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乳化剂乳状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然乳化剂,食品乳状液,生产,应用
无乳化剂乳状液论文文献综述
周建平[1](2019)在《天然乳化剂在食品乳状液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化剂在改善我国食品恒定质量以及可储存性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食品工艺的不断发展,从天然产品中提取乳化剂用于食品生产逐渐成为食品安全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我国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重点对天然乳化剂在食品乳状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期为食品安全生产行业提供一点理论帮助。(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导刊》期刊2019年21期)
曹广胜,左继泽,张志秋,白玉杰,杜童[2](2019)在《原油组分及乳化剂对乳状液黏度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油井堵水技术中,活性原油堵水技术以其低成本、低伤害、有效期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应用中发现,不同区块进行活性原油堵水调剖效果差异较大,有些区块措施效果明显,而另一些区块则效果很差,分析原因为不同区块原油组分中胶质、沥青质含量差异较大,而该物质会对活性原油乳化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活性原油堵水技术水平,通过室内乳化实验和光谱实验分析了乳化剂结构和原油组分对油包水乳状液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乳化剂Span系列的亲油端碳碳单链长度越长,乳状液黏度越大;而双键的存在不利于形成乳状液,且形成的乳状液黏度低;胶质中的5个芳香环排列组成的成分有利于沥青质的溶解,同时5个芳香环的面性排列会增加乳状液的黏度。(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琦[3](2018)在《以MFGMP为乳化剂的富含β-CE稳定乳状液的形成及其体外消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β-胡萝卜素(β-CE)是一种重要的有机色素,属于类胡萝卜素家族中的一种,富含于蔬菜和水果中。β-胡萝卜素作为维生素A的前体物质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此外,β-胡萝卜素特有的化学结构能够有效的清除自由基,因此常作为抗氧化剂,具有解毒的功效。然而,β-胡萝卜素在水中的溶解性差以及在热、光和氧环境下的不稳定性使其在食品加工应用中受到限制,即在机械作用、热应力和储存过程中易发生异构化或氧化还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生物活性成分包封在乳状液输送系统中用来克服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低水溶性、不稳定易降解等缺陷。基于乳状液的输送系统特别适用于脂溶性生物活性成分的运载、保护和释放,如多不饱和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β-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等。在乳状液输送系统中,乳化剂能够保护和运载脂溶性生物活性成分。乳脂肪球膜蛋白(MFGMP)是从牛乳脂肪中提取的膜蛋白,是一种混合蛋白且含有多种有益的单个蛋白。MFGMP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如抗癌、抗菌、增强免疫力和体能等。此外,MFGMP具有两性性质,拥有一个亲水基团和一个疏水基团,因此MFGMP可以用作乳化剂运载脂溶性生物活性成分。MFGMP吸附在油滴表面,其电荷能够增加油滴间的静电排斥作用,进而防止油滴的絮凝、聚集。相比较低分子质量的蛋白,高分子量的MFGMP具有更高的油滴表面蛋白覆盖量,能够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将MFGMP作为乳化剂制备富含β-CE的乳状液,研究乳状液形成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发现,随着MFGMP浓度的增加,富含β-CE的乳状液的粒径逐渐减小,乳状液无分层现象,说明MFGMP具有良好的乳化性。最终确定以MFGMP为乳化剂制备富含β-CE乳状液的形成条件为:油相选用大豆油、MFGMP浓度为3%、均质压力为100MPa、均质次数为5次、油水比为10%、β-CE的含量为0.02%。对富含β-CE的乳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p H对乳状液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当p H在6.0~10.0时乳状液较稳定;在一定的离子浓度(0~500 m M Na Cl)下,乳状液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富含β-CE乳状液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且MFGMP在很大程度上能保护β-CE在高温条件下免受降解;在不同温度下贮存25 d的过程中,粒径虽然稍有增加,但没有显着性变化,说明乳状液较稳定。通过体外静态模拟消化实验,对乳状液在各消化阶段(口腔、胃和小肠)的物化特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经口腔消化后的β-CE乳状液与初始液的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和粒度分布基本相同,说明其物化特性变化不显着;经胃液消化后,从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可以看出大量的MFGMP被胃蛋白酶所酶解,从CLSM和粒度分布能够看出在胃消化过程中油滴开始聚集和絮凝,乳状液稳定性降低;在小肠消化阶段,乳状液中的油滴被胰脂肪酶酶解生成单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从小肠液消化后的CLSM和粒度分布图可以看出大量的油滴在小肠消化阶段被胰脂肪酶所消化,但仍存在少量粒径较大的油滴,这主要是因为经胰脂肪酶消化后的各消化产物及胆盐等物质的相互作用造成的。β-CE随着乳状液油滴的酶解而从油滴里逐渐释放出来,达到靶向释放,其释放程度约为80%。在小肠消化开始的10 min内释放程度较大,此后释放程度变化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伍敏晖,韩丽丽,陈朝青,何梅[4](2017)在《不同食品级乳化剂对姜黄素乳状液贮存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是比较4种不同食品级乳化剂(阿拉伯胶、吐温80、乳清分离蛋白和卵磷脂)制备的乳状液在4、37、55℃下贮藏25 d时,观察并分析其物理、化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乳化剂对姜黄素乳状液物理稳定性的影响顺序为:吐温80>阿拉伯胶>乳清蛋白>卵磷脂,而乳化剂对乳状液的化学稳定性顺序为阿拉伯胶>乳清蛋白>吐温80>卵磷脂。这项研究对于开发设计合适的乳液运载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7年10期)
刘昊天,李媛媛,孔保华[5](2017)在《天然乳化剂在食品乳状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乳状液是不稳定的体系,贮藏过程中会发生分层,食品加工中需要寻找一些有效的成分来稳定乳状液,因此天然乳化剂的应用是目前发展的趋势。主要介绍了天然食品级乳化剂(如蛋白质、多糖、磷脂和皂苷)的鉴别、特征以及应用的进展,特别论述了这些乳化剂本身的特性及结构对形成稳定的乳状液的影响,并对一些环境条件(pH、离子强度和温度)对于天然乳化剂乳化能力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该论文的论述,有助于选择适当天然乳化剂,并将其合理应用于以乳状液为基础的食品,化妆品和医药产品中。(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7年07期)
陈力宏,曾晓娇,伍娟,费梅[6](2015)在《不同乳化剂制备乳状液对大豆蛋白凝胶强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静置分层实验和离心分层实验考察了不同乳化剂(卵磷脂、Tween20、大豆蛋白、卵清蛋白和酪蛋白)、p H(3、4、5、6、7、8)、氯化钠浓度(10、50、100、150、200 mmol/L)以及热处理(90℃、30 min)对机械乳化法和超声乳化法制备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考察p H 7及不同盐浓度(0 mmol/L和200 mmol/L)条件下不同乳状液对热诱导大豆蛋白凝胶15%(w/v),90℃加热30 min)凝胶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分子乳化剂(卵磷脂和Tween20)制备的乳状液的稳定性优于大分子乳化剂(大豆蛋白、卵清蛋白以及酪蛋白)制备的乳状液;超声法制备的乳状液的稳定性高于机械法制备的乳状液;以超声乳化得到的卵清蛋白乳状液为溶剂制备的大豆蛋白凝胶强度最好;氯化钠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凝胶的强度。(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15年09期)
姚志坤,阮达,杨定邦,陈韬,陈晓[7](2015)在《以Span80为乳化剂制备煤油包水乳状液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制备能够模拟乳状液膜分离过程中使用的模型乳状液,以Span80作为乳化剂利用高速搅拌乳化法制备了含有内水相化合物的煤油包水乳状液.考察了内水相化合物种类及浓度、搅拌转速、搅拌时间、乳化剂浓度、含水率等因素对乳状液的静置沉降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确定了内水相化合物为Na OH时乳状液的相转变点.实验结果表明:以Na OH作为内水相化合物时,最佳乳化条件为:Na OH浓度0.25 mol·L-1,Span80浓度3 g·L-1,含水率45%,搅拌转速14000 rpm,搅拌时间2 min,所得乳状液在2 h内的静置沉降稳定性可达88%以上;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当Na OH浓度为0.25 mol·L-1时,相应的其相转变点含水率为55%,而当Na OH浓度为下降到0.02 mol·L-1时,相应的其相转变点含水率变为45%;增加乳化剂浓度,提高搅拌转速,增加搅拌时间,降低Na OH浓度有利于增强乳状液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易建华,程菁菁,董文宾[8](2015)在《乳化剂类型、浓度及水相pH对水包核桃油乳状液物理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在水包核桃油乳状液中乳化剂类型、浓度及水相p H对其物理稳定性的影响,考察四种乳化剂即乳清分离蛋白(WPI)、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二烷基叁甲基溴化铵(DTAB)以及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酯(Tween20)在p H3.0和p H7.0条件下形成稳定的水包核桃油乳状液所需要的最低浓度。结果表明,p H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TA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20乳化效果影响较大,在p H3.0和7.0条件下形成稳定乳状液所需DTAB最低浓度分别为0.8%、2.0%,而Tween20最低浓度分别为0.6%、0.3%;p H(等电点除外)对两性大分子表面活性剂WPI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的乳化效果影响较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乳化剂在不同p H条件下对水包核桃油乳状液的物理稳定性影响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5年13期)
敬加强,孙娜娜,安云朋,靳文博,杨蕾[9](2015)在《碱与乳化剂复合体系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Na2CO3、非离子型乳化剂BJN-01、无机盐加量对水包稠油型乳状液分水率和表观黏度的影响,分析了复合体系对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变性的作用规律及协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碱质量浓度为500 mg/L、乳化剂体积分数为0.5%时形成的乳状液最稳定,室温静置19 h的分水率为60.7%,且表观黏度较低,30℃与20.4 s-1下的表观黏度为86.2 m Pa·s;加入Na Cl使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且盐浓度越高、分水率越大;当乳化剂体积分数为0.5%,碱加量在500~6000 mg/L时,随着碱浓度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表观黏度增加;当碱加量为500 mg/L,乳化剂体积分数在0.5%~0.9%时,随着乳化剂加量增大,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表观黏度增加。(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5年01期)
孙琪,姚志坤,曹耿,陈思宇,陈晓[10](2014)在《以SDS为乳化剂制备煤油-水乳状液及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乳化剂,利用高速搅拌乳化法制备了含油率(v/v)为5%~50%的煤油-水乳状液,考察了搅拌转速、搅拌时间、SDS浓度、含油率等因素对乳状液的静置沉降稳定性和平均粒径D(4,3)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搅拌转速为15000rpm,搅拌时间120s,SDS浓度10mg/L时,可以得到较稳定的含油率30%的煤油-水乳状液(2hr内稳定性大于85%);提高搅拌转速、延长搅拌时间、提高乳化剂的含量有利于提高乳状液稳定性;为了制备相同平均粒径的乳状液,含油率高的乳状液需要更高的乳化剂浓度。(本文来源于《四川化工》期刊2014年03期)
无乳化剂乳状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油井堵水技术中,活性原油堵水技术以其低成本、低伤害、有效期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应用中发现,不同区块进行活性原油堵水调剖效果差异较大,有些区块措施效果明显,而另一些区块则效果很差,分析原因为不同区块原油组分中胶质、沥青质含量差异较大,而该物质会对活性原油乳化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活性原油堵水技术水平,通过室内乳化实验和光谱实验分析了乳化剂结构和原油组分对油包水乳状液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乳化剂Span系列的亲油端碳碳单链长度越长,乳状液黏度越大;而双键的存在不利于形成乳状液,且形成的乳状液黏度低;胶质中的5个芳香环排列组成的成分有利于沥青质的溶解,同时5个芳香环的面性排列会增加乳状液的黏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乳化剂乳状液论文参考文献
[1].周建平.天然乳化剂在食品乳状液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9
[2].曹广胜,左继泽,张志秋,白玉杰,杜童.原油组分及乳化剂对乳状液黏度影响分析[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9
[3].李琦.以MFGMP为乳化剂的富含β-CE稳定乳状液的形成及其体外消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4].伍敏晖,韩丽丽,陈朝青,何梅.不同食品级乳化剂对姜黄素乳状液贮存稳定性的影响[J].食品科技.2017
[5].刘昊天,李媛媛,孔保华.天然乳化剂在食品乳状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2017
[6].陈力宏,曾晓娇,伍娟,费梅.不同乳化剂制备乳状液对大豆蛋白凝胶强度影响[J].粮食与油脂.2015
[7].姚志坤,阮达,杨定邦,陈韬,陈晓.以Span80为乳化剂制备煤油包水乳状液的实验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易建华,程菁菁,董文宾.乳化剂类型、浓度及水相pH对水包核桃油乳状液物理稳定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5
[9].敬加强,孙娜娜,安云朋,靳文博,杨蕾.碱与乳化剂复合体系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J].油田化学.2015
[10].孙琪,姚志坤,曹耿,陈思宇,陈晓.以SDS为乳化剂制备煤油-水乳状液及其稳定性研究[J].四川化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