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工业园区发展及绩效评估研究

浙江省工业园区发展及绩效评估研究

黄设等[1]2004年在《浙江省工业园区发展及绩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国内外学者对工业园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企业集群、区位发展、绩效评估的一些理论与方法,明确了工业园区模式界定和绩效评估的必要性,探讨了意大利、日本、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特点与模式对浙江省的启示,讨论了不同时期浙江省工业园区发展的特点、地位与作用,提出了符合浙江产业发展特点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并以笔者对工业园区负责人的走访调研为基础,分析了当前浙江省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浙江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界定、走访调研与现状分析,明确了构建工业园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结合浙江省工业园区的模式发展特点,设计了浙江省工业园区的调查问卷,提出了构建浙江省工业园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建立了浙江省工业园区的绩效评估模型,总结了在浙江省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对政府角色进行再定位的七点建议。

张鸿澜[2]2015年在《浙江省市级生态环境绩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开展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已成为社会必然的选择。与此同时,一方面人们开始审视社会经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也关注大量的生态环保投入对生态环境改善的绩效。因此,科学评估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建设中的环境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整理国内外有关环境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将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从环境效率与生态环境健康两个角度提出了生态环境绩效评估体系概念模型,分别构建了环境效率评估指标体系和生态环境健康评估指标体系,以浙江省各地市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生态环境健康指数法对环境效率和生态环境健康进行了评估,并对生态环境绩效的各类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筛选,提出提高生态环境绩效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确立生态环境绩效的“影响-效率-状态(Impact factors-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State, IES)”评估概念模型。以此模型为评估载体,从环境效率与生态环境健康两个角度来开展生态环境绩效评估。以环境效率内涵为核心,构建了包含投入和产出两大类指标的环境效率评估指标体系;综合环境质量和生态状态构建了生态环境健康评估指标体系。(2)根据环境效率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对浙江省各地市环境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在2005-2011年环境效率优良的地市数量较少,并呈现总体数量下降趋势。浙中、浙南环境效率明显好于浙东北、浙西。随着环保投入产出效益的增加,浙东北、浙西环境效率有所提高,整体发展趋势良好,但是宁波环境效率相对较差,温州市在2005-2010年环境效率较高,2011年有所下降。(3)采用生态环境健康指数法对浙江省各地市2005-2011年生态环境健康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嘉兴、绍兴、舟山生态环境健康指数近年呈下降趋势,浙东北生态环境健康相对较差,随着环保力度加大,逐渐得到改善,宁波、嘉兴生态环境健康不容乐观,其他各地市均是上升阶段,势态良好。(4)通过生态环境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得到环境效率对生态环境健康有正向促进作用。所选的10个影响因子对环境效率没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作用的因子有单位GDP能耗、二产占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人口密度;对生态环境健康有显着影响作用的因子有二产占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人口密度,其中只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是正向促进作用,二产占比的负向影响作用最大;二产占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人口密度都对环境效率和生态环境健康有显着影响,人均GDP、地区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单位GDP耗水量等指标对环境效率和生态环境健康均无显着影响。

王芳[3]2007年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文中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面对的难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政府失灵的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往往存在低效现象,为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进行研究是很重要和必要的。本文从浙江省这—特定省份出发,研究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方面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体系建设的绩效评估、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评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结果的绩效评估,通过对这叁个方面的分析,即可获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的评估结论。接着,本文使用这—评估体系对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全国并不处于优势地位,需进一步改进。另—方面,本文尝试研究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立理论假设,本文构建了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接着,利用浙江省县级无公害农产品的数据和县级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由此得出结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政府自身的经济因素、政府管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府管辖地区的资源禀赋、政府对安全农产品的财政投入和政府管辖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这五大类。全文包括7章,第1章是导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研究创新和不足等:第2章综述了前人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和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第3章是研究的理论设计,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的理论体系和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第4章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状况的回顾,包括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主要政策和实施,以及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政策和行动两方面;第5章是从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安全农产品生产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结果这叁个方面对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政府监管绩效进行评估,得出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的结果:第6章是对浙江省县级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先对县级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对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第7章通过对前文的总结,得出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结果和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结论,并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傅政霖[4]2011年在《嘉兴市南湖区招商引资绩效评估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招商引资已成为地方政府的普遍行为,由于招商引资能给地方政府带来项目、企业落地,能增加税收,创造就业,加快城市化速度,改变城乡面貌,促进本地区的物质、精神领域逐步繁荣,同时,也能帮助地方官员完成其较为关注、自上而下的各类考核任务,创造政绩,因此,招商引资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践“发展是硬道理”理念的行动,当仁不让地被许多地方列为“一号工程”。但与此同时,在具体操作中,招商引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与政府规划的矛盾抵触,侵蚀居民利益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招商引资绩效评估的缺陷。近年来,对招商引资绩效评估的完善,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要求完善现有的招商引资绩效评估体制的呼声与日俱增,在很多地方都被提上体制改革议事日程。本文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为视角,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招商引资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以及南湖区招商引资绩效评估的主要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针对其今后的完善,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章,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对文中涉及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绩效评估的理论做了介绍;第叁部分是围绕南湖区招商引资绩效评估的做法,分析了其基本框架、主要成效、存在问题、问题成因;第四部分是国内其它地区的经验借鉴,分别研究了广东、江苏、云南等地的招商引资绩效评估实践,并做了简要分析评价;第五部分是对策建议,分别从导向、主体、指标、效果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方向和措施;第六部分是结束语,对本文进行了总结自评。

邱秋虹[5]2015年在《永春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乡镇政府是我国行政体系中最低一级的政权组织,直面公众实施政府管理和提供服务并受其监督的基层政府,政府的施政能力和形象信用直接取决于其行政效能的高低。建立以正确政绩观为导向的科学的乡镇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能从组织制度上为提高政府科学发展能力提供有效支持,在理论上和现实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永春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永春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现状以及特点,分析永春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主体缺乏足够的公众参与,指标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实施过程透明度有待加强等,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根据永春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实际情况,针对永春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体系面临的问题,与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专家对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比较,概括出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原则、评估体系流程、指标体系设计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适用于永春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体系。

黄益丛[6]2015年在《社会转型期乡镇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情、舆情错综复杂,乡镇政府又是农村基层组织中最基础的组织,是政府组织体系中数量最多的组织机构,同时,直接面对老百姓,处在倒金字塔尖端,承担若基层行政事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落脚点在乡镇,由乡镇政府来推行并落实,而在新的时期,乡镇政府原有职能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抓工作落实,市、县一级政府引入科学的乡镇绩效评估体系,是避免乡镇政府职能的错位、缺位、越位和平稳渡过社会转型期的有效手段。针对社会转型期特征开展乡镇绩效评估,有助于引导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表明,现行的浙江省苍南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存在评估指标粗放、经济指标偏重和否优指标不科学;目标设定偏高,忽视长期和短期结合;评估考核方法定性多,评估主体单一等主要问题。本文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在系统分析社会转型期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依据.和苍南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了苍南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了绩效评估流程。研究设计了包括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文化发展、环境建设、党的建设5个一级指标和综合经济指标、实体经济、招商引资、现代农业、民生保障、社会管理、文化建设、生态环境指标、环境优化、党建工作等10个二级指标,并对权重进行了确定,还进一步设计了规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率等42个叁级指标,构建了社会转型期乡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张磊[7]2018年在《公众参与视角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文中提出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全面开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社会矛盾及城市问题愈发突出。总体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实施性遇到反思,城市总体规划进入了规划调整与修编的高潮。规划体系中被忽略的规划实施评价提上了日程,特别是“总体规划实施评价”被明确写进法律法规之中,规划的实施评价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在成都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总规实施评估将成为新一轮总规修编的前提和依据。同时随着市民素质、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公众参与城市规划问题也成为当今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选题结合当前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热点问题及总体规划宏观编制背景下展开。本文由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即论文的1章节,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其相关领域的现况研究,并针对研究对象进行独特视角的选择。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即论文的2、3章节。第2章通过对公众参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外实践情况进行研究与回顾。第3章主要针对我国各大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国内公众参与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相关问题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具体问题进行思考,研究解决问题核心思路。第叁部分解决问题,即论文的4、5、6章节。第4章对总体规划评估体系、评估方法、评估内容以及评估过程引入公众参与因素进行了优化。第5章与第6章以成都市为例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以公众参与视角修正后的评价体系进行实践应用。通过公众参与视角下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体系的优化,改善了之前以专家主观评价的部分弊端,规划实施评估的结果更趋向公平、合理,结合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公众参与下的总体规划实施全过程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与长效的过程。通过这次研究,发现仍然存在市民参与度较低,政府不重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还需不断的努力与探索。

唐斌[8]2017年在《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体系构建与机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是确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的制度保证,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压力下,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时代含义,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以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为契机,构建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的评估体系,推进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价值和使命。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及时发现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落实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义务和责任,是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逻辑起点。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实施,首先需要明确评估为了什么、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系统地总结、分析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成果,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内涵、本质和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联系与区别。梳理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缘起和发展脉络,帮助我们找准评估“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的历史定位。而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冲突,为分析各评估主体的特点及其行为偏好提供了参考依据,按照优势互补、效果最优的原则,试图构建多元评估主体的协同参与模式,以期寻找到更适合的评估主体模式。由于我国各地区资源环境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差异,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重点各有不同。单纯套用某一指标体系并不能完全反映某一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地理范围较广的省域层面。因此,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制定更为系统、具体、科学的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此,运用频度统计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并结合DPSIR模型框架构建出由5个二级指标27个主客观相结合的叁级指标组成的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实证分析检验湖南省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叁个方面的发现:第一,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存在显着冲突。根据人均GDP、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叁产业增加值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10年数据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显着相关性,也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从长远来看,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存在显着冲突。第二,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影响较大。在实证分析中,单位GDP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水耗、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GDP化学需氧量、单位GDP建设用地利用率等资源能源消耗指标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显着相关性,说明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有较大影响,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第叁,公众生态文明建设认知度与生态环境满意度有待提高。研究发现,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认知度,但生态责任意识、节能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公众环境满意度不高,表明生态环境质量与公众期望有一定差距,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包括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等方面的对策建议。鉴于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还处于探索阶段的现实情况,相关的政策措施、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建议从价值冲突消解机制、大数据应用机制、优化结果运用机制、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完善评估机制,保障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顺利实施,促进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充分发挥,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有效落实。

苏捷[9]2014年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估》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进而将“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叁方中介机构评估”推向了新的高潮。目前,除民办高校外,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有限的财政拨款与无限的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金使用效率低、财政教育资源不能合理配置等问题层出不穷。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的第叁方评估是近年来新生的一个话题。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包含评估程序、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应用、独立性与风险性的分析等在内的第叁方评估模式,许多现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利用全国或者省市总括的数据展开评析,并不是以辖区每所高校为评价对象,更不是从第叁方的视角进行独立评估,这便弱化了评估结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以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专业公司评估模式为例,从独立第叁方的视角探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估的模式创新与指标重构问题。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构建了包含模式选择、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流程、风险性与独立性分析等在内的第叁方评估模式;(2)构建了基于DEA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的指标体系,并从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发展性、绿色性角度展开综合评价,其中绿色性是本文的一处创新;(3)以单个学校数据为样本,计算和分析了浙江省省属17所普通本科院校的绩效值及规模效率低下和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状况;(4)提出了建立健全高校财政经费投入绩效拨款及问责制度、增强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估的柔性等政策建议,尤其是对当前我国第叁方评估规范制定、评估主体确定、监督和管理等亟待解决或完善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首先通过文献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估的理论进行分析,阐述了第叁方评估的理论基础。接着,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筛选出适合浙江省的关键绩效指标,用DEA法测算效率性,再用功效系数法对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发展性、绿色性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此得到最后的绩效总分。

柏威[10]2018年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易地搬迁在我国的扶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中的其中一批。对威宁县易地扶贫搬迁绩效进行进行全面、准确、综合性的评价考核,不仅有利于及时找出该县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并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实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建设,真正解决我国西部高寒区、石漠化区、生态脆弱区,远离交通枢纽,各种基础设施难以覆盖到的边远民族地区的贫困发生率高,扶贫难度大,扶贫成本高,脱贫后容易返贫等扶贫难题,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从而有利于助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贵州省很多少数民族居住在远离交通主干线的石漠化山区,生态及其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贫困发生率高,需进行易地扶贫搬迁。本文以贵州省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两种方式对该县的多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实施地进行实地调研,再结合查阅政府工作报告获取数据,然后运用统计调查、实地调研两种方式,从微观层面对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扶贫、民族团结、能力可持续发展六个方面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首先,本文阐述了易地扶贫搬迁相关理论,梳理了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绩效评价模型的已有研究,并找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即关于计算易地扶贫搬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隶属度的方法,已有研究,只采用一种方法,而比较科学的做法是,应该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正负性质,给予不同的计算方法。其次,系统整理分析了已有研究的经济、社会、环境叁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威宁县不同民族移民在饮食习惯、传统节日、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以及移民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信息获取能力低、市场竞争能力低等特殊性,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扶贫、民族团结、可持续发展六方面的威宁县易地扶贫搬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威宁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绩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74.36分。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叁个主要因素为,移民方面主要表现为“六低”,即文化水平低、技能掌握程度低、参与水平低、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生计能力低、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低、甚至部分移民劳动和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低;社会方面主要表现为“叁低”,即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发展水平低、社会风险保障水平低低、环境承载能力低;政府方面主要表现为没有“叁及时”,即没有及时按需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没有及时回应公民合理诉求和合理期待;没有及时完善安置地配套产业和相关的服务。由此基于政府视角提出了产业发展和移民素质提高双重抓、构建社会互动空间和社会支持系统、辩证对待民族文化的同时进行移风易俗等策略,基于移民的视角提出了主动积极参与、主动接受培训等策略。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工业园区发展及绩效评估研究[D]. 黄设等. 浙江大学. 2004

[2]. 浙江省市级生态环境绩效评估研究[D]. 张鸿澜. 浙江大学. 2015

[3].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D]. 王芳. 浙江大学. 2007

[4]. 嘉兴市南湖区招商引资绩效评估对策研究[D]. 傅政霖.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5]. 永春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优化研究[D]. 邱秋虹. 华侨大学. 2015

[6]. 社会转型期乡镇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探索[D]. 黄益丛. 江西农业大学. 2015

[7]. 公众参与视角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D]. 张磊.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8].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的体系构建与机制创新研究[D]. 唐斌. 湘潭大学. 2017

[9].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估[D]. 苏捷. 浙江财经大学. 2014

[10].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绩效评价研究[D]. 柏威. 贵州民族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  ;  ;  

浙江省工业园区发展及绩效评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