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模量理论论文-潘勤学,郑健龙,文丕华

不同模量理论论文-潘勤学,郑健龙,文丕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模量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弹性理论,不同模量,本构方程,主应力

不同模量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潘勤学,郑健龙,文丕华[1](2019)在《不同模量理论广义弹性定律的深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不同模量理论中基于主应力方向建立的本构方程,仅能表述主应力方向的应力应变关系,并未体现出其他方向的应力应变特性,不能有效表征拉压不同模量问题的力学本质.基于此,在主应力方向的本构方程基础上,利用应力及应变的转轴公式,推导了基于不同直角坐标系下的拉压不同模量本构方程的具体形式,也即广义弹性定律.经理论验证,此广义弹性定律揭示了拉压不同模量问题既是非线性问题也体现出各向异性的力学性质;并且在拉压模量相等时可以回退到经典弹性理论本构方程,而基于主应力方向建立的本构方程是广义弹性定律中的特例.针对不同模量理论中不甚明晰的剪切模量和泊松比-弹性模量比值的假设,应用所得到的广义弹性定律对纯剪应力状态进行了力学分析,分析表明:在基于最大或最小剪应力方向的直角坐标系下,剪应力与剪应变成线性关系,剪切模量保持不变;并结合微元体纯剪变形的几何关系,证明了假设即拉泊松比与拉模量之比等于压泊松比与压模量之比在纯剪受力状态下是自然满足的.(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志祥[2](2015)在《基于拉压不同模量理论功能梯度梁的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材料与结构广泛应用于大型土木工程的健康监测与灾变预警系统中,比如将碳纤维植入混凝土中,使混凝土构件具有自我增强、诊断、愈合和调节等功能,将极大地影响结构设计理念和多学科交叉应用的发展。近年来,关于智能结构材料的自身特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工程领域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本文所考虑的智能结构材料则具有拉压不同模量力学特征和功能梯度两种鲜明特色。拉压不同模量是存在于所有工程材料包括石墨、有机玻璃、金属合金、陶瓷和某些复合材料中的一项基本力学特征,由于引入拉压不同模量力学特征会造成计算的复杂,工程分析中通常不予重视。功能梯度材料一般是指构件由两种不同性能的材料复合而成,由于其组分材料的体积含量在空间位置上呈连续变化,因而材料的宏观特性表现出梯度变化的性质。功能梯度材料消除了材料的明显界面,有助于缓解热应力,一经提出就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鉴于目前对功能梯度结构的研究考虑材料的拉压不同模量力学特征的不多,本文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①针对纯弯曲问题,在拉压分区的简化力学模型基础上,获得了拉压不同模量功能梯度梁应力和位移的一维问题解答和二维问题解答;分析了平截面假定以及浅梁情形下采用一维问题解答的可行性。②针对横力弯曲问题,首先给出剪应力对中性层位置无贡献的假设以及证明,同样建立了拉压分区的简化力学模型;分别求解了悬臂梁端部有集中力作用和悬臂梁上表面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应力和位移的弹性力学解答。③基于数值分析方法,通过有限元软件Marc对均布荷载作用下拉压不同模量功能梯度梁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本文的解析解进行比较,验证本文解析工作的有效性。④通过改变材料的功能梯度指数,着重分析了受拉区材料和受压区材料均趋向于刚性或柔性两种情形下梁的变形状态;讨论了材料模量在受压区大于受拉区和受拉区大于受压区两种情形下梁的应力和位移的变化。结果表明:材料拉压不同效应的引入,会较大地改变结构的力学响应。本文创新性地将材料的拉压不同特性融入到功能梯度结构的计算分析中,考虑材料的拉压不同特性有助于挖掘材料的力学潜能,对智能材料与结构的精细分析和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5-01)

吴晓,杨立军[3](2013)在《拉压弹性模量不同曲梁的弹性理论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弹性理论研究了拉压弹性模量不同曲梁的平面应力及位移的问题,推导出了拉压弹性模量不同曲梁的应力及位移表达式。把该应力及位移表达式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拉压弹性模量不同曲梁的平面应力及位移公式的计算结果是可靠的。算例分析表明,对于拉压弹性模量不同曲梁的平面问题,不宜采用相同弹性模量弹性理论,而应该采用拉压弹性模量不同弹性理论。(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3年01期)

宁全润[4](2011)在《基于不同模量弹性理论带裂钢筋混凝土梁短期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筋混凝土梁一般都处于带裂工作状态,开裂将对钢筋混凝土梁的短期刚度产生影响。带裂钢筋混凝土梁短期刚度计算是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各国关于短期刚度计算的规范主要是建立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试验数据和试验现象的分析得出其计算式。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抗弯刚度计算式是基于配有HPB235级和HRB335级钢筋的受弯混凝土梁试验数据。对于配有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梁,现行规范中的抗弯刚度公式是否适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大量的试验和研究表明,受弯钢筋混凝土梁,从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到钢筋屈服这一阶段,基本表现为弹性特征。本文基于结构力学中的匀质弹性材料模型,采用拉压不同模量弹性理论,研究了15根配有HRB500级钢筋和2根配有HRB335级钢筋的单筋混凝土梁,在设计荷载(约为0.8 M u)作用下的受弯力学响应。17根试验梁的混凝土等级和断面尺寸基本保持一致,均采用叁分点加载。由于受压区未配筋,因此可以通过试验数据反算带裂钢筋混凝土梁的受拉弹性模量值,并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受拉弹性模量与配筋率的解析表达式,进而给出钢筋混凝土梁短期刚度及其折减、中和轴高度、开裂高度、钢筋应力、混凝土应力等参量与配筋率的本构关系。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工作:第一章综述了钢筋混凝土梁短期刚度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的基本知识及拉压不同模量弹性理论。第叁章介绍了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梁短期刚度计算方法,并对各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短期刚度计算公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国规范对短期刚度进行计算时所考虑的影响因素。第四章是本文的创新性研究工作:求解了拉压不同模量纯弯曲梁,基于一组试验数据,反算了带裂钢筋混凝土梁的受拉弹性模量值,并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给出了受拉弹性模量与配筋率的解析表达式,进而给出了短期刚度及其折减、中和轴高度、开裂高度、纵向受拉钢筋应力、受压区混凝土最大应力等参量与配筋率的解析表达式。第五章是本文的结果与分析,包括第四章的计算结果分析,不同模量方法与中美欧短期刚度及其折减的差异对比,钢筋混凝土梁理想配筋率的讨论等工作。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与展望。论文的最后是研究工作的致谢和参考文献,包括一个附录。本文工作对研究带裂钢筋混凝土梁问题提供了一个创新性研究思路,对完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1-05-01)

杨大林[5](2010)在《基于不同模量理论的受弯构件弹性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的试验和研究表明,工程材料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拉压不同的弹性性质,比如陶瓷、塑料、石墨、混凝土以及复合材料等。我们把具有明显拉压不同弹性性质的材料统称为拉压不同模量材料(或双模量材料)。考虑材料的拉压不同模量效应,对于结构的精细分析,损伤及失效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拉压不同模量材料,研究中首先确定的是材料宏观力学模型的构建问题,主要有两种材料模型应用较为广泛。一种是Bert于1977年提出的以纤维纵向应变的正负为准则的模型,其研究对象为正交各向异性材料,该模型用于研究复合材料迭层结构。另一种材料模型是由苏联学者Ambartsumyan于1966年提出的,以各向同性材料为其研究对象,以主应力的正负为判定依据的模型。本文的研究工作,正是基于这一模型展开。由于该模型将本构关系建立在主应力方向上,使得普通坐标系下的广义弹性定律中出现了与主应力大小及其方向余弦相关的非线性项,求解困难。学者们对考虑不同模量效应的弹性结构的分析,一般都是围绕简单问题的解析解(如梁柱等一维问题)和较复杂问题的数值解展开。同时,对拉压不同模量材料,目前的实验设备和手段难以确定复杂应力状况下的宏观力学行为,需另辟蹊径,根据弹性体的具体形状和受力状态建立所谓的近似求解途径。本课题以结构工程中常见的受弯构件为其研究对象,利用经典薄板小挠度弯曲理论中的Kirchhoff假设,建立拉压分区的简化力学模型,为问题的解析求解创造可能性。利用静力平衡条件和不同模量问题所特有的连续性条件,导出以挠度表示的拉普拉斯方程,建立不同模量薄板受弯问题的基本方程,研究位移变分法在所建立模型上的具体应用等。同时,针对Kirchhoff假设的适用范围,探讨深受弯构件和在大挠度情形下的力学模型的运用问题。研究结果将给出拉压不同模量一般受弯构件弯曲问题的一系列解答,统一该问题的力学分析模型,开辟无需实验也能预测拉压不同模量受弯构件非线性力学行为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0-05-01)

李伟,朱慈勉[6](2009)在《拉压模量不同理论在桩筏基础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拉压模量不同的概念引入到桩筏基础柔度矩阵中,建立了桩筏基础简化分析模型,板单元采用基于广义协调元思想的厚薄板通用单元,解决了剪切闭锁现象;桩周土体的作用采用荷载传递法,能够考虑由于沉桩、土固结引起的有效应力变化以及桩的加载过程对荷载传递函数的影响。讨论了地基土拉压模量比对桩筏基础沉降、地基土分担比和筏板内力的影响规律。提出现有工程设计中,对于多层、小高层建筑筏板较薄的情况,不考虑拉压模量不同,会低估筏板的实际弯矩,存在安全隐患。(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09年09期)

陈昌富,肖淑君[7](2007)在《基于统一强度理论考虑拉压模量不同散体材料桩承载力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岩土类材料拉压模量不同和应变软化特性,运用空间轴对称的统一强度理论分析了柱形孔扩张问题,推导出了圆孔扩张问题的应力场、位移场及最终扩张压力的统一解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散体材料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将该公式应用于某高速公路碎石桩复合地基中碎石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最后,分析了不同拉压模量比、软化特性参数及其他计算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传统弹性理论,不考虑拉压模量不同及应变软化的计算方法,会带来较大的误差。(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07年10期)

钟云晴[8](2007)在《根据不同模量弹性理论设计铸铁液压缸壁厚》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不同模量弹性理论,推导出不同弹性模量材料圆筒承受均匀分布内压的应力解答,并应用莫尔强度理论对铸铁液压缸的壁厚进行了计算。(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07年09期)

姚文娟,叶志明[9](2004)在《用拉压不同模量理论解静定平面刚架》一文中研究指出静定平面刚架为杆件组合结构,其各杆件均处于复杂应力状态.根据结构特点,该文给出了不同模量刚架的中性轴、正应力、剪应力计算公式以及用不同模量理论解此类结构的计算方法;对一实例进行计算分析,用编制有限元程序计算与解析解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两种方法计算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6期)

姚文娟,叶志明[10](2004)在《不同模量理论弹性支承连续梁及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弹性支承连续梁及框架结构的内力不仅与各杆件的刚度有关,而且与支承结构的刚度有关。当引入拉压不同模量后,各杆件的抗弯刚度EI不再为常数(与经典力学不同),而是内力的函数,使结构内力计算成为非线性问题。用分段积分法推导出不同模量弹性支承连续梁及框架的中性轴公式和内力计算表达式并编制非线性内力计算迭代程序。通过实例计算对比分析不同模量与经典力学相同模量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最后提出对该类结构计算的合理建议以及利用不同模量对结构进行优化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实践》期刊2004年04期)

不同模量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智能材料与结构广泛应用于大型土木工程的健康监测与灾变预警系统中,比如将碳纤维植入混凝土中,使混凝土构件具有自我增强、诊断、愈合和调节等功能,将极大地影响结构设计理念和多学科交叉应用的发展。近年来,关于智能结构材料的自身特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工程领域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本文所考虑的智能结构材料则具有拉压不同模量力学特征和功能梯度两种鲜明特色。拉压不同模量是存在于所有工程材料包括石墨、有机玻璃、金属合金、陶瓷和某些复合材料中的一项基本力学特征,由于引入拉压不同模量力学特征会造成计算的复杂,工程分析中通常不予重视。功能梯度材料一般是指构件由两种不同性能的材料复合而成,由于其组分材料的体积含量在空间位置上呈连续变化,因而材料的宏观特性表现出梯度变化的性质。功能梯度材料消除了材料的明显界面,有助于缓解热应力,一经提出就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鉴于目前对功能梯度结构的研究考虑材料的拉压不同模量力学特征的不多,本文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①针对纯弯曲问题,在拉压分区的简化力学模型基础上,获得了拉压不同模量功能梯度梁应力和位移的一维问题解答和二维问题解答;分析了平截面假定以及浅梁情形下采用一维问题解答的可行性。②针对横力弯曲问题,首先给出剪应力对中性层位置无贡献的假设以及证明,同样建立了拉压分区的简化力学模型;分别求解了悬臂梁端部有集中力作用和悬臂梁上表面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应力和位移的弹性力学解答。③基于数值分析方法,通过有限元软件Marc对均布荷载作用下拉压不同模量功能梯度梁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本文的解析解进行比较,验证本文解析工作的有效性。④通过改变材料的功能梯度指数,着重分析了受拉区材料和受压区材料均趋向于刚性或柔性两种情形下梁的变形状态;讨论了材料模量在受压区大于受拉区和受拉区大于受压区两种情形下梁的应力和位移的变化。结果表明:材料拉压不同效应的引入,会较大地改变结构的力学响应。本文创新性地将材料的拉压不同特性融入到功能梯度结构的计算分析中,考虑材料的拉压不同特性有助于挖掘材料的力学潜能,对智能材料与结构的精细分析和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模量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潘勤学,郑健龙,文丕华.不同模量理论广义弹性定律的深入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志祥.基于拉压不同模量理论功能梯度梁的解析解[D].重庆大学.2015

[3].吴晓,杨立军.拉压弹性模量不同曲梁的弹性理论解[J].工程力学.2013

[4].宁全润.基于不同模量弹性理论带裂钢筋混凝土梁短期刚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1

[5].杨大林.基于不同模量理论的受弯构件弹性响应分析[D].重庆大学.2010

[6].李伟,朱慈勉.拉压模量不同理论在桩筏基础分析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2009

[7].陈昌富,肖淑君.基于统一强度理论考虑拉压模量不同散体材料桩承载力计算[J].工程力学.2007

[8].钟云晴.根据不同模量弹性理论设计铸铁液压缸壁厚[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

[9].姚文娟,叶志明.用拉压不同模量理论解静定平面刚架[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10].姚文娟,叶志明.不同模量理论弹性支承连续梁及框架[J].力学与实践.2004

标签:;  ;  ;  ;  

不同模量理论论文-潘勤学,郑健龙,文丕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