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酶促酯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二酯,制备,酶促酯化,酰基转移
酶促酯化论文文献综述
宋志华,鲁珊,黄健花,金青哲,王兴国[1](2019)在《酶促酯化制备DAG过程中的酰基转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n-1,3特异性脂肪酶Lipozyme RM IM,以油酸和甘油的酶促酯化制备甘二酯(DAG)为模型,探讨酯化时间、酯化温度、底物(油酸与甘油)摩尔比和酶添加量对体系酰基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底物摩尔比对反应体系的酰基转移影响不大;酯化时间和酯化温度是影响酰基转移的最主要因素,酯化时间越长、酯化温度越高,酰基转移越严重,65℃酯化10 h时的酰基转移率达26. 1%,75℃酯化2 h时的酰基转移率达15. 1%;酶添加量在油-水反应界面达到饱和(界面饱和的酶添加量为6%)之前,酶添加量的变化对酰基转移的影响不大,达到饱和之后,进一步增加酶添加量,明显加剧体系的酰基转移。(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05期)
李贺,林日辉,贺俊斌,巫佳,刘晓林[2](2016)在《酶促酯化制备松香酸淀粉酯的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香和木薯淀粉为原料,二甲基亚砜(DMSO)为溶剂,在固定化脂肪酶的催化下制备松香酸淀粉酯。通过考察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酯化合成反应速率以及淀粉酯水解反应速率的变化,研究了酶促制备松香酸淀粉酯的合成反应动力学及水解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松香酸淀粉酯的合成反应为表观一级反应,其表观活化能为30802 J/mol,酯水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006 J/mol,酶促制备松香酸淀粉酯的总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k·C_A·C_(AGU)=265.33 e-30802/RT·C_A·C_(AGU)。(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6年05期)
刘太宇,陈竞男,徐广维,毕艳兰,杨国龙[3](2015)在《酶促酯化合成甘叁酯工艺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市场对人工合成甘叁酯的需求,研究以油酸和甘油为原料,在Novozym 435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甘叁酯,得到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00℃,底物甘油与油酸摩尔比1∶3,加酶量4%(以底物甘油和油酸总质量计),反应时间6 h,残压0.9×103Pa。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酯化度为94.36%±0.47%,产物中甘叁酯含量为90.77%±0.8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酶重复使用9次,其催化活性无显着下降,酯化度、甘叁酯含量分别为94.19%±1.70%、87.40%±2.62%;酶重复使用12次后,甘叁酯含量仍能达到80%以上。经试验证实,该反应亦可推广应用于高酸值油脂的脱酸工艺中。(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5年05期)
李贺,林日辉,粟佳婷,巫佳,韦春雨[4](2014)在《酶促酯化制备松香酸淀粉酯的性质及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香和木薯淀粉为原料,二甲基亚砜(DMSO)为溶剂,采用酶催化酯化法在温和条件下制备了取代度0.031~0.092的松香酸淀粉酯,并对其部分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香酸淀粉酯的性能与其取代度密切相关。随着取代度的增大,酯化淀粉产物的可溶指数和溶胀度降低,相对黏度和特性黏度增强,分子链也随取代度的增大而增加。通过对淀粉-碘络合物的紫外光谱分析,发现随着取代度的增大,酯化产物的最大紫外吸收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且蓝值减小。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 NMR)、差示热扫描(DSC)、热重差(TGA)和扫描电镜(SEM)对不同取代度的松香酸淀粉酯表征分析的结果表明:酯化产物在1727 cm-1处产生C O的特性吸收峰,糊化温度及热稳定性相对预处理淀粉有所降低,淀粉颗粒的结晶度下降。(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陈帅,刘琨毅,郑佳,金扬,黄钧[5](2012)在《基于响应面法优化酿酒黄水酶促酯化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化了酿酒黄水的酶促酯化条件。以乙醇体积分数、pH、红曲酯化酶活力和反应时间为因子,应用响应面法得到了总酯产量达最大时的工艺条件。由多重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果可知,实验数据与所得二次多项式方程的拟合度较高。由从数学模型得到的3-D响应面图所确定的黄水酶促酯化的最优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22.64%,pH2.77,红曲酯化酶活力283.00mg/100mL,反应时间为20d。在(32±0.2)℃条件下,黄水发酵液中的总酯含量由发酵前的(0.82±0.06)g/L提高到(6.90±0.14)g/L。(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2年12期)
陈沛然,张瑾,陈程,付瑶,李守博[6](2010)在《α-位含氟及其他吸电子基团仲醇化合物的酶促酯化动力学拆分》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脂肪酶对一系列α-位含叁氟甲基和二氟亚甲基及其他吸电子基团仲醇类化合物进行了生物催化拆分,以较高的选择性得到了手性仲醇化合物,探讨了α-位取代基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闵瑞,方云,夏咏梅[7](2009)在《低功率微波耦合溶剂相酶促酯化反应及其荧光光谱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溶剂相脂肪酶LRI催化辛酸和丁醇的酯化反应体系为对象,将反应体系中各组分分别在低功率微波辐射和常规加热下对LRI作用后,用荧光发射光谱分级逐步研究LRI在有机溶剂和水环境中的荧光光谱变化。微波辐射和常规加热在所有实验条件下均增强LRI的荧光强度而没有导致最大发射波长位移。在微波辐射能够提高反应初速度的范围内,当LRI与有机分子共热后,微波辐射更有利于LRI蛋白质分子在水中的裸露。不同logP溶剂的反应体系对酶构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溶剂对其的影响。反应初速度对logP的变化规律与水相LRI蛋白质的荧光强度对logP的变化接近,而与溶剂相LRI蛋白质的荧光强度对logP的变化规律之间基本无共同之处。(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09年02期)
孙素玲,张干伟,汤坚,顾晓红[8](2006)在《酶促酯化合成多不胞和脂肪酸甘油酯》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脂肪酶N435的催化作用下,游离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甘油酯化合成的工艺,分别考察了甘油与脂肪酸的质量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酶用量、初始加水量等单因素对酯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较优的酶促酯化合成条件为:甘油与脂肪酸的质量比0.12∶1,反应时间48h,反应温度50℃,加酶量与底物游离脂肪酸的比例1∶4(w/w),初始加水量0。在此条件下,酯化率为96.58%,且反应前后各脂肪酸含量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06年08期)
刘书成,章超桦,洪鹏志,吉宏武[9](2006)在《有机溶剂中酶促酯化合成n-3 PUFA甘油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脂肪酶催化游离型的n-3PUFA与甘油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甘油酯,研究了多种因素对酯化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脂肪酶Novozym435,在6mL的正己烷中,反应温度40℃,甘油用量2g,n-3 PUFA 0.4g,初始水分含量0.5%,在反应1h后添加1g分子筛,酶添加量25mg,震荡频率150r/min,在此条件下反应24h酯化度可达90%以上。n-3 PUFA甘油酯中以甘油二酯(56.06%)为主,其次是甘油叁酯 (31.25%)和甘油一酯(12.07%),游离脂肪酸(0.39%)的含量比较低。n-3 PUFA甘油酯的脂肪酸组成以 DHA(73.36%)和EPA(13.49%)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仅有1.69%,几乎不含饱和脂肪酸。(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衣丹,姜伟,石红旗[10](2006)在《酶促酯化反应合成共轭亚油酸油脂的工艺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中脂肪酶催化共轭亚油酸(CLA)与甘油酯化反应制备共轭亚油酸油脂的影响因素。考察了酶量、体系水分、温度、时间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工艺条件为:酶量1%、水分含量1%、温度60℃,在上述条件下反应24h,酯化率可达94.11%。通过筛筐旋转反应酶重复利用5次后酯化率仍达87.28%。研究了脂肪酶对共轭亚油酸异构体的底物选择性,结果表明,脂肪酶催化10,12-十八碳二烯酸酯化反应优于9,11-十八碳二烯酸。(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06年01期)
酶促酯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松香和木薯淀粉为原料,二甲基亚砜(DMSO)为溶剂,在固定化脂肪酶的催化下制备松香酸淀粉酯。通过考察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酯化合成反应速率以及淀粉酯水解反应速率的变化,研究了酶促制备松香酸淀粉酯的合成反应动力学及水解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松香酸淀粉酯的合成反应为表观一级反应,其表观活化能为30802 J/mol,酯水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006 J/mol,酶促制备松香酸淀粉酯的总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k·C_A·C_(AGU)=265.33 e-30802/RT·C_A·C_(AGU)。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酶促酯化论文参考文献
[1].宋志华,鲁珊,黄健花,金青哲,王兴国.酶促酯化制备DAG过程中的酰基转移研究[J].中国油脂.2019
[2].李贺,林日辉,贺俊斌,巫佳,刘晓林.酶促酯化制备松香酸淀粉酯的反应动力学[J].食品科技.2016
[3].刘太宇,陈竞男,徐广维,毕艳兰,杨国龙.酶促酯化合成甘叁酯工艺条件的研究[J].中国油脂.2015
[4].李贺,林日辉,粟佳婷,巫佳,韦春雨.酶促酯化制备松香酸淀粉酯的性质及结构表征[J].化工学报.2014
[5].陈帅,刘琨毅,郑佳,金扬,黄钧.基于响应面法优化酿酒黄水酶促酯化条件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
[6].陈沛然,张瑾,陈程,付瑶,李守博.α-位含氟及其他吸电子基团仲醇化合物的酶促酯化动力学拆分[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闵瑞,方云,夏咏梅.低功率微波耦合溶剂相酶促酯化反应及其荧光光谱的变化[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
[8].孙素玲,张干伟,汤坚,顾晓红.酶促酯化合成多不胞和脂肪酸甘油酯[J].食品工业科技.2006
[9].刘书成,章超桦,洪鹏志,吉宏武.有机溶剂中酶促酯化合成n-3PUFA甘油酯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6
[10].衣丹,姜伟,石红旗.酶促酯化反应合成共轭亚油酸油脂的工艺优化研究[J].食品科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