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注论文-王晓清

汉书注论文-王晓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书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颜师古,《汉书注》,通假字,借字

汉书注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清[1](2019)在《颜师古《汉书注》通假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数理统计、归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总结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以颜师古《汉书注》的材料为依据,参考各类字书、辞书及古今学者的注解,共分析归纳出180条通假字组,并从所用术语、本字与借字的对应关系、字形关系、字音关系及字义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研究,归纳总结其规律,探讨颜师古论证通假的方式及成就与不足。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梳理了学界对“通假”与“假借”的论述,确立本文所研究的通假为“有本字的通假”,包含“本有其字”与“本字后造”两种情况,以及对“通假”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颜师古《汉书注》通假字的研究现状、价值、目的、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确定通假字判定的原则及本字的判定标准,并对通假字与同源字、古今字的关系进行说明,认为叁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通假字包含一部分同源字与古今字。第叁部分,选取100组通假字,从形、音、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研究通假现象的其他学人提供参考与实证材料。第四部,归纳并统计表通假字的术语,如“读曰”“读如”等,并和前代与同时代表通假的术语进行比较,发现颜师古在术语使用上更具灵活、多样性,体现了对唐以前训诂术语的继承与发展。第五部分,通假字的类型从本字与借字的对应关系、字形关系、语音关系、语义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总结出规律。第六部分,对颜师古论证通假字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并客观评价其研究通假字的成就与不足。最后附上颜师古《汉书注》通假字表,共180组,包含本字、借字、声韵、通假义、出处等,为本论文的直接成果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0)

王晓清,胡继明[2](2019)在《从“读曰”看颜师古《汉书注》的通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比较互证、统计与归纳、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本字与借字的对应关系、字形关系、语音关系、语义关系等四个方面对颜师古《汉书注》中用"读曰"表通假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从本字与借字存在的复杂关系中探析原因,并对"音同音近"与"谐声偏旁"多通假两种现象进行了论证。本研究希望能对学人认识《汉书注》中的通假现象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小红[3](2018)在《颜师古《汉书注》音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颜师古的《汉书注》,汇集汉魏以来二十叁家注释,并在各家注释的基础上,纠谬补缺,多所发明。在文字、音韵、训诂、考证以及其他学科都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古今学者都认为他的《汉书注》代表了《汉书》注解的最高水平。本文甄选了现存《汉书注》诸版本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书局点校本作为研究底本,并以中华再造善本作为参照,在细致校勘的基础上建立《汉书注》音注材料数据库。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反切比较法、文献考证法、反切用字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共同对《汉书注》的音注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汉书注》中多音字常读音情况进行考察,力求能够客观反映唐初语音的实际情况,为汉语语音史中唐代多音字常读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是对作者的生平与着作、作者的语言学思想及其《汉书注》的研究现状作简单介绍。然后对其版本与校勘情况加以说明。其次,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最后,对颜师古《汉书注》中的注音方法、注音内容、注音条例进行梳理。第二章主要是论述《汉书注》的音注特点,主要分为声母系统与韵母系统两个部分。在声母方面具有轻重唇分化、舌头舌上分化、船禅分立、从邪分立、影晓匣云以分立等特点;在韵母方面主要是分析各摄中重韵的分合情况。通摄东-冬分立,东叁锺分立。止摄支脂之微皆分立不混。遇摄鱼虞分立。蟹摄一等灰咍泰分立,二等佳皆分立、怪夬合并,叁等祭废分立。臻摄真臻合并,欣韵独立,谆韵独立。山摄二等山删合并,叁等元仙分立。果摄戈歌合并。梗摄二等庚二耕合并,叁等庚叁清分立。流摄尤幽分立;咸摄一等谈覃分立;二等衔咸合并;叁等严凡合并,盐与严凡分立。第叁章为《汉书注》中多音字常读音研究。将《汉书注》中反切用字与《广韵》比较,发现有一些是多音字。通过分析这些切语用字中的多音字作切的实际情况,考察出这些多音字的常读音。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明哪些情况下的常读音可考及考察所采用的各种方法。第二部分是说明哪些情况下的常读音不可考,并予以记录整理。第四章为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简要总结,同时也对研究中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做出说明。创新点主要表现在材料处理方面、研究方法方面,以及内容方面较以往的一些研究有所不同。不足方面主要表现在对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且校对材料的版本不够全面。(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5-01)

潘铭基[4](2017)在《论颜师古《汉书注》与《急就篇注》释义之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颜师古注释《急就篇》和《汉书》。《急就篇》胪列了大量秦汉时期的名物材料,弥足珍贵,唐前注者亦众,惟师古注出而诸家旧注皆不传。颜师古于贞观十一年(637)奉太子李承乾命注解《汉书》,贞观十五年(641)而书成。《汉书》注解者众,师古注出而《汉书》旧注皆佚,与《急就篇》情况相同。颜注《急就篇》之年代,史无明证,惟观乎《汉书注》成于贞观十五年,时师古年六十一,而贞观十九年(645)师古卒,则《急就篇注》似应成于《汉书注》前。今考《汉书》载前汉一代史事,备有大量汉代名物材料;《急就篇》所载诸姓氏之字,多为汉时人名,师古同注二书,可堪较量。兹篇之撰,取二书颜注加以比较,条分缕析,以见其注解之异同,并略论其当否及意义。(本文来源于《经学文献研究集刊》期刊2017年02期)

王晓玲[5](2017)在《如淳《汉书注》“职官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淳是曹魏时期着名的学者,其《汉书注》有重要的史学和文献学价值。包含大量职官制度内容是如淳《汉书注》的重要特点。其中大量“职官注”不仅是研究汉代制度史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还对研究叁国时期的制度和律法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主题共分为以下部分。在绪论中主要介绍目前学术界对如淳注的研究现状,以及说明自己选题的原因及意义,并列举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重难点。正文部分通过对如淳生平以及《汉书注》的介绍,引出如淳《汉书注》“职官注”的重要意义。接着对《汉书注》中所有涉及到“职官注”的搜集整理、分类以及考证,概括其特点及其原因,并分析注文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介绍如淳《汉书注》“职官类”注文具有的史学价值及文献学价值。文章主要运用文献学与统计学等方法,先对如淳《汉书》“职官注”进行搜集整理,通过对“职官注”特点的总结分析,论述出注文在史学方面和文献学价值与贡献。(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阳欢,戴琴[6](2016)在《张揖《汉书注》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揖,叁国时期着名学者,其《汉书注》是《汉书》古注中的一种,广受后来着述家称引,惜今已亡佚。虽有人曾整理与辑佚,却未得以流传。经细致整理得张揖《汉书注》二百五十余条,辑佚得七十余条。发现其中涉及地理、名物、语言等诸方面,且自有特点。(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6年03期)

高典[7](2016)在《周寿昌《汉书注校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书注校补》是清代学者周寿昌所着的一部研究《汉书》的专着,这部书系统总结了歴代《汉书》研究成果并加以发挥,在《汉书》的研宄上有着重要的歴史地位。《汉书注校补》共五十六巻,对《汉书》作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其中包括史实、校勘、训诂、制度等方面。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为现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汉书》版本,以王先谦《汉书补注》本为底本。《汉书注校补》对《汉书补注》的成书影响很大,周寿昌、王先谦两人在学术上亦是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但是其中许多有价值的条目并未被王先谦收录进《汉书补注》,收录进的条目亦有许多未被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吸收。本文以小对竹轩家刻本《汉书注校补》为底本,在详细研读《汉书》和《汉书注校补》原文的基础上,兼顾歴代《汉书》注解,吸收最新的《汉书》校勘研究成果,在日益便利的资料电子化、图书馆文献共享的辅助下,从校勘学、版本学的角度,撷取《汉书注校补》中尚未被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采纳的校勘条目,为中华书局“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修订工程添砖加瓦。(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1-16)

万献初[8](2015)在《颜师古《汉书注》叁千五百条“音”考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颜师古《汉书注》共注“音”3481次,近四分之一是引用前人的注音,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本文建立音切资料库对这些“音”进行归类分析,展示不同分支术语所表示的不同音义内容,从而揭示其注“音”性质。在反切广泛通行的唐代,颜师古还用大量的“音”(直音)来标注音读,是有其特定原因的,揭示这些直音各自的特定用途,对《汉书》文献研究和汉语史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本文来源于《文献语言学》期刊2015年01期)

赵睿才,张忠纲[9](2015)在《《颜氏家训》用语与颜师古《汉书注》互证举隅——以《颜氏家训》的《勉学》《书证》篇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中国社会重门风、重家学,名门大族尤其如此,琅玡颜氏之推、师古祖孙二人是一个很好的注脚。之推对师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仅从语词方面看《颜氏家训》与《汉书注》的关系,便见深厚的家学渊源——颜氏家学从方法上说是以训诂学为基础的。(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论坛》期刊2015年01期)

潘铭基[10](2015)在《论颜师古《汉书注》与《急就篇注》释义之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颜师古(581-645)名籀,以字行,京兆万年人。撰有《急就篇注》、《匡谬正俗》等。又考定《五经》,成《五经定本》,并于刊正经籍后编成《颜氏字样》。又颜氏参与修纂《隋书》、《五经正义》,以一己之力注解《汉书》,其学涉及经史两部。据《汉书?艺文志》所载,《急就篇》为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撰。此书胪列了大量秦汉时期的名物材料,弥足珍贵。唐代以前,《急就篇》注者亦众,如后汉的曹寿、北魏的崔浩、刘芳、北周的豆庐氏、颜之推等俱尝注之,惟师古注出而后诸家旧注皆不传。吐鲁番《急就篇》古注本是北魏写本,周祖谟以为可能是崔浩注本。至于《汉书》,颜师古于贞观十一年(637)奉太子李承干命注解《汉书》,越九年(641)而书成。《新唐书》誉此注为为「班孟坚忠臣」,四库馆臣谓师古之注解「条理精密,实为独到」。在师古以前,《汉书》注解者众,据〈汉书叙例〉所载,有二十叁家注解。师古注解《汉书》,发明驳正,度越曩哲,是以此书出而《汉书》旧注皆佚,情况与《急就篇》之古注相同。颜师古注释《急就篇》之年代,史无明证,惟观乎《汉书注》成于贞观十五年(640),师古时年六十一,而师古卒于贞观十七年(642),则《急就篇注》似应成于《汉书注》前。今考《汉书》载前汉一代史事,师古随文训解,所释亦备有大量汉代名物材料。如张丽生《急就篇研究》已指出《急就篇》所载诸姓氏之字,多为汉时人名。而《汉书》各篇传主,自为汉人,师古注亦有为之解说。兹篇之撰,取颜师古二书(《急就篇》与《汉书》)之注解加以比较,条分缕析,以见其注解之异同,并略论其当否及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7-08)

汉书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比较互证、统计与归纳、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本字与借字的对应关系、字形关系、语音关系、语义关系等四个方面对颜师古《汉书注》中用"读曰"表通假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从本字与借字存在的复杂关系中探析原因,并对"音同音近"与"谐声偏旁"多通假两种现象进行了论证。本研究希望能对学人认识《汉书注》中的通假现象提供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书注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清.颜师古《汉书注》通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9

[2].王晓清,胡继明.从“读曰”看颜师古《汉书注》的通假[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3].刘小红.颜师古《汉书注》音注研究[D].安徽大学.2018

[4].潘铭基.论颜师古《汉书注》与《急就篇注》释义之异同[J].经学文献研究集刊.2017

[5].王晓玲.如淳《汉书注》“职官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6].阳欢,戴琴.张揖《汉书注》特点研究[J].唐山文学.2016

[7].高典.周寿昌《汉书注校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8].万献初.颜师古《汉书注》叁千五百条“音”考析[J].文献语言学.2015

[9].赵睿才,张忠纲.《颜氏家训》用语与颜师古《汉书注》互证举隅——以《颜氏家训》的《勉学》《书证》篇为中心[J].华夏文化论坛.2015

[10].潘铭基.论颜师古《汉书注》与《急就篇注》释义之异同[C].第六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标签:;  ;  ;  ;  

汉书注论文-王晓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