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华[1]2004年在《冬枣实生后代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枣实生苗抗寒性研究》文中指出实生选种是枣育种的一种新的尝试,冬枣两年生实生苗在枝干、叶片、针刺、矿质营养和抗病性等性状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为选择优株提供了可能,通过进一步的生长观察,有望选出生长势强、外观优美,适于矮化密植,抗病、无刺、早果等类型。目前已在冬枣实生群体中发现12株极矮化类型和6株“柳叶”类型。 基于冷冻伤害对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用电导法测定不同冷冻处理温度下成龄枣树枝条,冬枣两、叁年生实生苗和17个不同母本叁年生枣实生苗的相对电导率,评价不同枣树枝条的抗寒性,以丰富枣树的抗寒理论,同时为抗寒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寻求枣树优良的抗寒母本和抗寒个体,服务于生产。主要结论如下: 1 不同长度的预处理时间对枝条的相对电导率产生影响,冷冻处理在7天之内进行对试验结果影响不大。 2 枝条的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入冬初期(11月初)冬枣一次枝的拐点温度是-33.51℃,二次枝-31.72℃;临猗梨枣一次枝的拐点温度是-32.73℃,二次枝-31.14℃。萌芽前期(3月中)冬枣一次枝的拐点温度是-20.39℃;临猗梨枣一次枝的拐点温度是-19.28℃。 3 不同时期枣树枝条的抗寒性不同,表现为深冬(12月底)最强,其次是入冬初期(11月初)、以萌芽前期(3月中)最弱。 4 两年生冬枣实生苗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处理温度下电导率的相对变化在各级次的个体数分布均呈正态分布,这种连续性的正态分布表明实生后代的抗寒性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5 同一时期不同枣树枝条抗寒性存在差异,以叁年生冬枣实生苗抗寒性最强,强于两年生冬枣实生苗,强于母本冬枣、父本临猗梨枣。18个不同母本实生苗群体的抗寒能力以叁变色最强,依次为交城甜酸枣、婆婆枣、吾库扎克小枣、广洋大枣、绵枣、紫圆枣、遵义甜枣、尖枣、榆次团枣、清徐圆枣、垣曲枣、酥枣、黎城小枣、九月青、针葫芦、鸡心枣、冬枣。 6 在不同母本的实生群体中,出现若干抗寒单株(电导率的相对变化倍数较小),是以交城甜酸枣、吾库扎克小枣、婆婆枣、叁变色、广洋大枣、绵枣为母本的实生后代,可望成为枣树抗寒育种的有益材料或抗寒新品种。 7 干粗、干木质部粗、干表皮与周皮比值与电导率的相对变化倍数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而周皮与干粗比值同电导率的相对变化倍数之间呈显着负相关。
李鹏丽[2]2003年在《枣实生后代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以20个品种的枣实生苗为试材,对其植物学性状、生物学习性以及部分品种的枝条、叶片的解剖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其遗传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枣实生后代在枝干、叶片、针刺等性状上均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分离,部分品种间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 2.枣实生后代一年生时即可开花,二年生时各品种后代的平均开花株率达51.0%,大部分品种后代可以结果。不同品种实生苗开花、坐果株率差异较大;果实的大小和果形都存在较大的分离;果核的核尖有很大程度的退化,形状偏圆。 3.冬枣实生苗二年生时叶片大小仍显着小于亲本值,叶形指数比亲本明显降低。单株间叶片以单叶面积和叶柄长变异较大,叶形指数变异最小。 4.实生后代叶片气孔为“无规则型”,只分布于叶片下表皮,具有发达的气孔下室。叶片气孔大小和密度株间变异较小,气孔密度与植株生长势呈显着正相关,与亲本相比气孔面积和气孔长/宽有所增大。 5.冬枣实生后代叶片为典型的旱生植物叶,叶表具有厚角质层,叶脉及叶肉中含有大量的晶簇、粘液等后含物,叶片结构各指标变异较小,其中海绵组织比例、栅海比与生长势呈显着负相关。 6.枣实生苗一年生枝条韧皮部富含厚壁纤维细胞,皮层和髓心中分布有各种内含物细胞。冬枣叁种组合后代单株间枝条的髓心粗、髓心比例、皮材比等性状都有较大程度的变异。冬枣×尖枣和冬枣×金丝小枣后代间二次枝皮材比和皮部所占比例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当年生冬枣实生后代生长势与一年生枝条木质部比例、皮材比呈显着负相关 7.一年生不同品种枣实生后代枝条解剖性状各指标中二次枝的变异普遍大于一次枝,其中二次枝的皮材比和髓心大小变异最大。品种间以九月青、冬枣和垣曲枣实生后代的一次枝条解剖性状总体变异较大,黎城小枣和尖枣实生后代的变异最小。
许杉杉[3]2014年在《枣实生后代短枝型筛选及初选优株主要性状的研究》文中提出枣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优良品种是实现枣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基础和关键。筛选短枝型优良新品种,对枣矮化密植栽培、避雨栽培和大棚栽培,实现枣简易安全优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枣实生后代节间长度研究,并对二次枝的节间长度与休眠季枝皮内的内源激素(IAA、ZR、GA和ABA)含量之间的关系做出分析。本研究还对冬枣、大荔龙枣及鸡心枣的实生后代13株初选优株(优良单株代号为:22-D-39、24-D-8、21-D-43、21-D-44、龙9、龙8、23-D-44、33-JX-14、23-D-6、23-D-1、10-13、11-31、11-21)的主要物候期、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果实品质和抗逆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07株冬枣杂交实生后代二次枝节间长度的测量,根据二次枝节间长度,将枣划分为极短枝型(<3.0cm)、短枝型(3.0-4.1cm)、中短型(4.1-4.6cm)和长枝型(>4.6cm)四类。2.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二次枝的节间长度与休眠季枝皮内的内源激素(IAA、ZR、GA和ABA)含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二次枝的节间长度与休眠期枝皮内的内源激素ABA/IAA之间呈负相关。3.通过对物候期的观察,发现这13个初选优株在萌芽期和开花期方面差别不大,但果实成熟期差别较大,最早成熟的脆熟期在9月2日(21-D-43、24-D-8),最晚成熟的脆熟期在10月13日(龙8、21-D-44)。4.通过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二次枝节间长度最短为3.20cm(龙9),二次枝节间长度最长为4.87cm(11-21),节间短、株型紧凑的类型有22-D-39、21-D-44、24-D-8、10-13和龙9。从单果重和纵横径看可得出大果类型为10-13和33-JX-14。从吊果比看,丰产树有24-D-8、龙9、22-D-39、23-D-44、23-D-1。各初选优株可食率最高的为21-D-43,高达98.05%。5.通过对枣果实发发育的动态变化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初选优株枣果实的纵横径和单果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10-13、11-21、23-D-1的单果重表现出后期增长迅速。初选优株枣果实的纵径、横径呈现出白熟期之前增长迅速,白熟期之后增长缓慢。6.通过对枣果实营养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果实发育期间Vc含量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8月5日至8月25日Vc含量保持较高水平。枣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呈现为果实发育前期变化不明显,近成熟期时迅速积累至最高。枣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在果实发育期总体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只有23-D-44的可滴定酸含量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7.通过对枣脆熟期果实营养成分含量的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Vc含量最高的优株为23-D-44,含量高达747.57mg/100g;还原糖含量最高的为22-D-39,含量高达53.35%;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的为24-D-8,含量高达60.08%,可溶性总糖含量最低的为11-31,含量为45.20%;可滴定酸含量最高的为23-D-44,含量高达1.58%,可滴定酸含量最低的为11-31,含量为0.2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的为21-D-43,含量高达32.50%。8.通过综合评分,评分最高的为23-D-44(76.5),评分大于冬枣的优株为10-13、龙9、11-21、23-D-1、33-JX-14、21-D-43、22-D-39和23-D-44。9.通过对初选优株的物候期、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果实品质和抗逆性的系统研究和综合评价,筛选出优良短枝型鲜食枣优系3个:10-13、龙9和22-D-39。
鹿金颖[4]2003年在《枣自然授粉实生后代杂种鉴定及遗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利用两个冬枣自然授粉实生群体,应用AFLP技术鉴定出冬枣×金丝小枣、冬枣×尖枣及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后代;研究了AFLP标记在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后代的分离方式,并构建了枣连锁图谱;分析了POD同工酶在冬枣实生后代的分离情况;对冬枣×金丝小枣、冬枣×尖枣杂交后代及20个枣品种的自然授粉实生苗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应用AFLP技术对“黄骅”冬枣实生后代和“任县”冬枣实生后代进行杂种鉴定。用12对引物对65株“黄骅”冬枣实生后代进行AFLP分析,共扩增出51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带376条,多态性百分率为72.7%。扩增出金丝小枣特征带10条,鉴定出冬枣×金丝小枣杂交实生苗34株。扩增出尖枣特征带7条,鉴定出冬枣×尖枣杂交实生苗15株。用7对引物对85株“任县”冬枣实生后代进行AFLP分析,共扩增出22条临猗梨枣特征带,鉴定出72株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实生苗。 (2)以72株冬枣×临猗梨枣F_1代为材料,研究了AFLP标记分离方式,构建了枣连锁图谱。AFLP标记在冬枣×临猗梨枣F_1代多态性较高,分离位点出现的频率为33%。分离方式有孟德尔分离、偏孟德尔分离两种方式。呈孟德尔分离的情况有:不分离、1:1分离和3:1分离。294个AFLP标记中,不分离标记、1:1分离和3:1分离、偏孟德尔分离标记的比例分别为67%、23.8%、9.2%。对34个AFLP标记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枣的连锁图。该连锁图包含7个连锁群,28个AFLP标记,覆盖枣基因组的长度为458.66 cM,标记间的平均图距为16.38cM。 (3)对“黄骅”冬枣实生后代的叶片POD同工酶进行了研究。根据酶带的差异,将供试材料的POD同工酶合并为4种谱型,即Ⅰ、Ⅱ、Ⅲ、Ⅳ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31.2%、54.8%、5.4%、8.6%。冬枣×金丝小枣杂交后代、冬枣×尖枣杂交后代的POD同工酶酶谱分离情况表明POD2酶带的遗传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证明了POD同工酶是受单基因控制。根据POD2带的遗传行为,认为金丝小枣和尖枣在此位点的基因型是杂合显性型,冬枣是纯合隐性型。 (4)对34株冬枣X金丝小枣F;代和15株冬枣X尖枣FI代枝干、叶片、针刺性状的分离状况进行了研究。冬枣人金丝小枣F;代株高、基径、分枝数、中心干节间距、叶长、叶宽、针刺长度的变异系数较大,达20%;冬枣X尖枣巳代的株高、分枝数、叶宽、针刺长度的变异系数达20%。冬枣X金丝小枣巳代的基径、中心干节间距、叶长、叶宽、叶形指数、针刺长度的变异程度大于冬枣X尖枣斤代。冬枣杂种后代中枣头颜色、叶片形状、叶片颜色除表现父母性状外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叶片平展度的内卷和平展、开花时间的日开型和夜开型均是受一对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 (5)对 20个枣品种自然授粉实生后代枝干、叶片、针刺等植物学性状及开花、结果习性进行了调查分析。一年生同一母本枣实生后代株间性状即出现分离,特别是株高、针刺长度。中心干节间距、分枝数、基径等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25%。枝干、叶片和针刺等性状不同母本实生后代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二年生枣实生苗平均开花株率达52刀%,结果株率达9.2%,不同母本的实生后代开花株率、花量、结果株率和单株结果数差异很大。同一毋本实生后代果型出现较大程度的分离,最多的分离出6种果型:同一母本间实生后代单果重的变异系数较大。
马庆华, 续九如, 王贵禧, 姚立新[5]2008年在《枣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枣树是中国独有的乡土树种,由于现有枣树品种大多存在缺陷,生产上迫切需要通过杂交的手段将不同枣树品种的优良性状整合起来,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但是枣树花小,人工去雄易伤害花器官,花量大而坐果率低,存在胚败育现象等问题都制约着枣树杂交育种工作的发展。该文综述了枣树开花、花粉萌发、生殖生理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从枣树杂交育种的必要性、杂交方法和亲本选择等方面对枣树杂交育种研究进行了探讨,并对通过局部隔离法获得的枣树实生后代的性状遗传规律进行了总结,同时,根据目前枣树杂交育种的研究现状和科研环境,以及枣树转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枣树杂交育种发展的前景做了展望。
申连英[6]2005年在《枣(Ziziphus jujuba Mill.)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性状的QTL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Ziziphus jujuba Mill.)为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Mill.)植物。是我国特有的宝贵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2个综合性状优良的鲜食枣品种冬枣和临猗梨枣杂交建立了第一个枣属植物遗传分离群体,绘制了枣属植物的第一张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 本研究采用“局部隔离法”,选用花粉发芽率低的冬枣和花粉发芽率较高的临猗梨枣进行混合栽植自然杂交授粉,对由此获得的冬枣实生子代采用AFLP银染技术进行杂种鉴定,建立了由161株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子代组成的枣F1代分离群体。采用筛选出的50对EcoRI/MseI引物组合,对分离群体中的150株个体进行了AFLP多态性检测,采用Joinmap3.0CP作图模型构建了包含333个AFLP多态性位点的14个连锁群组成的枣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连锁群的LOD值在4~7范围之间,覆盖基因组总长度1237.4cM,标记间平均图距3.9cM。 应用MapQTL4.0软件,选用Lander提出的区间作图法对枣性状进行了QTL检测。共检测到相关QTL110个。其中与枣树各枝干类型节间长度(包括不同发育时期)性状相关的QTL30个,与枣树叶片形态(包括不同发育时期)相关的QTL30个,与枣树叶片NPK含量有关的QTL13个,与枣树抗寒性有关的QTL16个和与枣树抗病性有关的QTL21个。在这110个QTL中,有29个主效QTL,107个QTL与AFLP标记共分离或紧密连锁(与相邻AFLP标记图距为0~5cM),87个QTL与AFLP标记共分离或紧密连锁(与相邻AFLP标记图距在0~1cM),28个与AFLP标记共分离或紧密连锁的QTL的LOD值大于3.5。根据不同性状的QTL在连锁群中的分布特征,确定出LG4为与枣树生长与形态特征密切相关的连锁群。LG9为与枣树叶片形态密切相关的连锁群。与枣树氮磷钾效率相关的QTL偏向于分散分布,与枣树抗寒性有关的QTL趋向于集中分布,并且偏向于分布在连锁群的端部。涉及枣树各类枝条节间长度、叶部形态、叶片NPK含量、抗寒性和抗病性等性状的110个QTL在枣遗传连锁图谱存在着2个或2个以上QTL共分离或紧密连锁现象。全基因组范围内共有30处由2个或2个以上QTL共分离或紧密连锁区域。 枣树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绘制和性状QTL定位为挖掘枣树有益基因打下了基础,为枣树分子遗传育种提供了依据。
张振东[7]2016年在《枣树高密度遗传图谱优化及重要性状的QTL定位》文中研究指明枣(Ziziphus jujuba Mill.2n=2x=24),隶属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Mil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在我国农林业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良种是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目前,枣树育种主要依赖常规育种,育种周期长,效率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能够极大地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但是枣树遗传图谱构建和分子辅助选择方面的研究明显落后于其他果树。本研究以99株‘冬枣’和‘映山红’杂交F1子代为作图群体,采用限制性酶切位点关联DNA测序(RAD-seq)技术,开发大量SNP标记和InDel标记,结合SSR标记,构建并优化了枣树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对枣树生长相关性状以及抗寒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RAD-seq技术获得的序列(-98.76 Gb clean reads)比对到参考基因组,通过一系列筛选过滤,最终得到符合孟德尔分离比的标记7939个,其中SNP标记7026个和InDel标记913个。2.将RAD技术所得标记加入97个SSR标记,采用“拟测交”策略进行遗传图谱构建。最终4669个标记被定位到遗传图谱上,其中包括SSR标记46个,SNP标记4137个和InDel标记486个,整合图谱可划分为12个连锁群(LG1-12),与枣染色体数目一致,图谱总长度2643.79 cM,平均图距0.57 cM。另外,4669个标记中有3919个标记被定位到母本连锁图谱上,4184个标记被定位到父本连锁图谱上。3.利用整合图谱,通过MapQTL 6.0的Kruskal-Wallis模型对株高、地径、叶面积和抗寒性4个表型性状进行QTL作图,共检测到117个QTLs,其中控制株高、地径和叶面积等生长相关性状的QTLs主要集中在3号连锁群上48.18-85.23 cM区域和134.80-195.72 cM区域,与抗寒性相关的QTLs主要分布在7号连锁群上0-45.41cM区域。综上,本研究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SNP和InDel标记,并结合SSR标记,构建并优化了枣树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定位了与枣树生长和抗寒性相关的QTLs。本研究为枣树重要性状QTL定位、基因图位克隆、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等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马庆华[8]2007年在《不同产地冬枣遗传品质差异及其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冬枣(Zizyphus jujuba Mill.cv.Dongzao)是我国特有的晚熟枣树品种,鲜食品质优良。针对近年来冬枣果实品质下降、果形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市场上反映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品质不同等问题,该研究在两省叁县设立了叁个冬枣对比试验园,将选自不同产地(沾化、黄骅、庆云、沧县和乐陵)的冬枣栽种于同一个枣园,布置正规的田间试验,对冬枣的果实品质进行了连续3年的观测研究,以探讨导致各产区冬枣果实品质产生差异的真正原因;该文还研究了冬枣叶面喷肥、花果期喷施激素、农药残留等对冬枣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及冬枣的生长和坐果规律,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在同一年份、同一试验园中,不同产地的冬枣在果实大小、果形指数、种子形状、果实含水量、可食率、自然着色程度、果实VC、可滴定酸度、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感官评价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AFLP聚类分析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证明5个不同产地的冬枣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差异,从而说明产自河北、山东的冬枣基本上属于同一品种。造成不同枣园、不同年份冬枣果实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枣园的土壤条件、不同年份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栽培管理措施;其中,大量使用化肥、多次施用激素,滥用农药是造成果实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冬枣的坐果规律为:大树多小树少、外围多内膛少、下部多上部少、平向(枝)多竖直(枝)少、环剥(环割)多养树少;生产上应根据冬枣的坐果规律,构建树形,因地因树制宜,做好冬枣的冬剪和夏剪工作,合理环剥,为提高冬枣坐果率创造良好的树体营养条件。当前应尽量多用有机肥,少用化肥,重视基肥、保证追肥,以增强树势;控制激素浓度和次数;不用或少用农药,尽量使用生物防治、人工防治、农业技术防治等措施控制病虫害,这才是提高冬枣果实品质的主要途经。该文对冬枣的绿色栽培提出了建议,并制定出《冬枣果园田间管理周年工作历》,可供生产上参考使用。经过长期的生产栽培,冬枣在品种内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存在于冬枣的个体之间,因此冬枣遗传改良的重点是单株变异的发现和利用;枣树杂交育种存在种种困难,该研究对冬枣的杂交育种做了初步探索,但是没有成功,冬枣的杂交育种还需要继续进行。
白瑞霞[9]2008年在《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提出枣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果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遗传背景复杂。枣种质资源的研究涉及形态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经历了从形态多样性到DNA多样性的发展过程。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对枣种质资源的亲缘演化关系目前仍不很清楚,尤其在核心种质构建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研究应用AFLP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77份枣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枣的核心种质,为枣的分类、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有力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适合AFLP分析的枣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法,在细胞核裂解之前,用CTAB-free缓冲液对叶片组织匀浆洗涤后再进行DNA提取,可有效克服多糖等次生代谢物质对提取的干扰;加大CTAB浓度,用3×CTAB作为裂解液;在用无水乙醇沉淀DNA之前,用高浓度NaCl再次分离多糖。粗提后的DNA经RNase处理去除RNA,氯仿/异戊醇抽提去除蛋白质,得到了基本无降解、无污染、高分子量的枣基因组DNA。2.从120对AFLP引物组合中选出17对谱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资源进行扩增分析,共扩增出577条电泳谱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34条谱带,其中372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4.47%;其余205条谱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35.53%。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61~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1.000;秤砣枣与酸枣1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761。3.构建了供试材料的AFLP指纹图谱,部分供试材料具有独有的特征带,其余材料可通过二歧分类法确定各自在AFLP图谱中的差异带,根据样品的特征带或差异带可区分开所有的供试材料。4.利用6对SRAP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13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能扩增出19条谱带。其中51条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45.13%;其余62条均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检出率为54.87%。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727~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无头枣与襄汾圆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壶瓶酸与壶瓶枣,大马牙与葫芦长红,金丝小枣与金丝蜜,赞新大枣、赞皇大枣1与赞皇大枣2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均为1.000;新疆小圆枣与永城长红,小平顶与核桃纹,小木枣与短果长红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均为0.727。5.采用UPGMA法对供试材料的AFLP数据、SRAP数据和AFLP与SRAP整合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与枣种质地理来源关系密切。6.基于AFLP和SRAP分析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几组枣品种的亲缘演化关系:(1)酥圆铃与圆铃可能是同物异名;老婆枣可能是由核桃纹演化而来;延川狗头枣与圆铃的亲缘关系较近。(2)磨盘枣与圆铃枣品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是由圆铃枣演化而来。(3)宣城尖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4)宁阳六月鲜、孔府酥脆枣和疙瘩脆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5)葫芦长红与大马牙的亲缘关系极近;短果长红与其他长红枣品种群的品种的亲缘关系稍远。河南龙枣与河北龙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是由长红枣演化而来;串铃与长红枣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属于长红枣品种群。(6)大名布袋枣与尜尜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7)金丝小枣品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天津快枣、二秋枣、缨络枣、郎家园枣、长木枣、小木枣、马铃脆和金丝小枣的关系较近,是金丝小枣品种群的组成部分;无核小枣是由金丝小枣演化而来。(8)馒头枣、沧县傻枣、大白铃、大瓜枣、大荔鸡蛋枣、溆浦鸡蛋枣、涪陵鸡蛋枣与临猗梨枣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推测它们为同一近缘系。(9)敦煌大枣和临泽大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0)临泽小枣和中宁小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1)大王枣、薛城冬枣和雪枣的亲缘关系较近。(12)赞皇大枣株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13)婆枣株系间的变异程度较大;泡泡红、串干、沙枣与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4)灵宝大枣和屯屯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差异应该属于品种内株系间的差异。(15)小平顶和朝阳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为同一近缘系。(16)胎里红和叁变红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是同一个品种。(17)蒲城晋枣和耙齿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8)稷山圆枣和柳罐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9)茶壶枣与扁核酸的亲缘关系较近,推测茶壶枣可能是由扁核酸变异而来。(20)日出、红颜和福枣3个韩国品种与中国枣品种亲缘关系较近,3个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7.根据AFLP和SRAP数据整合后的聚类结果,对166个枣品种采用3种方法构建核心种质,比较了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表明采用逐步聚类法构建的枣核心种质代表性较好。枣核心种质包括50份资源,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基本在95%以上,核心种质能很好的代表初始种质。
姚立新[10]2010年在《不同产地冬枣对比试验及冬枣标准化栽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枣(Zizyphus jujuba Mill. cv. Dongzao)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晚熟、鲜食枣品种。在冬枣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不同产地争当“第一”、盲目引种、果实品质下降等问题。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在山东沾化、河北黄骅和沧县叁地设立产地对比试验园,将选自不同产地(沾化、黄骅、庆云、沧县和乐陵)的冬枣在同一立地条件下栽培,对冬枣果实和果核表型、果实营养组成、感官评价、抗寒性和光合生理指标等进行了连续4年的测定分析,探讨了冬枣产生差异及品质下降的真正原因;本文还进行了冬枣cDNA文库构建、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了冬枣主要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措施并探索了冬枣杂交育种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多点、多年观测结果表明,在同一年份、同一试验园内,不同产地冬枣在果实和果核表型、果实营养组成和感官评价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而在不同年份、不同试验园之间,冬枣果实表型和品质各项指标差异显着。说明影响冬枣果实表型和品质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而不是产地来源。就冬枣群体而言,在长期栽培过程中,由于芽变和人工选择,仍存在着个别单株的差异。所以,冬枣改良的方向不是产地选择,而是单株选择。2.冬枣叶片N/P变化范围为11.11~13.54,属于N含量制约的植物类型。冬枣叶片N、P、K元素含量在7月~9月初比较稳定,这段时间是上述3种元素最佳营养诊断采样期。3.冬枣的光合性状受环境的影响变化较大,测定结果与测定时间、地点甚至部位等均有很大关系。沧州地区不同产地冬枣叶片Pn的日变化呈较为明显的不对称双峰曲线,年变化呈单峰曲线,冬枣为中午光合速率降低型植物。4.温度的骤变是可能引起冬枣冻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注意防护;冬枣在适生区栽植也要防止个别年份出现极端低温时遭受冻害;温度条件不适合的地区不可盲目引种,进行栽培时应采取保护措施。5个不同产地冬枣抗寒力有一定差别,但在不同指标间表现不一致。不同产地冬枣在沧州地区均能正常生长,无冻害发生。5.利用3种不同发育时期的冬枣果实构建混合cDNA文库,从该cDNA文库中随机挑取单克隆进行5’端单向测序,得到1060条EST序列,经过cross-match和CAP3软件处理后共获得628条Unigene。在Uniprot数据库中比较发现有534条Unigene与已知基因具有同源序列,占Unigene总数的85%。利用ESTPiper在线分析软件对Unigene进行GO功能基因分类,发现273条可以在“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细胞内组分”得到分类。鉴定出MYB转录因子、肉桂醇脱氢酶、甘露糖转运等与果实品质形成相关功能基因以及ACC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热激蛋白等与冬枣果实后熟相关功能基因。利用PERL程序对628条Unigene进行EST-SSR分析,结果表明在116条EST序列中包含有147个SSR,以二核苷酸和叁核苷酸为主要重复类型。6.在调查已有栽培技术和自己试验的基础上,本研究总结课题组多年工作,结合生产实践,制定了《绿色食品(AA级)冬枣栽培技术规程(草案)》,为实施冬枣无公害栽培提供了依据和工作细则。7.冬枣人工杂交育种困难,本研究中杂交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冬枣坐果率低、种仁率低、胚败育,而且杂交时授粉时期晚、部分品种花期不遇,并遭遇绿盲蝽象危害等,应开拓枣树育种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冬枣实生后代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枣实生苗抗寒性研究[D]. 马庆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04
[2]. 枣实生后代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D]. 李鹏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03
[3]. 枣实生后代短枝型筛选及初选优株主要性状的研究[D]. 许杉杉. 河北农业大学. 2014
[4]. 枣自然授粉实生后代杂种鉴定及遗传变异研究[D]. 鹿金颖. 河北农业大学. 2003
[5]. 枣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马庆华, 续九如, 王贵禧, 姚立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6]. 枣(Ziziphus jujuba Mill.)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性状的QTL定位研究[D]. 申连英. 河北农业大学. 2005
[7]. 枣树高密度遗传图谱优化及重要性状的QTL定位[D]. 张振东.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8]. 不同产地冬枣遗传品质差异及其栽培技术研究[D]. 马庆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9]. 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D]. 白瑞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10]. 不同产地冬枣对比试验及冬枣标准化栽培研究[D]. 姚立新. 北京林业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