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洋思初中课堂教学的精讲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南[1](2021)在《“1+1”连堂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以固安县第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余琦[2](2021)在《“学导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望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卓着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能否真正面对与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纵深推进。在核心素养时代下,课堂教学改革有必要确立新的思维方式,并借此思考困扰我们的“棘手问题”。如果教学改革只是在形式上做文章,不少课堂深陷应试泥潭,既不教人文,也无关精神,甚至连知识也谈不上,而是“扎扎实实”地搞成了教考,把考试当作课堂教学改革的使命,学生对学习将会越来越麻木,违背了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培育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这才是我们的使命。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学校从提升教学质量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主干,学科素养为核心,坚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注重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为目的,实行精细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018年,宣威一中教研组进行多方位的会诊,深化推进课程改革,高中数学组积极探索“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信、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努力实践高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构建自主学习、和谐、高效教学模式。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构建了高中数学“学导式”教学模式。从教育发展的要求,文献的研究及各学校成功案例的学习,到结合自身学校具体情况分析中,获得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是播种未来的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有大格局,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运用适当的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开发学生地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体系式教学,当然也不能完全被体系所套住。“学导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考虑自己如何教,更多地去考虑学生要如何学,用心教“学”,激发学生想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能学、最终达到会学的目的。在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预设好教法与学法,先让学生自己学习,不仅可以先掌握部分知识发现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去上课,从而提高效率,还能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先做第一次的思考,然后再从教学中获得深刻的思考,经过一段时间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获得方法,另外,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自己,获得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将该模式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加以应用,得到了如下结论:(1)“学导式”教学模式分成为学而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评教;(2)“学导式”教学模式不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自主合作学习,转被动为主动学习的观念,具有了自主学习的正确意识、态度和方法;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提升了专业素养。本研究给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策略,笔者之后还将对教学模式做进一步的研究。
赵平利[3](2020)在《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秋学期统编本语文教材已经全面投入使用,作为阅读课基本课型之一的“自读课文”活跃于中小学师生的视线。自读课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引发了一线教师的讨论,众多学者也开始思考如何对自读课文进行教学,改善当前自读课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作为统编教材设计上的一个创新,自读课文不同于其他阅读课型,它具有半独立的性质,因此要在正确理解“自读课文”特点的基础上,就该问题进行深入地实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自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完善自读课文的教学提出对策。根据教学三阶段,对统编自读课文教学情况进行了实践调查,并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对统计结果的数据整理,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角度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更为完善的教学对策提供数据支持。调查研究发现,自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型区分、有效预习、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具体来说,针对调查中存在的师生课型区分不明的问题,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对“自读课文”这一课型应该有清晰的认识,重视自读课文;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时,教师也应告诉学生与教读课文的学习方式相区分,提升学生的课型区分意识;在预习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为落实有目的的预习和有检查的预习,可以编制“导学案”,提升学生自主预习的有效性;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把握学生学情、依据“一课一得”的原则进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加强对自读课文独特的助读系统的利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学生主体,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从“少教多学”、鼓励学生质疑、设计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最后是教学评价部分,评价的主体可以由教师向学生转变,标准可以更加的多元,角度也尽可能地全面。希望本研究探讨和关注的相关问题能改善当前自读课文教学现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助益。
孙柳[4](2020)在《图们市汉族初中文言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问题导学课堂模式是以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提倡在教学中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问题导学模式倡导“以学生的学”来制定“老师的教”。多年以来,在实践中较为成功的实施此模式的有“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2011年开始,图们市开始教学改革之路,将问题导学模式推广到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问题导学模式渐渐地融入到图们市的教育教学当中,在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也逐步地开始适应各学科,形成了具有图们特色的教学模式,并在学生的兴趣培养,课堂容量的增加等方面初见成效。但在此过程中,由于教师水平的差异,教学观念老旧等原因,此教学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大量的一线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及对此模式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运用中所出现的优势与劣势的了解,然后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了学生质疑能力低,导学案格式化严重,教师桎梏于模式、缺乏创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灵活设计导学案等改进建议。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首先是问题的提出,然后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接着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随后是对研究范围和方法进行说明,最后是对“问题导学模式”这一主要概念的界定。第二章主要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中考对文言文教学的相关要求,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进行论证以及在问题导学模式下图们市汉族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概况。第三章主要是对图们市三所具有代表性的汉族中文言文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描述、概括,然后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分别从教师导学案情况、教法使用情况、教师运用问题导学模式情况以及学生使用导学案情况、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几方面进行分析和说明。第四章是在上一章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图们市汉族初中文言文问题导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成效方面总结出三点:一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二是学生的兴趣得以培养;三是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分析出三点问题:一是学生整体质疑能力较弱,所提问题价值不高;二是导学案格式化严重,适用性差;三是教学缺乏创新,桎梏于形式。第五章是针对上一章所提出的问题,从如何提高学生提问意识、提问能力,如何灵活设计导学案,发挥其助学作用以及采用多种形式、方法,打破固化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为图们市的语文教学做出一些贡献。
付亮[5](2020)在《高中语文“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广州市象贤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与方式,创设情境,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课堂,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三元整合导学模式把培养核心素养作为根本目标,强化了教师的整合、引导作用,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作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学校的广州市象贤中学自2009年开始探索三元整合导学模式,成效显着。2017年新课标颁布后,广州市象贤中学顺势而变,对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又进行了革新,旨在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充分发挥主体性,提升人文素养。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中的“三元”指教学目标、学科课型、教学策略。“整合”就是教学过程要求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学科课型的统一,三个方面成为一个整体。“导学”是教师有指向性的“导”,学生在“导”下,主动地学;核心思想是通过对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流程主要是“两段六步”。两段即“自主与探究”,六步即“导、学、议、究、拓、思”。革新后的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论文分为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由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以及主要概念的界定构成。第二章“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实施依据,主要阐述了新课标和课程纲要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和建议。第三章广州市象贤中学“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实施过程与效果,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介绍;第二部分是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分别从三元的要素和整合与导学的内涵进行分析;第三个部分广州市象贤中学“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实施过程,从导学稿的编写,课堂形态,教学流程和评价体系加以阐释;第四个部分广州市象贤中学“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实施的效果,该部分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阐释“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实施带来的变化。第四章广州市象贤中学“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与建议,由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建议两个部分构成,建议主要围绕教师的合理完成评价,课堂的组织能力,以及分层指导、鼓励学生参与三个方面。论文通过对广州市象贤中学高中语文学科实施“三元整合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本区域的高中语文教学提供参考,为三元整合导学模式能够发挥更广泛的辐射性提供建议,为进一步实施“三元整合模式”,更有效地探索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更好地培养“学会学习型”的学生提供助力。
方超[6](2020)在《江苏如东县初中历史“真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从新的教育理念出发,以教育名地江苏如东县初中历史“真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作为写作的依据。笔者通过深入研究“真学课堂”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实施现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与调查结果主要分析该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优化初中历史“真学课堂”模式的策略。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对“真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论文的绪论部分,论述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等内容。在论文的第一章,通过全面和深入文献研究,结合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对“真学课堂”的概念进行界定,阐明了“真学课堂”的内涵及特点,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并对“真学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做出详细的阐述;说明初中历史“真学课堂”基本模式:自主先学、合作探究、引领提升,提出六个方面的操作要求:“自主先学是“真”学习,小组合作是“真”互助,课堂展示是“真”交流,质疑问难是“真”问题,教师讲授是“真”需要,当堂反馈是“真”训练”①;本章最后论述了实施初中历史“真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在论文的第二章,主要调查初中历史“真学课堂”实施现状:以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访谈一线教师的经验和听课记录为基础,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真学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推进课改的氛围参差不齐;小组合作学习依旧是软肋;学生思维状态重视不够;“真学课堂”要求常态化落实不平衡,并分析原因,让我们对“真学课堂”教学模式有理性的反思。在论文的第三章,针对初中历史“真学课堂”出现的问题,结合学生问题调查问卷、访谈一线教师经验、课堂观察,提出优化该模式的策略:在“问题导学”上深化;在“合作学习”上深化;在“激励评价”上深化;在“课堂组织”上深化;在“教学新常态”上深化。第四章,介绍初中历史“真学课堂”新知课、复习课、练评课三种主要课型的操作过程及教学案例,“真学课堂”融合采用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等方法,以期增强本文的应用性和参考价值。
张宇航[7](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在全国推广使用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为当下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方向指引和资源支持。“课外古诗词诵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于阅读部分、专门以古诗词为教学内容的版块,与课内古诗词选篇组合起来一起构成古诗词教学完整的教学内容。这一版块既不同于一般以教师精讲为主的课内古诗词教学,在教学形式上更强调学生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又不同于学生自主随意开展的课外的古诗词阅读,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背诵,它是有目标、有要求的,是需要教师进行统一的规划、有侧重的指导的,是要以考试的形式进行检验的。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一版块的教学目标,是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应该攻克的教学重难点。其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本论文对“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进行研究,分析部编本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的编写创新之处和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并给出教学实践中运用以上策略的实践案例。除绪论与结语外,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当下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的分析,探讨新面世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指示的教学新方向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然后结合课标、教材的要求与“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教学现状分析,探讨“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教学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二章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与前身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对比,找出两套教材在“课外古诗词诵读”版块的编写内容、编写体例、助读系统设置上存在的差异,分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这一部分设计安排的创新之处和对于教学方向的指示与教学策略的启发。第三章结合对于部编本教材的解读分析及学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经验,提出本文关于“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明确任务、系统规划”“结合教读、打通教材”“用学习单、学会鉴赏”“学生主讲、自主学习”“资源开发、妙用‘地图’”“校本建设、拓展阅读”六大策略建议,并给出具体的课例来展示策略的可行性。
张秀峰[8](2019)在《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国开始新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科学思维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深化课程改革,还能丰富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并促进基于科学思维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教育实验法,立足传统的教学模式,查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探寻发展科学思维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模式,详细阐释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判断,说明问题提出的背景,阐明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利用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厘清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分析在培养科学思维方面上的启示和不足,为本研究提供参考。国内外针对生物学课堂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较少,我国大多数教学模式缺少核心素养理论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创设基于实际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文所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并提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制定课堂教学调查问卷对本校6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相关理论分析,构建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从“导、学、展、评、测”五个环节具体阐述实施程序。该模式具有注重培养科学思维、注重学生深度学习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特点,实施时要遵循生命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和灵活性原则。依据“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的环节和应用原则,撰写案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对比和课堂表现观察,发现“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郑琪[9](2019)在《“五环”教学模式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五环”教学模式我校是基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我校教学实际,进行总结研究而提出的,是一种适合我校高中课堂教学,具有可操作性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仅仅注重知识传授的学习相比,“五环”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潜力,进而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与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因此,探寻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此种教学模式,发挥其最大效益,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五环”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内容,结合笔者在福安市某中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对在福安市某中学实施的“五环”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总结与反思。实践证明,该模式的实施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校领导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教学模式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该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且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双方面的。就学生层面而言,可能存在的问题有:自主学习的动机不足;被动接受知识的思想根深蒂固;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不强;交流合作能力差等。教师层面也同样存在问题,如僵化教学模式,物理课堂趣味不足;对学情把握不够;未能合理规划物理课堂等。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以供参考。本论文首先详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福安市某中学“五环”教学的实施现状。然后对相关概念加以界定,并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随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论述了“五环”模式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并对该模式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策略。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对“五环”教学模式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笔者希望本次研究可以为“五环”教学模式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提供一些改善的建议和帮助,同时也为其他物理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参考。
周成平[10](2019)在《和谐教学法——关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之九》文中研究表明和谐教学法的倡导者是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原所长王敏勤教授。王敏勤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就专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实验与研究,在开展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验之后聚焦"和谐教学法",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归纳与阐述后终使该方法逐步成型。1992年,和谐教学法实验项目被山东省教委正式列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该方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曾在山东省18个县、市、区和部分大型企业的几百所中小学中使用,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与影响
二、洋思初中课堂教学的精讲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洋思初中课堂教学的精讲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2)“学导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意义 |
1.6 已有的相关研究 |
2.“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
2.1 “学导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2.2 “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涵义解析 |
2.3 构建“学导式”的教学模式 |
3.“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
3.1 学生的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重构 |
3.2 导学案制作 |
3.3 新授课教学设计 |
3.4 讲评课教学设计 |
3.5 复习反思课教学设计 |
3.6 大数据——知心慧学小帮手 |
4.“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与建议 |
4.1 “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检验 |
4.2 “学导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价值 |
4.3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自读课文教学的效率与品质有待提高 |
(二)“自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影响语文教学的质和量 |
(三)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自读”水平需要提高 |
(四)自身的兴趣与感悟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趋势 |
四、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统编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统编初中语文 |
(二)自读课文 |
(三)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 |
二、自读课文的特点及教材定位 |
(一)自读课文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编制特点 |
(二)自读课文在统编语文教材的定位 |
三、统编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叶圣陶、钱梦龙的有关教育思想 |
第二章 自读课文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问卷及访谈设计 |
(一)设计学生问卷 |
(二)教师问卷及访谈纲要设计 |
(三)数据处理工具 |
三、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课型区分情况 |
(二)课前预习情况 |
(三)课堂参与情况 |
(四)教师指导情况 |
(五)阅读延伸情况 |
(六)教学评价情况 |
四、教师问卷及访谈调查情况 |
(一)参与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 |
(二)教师问卷结果 |
(三)教师访谈情况 |
第三章 自读课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自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
(二)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
第四章 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对策 |
一、明确课型,提升专业素养 |
(一)研读教材,重视自读课文的定位 |
(二)沉入文本,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 |
二、结合“导学案”,完善预习指导 |
(一)编制“导学案”,设置有目的预习 |
(二)强化指导,落实有检查的预习 |
三、明晰教材特点,妥善定位教学目标 |
(一)双线组元,指明教学方向 |
(二)三位一体,牵引自读导学 |
(三)基于学情,重视“一课一得” |
四、借助助读系统,精选教学内容 |
(一)根据阅读提示选择教学内容 |
(二)借助课文旁批选择教学内容 |
(三)借助阅读延伸选择教学内容 |
五、强化学生主体,提高课堂参与 |
(一)“先学后教”,教师敢于放手 |
(二)恰当指导点拨,引导合作探究 |
(三)教学氛围开放,鼓励学生质疑 |
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二)评价角度全面化 |
(三)评价标准多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三: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图们市汉族初中文言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
1.5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文言文教学的理论要求、价值与问题导学模式概况 |
2.1 文言文教学的理论要求 |
2.1.1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理论要求 |
2.1.2 中考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
2.2 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意义 |
2.3 问题导学模式概况 |
第三章 问题导学模式下图们市汉族初中具体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
3.1 图们市汉族初中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 |
3.2 调查数据分析 |
3.2.1 教师问卷数据分析 |
3.2.2 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
第四章 问题导学模式在图们市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4.1 成效方面 |
4.1.1 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
4.1.2 加深了学生对学习成果的掌握,学习兴趣得以培养 |
4.1.3 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
4.2 存在的问题 |
4.2.1 学生整体质疑能力较弱,所提问题价值不高 |
4.2.2 导学案格式化严重、适用性差 |
4.2.3 缺乏创新,桎梏于模式 |
第五章 图们市汉族初中问题导学模式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的建议 |
5.1 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提高提问能力 |
5.2 灵活设计,发挥导学案助学作用 |
5.3 形式多变、打破固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图们市汉族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附录B 图们市汉族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5)高中语文“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广州市象贤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实施依据 |
2.1 新课标和课程纲要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
2.2 新课标和课程纲要对语文教学的建议 |
第三章 广州市象贤中学“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实施过程与效果 |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1 学校概况 |
3.1.2 教师概况 |
3.1.3 学生概况 |
3.2 广州市象贤中学的“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基本构成要素 |
3.2.1 三元的要素 |
3.2.2 整合与导学的内涵 |
3.3 广州市象贤中学“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
3.3.1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导学稿的编写 |
3.3.2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课堂形态 |
3.3.3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教学流程 |
3.3.4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
3.4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实施的效果 |
3.4.1 教师“教”的方式变化 |
3.4.2 学生“学”的方式变化 |
第四章 广州市象贤中学“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
4.1 广州市象贤中学“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
4.1.1 部分教师对导测评的作用重视不够 |
4.1.2 少数教师对导教的组织缺乏把控力 |
4.1.3 少数学生在导学环节上参与度不强 |
4.2 对广州市象贤中学“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建议 |
4.2.1 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完成评价 |
4.2.2 教师应提高导学型课堂的组织能力 |
4.2.3 教师应分层次指导学生鼓励参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关于语文学科三元导学模式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6)江苏如东县初中历史“真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初中历史“真学课堂”概述 |
第一节 “真学课堂”相关概念 |
一、“真学课堂”的缘起和推广 |
二、“真学课堂”的概念界定 |
三、“真学课堂”的内涵和特点 |
第二节 “真学课堂”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合作学习理论 |
第三节 初中历史“真学课堂”教学模式 |
一、初中历史“真学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 |
二、初中历史“真学课堂”的操作性要求 |
第四节 初中历史“真学课堂”的价值 |
第二章 初中历史“真学课堂”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如东县初中历史“真学课堂”实施教学中问题调查 |
第二节 如东县初中历史“真学课堂”存在问题及分析 |
一、推进课改的氛围参差不齐 |
二、小组合作学习依旧是软肋 |
三、学生思维状态重视不够 |
四、“真学课堂”要求常态化落实不平衡 |
第三章 初中历史“真学课堂”优化策略 |
第一节 在“问题导学”上深化 |
第二节 在“合作学习”上深化 |
第三节 在“课堂组织”上深化 |
第四节 在“激励评价”上深化 |
第五节 在“教学新常态”上深化 |
第四章 初中历史“真学课堂”操作过程及其教学案例 |
第一节 初中历史“真学课堂”新知课的操作过程 |
第二节 初中历史“真学课堂”新知课的应用案例 |
第三节 初中历史“真学课堂”复习课的操作过程 |
第四节 初中历史“真学课堂”新知课的应用案例 |
第五节 初中历史“真学课堂”练评课的操作过程 |
第六节 初中历史“真学课堂”新知课的应用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源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第一节 课程标准对于“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的要求 |
一、课程标准对于“课外古诗词诵读”版块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
二、课程标准对于“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的教学重点的要求 |
第二节 部编本阅读教学体系对“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的要求 |
一、部编本阅读教学的教学总体要求 |
二、部编本教材版块设置对“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的要求 |
第三节 “课外古诗词诵读”学习与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的变化及教学启示 |
第一节 选文分析 |
一、选文数量:从追求数量到优化比例 |
二、选文范围:从独重唐诗到百花齐放 |
第二节 编排结构分析 |
一、版块设置:从整体编排到分散安排 |
二、选文编排:从混合编排到按体分类 |
第三节 助读系统分析 |
一、鉴赏部分位置与效应:从前置鉴赏到后置鉴赏 |
二、鉴赏部分内容与作用:从理解诗歌到学会鉴赏 |
第三章 “三位—体”阅读体系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教学策略 |
一、明确任务、系统规划 |
二、结合教读、打通教材 |
三、用学习单、学会鉴赏 |
四、学生主讲、自主学习 |
五、资源开发、妙用“地图” |
六、校本建设、诵读经典 |
第二节 教学策略在“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中的应用 |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设计 |
二、律诗专题学习的教学实录 |
结语 |
附录一: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编写情况 |
附录二: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背诵”部分编写情况 |
附录三: 调查问卷样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思维 |
1.4.2 科学思维 |
1.4.3 教学模式 |
1.4.4 “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
2.1 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
2.1.1 问卷的编制 |
2.1.2 问卷结构及项目 |
2.1.3 问卷的施测 |
2.2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2.2.1 数据统计 |
2.2.2 存在问题与原因剖析 |
3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 |
3.1 “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3.1.1 建构主义理论 |
3.1.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1.3 发展性教育理论 |
3.1.4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
3.2 “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
3.2.1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
3.2.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
3.2.3 展示思维,精讲点拨 |
3.2.4 总结评价,建构体系 |
3.2.5 巩固检测,拓展思维 |
3.3 “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的特点 |
3.3.1 注重培养科学思维 |
3.3.2 注重学生深度学习 |
3.3.3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
3.4 “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
3.4.1 生命性原则 |
3.4.2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
3.4.3 灵活性原则 |
3.5 “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
3.5.1 课前预设策略 |
3.5.2 情境化策略 |
3.5.3 活动化策略 |
4 “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及分析 |
4.1 新授课教学案例及分析 |
4.1.1 新授课教学案例 |
4.1.2 新授课教学案例分析 |
4.2 复习课教学案例及分析 |
4.2.1 复习课教学案例 |
4.2.2 复习课教学案例分析 |
5 “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实践结果及分析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思路 |
5.3 实施过程 |
5.3.1 课前准备 |
5.3.2 课堂实施 |
5.4 课堂观察和成绩对比分析 |
5.4.1 课堂观察比较 |
5.4.2 达标检测成绩分析 |
5.5 小结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9)“五环”教学模式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高一物理课实施“先学后教”的必要性 |
1.5 福安市某中学“五环”教学模式实施现状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概述 |
2.1 模式和教学模式 |
2.2 “五环”教学模式介绍 |
2.3 “五环”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2.3.1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
2.3.2 人本主义理论 |
2.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五环”教学模式在高一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3.1 “五环”教学模式在六种主要物理课型中的应用 |
3.1.1 概念课教学设计及案例 |
3.1.2 规律课教学设计及案例 |
3.1.3 实验课教学设计及案例 |
3.1.4 复习课教学设计及案例 |
3.1.5 习题课教学设计及案例 |
3.1.6 讲评课教学设计及案例 |
3.2 “五环”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施效果调查与分析 |
3.2.1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成绩分析法、访谈法 |
3.2.2 问卷调查表格设计及结果分析 |
3.2.3 两次月考学生成绩分析 |
3.2.4 师生访谈实录 |
第4章 “五环”教学模式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
4.1 各环节存在的问题 |
4.1.1 先学先行环节 |
4.1.2 问题反馈环节 |
4.1.3 互动研讨环节 |
4.1.4 训练巩固环节 |
4.1.5 拓展提升环节 |
4.2 学生层面成因分析 |
4.2.1 自主学习物理的动机不足 |
4.2.2 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根深蒂固 |
4.2.3 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不强 |
4.2.4 以自我为中心,交流合作能力不足 |
4.3 教师层面成因分析 |
4.3.1 难以摆脱传统观念,不敢真正放手 |
4.3.2 对学情把握不足 |
4.3.3 对物理学科的重难点把握不足 |
4.3.4 未合理规划物理课堂 |
4.3.5 未灵活使用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
4.3.6 物理教师的人文素养不足 |
第5章 “五环”教学模式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
5.1 思想渗透,观念先行 |
5.1.1 更新物理教学理念 |
5.1.2 转变物理教师角色 |
5.1.3 注重人文素养提升 |
5.1.4 建立教师“走班”教学 |
5.2 积极引导,激发潜能 |
5.2.1 增强自主学习动机,激发兴趣 |
5.2.2 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互帮互助 |
5.2.3 引导学生关注方法,提高技能 |
5.2.4 培养元认知能力,高效学习 |
5.2.5 关爱后进弱势群体,呵护成长 |
5.3 优化策略,高效课堂 |
5.3.1 精研教材,活用模式 |
5.3.2 全面反馈,掌握学情 |
5.3.3 微型点拨,针对评讲 |
5.3.4 小组合作,以疑促学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洋思初中课堂教学的精讲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1+1”连堂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以固安县第一中学为例[D]. 陈亚南. 西南大学, 2021
- [2]“学导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研究[D]. 余琦. 西南大学, 2021(01)
- [3]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平利. 江苏大学, 2020(05)
- [4]图们市汉族初中文言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D]. 孙柳. 延边大学, 2020(05)
- [5]高中语文“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广州市象贤中学为例[D]. 付亮. 延边大学, 2020(05)
- [6]江苏如东县初中历史“真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 方超. 扬州大学, 2020(05)
- [7]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D]. 张宇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导、学、展、评、测”教学模式研究[D]. 张秀峰.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五环”教学模式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郑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和谐教学法——关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之九[J]. 周成平. 教育界(教师培训),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