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文献在线检索

生命科学文献在线检索

一、生命科学文献网上检索(论文文献综述)

卢岩,严舒,张婷,陈娟,欧阳昭连[1](2021)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全球科研进展监测体系构建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新科技论文跟踪为例》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进展监测体系, 满足政府决策人员、企业和科研机构人员等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 为将来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全球科研进展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调研法和专家咨询法, 系统梳理期刊论文、预印本及其他科技论文的数据源, 形成各自的监测目录并确定跟踪路径。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论文主要包括期刊论文和预印本, 其中期刊论文数据源监测范围包括生物医学和自然科学的顶级期刊官网、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Science Direct, 预印本平台监测范围包括medRxiv、bioRxiv和SSRN等, 此外, 还应对病毒学网站virological和nextstrain进行监测。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进展监测体系可用于每日监测, 为防控工作决策部署提供决策支持。

蔡小静[2](2021)在《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研究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效应》文中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根基和动力。作为政府资助基础研究的重要主体,科学基金在支持基础研究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备受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由此催生了一系列评价方法和实践。已有评价多关注直接产出成果的数量,未能全面反映科学基金资助对研究者能力的提升作用。根据科技人力资本理论,科研合作不仅体现了研究者获取社会网络资源的能力,也体现研究者整合和利用隐性知识的能力。在现有关注科学基金资助对科研合作影响的研究中,鲜有研究将科研合作特征的变化与研究者能力提升挂钩。据此,本研究将从科研合作的视角探讨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旨在深化对资助效益的理解,优化资助效益评估体系,为改进项目和人才评估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的研究者为对象,基于其项目和论文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统计分析法,从合作规模和国际合作程度两个维度,分析科学基金资助对科研合作的影响、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的关系,以及科研合作在科学基金资助与研究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科学基金有助于扩大研究者的合作范围,丰富研究资源。伴随着资助项目的开展,美国研究者的国际合作程度普遍提高,而中国研究者则无显着变化。就论文层面而言,合作规模与研究影响力呈正相关,国际合作有助于提高研究影响力。部分学科领域中,研究者的论文生产力随合作规模的扩大而提高,但引用影响大多无显着变化;国际合作程度与研究者的论文生产力和影响力无关或负相关。此外,科学基金资助引起研究者的平均合作规模扩大或国际合作程度提高,进而提升研究绩效,表明科研合作在科学基金资助和研究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即科学基金资助通过科研合作对研究绩效产生间接影响。本研究就如何提升科学基金资助效益、提高资助效益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提出如下建议:1)鼓励并支持优质且高效的科研合作,增设以促进合作交流为目的的研究基金项目;2)改进项目和人才评价方式,结合研究者所处学术阶段和研究能力开展评估;3)通过加大资助力度、设立专项合作项目、优化评价机制等方式助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从科研合作的视角考察了科学基金资助对研究绩效的间接影响;2)丰富科学基金资助效益评估的潜在维度,提高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3)填补了以往研究中关于“科学基金—科研合作—研究绩效”关系论证的空白。

李阳[3](2021)在《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时代,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加速了全球人才、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世界各国间的科技力量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不仅是全球经济社会的变革,每一次革命过程也必然会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分布,重塑世界实力对抗格局。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崛起,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屡次触碰着科研工作者的神经。如何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流科研机构的支撑,而国家级实验室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满足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需求。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大国科技博弈的重要体现,为保持国家科技竞争力提供了驱动力,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保障。美国庞大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距今已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也是满足国家科技全球领先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管理创新上以及科研实力上领先于全球。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兴建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之路不断发展壮大,但相较于世界发达水平,在建设管理经验、科技体制创新及科研实力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因此,以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深入比较,总结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发现建设经验的共性与个性、寻找科研实力比较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及发展寻找经验借鉴,对于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来看,两国实验室各自经历了怎样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建设的侧重点是什么,各阶段的科技政策对实验室发展有何导向,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又有哪些?(2)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来看,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中,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建设特征又有什么异同,美国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3)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来看,两国实验室在体现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主导地位方面、论文影响力方面的科研实力差距有多少;基于文献属性数据的特征差异有哪些,这些差异对两国实验室论文产出、影响力及主导地位的影响又有哪些?本文以比较研究作为研究视角,重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进行对比分析。对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进行了划分;结合时代政策背景,对两国实验室各自的发展建设过程、学科分布特点、部门及地域分布特点、建设成效、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每一阶段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变化;总结出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相同点及差异。(2)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方面的特点;围绕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科研合作五个方面,总结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共性与个性。(3)基于目前代表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库,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分析工具,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国际合作、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量化比较,以明确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的差异。最终,通过对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及阶段特征的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兴起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建设历程。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兴起于战争年代,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成为了其建设初衷。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且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较大的争议。实验室的发展紧密围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展开,进行学科建设的布局与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尤其是美苏冷战时期,持续增加的军费资助为实验室的研究发展印上了明显的军事化色彩。相较而言,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发展建设起步较晚,与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基本同步,基本依托重点高校及各部门进行运行管理,以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工程类学科研究为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艰难的起步后,实验室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走向市场化协同创新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服务,在发展方面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2)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中的特色及管理经验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上既有共同的经验又各具特色。通过对中美典型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特征进行分析,作者发现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兴起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两国在科技、经济等发展阶段上处于不同节点,形成了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定位于人类终极科学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主要还是定位在满足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层面。两国不同的制度体制也形成了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美国强调以市场参与为主,政府主导为辅,实验室体系的发展以“自下而上”科技决策体系为主;中国更强调决策主体集中,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实验室多以执行上级科技政策为主。此外,两国实验室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拨付制度、实验室的监管主体及实验室主任的选聘与权责方面也都存在着显着差异。(3)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的科研实力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科研实力方面各有优势,美国在多个方面保持着相对优势,我国在论文产出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研究发现,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产出数量的比较上,中国无论是在产出总量还是发展增速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且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对中美论文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作者数量为5人及以上为中美论文产出的最主要合作方式;中国论文产出受参与单位的数量作用不显着,当有国内基金参与资助时会显着提高两国实验室的发文量。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比较上,在中美两国间实验室的合作论文方面,美国的主导地位高于中国;在中美实验室参与国际合作论文方面,中国的主导地位强于美国;在中美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的特征方面,论文流向国内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正向影响;资助基金数量及资助基金类别为“无国内基金参与”时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负向影响。在基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比较上,美国在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方面的影响力均强于中国;在论文影响力的特征方面,中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均受到作者数量、出版时间、资助基金数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作者数量、资助基金数量等对中国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作用程度大于对美国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概括地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以国家级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科学技术强国,拥有雄厚的资本及一流的人才储备,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成为了其科技研发的排头兵,也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力量的坚实保障。联邦国家实验室体系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并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及其规律,进而探索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为突破美国科技封锁,探索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及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很有价值。(2)拓展了文献计量学理论在科技评价中的应用与实践。国家级实验室是进行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的重要科研机构。科技论文是体现国家或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反映国家或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的主要方面。本文基于ESI及JCR等数据库,以高被引论文为视角,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指导,通过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及差异水平,对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体系的成效进行了检验。另一方面,文献计量学理论以科技论文及各种文献数据特征为研究对象,可以实现对国家或地区、科研机构、学者等学科结构、产出数量、影响力变化等科研动态的科学评价,对于两国实验室科技论文产出及其深层次因素及规律进行探讨,在填补对国家级实验室定量化研究空白的基础上,逐渐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评价体系,以便指导政策实践。(3)为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丰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概念,指导政府科技政策的实施与制度创新,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以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根植于独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在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着独有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在深入研究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照搬照抄美国模式,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方向,结合有益经验探索中国模式,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实力差距,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吕彬[4](2021)在《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中植物与微生物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对该内容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内有很多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的研究,这些改进和创新让生物学实验变得更为多样化,更加能够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探究能力。科技创新大赛中,对于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视,部分学校也成为了参赛的主力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外科技创新实验也同样被很多仁人志士予以重视,并推出了相应的科创实验的网站,在网站上有部分大赛成果展示,以及相应的指导方案。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开发出,与现有必修教材相切合的实验指导手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编写,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道路上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科学核心素养。本次研究为开发应用性研究,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对高中生物学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文献梳理。其次,对高中生物学中常见的一些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探究技巧,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最后对于国外的科学探究实验的相应的理论和指导性资料进行了整合和翻译。第二部分为调查分析,对我所在的实习学校以及相应的我能联系到的学校进行了生物学创新实验的开展过程的研究分析。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对于他们如何开展生物学实验,怎样进行生物学实验,以及生物学实验中哪些因素对于他们学习生物学的成长最为重要,进行问卷的调查和分析,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指导手册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调整。第三部分是将编制好的实验指导手册的部分章节提供给相应的授课老师使用,同时通过访谈的方法收集相应的老师的使用指导意见。进一步对手册进行完善。通过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及方法,能够对学生生物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的问题引导假设等科学实验流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三、本手册运用于实践教学以及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实验的多维度思考,多角度分析以及实验设计分析能力等。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为将来有致力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的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徐婷婷[5](2021)在《中外6种生命科学类SCI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方式,随着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加,传统媒体开始与各式新媒体融合。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信息传播的载体,其与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等新媒体的融合,使得学术信息传播方式焕然一新。生命科学类学术期刊传播的内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较早开始与新媒体融合,期刊新媒体矩阵初具规模且运营成熟,是探究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建设情况的优秀研究对象,本文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Cell、Nature、Science、Cell Research、Molecular Plant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这6种生命科学类SCI期刊在微信、微博、Twitter、Facebook及官网的推文为研究对象,以期刊功能理论、框架理论为基础构建类目,对国内外不同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进行研究,对比中外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建设的不同之处,发现国内期刊现存问题并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在期刊新媒体矩阵建设方面,国内学术期刊较国外仍有差距;在期刊矩阵功能发挥方面,期刊新媒体平台推文以文章导读为主,重视学术期刊优质内容信息存储、传播功能的发挥;同时,期刊新媒体平台新闻类推文、来源于专家学者的推文受众响应程度较高,并重视学术会议论坛的报道,发挥期刊教育、引导、智库的功能。目前学术期刊形成两种联动模式,分别为“官网-平台”纵向联动模式及“本刊-他刊”横向联动模式,纵向的矩阵联动重视期刊自身传播、存储的功能,横向的联动模式则重视期刊引导、教育的功能。通过国内外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建设对比,发现中外学术期刊矩阵功能建设侧重点略有不同,我国期刊还存在期刊新媒体矩阵构建拖沓,新媒体平台官方账号影响力不足,新媒体平台推文形式功能单一等问题。因此,笔者提出:首先,应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特性,因地制宜地发展期刊基本功能;其次,重视各平台服务便捷性建设,增添在线投稿、查稿、“平台-官网”便捷窗口等服务,发挥期刊社会功能;最后,多角度创新学术期刊联动的方式,促进学科知识的进一步传播,为期刊积累学术资源,助力期刊智库构建。

张薇[6](2021)在《用生物学社团提升初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提出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明发展高中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四大素养,但是最新的初中阶段生物学科《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还在草拟阶段,常态生物课堂的教学又由于课改的惯性思维,难以顾全发展初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对滞后,培养初中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四种类型的生物社团案例,研究开展生物社团活动对初中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参加生物社团活动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内化、生物学原理应用素养提升最为明显。说明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多的生物学事实、概念、与生物相关的科技自然、生物经典实验,并且能更好地将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辨识生物现象、解决问题、运用到日常生活。2.参加生物社团活动学生的生命科学思维、生命科学实践素养提升很大,其中学生的制定计划、操作能力、活动态度、合作意识层面提升最大。但生命科学思维、生命科学实践素养比生物学知识内化、生物学原理应用素养的提升要慢。3.参加生物社团活动学生的生命科学态度素养有提高,说明社团的开展确实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社会责任感。但与其他素养相比提升较小,说明生命科学态度的养成不是一年的社团活动就能显着提升的,需要持续地开展社团活动。本研究从理论探索到教学实践证明了通过社团活动提升初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希望能为广大一线初中生物教师在生物社团活动中落实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谢海婷[7](2021)在《基于NCBI数据库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文中提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积极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注重生命观念中信息观的构建,新增了“生物信息学与人类基因组”模块。生物信息数据库收录了大量的生物和生物信息方面的数据,几乎涵盖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蕴含着大量可供生物学教学的生物信息资源未被开发。因此,本研究选取一个综合型的数据库——NCBI数据库(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开发适用于高中生物学课程的NCBI数据库课程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生物信息数据库的相关知识,构建学生的信息观,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研究以认知学习理论、多元化智能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选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归纳国内外关于课程资源与NCBI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主题,明确研究意义;问卷调查当地生物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及NCBI数据库的了解程度;研习高中生物新教材,以《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两本教材为依据,从NCBI数据库中筛选出与高中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的数据库,获取并处理成图像资源,依据NCBI数据库的资源具有的形式多样性、内容科学性、价值潜在性等优势,总结归纳开发NCBI数据库资源需要遵循有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匹配性原则以及开放性原则,制作并发放成果评价问卷;利用基于NCBI数据库所开发的成果,制作三个详细的教学案例,并对“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内容,选择广西某中学的两个实验班进行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以检验开发成果的可行性与教学效果,最后整理归纳形成论文。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这两个班的学生在运用基于NCBI数据库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前后,其学习兴趣、生命观念、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及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均值方程t检验显着(双尾)值皆为0.00<0.05,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本研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应用于辅助高中生物学教学是可行的。(2)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出紧密结合生物知识点的课程资源,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生命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3)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当地生物教师对生物信息数据库的认知与运用能力比较缺乏,但对于该数据库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工具给予期望。在对开发成果进行评价时,本研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大部分教师认为该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较优秀,并指出开发的数据图像效果直观。这说明了虽然当前大部分生物教师对于生物信息数据库的认识不足,导致开发意识薄弱,但只要给予足够的指导与培训,越来越多的生物教师也会加入到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的队伍中。因此,笔者认为NCBI数据库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与重要性,应鼓励生物教师以及生物教学研究者积极对其开发利用。本研究中的开发成果以及教学设计可为生物教师今后对生物信息数据库进行开发利用作为参考,希望能够集中各方力量建立属于国人自己的高中生物信息数据库课程资源平台,以便适应新课标要求,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形成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李梦玉[8](2021)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史课程资源分析与开发研究》文中认为《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针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指出我们要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对生物学课程产生浓烈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有一定的提升,在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教育目标的重要媒介,为了唤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并培养他们的生物学素养,生物教材中通常会涉及生物科学史,以回顾生物知识发现的过程。但是基于文献资料分析,生物科学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多集中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而针对初中的类似研究较少。因此,为初中阶段开发生物科学史资源,对于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生物科学史在生命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运用了内容分析方法,从“以科学探究发展过程为主”的角度对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信息资料进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发现教材中涉及的科学史数量相对较多,但是内容却不够全面,各单元数量分布不均、缺少科学家姓名、中国科学研究涉及较少、具体研究过程资源匮乏、科学史教育价值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进一步通过访谈法调查了笔者所在地区的三所初中学校的生物教师和学生,从对于科学史的价值认同情况、课堂运用情况、获取科学史课程资源途径情况、对于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科学史的需求情况和开发建议五个方面展开,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对开发生物科学史课程资源提出了几点建议:准确介绍参与生物学理论发现事件的科学家的姓名、生卒年和国籍,还原再现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突出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方法、实验和注重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等。最后,介绍了血液循环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以作为生物科学史资源开发的案例。研究结果构成了将生物学史融入生物学教学实践的设计,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为开展生物科学史教学提供了参考。

战君菲[9](2021)在《镉和砷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镉(Cd)和砷(As)是近海典型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构成威胁。因此,深入研究Cd和As对海洋生物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并筛选敏感生物标志物指示近海Cd、As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探究海洋双壳贝类对Cd暴露的响应特征。基于Meta分析的结果选择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Cd、As暴露实验,利用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筛选响应指标,并结合组织病理损伤和生化等指标,利用基准剂量法(BMD)对响应指标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模型拟合,以期深入揭示Cd和As的毒性效应机制。同时,根据最优模型计算各生物指标的BMD值,筛选单调且灵敏响应的指标作为Cd和As毒性的生物标志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eta分析揭示了海洋双壳贝类对Cd暴露的响应特征按照剔除和纳入标准,共纳入87篇相关文献,获得2042个数据。按照物种、组织、毒性效应指标以及暴露浓度进行Meta分组分析。结果显示,海洋双壳贝类对Cd暴露表现出显着的物种差异,其中蛤对Cd暴露响应程度最大,而各组织响应程度并未表现出显着差异;海洋双壳贝类体内各类生物指标的响应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其中解毒和基因毒性相关的指标响应程度最大;暴露浓度是导致Cd毒性差异的主要因素,随暴露浓度的升高,海洋双壳贝类生物指标响应程度显着增加;氧化应激和解毒相关的多个指标对Cd暴露浓度呈现多样化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金属硫蛋白(MT)呈现先上升后基本不变的剂量-效应关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丙二醛(MDA)的剂量-效应曲线均呈倒U型,尤其GPx表现出典型的低剂量刺激、高剂量抑制的毒物兴奋效应,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未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2.Cd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根据环境相关浓度及96 h半致死浓度设定Cd暴露梯度浓度(0、3、9、27、81和243μg/L),实验室条件下暴露菲律宾蛤仔14 d。利用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对蛤仔整体组织响应基因、代谢物等指标进行高通量筛选,同时测定金属离子、酶活、组织病理损伤及细胞凋亡等毒理学指标。结果显示,随Cd暴露浓度升高,Cd在蛤仔体内富集量逐渐增加,必需金属含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且剂量效应曲线呈现多样性。结合转录组学分析,发现Cd暴露在基因调控水平对离子内稳态的影响非常有限,Cd主要通过竞争必需金属离子转运体和必需金属离子结合蛋白干扰离子内稳态。而必需金属含量的改变以及Cd对关键酶活性中心必需金属元素的竞争结合,导致相关基因(如漆酶laccase、谷氨酰胺转移酶TGs、金属还原酶STEAP、钙调蛋白calmodulin等)的异常表达。结合KEGG和GO富集分析发现,Cd暴露干扰细胞内氧化还原的平衡,引起氧化应激,激活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影响菲律宾蛤仔细胞粘附、肽交联、蛋白水解等正常生物学功能。此外,代谢组学、酶活力分析结果显示,Cd暴露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影响了三羧酸(TCA)循环、糖酵解、氨基酸代谢以及氧化磷酸化等关键代谢途径。利用BMD方法对多种响应指标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模型拟合,并计算BMD值。结果发现,TGs、MT、STEAP和laccase等DEGs呈单调变化,且BMD值较低,是理想的基因生物标志物。菲律宾蛤仔对Cd暴露最敏感的GO条目和KEGG通路分别为肽交联和细胞粘附通路。代谢组学和酶活力分析结果显示,丙氨酸、葡萄糖、AMP的含量变化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力呈典型毒物兴奋效应;谷氨酰胺和葡萄糖-1-磷酸的含量变化以及己糖激酶(HK)和柠檬酸合酶(CS)的活力变化呈单调下调,其中CS活力是理想的酶类生物标志物。而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力等传统生物标志物呈非单调的剂量-效应关系,不宜作为菲律宾蛤仔响应Cd暴露的生物标志物。3.As(Ⅴ)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根据环境相关浓度及96 h半致死浓度设定As(Ⅴ)暴露梯度浓度(0、0.2、0.5、1.25、2.5和5 mg/L),实验室条件下暴露菲律宾蛤仔14 d。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菲律宾蛤仔体内砷形态及其含量,结果显示,随As(Ⅴ)暴露浓度的升高,有机砷含量基本不变,无机砷As(Ⅴ)和As(Ⅲ)含量增加,表明菲律宾蛤仔体内发生了As(Ⅴ)到As(Ⅲ)的转化。转录组学分析显示,在高浓度As(Ⅴ)暴露组硫氧还蛋白、GST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等参与As(Ⅴ)转化生成As(Ⅲ)过程的酶基因均显着上调,表明菲律宾蛤仔通过上调关键酶的转录表达促进体内累积的As(Ⅴ)转化生成As(Ⅲ)。进一步整合转录组和代谢组结果,发现菲律宾蛤仔通过促进GSH的合成、增加对过氧化物等ROS的清除能力等方式抵抗无机砷富集引起的氧化应激。As(Ⅴ)暴露促进蛤仔体内糖酵解反应、TCA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过程,为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且关键差异代谢物和DEGs与As(Ⅴ)的暴露浓度呈现多样化的剂量-效应关系;鞘脂类去饱和酶(DEGS)、羟基类固醇脱氢酶(HSD17B6)、羟基丁酸脱氢酶(bdh)基因均显着上调表达,表明As(Ⅴ)暴露还促进脂肪酸氧化代谢等途径,为TCA循环提供更多的乙酰辅酶A。最高浓度As(Ⅴ)暴露组磷酸胆碱含量显着降低,也提示As(Ⅴ)暴露导致菲律宾蛤仔能量代谢紊乱。此外,As(Ⅴ)暴露还干扰了氨基酸代谢。利用BMD方法对多种响应指标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模型拟合,并计算BMD值。GST、组织蛋白酶L(CTSL)、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BCC)、和mae B等多个DEGs的表达倍数均呈单调曲线,且BMD值较低,因此可作为As(Ⅴ)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生物标志物。通过对拟合到最佳模型的DEGs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对As(Ⅴ)暴露最敏感的GO条目和KEGG通路分别为半胱氨酸型肽酶活性和吞噬作用。4.Cd和As(Ⅴ)对菲律宾蛤仔毒性作用机制比较Cd和As暴露均干扰了菲律宾蛤仔TCA循环、糖酵解以及氧化磷酸化等关键代谢过程,且均表现出毒物兴奋效应;Cd和As(Ⅴ)均通过消耗GSH破坏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诱导氧化应激;菲律宾蛤仔鳃和消化腺的病理损伤指数均随Cd和As(Ⅴ)暴露剂量单调增加,菲律宾蛤仔消化腺组织对Cd和As(Ⅴ)暴露较鳃组织更敏感。同时,Cd和As(Ⅴ)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Cd暴露导致葡萄糖、ATP和AMP等主要能量代谢物质的含量呈非单调变化,但As(Ⅴ)暴露后蛤仔体内葡萄糖、ATP和AMP的含量并未发生改变;对Cd和As(Ⅴ)暴露敏感的GO条目和KEGG通路完全不同;As(Ⅴ)还表现出对菲律宾蛤仔的生殖内分泌干扰效应。

王洁[10](2021)在《基于科学素养的教材“结构不良问题”与教学策略研究 ——以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科普研究所2018年的调查显示:我国的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为8.47%,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众所周知,科学教育是提升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路径。九年义务教育承担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职责。据相关研究表明,提升科学素养的突破口在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课堂,学生靠着死记硬背便可以获得一个比较好看的分数,在这样的“应试教育”下,学生接触太多逻辑严密、结构良好的问题,但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比如面临一些公共决策问题上,我国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都要落后于发达国家。结构不良问题的教学恰好可以弥补我们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它更加注重实际,将理论教学和实际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通过审视传统的结构不良问题研究的不足,提出对中学综合理科(初中科学)的教材进行结构不良问题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结构不良问题的教学策略。本论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1-2章):该部分为理论部分,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同时对初中科学教材、科学素养、结构不良问题、PISA测评等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认知建构主义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详细介绍。第二部分(第3-5章):该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教材的结构不良问题文本研究部分、结构不良问题教学现状评析以及根据文本和实践的研究与调查提出的教学策略部分。首先笔者采用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对教材相应栏目下的结构不良问题进行问题编码,明确结构不良问题的数量分布和栏目设置特点;与此同时,基于传统的研究只解决了“是不是”的“是非”问题,没有解决“好不好”的“质量”问题的考虑,引入PISA2015科学素养测评框架中的知识类型、能力要求、认知要求三个维度对结构不良问题进行质量分析;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了解结构不良问题的教学现状;最后,结合科学素养测评的维度等理论发现及教学现状,提出了五点结构不良问题教学策略;第三部分(第6章):该部分为论文的总结部分,该部分对于第3-5章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期望读者能从中获得相应的启示。

二、生命科学文献网上检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命科学文献网上检索(论文提纲范文)

(2)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研究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府研发经费推动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1.1.2 优化资助效益评估回应利益相关者关切
        1.1.3 从科研合作视角评估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
    1.2 概念界定
        1.2.1 科学基金
        1.2.2 科研合作
        1.2.3 研究绩效与资助效益
    1.3 研究问题与假设
        1.3.1 科学基金与科研合作
        1.3.2 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
        1.3.3 科研合作的中介作用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科技人力资本理论
        2.1.2 资源论与知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2 资助概况研究
        2.2.1 类型分布
        2.2.2 学科分布差异
        2.2.3 国家(地区)差异
    2.3 资助效益研究
        2.3.1 产出数量
        2.3.2 引用影响
        2.3.3 科研合作
        2.3.4 其他研究
    2.4 科研合作研究
        2.4.1 合作概况
        2.4.2 合作原因和影响因素
        2.4.3 合作效果
    2.5 文献述评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项目数据
        3.1.2 产出数据
        3.1.3 对照组数据
    3.2 相关变量定义
        3.2.1 科学基金
        3.2.2 科研合作
        3.2.3 研究绩效
        3.2.4 其他变量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计量法
        3.3.2 统计分析法
    3.4 数据概况
        3.4.1 研究者分布
        3.4.2 项目分布
        3.4.3 论文产出
        3.4.4 科研合作
    3.5 本章小结
4 科学基金与科研合作
    4.1 科学基金与合作规模
        4.1.1 资助前后的合作规模
        4.1.2 资助与否与合作规模
        4.1.3 资助经费与合作规模
    4.2 科学基金与国际合作
        4.2.1 资助前后的国际合作程度
        4.2.2 资助与否与国际合作程度
        4.2.3 资助经费与国际合作程度
    4.3 本章小结
5 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
    5.1 论文层面
    5.2 项目层面
        5.2.1 论文数量
        5.2.2 引用影响
    5.3 研究者层面
        5.3.1 论文数量
        5.3.2 引用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科研合作的中介作用
    6.1 科学基金的效益概况
        6.1.1 资助前后的研究绩效
        6.1.2 资助经费与研究绩效
    6.2 项目层面
        6.2.1 基于所有论文的分析
        6.2.2 基于“代表性成果”的检验
    6.3 研究者层面
    6.4 本章小结
7 结果与讨论
    7.1 基金资助与合作规模
    7.2 中美国际合作的差异性
    7.3 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
        7.3.1 科研合作的引用优势
        7.3.2 早期合作规模可预测更高生产力
        7.3.3 研究者能力与绩效
    7.4 科学基金对研究绩效的影响机制
    7.5 资助效益因研究者及维度而异
        7.5.1 资助效益因研究者而异
        7.5.2 资助效益的体现形式不一
    7.6 “代表性成果”的优势
8 结论、建议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科学基金有助于扩大合作规模,对国际合作程度的影响因国家而异
        8.1.2 科研合作对研究绩效具有部分预测性
        8.1.3 科研合作在科学基金与研究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8.2 研究建议
        8.2.1 鼓励并支持优质且高效的合作
        8.2.2 改进科技项目和人才评价方式
        8.2.3 多方面助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
    8.3 研究创新点
    8.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基本信息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家级实验室
        2.1.2 国家重点实验室
        2.1.3 联邦国家实验室
    2.2 文献研究综述
        2.2.1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2 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3 文献研究回顾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协同创新理论
        2.3.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3.3 文献计量学理论
        2.3.4 数据挖掘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研究
    3.1 中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1.1 萌芽起步阶段
        3.1.2 集中建设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1.4 “中国特色发展”阶段
    3.2 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2.1 快速起步阶段
        3.2.2 第一波争议阶段
        3.2.3 重整复苏阶段
        3.2.4 第二波争议阶段
        3.2.5 新时代发展阶段
    3.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与启示
        3.3.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一般规律
        3.3.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主要差异
        3.3.3 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案例选取原则
        4.1.3 资料获取
        4.1.4 分析框架
    4.2 中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2.1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4.2.2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4.2.3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4.2.4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4.2.5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4.3 美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3.1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4.3.2 喷气推进实验室
        4.3.3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4.3.4 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4.3.5 林肯实验室
    4.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与启示
        4.4.1 制度体制的比较分析
        4.4.2 建设定位的比较分析
        4.4.3 资源要素的比较分析
        4.4.4 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4.4.5 科研合作的比较分析
        4.4.6 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比较研究
    5.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预处理
        5.1.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来源
        5.1.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处理流程
        5.1.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规约
        5.1.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清洗
        5.1.5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构造
        5.1.6 小结
    5.2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的科研实力比较
        5.2.1 高被引论文产出及变化情况比较
        5.2.2 高被引论文单因素产出特征比较
        5.2.3 基于关联规则的高被引论文多因素特征比较
        5.2.4 小结
    5.3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科研实力比较
        5.3.1 两国间高被引论文合作情况比较
        5.3.2 中美参与国际合作的高被引论文主导情况比较
        5.3.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特征比较
        5.3.4 小结
    5.4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科研实力比较
        5.4.1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比较
        5.4.2 高被引论文期刊影响因子比较
        5.4.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特征比较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统筹实验室体系顶层设计的安排
        6.1.1 强化政府战略规划,融入国家创新系统
        6.1.2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引领学科交叉创新
        6.1.3 加强重大专项部署,支撑战略新兴产业
    6.2 积极推进实验室融入创新联合体建设
        6.2.1 以市场拉动需求,发挥龙头企业领军性作用
        6.2.2 以科研带动教学,发挥实验室平台教学功能
        6.2.3 以联合实现共享,发挥联合体协同创新优势
    6.3 努力推进实验室融入世界范围的步伐
        6.3.1 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科技的自立自强
        6.3.2 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构筑全球性人才高地
        6.3.3 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提高实验室国际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1.1.1 新课程改革对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1.1.2 生物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1.1.3 生物学实验创新改进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设计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高中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生物学实验探究的文献综述
        2.2.1 “生物学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2 “开放式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3 “研究性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4 “创新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3 理论综述
        2.3.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文献研究
        2.3.2 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研究
        2.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文献研究
        2.3.4 多元智能理论的文献研究
        2.3.5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文献研究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行动研究法
        3.1.3 问卷调查法
        3.1.4 访谈法
        3.1.5 统计分析法
    3.2 研究过程
4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编写步骤
    4.1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设计理念
    4.2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原则和方法
        4.2.1 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4.2.2 背景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4.2.3 作出假设的原则
        4.2.4 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4.2.5 实验笔记记录的原则和方法
        4.2.6 科技创新实验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5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1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应用现状调查
        5.1.1 调查的目的
        5.1.2 调查的对象
        5.1.3 调查的结果分析
    5.2 前期测评
        5.2.1 测评的目的
        5.2.2 测评的对象
        5.2.3 测评的结果分析
    5.3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3.1 实践研究的目的
        5.3.2 实践研究的对象
        5.3.3 实践研究的过程
        5.3.4 实践研究的结果分析
    5.4 后期测评
        5.4.1 测评的目的
        5.4.2 测评的对象
        5.4.3 测评的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7 实施建议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1: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学生科研探究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设计思维测评
    附录4:科研能力小问卷:
    附录5:高中生物植物与微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
10 致谢

(5)中外6种生命科学类SCI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阐释
        1.2.1 新媒体矩阵
        1.2.2 生命科学类期刊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2 理论构建与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1.1 期刊功能理论
        2.1.2 框架理论
    2.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2.3 技术路线
    2.3 研究设计
        2.3.1 样本选择及研究问题
        2.3.2 分析单位
        2.3.3 类目构建
3 生科类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分析
    3.1 .中外6 种生科类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建设及运营
        3.1.1 期刊基本情况介绍
        3.1.2 新媒体矩阵建设
        3.1.3 新媒体平台运营
    3.2 中外6 种生科类SCI期刊新媒体矩阵基本功能研究
        3.2.1 文章导读为主,构建信息传播平台
        3.2.2 图文形式推文,构成矩阵传播范式
        3.2.3 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推文显着性
    3.3 中外6 种生科类SCI期刊矩阵社会功能研究
        3.3.1 新闻类推文带动教育引导功能建设
        3.3.2 专家学者发挥引导功能
        3.3.3 专栏及论坛服务智库发展
4 生科类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联动模式
    4.1 “官网—平台”纵向矩阵
        4.1.1 官网栏目设置丰富
        4.1.2 平台推文依赖官网栏目
        4.1.3 “内容+官网链接”推送范式
    4.2 “本刊—他刊”横向矩阵
        4.2.1 论文推荐重视自身
        4.2.2 同行期刊部分联动
    4.3 联动模式运用促进期刊功能再发挥
        4.3.1 纵向联动矩阵发展基础功能
        4.3.2 横向联动矩阵促进社会功能
5 我国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优化对策
    5.1 中外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对比
        5.1.1 平台优质文章推文传播频率不一
        5.1.2 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建设侧重不同
        5.1.3 新媒体矩阵联动模式的运用存在差异
    5.2 我国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发挥现存问题
        5.2.1 期刊新媒体矩阵建设拖沓敷衍
        5.2.2 期刊官方账号影响力不足
        5.2.3 期刊新媒体推文形式功能单一
    5.3 我国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优化建议
        5.3.1 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挥期刊基本功能
        5.3.2 平台便捷性功能建设扩大期刊社会功能
        5.3.3 创建多维交流矩阵促进智库建设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用生物学社团提升初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
        1.1.2 生物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
        1.1.3 初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2.1.1 核心素养的国外研究现状
        1.2.1.2 核心素养的国内研究现状
        1.2.2 社团的研究现状
        1.2.2.1 社团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2 社团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2.1.2 初中生物社团
    2.2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生物社团活动的案例设计
    3.1 确定研究对象
    3.2 研究对象的特征分析
    3.3 活动案例设计
        3.3.1 社会实践类活动案例
        3.3.2 生活实践类活动案例
        3.3.3 实验实践类活动案例
        3.3.4 生态环保类活动课例
    3.4 评价方案
        3.4.1 评价原则
        3.4.2 评价方式
第4章 活动案例的实施效果分析
    4.1 学生访谈分析
    4.2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纸笔测试卷成绩分析
        4.2.1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差距
        4.2.2 实验后对照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变化情况
        4.2.3 实验后实验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变化情况
        4.2.4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差距
    4.3 生命科学实践、生命科学态度素养评价表的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NCBI数据库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生物信息数据库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物课程资源
        2.1.2 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1.3 NCBI数据库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学习理论
        2.2.2 多元化智能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高中生物学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概况
        3.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内容
        3.1.2 调查对象
        3.1.3 问卷的发放与信效度检测
    3.2 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3.2.1 教师的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3.2.2 教师以生物信息数据库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3.3 问卷调查小结
第4章 基于NCBI数据库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4.1 生物信息数据库简介
    4.2 NCBI数据库资源优势
    4.3 NCBI数据库课程资源的开发
        4.3.1 NCBI数据库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4.3.2 NCBI数据库课程资源的开发成果
第5章 基于NCBI数据库开发成果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案例
    5.1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案例
        5.1.1 教学背景
        5.1.2 教学目标设计
        5.1.3 教学过程
    5.2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案例
        5.2.1 教学背景
        5.2.2 教学目标设计
        5.2.3 教学过程
    5.3 “人类遗传病”教学案例
        5.3.1 教学背景
        5.3.2 教学目标设计
        5.3.3 教学过程
第6章 基于NCBI数据库开发成果的评价与分析
    6.1 教师对开发成果的评价与分析
        6.1.1 问卷设计
        6.1.2 问卷调查结果与评价分析
    6.2 学生对开发成果的评价与分析
        6.2.1 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设计与实验对象选择
        6.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2 基于NCBI数据库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利用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3 NCBI数据库辅助高中生物课堂效果评价量表
    附录4 “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应用 NCBI 数据库课程资源的教学思路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史课程资源分析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科学史
        2.1.2 生物科学史
        2.1.3 课程资源开发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发现学习理论
        2.2.3 观察学习理论
3 初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史内容分析
    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1 研究内容
        3.1.2 研究方法
    3.2 分析维度的划分
    3.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3.1 科学史所属一级主题统计结果及分析
        3.3.2 科学史呈现位置统计结果及分析
        3.3.3 科学史素材统计结果及分析
        3.3.4 科学史呈现意图统计结果与分析
4 科学史课程资源开发需求情况访谈分析
    4.1 访谈对象
    4.2 访谈内容
    4.3 访谈结果分析
        4.3.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3.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5 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科学史课程资源的开发
    5.1 以科学探究发展过程为主线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思路
    5.2 以科学探究发展过程为主线开发课程资源的原则
        5.2.1 科学选材原则
        5.2.2 全面性原则
        5.2.3 教育价值原则
    5.3 以科学探究发展过程为主线开发科学史课程资源的建议
        5.3.1 完善科学家简介
        5.3.2 详细还原科学探究过程
        5.3.3 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5.3.4 关注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
    5.4 以科学探究发展过程为主线开发科学史课程资源的案例呈现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4 学生访谈记录
致谢

(9)镉和砷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近海镉、砷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1.1.1 Cd、As污染的来源
        1.1.2 中国近海Cd和As污染现状
    1.2 Cd和As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1.2.1 Cd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1.2.2 As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海洋双壳贝类在重金属污染监测及毒理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1.3.1 海洋双壳贝类是理想的海洋环境监测生物
        1.3.2 Cd对海洋双壳贝类的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1.3.3 As对海洋双壳贝类的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1.4 剂量-效应关系概要及其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4.1 剂量-效应关系的类型
        1.4.2 基准剂量方法
        1.4.3 基于组学技术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进展
    1.5 Meta分析概要及其在生态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1.5.1 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
        1.5.2 Meta分析在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Cd对海洋双壳贝类毒性效应的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检索及筛选
        2.1.2 数据提取
        2.1.3 效应值的选取及统计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文章检索和数据提取结果
        2.2.2 Cd对海洋双壳贝类毒性效应的物种差异
        2.2.3 Cd对海洋双壳贝类毒性效应的组织差异
        2.2.4 海洋双壳贝类应对Cd暴露毒性效应指标的响应特征
        2.2.5 Cd暴露浓度对海洋双壳贝类毒性效应的影响
        2.2.6 响应指标与Cd的剂量-效应关系
    2.3 讨论
        2.3.1 Cd对海洋双壳贝类毒性的物种、组织特异性
        2.3.2 Cd对海洋双壳贝类毒性效应指标的剂量-效应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d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Cd暴露实验
        3.1.3 样品采集和处理
        3.1.4 Cd富集量及必需金属元素含量测定
        3.1.5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1.6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分析
        3.1.7 酶活性及GSH含量检测
        3.1.8 组织病理损伤评价及细胞凋亡测定
        3.1.9 剂量-效应关系模型拟合及BMD值计算
        3.1.10 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中Cd及必需金属元素含量
        3.2.2 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转录组对Cd暴露的响应
        3.2.3 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代谢组对Cd暴露的响应
        3.2.4 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酶活及GSH等指标对Cd暴露的响应
        3.2.5 Cd暴露导致的菲律宾蛤仔鳃和消化腺细胞凋亡及组织损伤
    3.3 讨论
        3.3.1 Cd对菲律宾蛤仔离子内稳态的影响机制
        3.3.2 Cd诱导菲律宾蛤仔氧化应激的机制
        3.3.3 Cd对菲律宾蛤仔代谢动态平衡的影响机制
        3.3.4 Cd诱导菲律宾蛤仔细胞凋亡及组织损伤的机制
        3.3.5 Cd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s(V)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As(Ⅴ)对菲律宾蛤仔的96h半致死浓度测定
        4.1.3 As(Ⅴ)暴露实验
        4.1.4 样品采集和处理
        4.1.5 总砷及砷形态含量测定
        4.1.6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1.7 基于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分析
        4.1.8 组织病理损伤评价
        4.1.9 BMD建模及计算
    4.2 实验结果
        4.2.1 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中总砷及各砷形态含量
        4.2.2 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转录组对As(Ⅴ)暴露的响应
        4.2.3 菲律宾蛤仔整体组织代谢组对As(Ⅴ)暴露的响应
        4.2.4 As(Ⅴ)暴露导致的菲律宾蛤仔鳃和消化腺组织病理损伤
    4.3 讨论
        4.3.1 菲律宾蛤仔体内砷形态的转化机制
        4.3.2 As(Ⅴ)诱导菲律宾蛤仔体内氧化应激的机制
        4.3.3 As(Ⅴ)对菲律宾蛤仔生殖内分泌干扰效应
        4.3.4 As(Ⅴ)对菲律宾蛤仔代谢动态平衡的影响机制
        4.3.5 As(Ⅴ)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纳入Meta分析中的文献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基于科学素养的教材“结构不良问题”与教学策略研究 ——以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下素养本位的科学教育
        1.1.2 培养科学素养需要从培养结构不良问题解决能力入手
        1.1.3 科学教材是结构不良问题的重要载体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结构不良问题研究现状
        1.2.2 科学素养测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初中科学课程
        2.1.2 初中科学教材
        2.1.3 科学素养
        2.1.4 问题
        2.1.5 结构不良问题
        2.1.6 PISA测评与PISA2015 科学素养测评框架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建构主义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3.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结构不良问题的特征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范围界定
        3.1.2 确定结构不良问题筛选标准与科学素养评价标准
    3.2 浙教版科学教材栏目中结构不良问题数量统计与分析
        3.2.1 结构不良问题数量统计
        3.2.2 结构不良问题数量特点
    3.3 浙教版科学教材中结构不良问题的栏目设置统计与分析
        3.3.1 结构不良问题的特征比例
        3.3.2 结构不良问题的栏目设置特点
    3.4 基于科学素养测评框架的教材结构不良问题分析
        3.4.1 基于科学素养评价标准的教材结构不良问题统计
        3.4.2 浙教版教材结构不良问题的科学素养知识类型分析
        3.4.3 浙教版教材结构不良问题的科学素养能力要求分析
        3.4.4 浙教版教材结构不良问题的科学素养认知要求分析
4.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结构不良问题的应用现状
    4.1 案例分析
    4.2 访谈
    4.3 应用现状简析
5.浙教版科学教材结构不良问题的教学策略
    5.1 教学设计:兼顾知识类型与难度,发展能力素养
    5.2 课前导入:结合真实情境或案例,设置问题情境
    5.3 课堂教学:挖掘科学探究素材,巧设问题障碍
    5.4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具体明确,鼓励头脑风暴
    5.5 课后巩固:拓宽课后问题形式,丰富问题层次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生命科学文献网上检索(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全球科研进展监测体系构建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新科技论文跟踪为例[J]. 卢岩,严舒,张婷,陈娟,欧阳昭连.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21(05)
  • [2]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研究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效应[D]. 蔡小静. 浙江大学, 2021(01)
  • [3]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D]. 李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4]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吕彬.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中外6种生命科学类SCI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研究[D]. 徐婷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6]用生物学社团提升初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D]. 张薇. 扬州大学, 2021(09)
  • [7]基于NCBI数据库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 谢海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8]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史课程资源分析与开发研究[D]. 李梦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9]镉和砷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D]. 战君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10]基于科学素养的教材“结构不良问题”与教学策略研究 ——以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为例[D]. 王洁. 江西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生命科学文献在线检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