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喀斯特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喀斯特,山区,模型,土地,水质,适口,牧草。
喀斯特山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梁美子,占车生,胡实,张琦[1](2019)在《黔桂喀斯特山区年NDVI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山区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区内的植被极易发生退化,且退化后难以恢复。论文采用逐步多元回归、相关性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黔桂喀斯特山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NDVI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2—2015年研究区气候变化呈现暖湿化趋势,但变化并不显着,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变化分别介于-15.6~25.6mm/a和-0.08~0.06℃/a之间,年均增速分别为7.9 mm/a和0.000 35℃/a。过去14 a内,气候变化是影响NDVI变化的关键因素(贡献率约95%),其中降水对植被NDVI的影响大于气温。残差分析表明,近14 a来黔桂喀斯特山区NDVI残差和NDVI残差趋势的均值分别为0.03和0.0007/a,说明人类活动的正效应呈上升趋势。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大量耕地、林地被建设用地占用,在毕节、安顺、贵阳以及河池、柳州、百色一带,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呈较明显的负效应,但是在六盘水、黔西南自治州、遵义和来宾,由于一系列生态还林工程的实施,人类活动则表现为正向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11期)
李干蓉,方小宁,杨李,何庆文[2](2019)在《喀斯特山区小流域营养状况及保护对策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保持水土资源,维持水土平衡,是控制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任务。小流域营养状况分析研究为制定环境保护对策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本文是以位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的坞泥河为研究对像,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研究山区小流域营养状况,同时提出科学的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9年10期)
彭军,王健[3](2019)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变电站选址关键要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核心地带,喀斯特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3%。其地形陡峻,山峰孤立且相对高差较大,岩溶洼地沟谷、干沟、盲谷及地下暗河等发育。该地区变电站建设选址难度较大,制约因素较多。本文在总结和参考前人各方面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对喀斯特山区变电站选址关键要点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彭华,杨思维,吴道义,宋德荣,刘其昌[4](2019)在《喀斯特山区几种野生牧草饲喂贵州无角黑山羊增重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喀斯特山区常见野生牧草艾蒿、扁穗雀麦、早熟禾、牛筋草、荩草、地八角、马塘草、狗尾草与青贮饲料配合饲喂贵州无角黑山羊的增重效果,试验测定了各牧草品种的株高、产量、适口性以及营养成分,对比分析了A组(艾蒿+地八角+青贮料)、B组(扁穗雀麦+地八角+青贮料)、C组(早熟禾+地八角+青贮料)、D组(牛筋草+地八角+青贮料)、E组(荩草+地八角+青贮料)、F组(马塘草+地八角+青贮料)、G组(狗尾草+地八角+青贮料)7个饲喂组合对贵州无角黑山羊(每组10只)增重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扁穗雀麦株高和产量最高,地八角、早熟禾、牛筋草适口性较好且蛋白质含量较高;以扁穗雀麦、艾蒿、牛筋草、早熟禾4种牧草搭配饲喂贵州无角黑山羊增重效果较好,日增重为143.90~163.70 g,日纯收入为4.03~4.74元,投出产出比为1∶5.12~1∶4.50。说明扁穗雀麦、艾蒿、牛筋草、早熟禾4种牧草作为饲养黑山羊的牧草资源具有较好的饲用价值,可应用于种草养羊示范与推广。(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20期)
金桃,肖玖军,董艳艳,潘伯娟,张蓝月[5](2019)在《喀斯特山区土地整治与区域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以贵州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贵州省为例,利用贵州省2011~2017年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态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程度逐年升高,但仍然未达到高水平的耦合及优质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贵州省土地整治要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发展需求,在土地整治中需要进一步强化生态建设,建立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考评体系,推动土地整治以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贤梅,周忠发,张昊天,蒋翼,尹林江[6](2019)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喀斯特山区河流水质评价及水质时空特征分析:以贵州省张维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求喀斯特山区河流水质状况及水质时空特征,选取贵州省平寨水库的支流张维河上的8个监测点,于2017年8月—2018年5月,对13项水质指标进行分季节监测。通过SP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13项指标中降维得出影响张维河水质的4个主成分,根据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及主成分的得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张维河上游主成分综合得分为-4. 158,下游得分为4. 221,上游水质总体上优于下游;全流域冬季主成分得分为2. 327,夏季得分为-0. 787,枯水期污染情况比丰水期严重;点源污染与非点源污染并存,并且以点源污染为主。(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金桃,董艳艳,肖玖军,谢刚,张慧江[7](2019)在《喀斯特山区土地整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以贵州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土地整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探讨影响二者耦合程度的因素,对喀斯特山区有序开展土地整治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贵州省为例,利用贵州省2011—2017年土地整治和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态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逐年升高,但仍然未达到高水平的耦合及优质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发展趋势迅速,但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亟待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重要集聚极点。因此,维持耦合发展势头、进一步强化土地整治;加强试点研究,突破协调发展瓶颈;培养重要集聚极点,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整治策略,是促进贵州省土地整治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史莎娜,谢炳庚,胡宝清,汤传勇,闫妍[8](2019)在《桂西北喀斯特山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因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小行政单位——乡(镇)为基本单元,利用Lorenz曲线和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桂西北喀斯特山区乡(镇)级尺度下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自然因素单独和迭加作用后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1乡(镇)级研究尺度下的人口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特征,呈现一般显着正相关和一定的聚集性;2各自然因素空间分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呈现显着差异,研究区西北和中南部没有喀斯特分布的乡镇,人口密度随有利于人类居住因素的增加而增加,但平均人口密度仅79人/km2。东部和南部有喀斯特分布的乡镇,人口密度与自然因素空间分布并非简单的增减关系,其随喀斯特分布面积的变化呈现起伏波动。3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强度最大的为海拔高度,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任意两个自然因素迭加交互作用后的影响强度呈现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可见,桂西北喀斯特山区与其他地区类似,海拔高度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喀斯特山区的河网密度及特有的地质地貌等因素对其人口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与其他因素迭加交互作用可进一步加强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蒋翼,周忠发,张勇荣,李丹丹[9](2019)在《喀斯特山区蒸散发的时空变异特征分析——以贵州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掌握喀斯特山区蒸散发的时空变异特征,为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利用MODIS16遥感数据,在数据精度验证的基础上,运用GIS统计法、变异系数法和线性趋势法,探讨2000—2014年贵州省蒸散发的空间格局、年际和年内变化规律及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下的蒸散发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4年,贵州省实际蒸散发(ET)多年平均值为850.36 mm,呈西低东高,南高北低态势;潜在蒸散发(PET)多年平均值为1 473.58 mm,呈东北向西南递增态势。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下ET最大的是林地,而林地的PET最小。(2)PET年际变化率为3.88 mm/a,呈弱增加趋势;ET年际变化率为0.39 mm/a,基本保持稳定,表明贵州省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具有干旱化倾向。ET空间上呈东、西部减少、中部增加趋势,PET呈东、南和西叁面减少、北部增加趋势。(3)ET和PET均呈单峰型。ET在7月最大,PET在6月最大,二者均在12月最小。二者在3—6月差距最大,为贵州省春旱和夏旱时期。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下ET和PET均呈单峰型,植被生长季节ET差距大,林地增长速度最快,植被成熟期PET差距最大。(4)ET和PET具有较强的季节性。ET季节性空间差异非常显着,在于林地的植被蒸腾作用对全年ET贡献较大。(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吴贻创,何守阳,杨应增,吴攀,韩志伟[10](2019)在《喀斯特山区河流水环境容量核算与污染控制的单元化研究——以清水江流域鱼梁江河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喀斯特山区清水江流域鱼梁江河段为研究对象,在查明地下水排泄与河流环境容量及其水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采用Daniel趋势检验法和水量—水质同步估测模型等分析了流域水质变化及其污染负荷和核算了多水文情势下的水环境容量等。结果表明,流域污染负荷为:氨氮(NH_3-N)312.85 t/a,总磷(TP)274.91 t/a,氟化物(F~-)311.82 t/a,主要为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染排放且具明显空间分布特征。控制单元Ⅰ的F~-浓度显着下降,水环境容量未超载;控制单元Ⅱ和Ⅲ的TP、F~-和NH_3-N浓度均显着下降,前者水环境容量均超载,后者TP为过载状态;控制单元Ⅳ主要污染物浓度无明显升降趋势,但TP和F~-出现超载,TP严重超载为枯竭状态;控制单元Ⅴ的TP和F~-浓度显着下降,水环境容量均为超载状态,亟待实施NH_3-N、TP和F~-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精准削减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9期)
喀斯特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保持水土资源,维持水土平衡,是控制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任务。小流域营养状况分析研究为制定环境保护对策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本文是以位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的坞泥河为研究对像,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研究山区小流域营养状况,同时提出科学的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喀斯特山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梁美子,占车生,胡实,张琦.黔桂喀斯特山区年NDVI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9
[2].李干蓉,方小宁,杨李,何庆文.喀斯特山区小流域营养状况及保护对策浅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
[3].彭军,王健.贵州喀斯特山区变电站选址关键要点分析[J].低碳世界.2019
[4].彭华,杨思维,吴道义,宋德荣,刘其昌.喀斯特山区几种野生牧草饲喂贵州无角黑山羊增重效果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5].金桃,肖玖军,董艳艳,潘伯娟,张蓝月.喀斯特山区土地整治与区域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贵州科学.2019
[6].刘贤梅,周忠发,张昊天,蒋翼,尹林江.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喀斯特山区河流水质评价及水质时空特征分析:以贵州省张维河为例[J].环境工程.2019
[7].金桃,董艳艳,肖玖军,谢刚,张慧江.喀斯特山区土地整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9
[8].史莎娜,谢炳庚,胡宝清,汤传勇,闫妍.桂西北喀斯特山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因素的关系[J].地理科学.2019
[9].蒋翼,周忠发,张勇荣,李丹丹.喀斯特山区蒸散发的时空变异特征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水利水电技术.2019
[10].吴贻创,何守阳,杨应增,吴攀,韩志伟.喀斯特山区河流水环境容量核算与污染控制的单元化研究——以清水江流域鱼梁江河段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