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供者淋巴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白血病,基因,粒细胞,动员,因子。
供者淋巴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欧阳玲,高飏,李勇华,张航[1](2019)在《rhG-CSF动员对健康供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健康供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的健康供者57例,使用rhG-CSF 5~10μg/(kg·d)连续5 d皮下注射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于动员第0、3、5天采集供者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免疫功能五项。结果动员第0、3、5天供者外周血中,总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动员第5天下降尤为明显(P<0.05)。总T细胞(CD3~+)、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3~+CD4~+)、总B淋巴细胞(CD19~+)亚群比例在动员第3天上升,第5天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CD3~+CD8~+)、NK细胞(CD3~-CD56~+)细胞亚群在动员后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CD8~+比值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员第0、3、5天供者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C4)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 rhG-CSF动员不影响健康供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功能,能安全应用于造血干细胞动员。(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姚倩倩[2](2019)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回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治愈恶性血液肿瘤的最有效临床方法,但高达35%的患者移植后复发,严重影响干细胞移植疗效。如何防治移植后复发、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移植后生存是移植后面临的难题。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Kolb等[1]报道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lymphocyteinfusion,DLI)成功使allo-HSCT后复发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获得持久完全缓解以来,DLI成为了防治血液恶性肿瘤移植后复发的一种手段。改良后的DLI减少了 DLI的并发症,提高了 DLI的安全性,使得DLI成为提高移植治疗后效果、减少复发的一种重要手段。DLI是过继性免疫治疗的常用手段,主要是利用过继供者的淋巴细胞来介导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 versus leukemia,GVL)效应,以此进一步消除宿主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是allo-HSCT后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的进一步延伸,能有效治疗和预防移植后复发。我们自2000年开展了DLI治疗,自2013年我们在微小残留病检测(minimal residue disease,MRD)指导下开展了改良后的DLI。以MRD为指导,对高危患者采用预防性DLI,治疗了部分移植后复发的患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预防性DLI与治疗性DLI的差异以及DLI治疗移植后复发的安全性。目的本研究目的是回顾性分析预防性DLI与治疗性DLI治疗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3年至2017年7月以来,本组完成了73例白血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其中22例患者在移植后接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5月间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顺德医院在allo-HSCT后接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2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预防性输注8例(36.4%),治疗性输注14例(63.6%),在DLI之前均接受药物化疗和/或靶向药物治疗。结果自2013年至2017年7月以来,本组完成的73例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27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37%。复发的27例患者中22例接受了DLI,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时至最后一次随访时间,22例患者中9例(41%)存活,其中8例(36.7%)无复发存活。22例患者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白血病生存(free leukemia survival,LFS)分别为44.3%和39.7%,其中预防性DLI组的3年OS和LFS分别为63%和63%,而治疗性DLI组的3年OS和LFS分别为33%和25.7%,两组3年OS和LFS无统计学意义(P=0.137和p=0.082)。14例治疗性DLI的患者中,11例(78.6%)对DLI反应,其中9例再次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CR率64.3%。预防性DLI组患者对DLI均有反应,反应率为100%。两组DLI的反应率(78.6%vs100%)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DLI输注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发生率为55%,其中III~IV度占9%。预防组和治疗组aGVHD发生率分别为50%和57%,两组aGVH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546)。22例患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发生率为55%,在预防性DLI组和治疗性DLI组分别为37.5%和66%,重度cGVHD发生率在两组分别为25.0%和33.3%。两组cGVHD以及重度cGVHD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2和p=1.000)。结论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在治疗急性白血病异基因移植后复发是安全且有效的。预防性输注的疗效可能优于治疗性输注。(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程翼飞,陈育红,闫晨华,王昱,赵翔宇[3](2019)在《供体来源的CD19靶向T细胞输注消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对供者淋巴细胞无反应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血病复发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allo-HSCT后B-ALL复发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很短。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预示着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白血病将复发;消除MRD将有效防止复发。HSCT后治疗伴有MRD的B-ALL的主要方法是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blastic infusion,DLI)。然而,在出现MRD的患者中,约叁分之一的患者对DLI并无反应,且预后恶劣。虽然供体来源的CD19导向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CAR)修饰T细胞(CART19)可能治愈白血病,但输注此类细胞的效率与安全性尚未在经过HSCT后出现MRD的B-ALL患者当中进行过考察。在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期间,6名患者均一次或多次输注了HSCT供者提供的CD19导向CAR修饰T细胞。其中有5名患者(83.33%)的MRD阴性得到缓解,而另1名患者对CAR T细胞并无反应。6名患者中有3名至今存活,白血病也并未复发。无患者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 GVHD),也无患者死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对于在allo-HSCT后出现MRD的B-ALL患者且对DLI并无反应的患者而言,供体来源的CAR T细胞输注似乎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干预手段。(本文来源于《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1期)
王昱[4](2018)在《白血病异基因移植后复发的一线治疗策略:供者淋巴细胞输注》一文中研究指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是影响移植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国际骨髓移植登记组的资料显示,白血病复发在非血缘移植和同胞相合移植后的死因中分别占37%和48%。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单中心研究发现,单倍型移植和同胞相合移植后的复发相关死亡率在总体人群中分别为16%(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井远方,唐湘凤[5](2018)在《无关供者与同胞相合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无关供者(unrelated donor,URD)与同胞相合供者(type matching sibling donor,MSD)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p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本院行allo-HSCT治疗的ALL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供者来源将入选患儿分为URD组(24例)和MSD组(34例),比较两组患儿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儿造血重建率、血小板重建时间、中性粒细胞重建时间、移植后相关并发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肺部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出血性膀胱炎、EB病毒感染]发生率、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 URD allo-HSCT治疗儿童ALL的疗效与MSD allo-HSCT相当,可将其作为无同胞人类白细胞抗原匹配ALL患儿的治疗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耔序[6](2017)在《G-CSF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供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rhG-CSF动员前后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淋巴细胞各亚群绝对值及比例的变化情况。以指导对移植后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后患者免疫重建的预测。方法:1供者资料所有供者均经过外周血、骨髓及相关脏器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2动员采集方案采用rhG-CSF10μg/kg q12h皮下注射进行动员。亲缘供者于动员第4天采集骨髓干细胞;第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如采集数量未达到移植标准;则第6天继续动员、采集,直至满足移植所需细胞数。非血缘供者于第5、6天集外周血干细胞。3标本采集供者动员前和采集日上机采集前抽血送检血常规;记录其中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检测:针对外周血做研究的供者另于动员前及采集前留取外周血3ml;针对骨髓研究的供者于移植前查体阶段以及采集骨髓时各留取骨髓2ml。标本采集后即刻送检。4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检测动员前后供者外周血内CD3+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CD3+,下同)、CD4+T淋巴细胞(CD3+CD4+)、CD8+T淋巴细胞(CD3+CD8+)、T调节细胞(CD3+CD4+CD25+FoxP3+)、初始CD4+T细胞(CD3+CD4+CD62L+CD45RA+CD45RO-)、记忆CD4+T细胞(CD3+CD4+CD45RO+)、初始CD8+T细胞(CD3+CD8+CD45RA+)、记忆CD8+T细胞(CD3+CD8+CD45RO+)B细胞(CD19+)、未成熟B细胞(CD19+CD10+CD27-CD38+)、初始B细胞(CD27+CD19+)、记忆B细胞(CD27+CD19+)的绝对值及比例。5骨髓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供者查体阶段及骨髓采集时的骨髓进行有核细胞计数,同时予fcm检测骨髓内t、b淋巴细胞百分比例:即cd3+细胞、cd19+细胞所占比例。进一步标记可以测出cd3+细胞群中cd4+、cd8+、cd4-cd8-细胞,以及cd4+cd25+细胞所占比例;cd28+阳性细胞所占cd4+细胞、cd8+细胞比例值,结合有核细胞计数结果得到各亚群细胞绝对值6统计学处理以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符合正态性与否选择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供者动员采集情况:1.1所有供者动员、采集过程顺利,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1.2动员效果:动员后供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均上升,但淋巴细胞绝对值上升不明显,动员前后白细胞计数为6.38±1.90×109/lvs46.83±8.51×109/l(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3.54±1.27×109/lvs42.80±7.99×109/l(p<0.001)、淋巴细胞计数2.21±0.89×10^9/lvs2.55±0.78×109/l(p=0.11)单核细胞计数0.45±0.16×109/lvs1.41±0.89×109/l(p<0.001)2动员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较2.1动员前后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的绝对值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p值均<0.001),而其各自所占百分比则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依次为:0.785、0.376、0.757);动员前后外周血cd4/8比值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57)。以上结果提示;g-csf动员后外周血中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呈等比例增加。2.2动员后外周血treg绝对值较动员前稍有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所占淋巴细胞百分比也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61、0.924)2.3动员前后初始、记忆cd4+t细胞的比较:动员前后初始cd4+t细胞绝对值为:0.24(0.26)×109/lvs0.025(0.079)×109/l(p=0.003);百分比为:10.52±5.57%vs0.43(15.2)%(p<0.001)均呈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趋势;记忆cd4+t细胞绝对值增高(p<0.001),但百分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108)2.4动员前后初始、记忆cd8+t细胞的比较:动员前后外周血初始cd8+t细胞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0±0.17×109/lvs0.62±0.52×109/l(p<0.001);百分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80);动员前后外周血记忆cd8+t细胞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0±1.17×109/lvs0.52±0.37×109/l(p<0.001);百分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407);提示这两类细胞亚群动员后为成比例增加3动员前后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比较:3.1动员前后外周血总体b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均明显升高(p值均<0.001);3.2动员前后外周血未成熟b细胞绝对值升高为0.22(0.26)×109/lvs0.56(0.51)×109/l(p=0.009)有统计学意义;百分比为0.07(0.12)%vs0.12(0.14)%(p=0.158)无统计学意义3.3动员前后外周血初始b细胞明显增加:绝对值为0.26±0.16×109/lvs0.72±0.61×109/l(p<0.001);百分比为9.80±4.27%vs14.32±5.95%(p<0.001)。可能增加受者移植后的cgvhd风险。3.4记忆b细胞动员前后绝对值明显升高0.063±0.053×109/lvs0.14±0.13×109/l(p<0.001);百分比为2.55±1.86%vs2.73±1.99%(p=0.434)无统计学意义。这些结果表明,供者动员前后外周血各个阶段b细胞计数均有上升,但以初始b细胞为着。4动员前后骨髓内各细胞成分比较:4.1动员后供者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增加:(p<0.001)4.2动员前后骨髓淋巴细胞数变化不明显:(p=0.445);显示动员后虽然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但骨髓内淋巴细胞总数变化不大。4.3动员前后骨髓cd3+细胞比较:动员前后骨髓内cd3+t细胞绝对值为1.40(1.8)×109/lvs1.50(1.84)×109/l(p=0.333);百分比为69.76±6.22%、70.96±7.74%(p=0.588)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4动员前后cd3+cd4+t细胞比较:动员前cd3+cd4+t绝对值为0.84(1.63)×109/lvs0.64(1.07)×109/l(p=0.047);47.60±9.90%vs41.00±7.72%(p=0.015)均呈有统计学意义的减少4.5cd3+cd8+t细胞:0.82(0.74)×109/l、0.85(0.71)×109/l(p=0.386);42.64±9.82%、48.71±9.03%(p=0.002)其绝对值无明显差异,而百分比明显升高。同时动员后骨髓cd4/8比值明显减低1.21±0.53vs0.89±0.31(p=0.012)4.6动员后dnt细胞的绝对值及百分比增高:0.14(0.26)×109/lvs0.17(0.28)×109/l(p=0.047);8.48±4.65%vs9.61±3.90%(p=0.218)4.7骨髓内cd4+cd28+细胞在动员后绝对值以及百分比均下降;分别为0.80(0.80)×109/lvs0.54(1.00)×109/l(p=0.037);96.74(6.78)%vs89.73(7.04)%(p=0.005);cd8+cd28+细胞所占绝对值及比例均未见统计学差异4.8骨髓内cd4+cd25+细胞在动员后绝对值及百分比呈下降趋势:分别为:0.06(0.14)×109/lvs0.02(0.05)×109/l(p=0.043)、2.62±1.32%vs1.18±0.55%(p=0.010)4.9骨髓内cd19+细胞在动员前后绝对值及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33、0.714)5动员后骨髓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比较5.1动员后bm与pb的淋巴细胞总数无统计学差异(p=0.303)5.2动员后bm与pb的cd3+t细胞有统计学差异(p=0.037),pb中cd3+t细胞中位数为bm内1.7倍;动员后bm与pb的cd3+cd4+t细胞数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9),pb中cd3+cd4+t细胞中位数为bm内2.3倍;动员后bm与pb的cd3+cd8+t细胞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198)5.3动员后bm与pb的cd19+b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198)结论:1g-csf动员后外周血及骨髓中淋巴细胞绝对值均无明显升高。2g-csf动员后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t调节细胞、记忆cd4+t细胞、初始cd8+t细胞、记忆cd8+t细胞等t细胞各亚群绝对值升高,但这些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则无明显变化,初始cd4+t细胞的绝对值和百分比呈下降趋势。3g-csf动员后供者bm内cd4+细胞减少;bm内dnt细胞升高;降低了骨髓移植物的免疫反应性4g-csf动员后供者pb中总体b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升高,以初始B细胞最为明显,增加了cGVHD的风险。(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李猛,管立勋,谷振阳,赵莎莎,王飞雁[7](2016)在《rh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S1P5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1磷酸鞘氨醇受体(S1P5)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集1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在rh G~-CSF动员前及动员后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3~+、CD4~+和CD8~+T细胞及CD3~-/CD56~+NK细胞等细胞亚群的S1P5表达率变化。结果:rh G~-CSF动员前及动员后淋巴细胞胞均无S1P5表达。采用破膜剂对淋巴细胞进行破膜处理后,可检测到rh G~-CSF动员后淋巴细胞胞内S1P5表达较动员前明显上调,其中CD3~+T细胞(57.92±2.32)%vs(7.94±1.47)%(P<0.05),CD4~+T细胞(72.58±1.73)%vs(5.48±0.82)%(P<0.05),CD8~+T细胞(51.79±3.57)%vs(6.46±1.01)%(P<0.05),CD3~-/CD56~+NK细胞(40.00±1.47)%vs(4.97±0.74)%(P<0.05),其中CD4~+T细胞S1P5表达率上升幅度最大,与其他淋巴细胞亚群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h G~-CSF动员可使allo~-HSCT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S1P5表达上调,其中CD4~+T细胞S1P5表达率上升幅度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陈春艳[8](2016)在《化疗联合修正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复发/难治性恶性血液病2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展修正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Modified 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MDLI),为复发/难治性恶性血液病治疗提供新方法,提高其缓解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化疗联合MDLI治疗复发/难治性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例1通过靶向治疗联合MDLI达部分缓解,例2通过化疗联合MDLI达完全缓解,2例患者均未观察到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表现。结论:化疗联合MDLI能有效发挥移植物抗肿瘤(graft versus tumour,GVT)效应,提高复发/难治性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缓解率,且无相关的GVHD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6-05-15)
杨沙[9](2016)在《非B细胞来源Igκ保守序列特异性抗体应用的初步研究与ECDI交联的人脾淋巴细胞诱导供者特异性耐受实验体系的初步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免疫球蛋白(Ig)是由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分泌的重要的免疫分子,两种表现形式分别为分泌型与膜型。分泌型Ig主要是以抗体形式存在体液中,特异性结合相应的抗原发挥多种免疫功能,因此,在特异性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膜型Ig是以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形式存在B细胞表面,对于细胞活化、抗原识别、分化及程序性细胞死亡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的免疫学理论认为在正常的机体内,免疫球蛋白基因仅在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选择性进行重组,而该基因在其它体细胞中处于胚系状态,是B淋巴细胞的特征性产物。但是,关于非B淋巴细胞产生Ig分子的现象逐渐被国内外学者认可。2003年北京大学邱晓彦教授首次发现上皮来源肿瘤细胞(非淋巴性肿瘤)及部分增生正常上皮细胞可产生Ig。邱晓彦教授课题组进一步研究发现该Ig可能具有生长因子样活性,对肿瘤生长以及增殖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发现癌细胞产生的Ig分子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以及结构与来源B淋巴细胞的Ig典型特征完全不同。B淋巴细胞可产生多种不同特异性的Ig来应对多种抗原。理论认为,Ig是以可变区(V区)结合相应抗原,因而V区的多样性是保证应对、识别或结合理论所有抗原的基础。免疫球蛋白Ig由胚系基因编码,而基因片段需要基因重排成为功能性编码基因。Ig可变区的多样性来源于B淋巴细胞中基因组发生重排组合以及连接与抗原刺激后诱发的B淋巴细胞高频突变。传统免疫学理论认为,Ig只在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选择性重排。邱晓彦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肠癌、胃癌、鼻咽癌、胰腺癌等上皮来源肿瘤细胞及部分正常上皮细胞内Ig存在功能性基因重排。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表达完全相同的可变区序列,同一个体以及不同个体肿瘤细胞来源的Ig序列表达高度同源,研究发现在B细胞表达的Ig数据库均未发现这些序列,提示Ig为非B淋巴细胞产生,来源于肿瘤细胞。肿瘤来源的Ig基因转录本具有独特基因结构,在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尤其是轻链在所有检测病例均表达极为相似的重排模式(个别碱基的替换)或同一结构保守序列,即Vκ4-1-Jκ3型Ig转录本(专利申请号为200510107833.9)。考虑到Vκ4-1-Jκ3型Igs最初发现于肿瘤,因此可能成为肿瘤研究、诊断乃至治疗的靶点,关键在于获得针对Vκ4-1-Jκ3结构特异性抗体。作为与北京大学邱晓彦教授的合作课题,课题组前期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预测了Vκ4-1-Jκ3型Ig两个特异性的B细胞识别表位,设计合成叁个短肽,分别为QF20(QAEDVAVYYCQQYYDTPVTF), AL13(序列ASINCKSSQRVSL), AL13B (TQSPDSLVVSLGERASINCKSSQRVSLG,即AL13的延长序列),并获赠邱晓彦教授课题组提供的原核表达Vκ4-1-Jκ3型Ig融合蛋白(GST-Vκ4-1-Jκ3)。以合成肽AL13B-KLH、原核蛋白GST-Vκ4-1-Jκ3免疫小鼠获得系列单克隆抗体。获得的抗Vκ4-1-Jκ3型Ig特异性表位抗体,为研究非B淋巴细胞、组织液以及血液中可溶性Vκ4-1-Jκ3型Ig表达提供强有效工具。本项研究主要目的是对抗Vκ4-1-Jκ3型Ig特异性表位单抗的鉴定以及建立双单抗夹心ELISA检测体系及其应用。我们用ELISA鉴定抗体的特异性,这部分工作主要是在课题组前期抗Vκ4-1-Jκ3型Ig单抗制备工作的继续。Vκ4-1-Jκ3型Ig最早发现于上皮来源肿瘤细胞,拟建立双单抗夹心ELISA检测体系,检测可溶性(分泌型)Vκ4-1-Jκ3型Igκ,观察正常人与肿瘤病人血清中的Vκ4-1-Jκ3型Ig表达总量是否存在差异。一、双单抗夹心ELISA检测Vκ4-1-Jκ3型Ig体系建立与应用抗Vκ4-1-Jκ3单抗特异性的鉴定Vκ4-1-Jκ3型Ig早期发现来源于上皮性肿瘤,基本结构与正常Ig相同。课题组前期采用原核蛋白GST-Vκ4-1-Jκ3免疫小鼠获得了单克隆抗体4E9与1A3;用合成肽AL13B-KLH免疫小鼠获得单克隆抗体6G5、5D3与3H9.2。采用辛酸硫酸铵沉淀法纯化单抗,ELISA鉴定纯化后的单抗以及生物素标记单抗的特异性。结果显示抗Vκ41-Jκ3型Ig单抗能特异性地与原核重组蛋白GST-Vκ4-1-Jκ3结合,且与人IgG与鼠IgG并无交叉反应。因此5种抗Vκ4-1-Jκ3型Ig单抗与生物素标记单抗均可用于后续双单抗夹心ELISA体系的建立。双单抗夹心ELISA检测Vκ4-1-Jκ3型Ig体系建立本章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双单抗夹心ELISA检测体系,并以此检测正常人与肿瘤患者可溶性Vκ4-1-Jκ3型Ig水平及表达规律。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建立单多抗夹心ELISA检测体系(1A3-标准血清-HRP-IgA,1A3-标准血清-HRP-IgG和1A3-标血清-HRP-IgM)检测显示正常人血清与肿瘤患者血清Vκ4-1-Jκ3型Ig含量有明显差别,表现为肿瘤患者血清中可溶性Vκ4-1-Jκ3型IgA与IgG含量显着高于正常人;而Vκ4-1-Jκ3型IgM明显低于正常人。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建立双单抗夹心ELISA体系检测可溶性Vκ4-1-Jκ3型Ig,结果显示双单抗夹心ELISA体系可特异性结合标准品融合重组蛋白GST-Vκ4-1-Jκ3,不能结合正常人血清与肿瘤血清Vκ4-1-Jκ3型Ig,未检测血清与肿瘤病人血清Vκ4-1-Jκ3型Ig总量表达存在有差异。因此不能用此体系检测肿瘤血清与正常血清Vκ4-1-Jκ3型Ig总量。ECDI即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是一种易潮湿、水溶性的化学药物,广泛应用于肽的合成。ECDI与肽和蛋白的偶联主要是通过激活游离的羧基,促使激活的羧基与亚胺形成共价肽。1979年Miller等首次提出ECDI联合抗原递呈细胞APC具有诱导耐受的潜力并证实ECDI-APC会诱使效应T细胞无能以及抗原特异性无反应性。ECDI偶联抗原在某些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可诱导自身免疫耐受。最近二十年来,器官移植患者短期存活率明显延长,但10年以后长期存活率仍不失很理想。移植排斥反应和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无抗原特异性)所致副作用是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在移植患者体内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从而最终避免排斥反应,停用,甚至不用免疫抑制药物是移植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的策略之一是在移植前将供者抗原暴露于受体。此类暴露方法的最关键之处是确定暴露的具体条件,以确保诱导受体耐受而不是引起受体致敏。这种类似于“幼儿计划免疫接种”的方法自从1980年代以来进行了多次实验,终因产生致敏和促血栓形成等多种因素被排除在临床应用之外。近期,有学者通过应用一种ECDI把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的肽或蛋白交联到脾细胞,并输注至自身免疫疾病动物模型,成功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炎(EAE)和自身免疫性糖尿病(T1D)模型诱导抗原耐受。Xunrong Luo首次把这种策略转换到移植耐受领域,通过输注ECDI处理的供者脾细胞(ECDI-SPs),在MHC完全错配的小鼠胰岛移植中成功诱导胰岛移植物的无限期存活。该研究方案基于完全不用免疫抑制剂,不需要短暂细胞删除、抗体介导的共刺激信号阻断、或移植前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等措施。进一步研究显示ECDI-SPs输注通过多种机制来影响宿主异基因反应,包括克隆清除、无能和免疫调节,这些机制通过协同作用来诱导高效的移植免疫耐受。除在小鼠同种异体和异种异体的胰岛细胞移植模型中观察到ECDI-SPs可诱导长期移植耐受,并且,在输注前删除B细胞可有效诱导出异种胰岛移植物的无限期存活。研究还显示ECDI-SPs可显着延长在MHC完全错配的心脏移植物的存活,并且,短期应用雷帕霉素(rapamycin)可诱导受体心脏移植物无限期存活。目前工作拟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实验,与输注人类脾淋巴细胞至NOD-SCID小鼠(即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T和B细胞缺陷)建立人源化小鼠模型进行ECDI-SPs体内实验阐明ECDI-SPs诱导下人淋巴细胞各亚群异基因反应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和机制;研究模拟同种异基因移植环境下,人类ECDI-SPs诱导人淋巴细胞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效果,深入探讨针对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机制。一、ECDI-SPs诱导供者特异性耐受体系的建立初步研究人类ECDI-SPs诱导异基因T淋巴细胞各亚群的活化、增殖、凋亡的动态变化规律主要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实验进行流式检测观察ECDI-SPs在体外对受者淋巴细胞的影响,包括增殖,抑制增殖与凋亡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ECDI-SPs诱导方案显示可特异性抑制T细胞亚群的增殖。ECDI可诱导其处理的人脾淋巴细胞的凋亡。初步建立NOD-SCID小鼠体内实验模型输注人脾淋巴细胞至NOD-SCID小鼠体内观察一个月内小鼠体内人脾淋巴细胞的存在情况。研究显示,NOD-SCID小鼠采用脂质体清除巨噬细胞以及300cGy照射等预处理后,腹腔注射3×107人脾淋巴细胞在不同时间点均可检测到人脾淋巴细胞的存在,初步建立了NOD-SCID小鼠体内实验模型。后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进行体内实验。(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6-04-01)
孙燕玲,王宜,龙冰,林东军[10](2015)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防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防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9例急慢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性及治疗性DLI,其中移植后复发5例,移植后出现微小残留病(MRD)2例,难治性白血病2例。结果移植后复发5例中再次获完全缓解4例,随访0.9~18个月,2例无病生存,3例死于复发或感染。移植后出现MRD 2例及难治性白血病2例经过DLI后,随访6~24个月,无病生存,MRD未检测到。5例患者DLI后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结论 DLI是防治移植后复发的有效方法,可使移植后复发患者取得一定时间缓解,并可清除微小残留病。(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供者淋巴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治愈恶性血液肿瘤的最有效临床方法,但高达35%的患者移植后复发,严重影响干细胞移植疗效。如何防治移植后复发、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移植后生存是移植后面临的难题。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Kolb等[1]报道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lymphocyteinfusion,DLI)成功使allo-HSCT后复发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获得持久完全缓解以来,DLI成为了防治血液恶性肿瘤移植后复发的一种手段。改良后的DLI减少了 DLI的并发症,提高了 DLI的安全性,使得DLI成为提高移植治疗后效果、减少复发的一种重要手段。DLI是过继性免疫治疗的常用手段,主要是利用过继供者的淋巴细胞来介导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 versus leukemia,GVL)效应,以此进一步消除宿主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是allo-HSCT后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的进一步延伸,能有效治疗和预防移植后复发。我们自2000年开展了DLI治疗,自2013年我们在微小残留病检测(minimal residue disease,MRD)指导下开展了改良后的DLI。以MRD为指导,对高危患者采用预防性DLI,治疗了部分移植后复发的患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预防性DLI与治疗性DLI的差异以及DLI治疗移植后复发的安全性。目的本研究目的是回顾性分析预防性DLI与治疗性DLI治疗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3年至2017年7月以来,本组完成了73例白血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其中22例患者在移植后接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5月间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顺德医院在allo-HSCT后接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2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预防性输注8例(36.4%),治疗性输注14例(63.6%),在DLI之前均接受药物化疗和/或靶向药物治疗。结果自2013年至2017年7月以来,本组完成的73例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27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37%。复发的27例患者中22例接受了DLI,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时至最后一次随访时间,22例患者中9例(41%)存活,其中8例(36.7%)无复发存活。22例患者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白血病生存(free leukemia survival,LFS)分别为44.3%和39.7%,其中预防性DLI组的3年OS和LFS分别为63%和63%,而治疗性DLI组的3年OS和LFS分别为33%和25.7%,两组3年OS和LFS无统计学意义(P=0.137和p=0.082)。14例治疗性DLI的患者中,11例(78.6%)对DLI反应,其中9例再次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CR率64.3%。预防性DLI组患者对DLI均有反应,反应率为100%。两组DLI的反应率(78.6%vs100%)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DLI输注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发生率为55%,其中III~IV度占9%。预防组和治疗组aGVHD发生率分别为50%和57%,两组aGVH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546)。22例患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发生率为55%,在预防性DLI组和治疗性DLI组分别为37.5%和66%,重度cGVHD发生率在两组分别为25.0%和33.3%。两组cGVHD以及重度cGVHD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2和p=1.000)。结论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在治疗急性白血病异基因移植后复发是安全且有效的。预防性输注的疗效可能优于治疗性输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供者淋巴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张鹏,欧阳玲,高飏,李勇华,张航.rhG-CSF动员对健康供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9
[2].姚倩倩.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回顾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3].程翼飞,陈育红,闫晨华,王昱,赵翔宇.供体来源的CD19靶向T细胞输注消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对供者淋巴细胞无反应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J].Engineering.2019
[4].王昱.白血病异基因移植后复发的一线治疗策略:供者淋巴细胞输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8
[5].井远方,唐湘凤.无关供者与同胞相合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
[6].刘耔序.G-CSF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供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7
[7].李猛,管立勋,谷振阳,赵莎莎,王飞雁.rh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S1P5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6
[8].陈春艳.化疗联合修正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复发/难治性恶性血液病2例并文献复习[D].山西医科大学.2016
[9].杨沙.非B细胞来源Igκ保守序列特异性抗体应用的初步研究与ECDI交联的人脾淋巴细胞诱导供者特异性耐受实验体系的初步建立[D].南方医科大学.2016
[10].孙燕玲,王宜,龙冰,林东军.供者淋巴细胞输注防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J].热带医学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