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态度论文_张安昊

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态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群体,态度,民族,谣言,自闭症,翁仲,效应。

群体态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安昊[1](2019)在《祖大寿疑冢考析——兼论皇太极对祖氏及大凌河群体态度之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祖大寿墓地石构件,是世界知名的中国古代文物精粹之一;但关于其是否真属于祖大寿、其石翁仲的年代等问题,多年来学界颇有争议。通过利用考古资料和文物进行考证,最终还原其真实主人及石翁仲所属年代;利用文献资料分析清初祖氏及大凌河将士这个群体的政治地位,推出祖大寿与子侄们分葬两地之原因;再通过祖泽润、祖可法爵位承袭脉络,推测墓冢传讹原因,在大历史环境下讨论了皇太极对祖氏及大凌河群体态度之嬗变。(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郭增花[2](2019)在《网络社区群体态度极化的心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人发展的推进、群体互动的关联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信息作为基础和条件。信息具有完成实际任务的物理价值、建构人际交流的工具价值和满足精神充实的抚慰价值,能够全方位服务于人的各种需要。网络媒体能够利用集成化的技术手段,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组合形式具体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0-28)

荆亚璟[3](2019)在《基于群体态度的泉州市移风易俗工作现况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对泉州市市民发放调查问卷,结合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和群体行为理论从微观上分析市民对"风俗"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发现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重点是加强组织领导、社会影响和个人价值观引领。最后从领导、群体、个人叁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紧抓"领导特征",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紧抓"群体特征",强化社会资源整合;紧抓"个人特征",注重市民宣传教育。(本文来源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艾娟[4](2017)在《替代性接触改善群体态度——以自闭症群体为例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替代性接触是指个体通过观看内外群体成员之间顺利交往的过程,以减少对外群体的偏见、改善对外群体的态度。本文以自闭症为例,建议通过积极开展替代性接触干预,提高社会对自闭症群体的认知度,激发积极的群体情感,为社会公众提供行为交往的范本,增强与自闭症群体交往的自我效能,从而减少社会偏见,改善对自闭症群体的态度。(本文来源于《残疾人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王锦,寇彧[5](2017)在《少数人群体的群体投射对外群体态度的作用机制——以藏族群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内群体投射模型理论(ingroup projection model),多数人群体成员通常认为自身群体比少数人群体更能代表上位群体,因而表现出内群体投射(宣称内群体对上位群体更具有代表性)和较高的相对内群体原型倾向(内群体比外群体更能代表上位群体的程度,RIP),以及对待外群体的消极态度。有独特文化的少数人群体成员虽然也渴望在上位群体中体现自身群体的独特性,进而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但是受到自己所属群体规模的限制,他们很难宣称自身群体比多数人群体更能代表上位群体。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有独特文化的少数人群体(藏族)的较低的RIP会导致对外群体的消极态度,而较高的RIP则会促进对外群体的积极态度。那么,对于有独特文化的少数人群体(藏族),群体投射对外群体态度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本研究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来探讨藏族群体的群体投射影响成员外群体态度的机制,检验地位差异合理性的中介作用。研究1(N=76)采用问卷测量方法,探讨外群体投射,地位差异合理性与对外群体外显态度的相关关系;研究2(N=57)通过实验室研究操纵藏族群体的群体投射为外群体投射,无群体投射和内群体投射叁种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群体投射与对外群体的内隐态度和地位差异合理性的因果关系。研究3(N=77)进一步启动藏族群体的外群体投射,操纵地位差异合理性,检验地位差异合理性对外群体态度的作用。结果发现,群体投射与对外群体的消极内隐态度呈"U"型曲线关系,在无群体投射(汉族原型=藏族原型)时,藏族群体对外群体的内隐态度最积极。地位差异合理性在外群体投射导致对外群体消极的外显和内隐态度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陈思思[6](2017)在《在华留学生主流群体态度知觉和跨文化适应结果:跨文化适应方向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留学生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研究在华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跨文化是一个留学生与当地社会主流群体交往的过程,因此留学生群体必然会受到主流群体的影响。在主流群体对留学生的影响因素中,主流群体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留学生对主流群体态度的知觉能够影响他们的跨文化适应结果。跨文化适应方向是跨文化适应研究中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它是指留学生对东道国主流群体及其民族的文化行为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也会影响跨文化适应结果。本研究从在华留学生的角度,选取主流群体态度知觉和跨文化适应方向这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以跨文化适应结果作为跨文化适应的指标,探讨在华留学生主流群体态度知觉和跨文化适应方向对跨文化适应结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叁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主要针对在中国大陆的外国留学生,采用方便取样法对山东省、广东省、北京市等地838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在华留学生在消极态度知觉、采纳中国文化方向和社会文化适应上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女性在消极态度知觉上的得分比男性低,女性比男性更少的采纳中国文化,女性在社会文化适应上比男性差;消极态度知觉在年龄上存在显着差异,主要表现为24~28岁留学生的消极态度知觉显着高于19~23岁、41~49岁和50岁以上的留学生;采纳中国文化方向在HSK(汉语水平考试,分为1-6级,级别越高代表汉语能力越好)水平上具有显着差异,等级为6的被试得分高于等级为3、4和无等级的被试。2、在华留学生主流群体积极态度知觉对保持原有文化方向、采纳中国文化方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文化适应均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而消极态度知觉对保持原有文化方向、社会文化适应和生活满意度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保持原有文化方向和采纳中国文化方向都对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文化适应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3、跨文化适应方向为主流群体态度知觉与跨文化适应结果之间的中介变量。具体表现为,积极态度知觉既可以直接影响在华留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文化适应,也可以通过保持原有文化和采纳中国文化的多重中介作用来影响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文化适应;消极态度知觉既可以直接影响在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也可以通过保持原有文化的中介作用来影响社会文化适应;保持原有文化方向在消极态度知觉与生活满意度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4)

刘师彤[7](2017)在《不同条件下纯粹接触效应对内外群体态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世界各地的人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工作与生活。研究发现对外群体的反复接触会增加对外群体的偏好态度,对内群体的反复接触会增加对外群体的偏见态度。纯粹接触效应作为影响态度偏好的一种简单而又重要的方式,对影响不同种族群体偏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研究不同条件下纯粹接触效应对不同种族群体态度的影响以及改变,对中国人与外种族群体友好交流、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在自然条件下及说服条件下,研究反复呈现中国人图片或黑人图片对被试内群体态度和外群体态度的影响。实验1为3(接触条件:中国人,黑人,空白)×2(评价种族图片:中国人,黑人)的两因素混合设计,在接触阶段分别向随机分配的叁组被试反复阈下呈现不同接触条件的图片;在评价阶段要求每组被试对中国人图片和黑人图片进行好感度与魅力度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其他种族群体偏好的情感态度可通过纯粹接触发生改变,发现对内群体的纯粹接触并不会增加对内群体的偏好,但是会减弱对外群体的偏好;而对外群体的纯粹接触会增加对外群体的偏好。实验2为2(接触条件:中国人,黑人)×2(评价种族:中国嫌疑人,黑人嫌疑人)的混合实验设计,在接触阶段分别向随机分配的两组被试反复阈下呈现中国人图片或黑人图片,在评价阶段要求被试阅读两个不同人物名称的盗窃犯罪脚本材料后,对脚本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有/无罪可能性和再犯可能性的评价。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纯粹接触没有对内外群体态度(有无犯罪和再犯罪可能性的评价上)发生明显改变。实验3分则分为2个部分,每个部分要求被试先阅读叁篇有关黑人的正面报道(加入意识层面的说服信息),之后的操作分别与实验1、2的步骤相同。结果发现相比于无认知性说服信息的条件,说服条件下被试对黑人的好感度显着提升,对黑人有罪可能性评价有降低趋势但没达到显着,对黑人魅力度评分以及再犯可能性评价上无显着差异。实验表明认知性说服信息的加入可一定程度改善被试对外群体的态度。(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7-06-01)

杨懿静[8](2017)在《回汉杂居区回族中小学生领悟外群体态度、民族认同与跨民族交往意愿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中民族杂居区主要是指回族与汉族混合居住区,该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民族关系也比较复杂。中小学生身心各方面都处在发展期,而且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构建、跨民族交往意愿等关系到国家未来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西北某回汉杂居区的回族中小学生,考察该地区回族成员感受到的外群体(主流群体)态度、民族认同现状以及跨民族交往意愿状况及其叁者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能提供一些理论指导,以此促进该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研究结果如下:(1)回汉杂居区回族中小学生的领悟外群体态度、跨民族交往意愿、民族认同总体呈积极状态。具体表现在:领悟积极态度、跨民族交往意愿以及民族认同的得分均在理论中值以上。(2)叁变量在人口学上(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区域)的状况不同。具体表现在:领悟态度的两维度性别差异显着,男同学均高于女同学,在家庭所在区域的差异上非聚居区学生积极态度显着高于聚居区的学生积极态度,在消极态度上二者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年级上的差异高年级的积极态度显着高于低年级积极态度,而消极态度又显着低于低年级;民族认同的两个维度性别差异显着,女学生均高于男学生,在家庭所在区域的差异上聚居区的学生本民族认同显着高于非聚居区的学生,中华民族认同差异不显着,在年级上的差异高年级民族认同的两维度均显着高于低年级民族认同。跨民族交往意愿在性别差异上差异显着,男同学均高于女同学,在家庭所在区域的差异上非聚居区学生显着高于聚居区的学生,在年级上的差异高年级显着高于低年级。(3)回汉杂居区回族中小学生在叁变量及各维度上的关系表现为:领悟积极态度通过中华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回族中小学生的跨民族交往意愿,中华民族认同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领悟消极态度通过中华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回族中小学生的跨民族交往意愿,中华民族认同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领悟消极态度通过本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回族中小学生的跨民族交往意愿,本民族认同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7-05-31)

艾娟[9](2016)在《间接群际接触改善群体态度的有效性:研究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间接群际接触是一种非面对面的群际接触形式,主要包括扩展群际接触、想象群际接触以及替代群际接触。近年来,对间接群际接触的研究发现,如果个体得知本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亲密的友谊关系(扩展群际接触),或者想象自己与外群体成员的积极互动情景(想象群际接触),或者观察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的交往互动过程(替代群际接触),可以有效减少个体对外群体的偏见,改善个体对外群体的态度。当然,间接群际接触改善群体态度的有效性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性影响。今后,围绕间接群际接触的主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间接群际接触效应的跨文化特点,尤其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中的适用性问题;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的间接群际接触所产生的综合心理效应;深入考察间接群际接触的长远社会效果;积极发挥间接群际接触在增进群际关系中的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6年04期)

沈超,朱庆华,沈洪洲[10](2016)在《网络谣言传播中群体态度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网络谣言传播的控制实验,研究不同话题网络谣言传播中网民群体的态度演变动因和规律。【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记录不同谣言传播过程中实验对象的态度与行为数据,使用数据挖掘分类算法分析网民态度演变的共性与差异。【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网民传播谣言具有验证特性,谣言的内容影响网民传播的媒介,网民观点交互随群体一致性动态变化。影响网民态度及其演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初始认知、群体行为、信息获取和交流渠道,网民的态度演变率与网络谣言的内容等相关指标关联度较低。【局限】研究对象局限于大学生群体会影响研究结论的普适性。【结论】将实验研究和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对网络谣言进行研究,为网络谣言的模型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期刊2016年06期)

群体态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个人发展的推进、群体互动的关联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信息作为基础和条件。信息具有完成实际任务的物理价值、建构人际交流的工具价值和满足精神充实的抚慰价值,能够全方位服务于人的各种需要。网络媒体能够利用集成化的技术手段,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组合形式具体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态度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安昊.祖大寿疑冢考析——兼论皇太极对祖氏及大凌河群体态度之嬗变[J].北京社会科学.2019

[2].郭增花.网络社区群体态度极化的心理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3].荆亚璟.基于群体态度的泉州市移风易俗工作现况的实证研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9

[4].艾娟.替代性接触改善群体态度——以自闭症群体为例的思考[J].残疾人研究.2017

[5].王锦,寇彧.少数人群体的群体投射对外群体态度的作用机制——以藏族群体为例[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6].陈思思.在华留学生主流群体态度知觉和跨文化适应结果:跨文化适应方向的中介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7

[7].刘师彤.不同条件下纯粹接触效应对内外群体态度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7

[8].杨懿静.回汉杂居区回族中小学生领悟外群体态度、民族认同与跨民族交往意愿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9].艾娟.间接群际接触改善群体态度的有效性:研究与启示[J].江汉学术.2016

[10].沈超,朱庆华,沈洪洲.网络谣言传播中群体态度演变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6

论文知识图

您对大学生网民群体的看法群体决策流程图“药家鑫”案在初始形成阶段的帖子量...不同婚捆状况群体的态度指数均位比较不同职务群体的态度指数均值比较媒体群体中积极态度子群与消极态度子...

标签:;  ;  ;  ;  ;  ;  ;  

群体态度论文_张安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