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而京剧脸谱既是一种舞台化装,又是一种图画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中国老百姓非常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京剧脸谱上的颜色,象征着不同人物的性格。
关键词:脸谱的发展;结构;色彩;前景
中图分类号:J8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8-0158-02
收稿日期:2009-08-04
作者简介:卢珠平(1988-),女,福建莆田人,大学本科学历,主要从事音乐方面的研究。
谈到京剧,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京剧的脸谱。关于脸谱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北齐兰陵王的“代面”。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北齐世宗高澄之子兰陵王,生得十分俊美,虽勇敢善战而面无威严。为使敌畏惧,每次临阵佩戴假面,果然每战必胜。当时百姓即据此编成舞蹈,名为“兰陵王入阵曲”。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假面”,后来民间又有“跋头”,“踏摇娘”等故事,亦用“代面”表演,最直接地表现故事中人物形象。
一、脸谱的发展
我国传统戏剧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经过历代艺人的长期实践,精心创造,从而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独特脸谱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唐代以来的“傀儡戏”,就是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在“托偶”的脸上勾画“五官”用来描绘各种人物形象。中国戏曲到了元朝,已经粗具规模。当时戏曲舞台上出现的角色脸谱(包括丑角),就已成为化妆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是所演出的正面人物均不勾脸,凡属勾脸者大都是些阴险奸诈、丑恶、滑稽和非常凶狠的反面人物。初期的戏曲“脸谱”虽然沿袭了古代艺术的浪漫主义夸张、写意手法,但还是比较粗糙、简单的画法。到了明代,戏曲界的艺人勾脸还只是在脑门儿以及脸颊处涂上各种接近面部服色的颜色,再将眉、眼、鼻处描重,就算是完成了勾画的脸谱图案。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戏曲脸谱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勾画剧中人物的“五官”特征上,比较过去细腻了。到了乾隆年间,净行的脸谱,便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有了较强的艺术图案性谱式。同治、光绪时期,京剧兴起,脸谱艺术(包括丑角)随着京剧演唱艺术的飞跃发展,亦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富有创造天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们在脸谱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与创造,这些戏曲界的前辈们从最初的描眉、画眼、勾鼻窝儿较为简单的画法,进而精心地研究了人的面部骨骼,肌肉和各个面目部位的高低及纹理,分析了各种不同人物的年龄、性格特点和面部特征与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并采用了更接近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生动地研制勾画出了很多典型的人物脸谱,使剧中每个时期的典型人物,都有了相对定型的脸谱“谱式”。
二、京剧脸谱的浅析
京剧在其长达200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缤纷流丽的脸谱艺术,为了表现人物的个性,突破人物真实面目的局限,在勾画脸谱时从美学观点出发,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夸张并恰当组织在脸谱中。京剧脸谱不仅表现了人物的生理形态,同时还要把其性格特征、社会属性甚至使用的武器都集中概括地用图案反映出来。
(一)京剧脸谱的结构
京剧脸谱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在一张脸谱中可以分为额头、眉、眼窝、嘴角等几个部分。在手工绘制脸谱时,一般是现在脸上打上底色,然后画出眉和眼窝出的白色纹样,再在其上分别画出黑色眉纹,左右眉纹和眼窝纹完成之后,在添加额头纹以及嘴角纹。描绘脸谱最讲究对称了,左右两边的眉毛,眼帘一定要画得大小齐整,不能有一点歪斜(碎脸除外)或粗细不均,否则看起来有歪斜的感觉,眼珠要留出高光,显得神采奕奕,勾脸也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像书法和绘画一样,用笔要准确有力,勾勒则惜墨如金对称整齐,这样才能画得生动有神。完成眉眼的涂色后,进入脸部色块了,关键是要涂均匀,眉眼及嘴角的边缘也留出一条均匀白线勾线要稳中有细,颜色厚薄要得当,不露底不裂纹不落粉为当。脸谱的色彩非常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中国的戏曲为了表现人物的个性,突破人物真实面目的局限,在勾画脸谱时从美学观点出发,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夸张,并恰当地组织在脸谱中,将次要部分加以省略,使人远看性格突出,色彩主次分明,近看图案精细,美不胜收,达到“远看颜色近看花”的艺术效果。
(二)京剧脸谱上的色彩
色彩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也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形式,它能表达甚至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表情。色彩的感情不是指色彩自身的物理属性,而是指色彩的表现力,人与色彩之间的心理效应是两者的重要纽带,具体呈现为色彩的物理刺激和心理效应两种色彩感情效果。
脸谱属于戏曲面部化妆的范畴,其表现艺术具有构图及色彩的双重组合性。京剧脸谱中常用的色彩有红、粉、黄、淡黄、绿、蓝、紫、金、银、黑、白、灰等。色彩本身只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在脸谱出现初期,颜色更多地用来夸张地表现角色人物的肤色,只有渗入了人们的主观思想后才被赋予了各种象征意义,变成具有丰富情感表现力的视觉符号。一般情况下红色代表忠贞、英勇的人物。红脸儿是后裔,一个敢张弓射太阳的人。白色代表阴险,多疑的人物。曹操是有名的“奸雄”。紫色代表刚正,沉着的人物,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蓝色代表的是刚强、善战的人物。黄色代表脾气有点儿急躁。黑色就是大名鼎鼎的包公,刚正而有智慧。一张脸谱中用色众多,但主色一般只有一种,为角色性格和品质的主要标志。其构图,色彩形式与寓意相结合,寓褒贬,别善恶。京剧中“红蓝别善恶,黑白显忠奸”正表现了我国古代相由心生,表里如一的人格判断标准。特别想要谈谈的是红色。中国人自古就有很强的红色情节,其在中国甚至被视为“国色”、“民族色”,数千年来被各个阶层争相宠爱。红色是热烈、冲动、强有力的色彩,传统观念中往往与吉祥、好运、喜庆相联,被用来传达有活力、积极、热诚、温暖、前进等含义的形象与精神。我国京剧脸谱艺术中,红色角色一般为赤胆忠心的人。“一片丹心照汗青”,红脸是人物具有“丹心”的外在表现。红色作为主色时,通常表现人物的忠勇义烈,典型代表有关羽、黄盖、姜维,用作副色,则暗示人物命运,如蒋忠、华雄、高登等,有些反面人物也勾以红色为主色的脸谱,具有讽刺意义,如叛贼黄巢、宦官刘瑾……关羽、荆轲、后羿都是京剧中红脸正面人物典型代表。
(三)京剧脸谱的种类
脸谱在谱式、图案、颜色上,有其既定的格式,谱式上大致可将脸谱分为:
整脸:原始的脸谱,双眉把脸分为额和面两部分。一色为主,并夸张肤色,不勾花纹,不歪不破,略勾出五官和面部的细致纹样。
三块瓦脸:在整脸基础上,把面部分为左右两部分。用黑色或深色夸张表现两眼窝,鼻窝,形似三块瓦片,故称“三块瓦脸”。
十字门脸:白色为底,自鼻子到脑门画一黑色立柱,又在黑眼窝中间画一横线,两眉画两个椭圆形黑点,好像十字。
六分脸:将脑门主色缩为一色条,夸大眉形,整个脸由白色与深色大致为四六开比例,主色占十分之六。
碎花脸:由“花三块瓦脸”变来,留主色,其余用辅色勾花纹,色彩丰富,构图多样,线条细碎,故称“碎花脸”。
歪脸:用来夸张帮凶打手们的五官不正,相貌丑陋,勾法不对称,给人以歪斜之感。
僧脸:又名“和尚脸”。特征是腰子眼窝,花鼻窝,花嘴岔,脑门勾一个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佛门受戒。
太监脸:有红白两种,近似“整脸”与“三块瓦脸”,夸张太监的特点,脑门勾个圆光,以示其阉割净身。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出养尊处优的神态。
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形如元宝,分“普通元宝脸”、“倒元宝脸”、“花元宝脸”三种。
象形脸:用于神话戏,从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征出发,无固定谱式。画法似像非像,讲究“意到笔不到”,贵在“传神”。
神仙脸:由“整脸”、“三块瓦脸”发展而来,构图取法佛像,主要用金,银色,或在辅色中勾金,银线或色块,以示神圣威严。
丑角脸: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用漫画手法表现人物的戏剧特征。
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小妖等角色,又名“随意脸”。
三、京剧脸谱的美好前景
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极具特色的装饰造型艺术,深受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种工艺美术创作中,如彩塑、国画、剪纸、竹刻、蛋壳、皮影、木偶、邮票以及装饰包装等。
判断脸谱艺术品收藏价值的高低,主要在于它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戏剧脸谱艺术,集历史、文学、戏曲、美术、工艺等于一体,高雅精美,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收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易宇丹.戏剧脸谱知志[J].中国京剧,2007,(7).
[2]程士元.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情节[J].艺术探索,2006,20(3).
(责任编辑:吴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