为最佳的互作体系,在相互抑制效果最小的条件下,取得了最佳的促生效果。菌根菌与内生真菌的互作能够很好的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葛珍,张悦[3](2019)在《祁连山北麓一种乳牛肝菌的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发现于祁连山北麓人工松林下的一种大型真菌,从宏观特征和显微结构进行初步鉴定,认为该菌为乳牛肝菌属乳牛肝菌组内的一个种。(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9年04期)

李慧,姚庆智,张星,铁英[4](2019)在《褐环乳牛肝菌对樟子松和油松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luteus对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对两种松树接种S. luteus与对照组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4个样品共获得原始序列347681条,归为5个真菌门。综合各土壤样品真菌Alpha多样性指数及OTUs-Venn图,发现接种S.luteus后樟子松和油松根际土壤真菌相对丰度与对照存在一定差异。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接种S.luteus提高了樟子松和油松根际土壤担子菌和壶菌的相对丰度,抑制了子囊菌门真菌。优势属由原来的Geopora转变为Suillus。通过PCA分析与NMDS分析发现接种S. luteus后樟子松和油松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差异性增加,且接种S. luteus后樟子松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显着高于油松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接种S.luteus的樟子松和油松土壤真菌丰富度降低、多样性增加,接种S.luteus改变了樟子松和油松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优势真菌种群。试验结果为樟子松和油松促生真菌菌种筛选和育苗工作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冯万艳,胡丹,冯婧玮,陈雨倩,郭其强[5](2019)在《两种乳牛肝菌属菌根食用菌与马尾松的共生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菌根食用菌(ediblemycorrhizalfungi,EMF)是兼具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其对林木健康、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林下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贵州地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2种乳牛肝菌属Suillus EMF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子实体及其与马尾松形成的菌根的形态特征,调查了其子实体的发生规律及其与温度和降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粘盖乳牛肝菌S.bovinus和褐环乳牛肝菌S.luteus可同时在马尾松林发生。粘盖乳牛肝菌和褐环乳牛肝菌与马尾松形成的菌根均呈珊瑚状,其中粘盖乳牛肝菌形成的菌根表面光滑无根外菌丝但具有根外菌索,褐环乳牛肝菌形成的菌根具有密集的根外菌丝但无根外菌索。粘盖乳牛肝菌和褐环乳牛肝菌子实体具有较长的发生期、产量较大,且具有错峰发生的特点。相对于降雨,温度是这2种乳牛肝菌子实体发生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柴军红,何婷婷,于薇[6](2019)在《东北褐环乳牛肝菌多糖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褐环乳牛肝菌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从东北产褐环乳牛肝菌中提取子实体多糖,并对粗多糖进行体外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其多糖对超氧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率为48.30%;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率为62.19%;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28.32%,其红外表征显示多糖为β-型吡喃多糖。其显示出多糖有一定抗氧化能力,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9年02期)

祁金玉,尹大川,宋瑞清[7](2019)在《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对樟子松耐盐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外生菌根真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对樟子松苗木耐盐性的影响,采用打孔灌根的接种方法对樟子松苗木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含盐量(0.1g·kg-1和0.2g·kg-1NaCl)胁迫10d后褐环乳牛肝菌对樟子松苗木的菌根侵染情况以及樟子松苗木针叶电导率、丙二醛、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以相同浓度盐胁迫下不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的樟子松苗木为对照。结果表明:试验选用的不同浓度NaCl胁迫,并未影响樟子松外生菌根的合成。接种褐环乳牛肝菌樟子松苗木不同盐浓度处理间苗高、地径、鲜重、干重差异不显着,与不接种樟子松苗木盐胁迫的苗高、鲜重、干重差异显着,地径无显着性差异。接种褐环乳牛肝菌樟子松苗木针叶的相对电导率低于不接种苗木,盐胁迫下接种处理与不接种处理间差异显着;盐胁迫下不接种苗木丙二醛含量高于接种苗木92%以上;盐处理中,接种褐环乳牛肝菌樟子松苗木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不接种处理,增幅分别为10.70%~407.69%,84.45%~158%,4.79%~8.57%;盐胁迫增加了苗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增加13.20%~29.53%,可溶性蛋白增加9.64%~13.43%;接种处理降低了苗木脯氨酸含量,降低幅度为18.24%~25.30%。可见,外生菌根菌褐环乳牛肝菌与樟子松形成菌根后提高了樟子松苗木对NaCl的耐受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洁,刘雪峰,郝昕,刘建荣[8](2019)在《接种点柄乳牛肝菌对樟子松枯梢病抗病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外生菌根菌提高寄主抗病性的机理,以3年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实生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樟子松枯梢病原菌(Sphaeropsis sapinea)侵染对接种点柄乳牛肝菌(接SG×接菌组)与不接种点柄乳牛肝菌(接菌组)和单独接种点柄乳牛肝菌(接SG组)3个处理组的病情指数、叶绿素质量浓度、抗病相关酶(CAT、PPO、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病原菌30 d后,接菌组病情指数明显高于接SG×接菌组;叶绿素质量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接SG组、接SG×接菌组、接菌组;PPO和SOD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接SG组、接SG×接菌组、接菌组,且变化趋势不随时间改变;CAT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接菌组、接SG×接菌组、接SG组。综上,在枯梢病病原胁迫下,点柄乳牛肝菌根可以有效提高樟子松叶绿素质量浓度、PPO和SOD活性,降低樟子松枯梢病的病情指数及CAT活性,且大部分指标差异显着(P<0.05)。在枯梢病病原菌的作用下,点柄乳牛肝菌根能够正向调节樟子松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而提高樟子松对枯梢病的抗病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虹,李素玲,许晶,王华[9](2018)在《山西吕梁山地区乳牛肝菌属Suillus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形态学特征和nrDNA-ITS分子片段分析相结合的鉴定方法,确认了分布于山西省吕梁山地区乳牛肝菌属Suillus物种6种,分别是:亚洲乳牛肝菌Suillus asiaticus、褐乳牛肝菌Suillus collinitus、土黄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空柄乳牛肝菌Suillus cavipes和灰环乳牛肝菌Suillus viscidus。(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8年06期)

薛柔,曾念开[10](2018)在《乳牛肝菌属中二种重要食用菌的物种学名说明》一文中研究指出乳牛肝菌属(Suillus Gray)在分类上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牛肝菌目(Boletales),乳牛肝菌科(Suillaceae)。该属的许多种类不仅具有抑肿瘤、抗氧化、抗菌等药用价值,而且还是美味的食用菌,在我国民间广泛食用;同时,一些种类如点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 (L.) Roussel]具有抗虫活性,在未来新型生物源农药的研制与开发中具有很好的潜力。此外,它们能与松科植物形成专性共生关系,在松林生态系统维护、修复以及松科植物的植树造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乳牛肝菌属众多的种类中,黄白乳牛肝菌[Suillus placidus (Bonord.) Singer]是广为报道的物种之一。其最早描述于欧洲,之后在我国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都报道有分布。该种不仅在我国民间食用,而且对人肝癌细胞具有显着细胞毒活性,在癌症的治疗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潜力。最近,在广泛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形态解剖与分子系统发育等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同时综合考虑生态、地理分布等因素,对我国的黄白乳牛肝菌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过去报道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黄白乳牛肝菌实为一新种,即Suillus huapi N.K. Zeng et al.;过去报道分布于我国温带地区的黄白乳牛肝菌实为点柄乳牛肝菌S. granulates;真正的黄白乳牛肝菌在我国是否有分布还有待进一步确认。模式产地为北美的虎皮乳牛肝菌[Suillus spraguei (Berk.&M.A. Curtis) Kuntze]也是我国广泛报道的物种,该菌在云南民间食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虎皮乳牛肝菌并不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物种,而是一复合群。该复合群现已知包括了5个物种,除了分布于北美的虎皮乳牛肝菌和S. decipiens (Peck) Kuntze,还包括了分布于我国的S. phylopictus R. Zhang et al.,S. kwangtungensis R. Zhang et al.,以及我们最近研究发现的新物种S. hainanensis N.K. Zeng et al.。(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乳牛肝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根际微生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外生菌根菌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是两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类群,与植物的互作中在促进植物的生长、抗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多种有益微生物复合使用同时发挥促生抗逆和土壤修复功能的复合生物菌剂逐渐取代单一菌剂成为未来生物菌剂研究发展的方向。本文在前期分离得到多株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基础上,探讨不同菌株与褐环乳牛肝菌互作对樟子松1年生苗生长的影响,为建立深色有隔内生真菌与外生菌根菌最佳互作体系打下基础。主要结果:通过复合接种方式不同内生真菌与外生菌根菌N94共接种樟子松后,对樟子松生物量的影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D575与N94共接种后,同对照相比,苗高、地径、鲜重和干重分别提高30.74%,33.33%,32%和62.63%,同N94相比,苗高、地径、鲜重和干重分别提高5.05%,9.11%,3.12%和20.15%。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且对干重增加显着,可提高苗木的抗逆性。筛选的5株内生真菌中,只有D553和D575同外生菌根菌N94表现出良好的兼容性,而D011,D014和D340与N94复合接种后,对樟子松生物量的影响同单接种N94相比,苗高、地径、鲜重和干重均有所下降。通过外生菌根菌和内生真菌的侵染率统计,可以看出部分内生真菌的存在对外生菌根菌的侵染率产生抑制作用,五株内生真菌D011,D014,D340,D553,D575复合接种同但接种N94相比,菌根侵染率分别降低7.64%,4.57%,22.89%,15.35%和3.56%。综合分析生物量和侵染率,D575+N94为最佳的互作体系,在相互抑制效果最小的条件下,取得了最佳的促生效果。菌根菌与内生真菌的互作能够很好的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牛肝菌论文参考文献

[1].冯万艳,赵燕珍,谭健晖,杨章旗,孙学广.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菌根共生体形成过程[J].菌物学报.2019

[2].邓勋,尹大川,宋小双,遇文婧,周琦.不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与褐环乳牛肝菌互作对樟子松苗木促生作用[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3].葛珍,张悦.祁连山北麓一种乳牛肝菌的初步鉴定[J].食用菌.2019

[4].李慧,姚庆智,张星,铁英.褐环乳牛肝菌对樟子松和油松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J].菌物学报.2019

[5].冯万艳,胡丹,冯婧玮,陈雨倩,郭其强.两种乳牛肝菌属菌根食用菌与马尾松的共生特征[J].菌物学报.2019

[6].柴军红,何婷婷,于薇.东北褐环乳牛肝菌多糖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19

[7].祁金玉,尹大川,宋瑞清.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luteus)对樟子松耐盐性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

[8].陈洁,刘雪峰,郝昕,刘建荣.接种点柄乳牛肝菌对樟子松枯梢病抗病性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9].刘虹,李素玲,许晶,王华.山西吕梁山地区乳牛肝菌属Suillus物种多样性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8

[10].薛柔,曾念开.乳牛肝菌属中二种重要食用菌的物种学名说明[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标签:;  ;  ;  ;  

乳牛肝菌论文-冯万艳,赵燕珍,谭健晖,杨章旗,孙学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