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培英(河南永域神火集团职工总医院476600)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7-0176-02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重者可遍及整个结肠。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脓血便和里急后重。起病缓慢,症状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1.临床表现
1.1症状
1.1.1消化系统症状
1.1.1.1腹泻为最主要的症状,与黏膜炎症导致肠分泌增加、肠蠕动增快和肠内水钠吸收障碍有关。轻者每日排便3~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10~30次,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常伴里急后重。
1.1.1.2腹痛疼痛性质常为阵发性痉挛性绞痛,与炎症刺激所致的肠痉挛或肠管张力增加有关。常局限于下腹部或左下腹,一般为轻、中度疼痛。轻者仅有腹部不适,重者特别当炎症波及腹膜或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时,可有全腹剧烈疼痛。疼痛时可有便意,排便后疼痛暂时缓解。
1.1.1.3其他症状常有腹胀、食欲缺乏,病情严重者可有恶心、呕吐。
1.1.2全身症状一般体温正常,可有轻度贫血。急性期可有发热,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毒血症状,如高热、心动过速、消瘦、贫血、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和营养不良等。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
1.1.3肠外表现见于少数患者,包括关节炎、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硬化性胆管炎等。
1.2体征
轻型患者仅有下腹部或左下腹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可有腹胀、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
2.治疗
原则是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
2.1一般治疗
在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并予易消化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改为营养丰富的少渣食物。对于重症及暴发型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禁食,给予静脉内高营养,必要时输血及白蛋白。
2.2药物治疗
2.2.1活动期的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SASP)是治疗UC的常用药物,适用于轻中度或重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缓解者。SASP口服后大部分到达结肠,在结肠内细菌作用下分解为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SASA),前者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后者是该药起治疗作用的主要成分。急性期用SASP3~4g/d,分3~4次口服;缓解后改为1~2g/d,持续用药1年至数年,以减少复发。其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皮疹、白细胞减少及溶血等。
(2)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轻中度患者,是重度和急性暴发型患者的首选药物。中度UC常用泼尼松30~40mg/d口服。重度UC须及时处理,足量给药,可先用氢化可的松300mg/d(或甲泼尼龙40~60mg/d、或地塞米松10mg/d)静脉滴注,一般7~10天后病情逐渐得到控制;然后改为泼尼松60mg/d口服,病情缓解后每l~2周减5~10mg用量,逐渐停药。减量期间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
(3)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硫唑嘌呤(AZA)、6-巯嘌呤(6-MP)等,适用于反复发作而SASP及激素疗效不佳、激素依赖或慢性持续型患者。静脉注射激素7~10日无效者,可考虑环孢素每日2~4mg/kg,静滴;或硫唑嘌呤每日1.5~2.5mg/kg,分次口服,疗程1年,注意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等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
(4)其他ASA和免疫抑制剂均无效者,应考虑用新型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TNF-a)单克隆抗体,亦可用益生菌治疗。对重度、暴发型或并发瘘管、脓肿的患者应选用针对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生素,并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如腹泻、腹痛较重可使用解痉剂,但应警惕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2.2.2缓解期的治疗除初发病例、轻症远段结肠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后可停药观察外,所有患者完全缓解后均应继续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可为3~5年甚至终生用药。SASP的维持剂量一般为控制发作之半量,多用2~3g/d,并同时口服叶酸。对上述药物不能维持或对糖皮质激素依赖者可用与诱导缓解相当剂量的新型5-ASA、6-巯嘌呤或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无维持治疗效果。
3.讨论
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饮食应规律,勿吃不洁食物,避免精神刺激与过度劳累,积极治疗伴发的肠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重症及暴发型患者禁用或慎用抗胆碱能药物,及时纠正低钾血症,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应待病情稳定后进行。
UC病程长,常反复急性发作,不易彻底治愈。首次发作时治疗效果好,此后病情长期缓解和长期持续各占10%,其余患者病情缓解与反复发作交替出现。约1/5患者需手术治疗。全结肠病变者死亡率5%,60岁以上者可高达17%。并发结肠穿孔、大出血或中毒性巨结肠者,死亡率高达20%~50%。病程长、病变广泛的活动期病例有并发结肠癌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45-1259.
[2]安阿.肛肠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