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之辨论文_李启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言意之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言不尽意,哀乐,维特根斯坦,魏晋,庄子,得意忘言,周易。

言意之辨论文文献综述

李启帆[1](2019)在《从先秦到六朝“言意之辨”的发展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各个时代都有对言意关系问题的探讨和争论。先秦老庄的言意之辨是为了探索世界的本源,魏晋的言意之辨是为了知精神尽心性。魏晋人的言意之辨的成果澄清了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一些问题。受其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在六朝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以刘勰为代表的《文心雕龙》,文学创作也追求个性自由。(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3期)

孙玮志[2](2018)在《《周易·系辞》中的“言意之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周易·系辞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此处出现的"意"与"言"处在相同的范畴。表明"意"与"言"之间所具有的张力已然被中国先秦哲人所认知,并且在"意"无法由"言"进行全面表达的时候,阐述了新的方法"立象"。古代哲人在表情达意与对天地万物进行理解时,主要的方式是"象",也可以认为,"象"实现了"意"与"言"之间的连通。(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32期)

袁晶[3](2018)在《“言意之辨”与魏晋六朝乐论——以嵇康《声无哀乐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与先秦、两汉相比之下的魏晋六朝乐论由于社会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变化,魏晋六朝乐论在关注的问题、阐释方法等方面皆与先秦、两汉乐论有所不同。先秦儒家认为乐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一环,诗、乐、舞是作为异质同构的文化整体存在的,皆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须符合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8年07期)

潘龙凤[4](2017)在《论言意之辨在佛学领域的显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的"言意之辨"是关于语言如何在思维中运行,以及能否充分传达思维成果的探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时或前后,关于"言意之辨"的讨论又分别存在于文学、玄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之中,其中对于文学、玄学、艺术领域言意关系已经不乏其说。因此,笔者着眼于前人较少谈及的佛学领域的言意之辨,从佛教传教之法和禅悟这两个方面简要分析言意问题在佛学领域的显现。(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7年20期)

陈佩佩[5](2017)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与道家言意之辨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语言这一最熟悉却又最陌生的声音和符号,有些人在自己的想象中把它请上了神坛,朝夕供奉;有些人,一反常见,准备清理这些臆断,还原人和语言的自然地位。文章就中外逻辑和直观两种思维方式下的文化传统中哲人们对这个问题富于启发性的见解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王希明[6](2017)在《《饮酒》与言意之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辨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命题。陶渊明深受此清谈风气影响,从其《饮酒》(结庐在人境)一诗可见一斑。这首诗不但末句直接点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而且全诗都可以看作这一命题的展开。首二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将人境界定为车马喧嚷的红尘俗世。这可以联系另一首各地教材广泛选入的《归园田居》(其一)来说明:(本文来源于《语文学习》期刊2017年05期)

黄敏,黄兰兰[7](2017)在《浅议魏晋玄学之“言意之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汤用彤先生《言意之辨》论述内容加以阐述,并在对言意关系进行进一步论述的基础上,试将言意之辨作为魏晋玄学家建构其形上学的方法与柏拉图构筑理念论的辩证法相比较,将两者的相通与相异加以阐述,并由此阐发,最后提出自己对魏晋玄学的方法论的一些见解。(本文来源于《纳税》期刊2017年09期)

袁晶[8](2016)在《浮空之槎——浅谈《老子》《庄子》中的言意之辨》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子》和《庄子》对言意关系的论述皆包含在对"道"的阐释之中,二者的言意观皆可被视为其有无、名实和自然观念的体现。虽然老子也对"言"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言善信"(《老子·八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老子·二十七章》),但这都是在语用和社会政治层面对语言进行规范。而在表达"道"时,二者皆认为言是无法穷尽的。老、庄对言意关系的阐释在(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6年12期)

王治田[9](2016)在《从“言意之辨”看《庄子·内篇》之人物形象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一书中有诸多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更多是为其说理服务的。其中《内篇》创作时间较早,且在人物书写上有较高的原创性,从中可以窥见《庄子》一书人物构造方式之一斑。从中国古典诗学的"言意之辨"理论来看,《庄子·内篇》的人物构造方式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简言之,《庄子》一方面依据其意旨塑造出一些人物形象,又从这些形象身上生发出种种意义,以支持和丰富其学说;然后将其化为具体的言说方式——"寓言"、"重言"、"巵言",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论说风格。同时,《庄子》的这种人物构造方式对于中国后世文学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陈思[10](2016)在《古今言意之辨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重要载体,言意关系是中国古代以来文论一直争论的问题,本文将梳理先秦以来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言意之辨的观点并阐述其对后来文学理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言意之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周易·系辞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此处出现的"意"与"言"处在相同的范畴。表明"意"与"言"之间所具有的张力已然被中国先秦哲人所认知,并且在"意"无法由"言"进行全面表达的时候,阐述了新的方法"立象"。古代哲人在表情达意与对天地万物进行理解时,主要的方式是"象",也可以认为,"象"实现了"意"与"言"之间的连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言意之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启帆.从先秦到六朝“言意之辨”的发展及其对文学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9

[2].孙玮志.《周易·系辞》中的“言意之辨”[J].名作欣赏.2018

[3].袁晶.“言意之辨”与魏晋六朝乐论——以嵇康《声无哀乐论》为例[J].中国图书评论.2018

[4].潘龙凤.论言意之辨在佛学领域的显现[J].名作欣赏.2017

[5].陈佩佩.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与道家言意之辨的比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

[6].王希明.《饮酒》与言意之辨[J].语文学习.2017

[7].黄敏,黄兰兰.浅议魏晋玄学之“言意之辨”[J].纳税.2017

[8].袁晶.浮空之槎——浅谈《老子》《庄子》中的言意之辨[J].中国图书评论.2016

[9].王治田.从“言意之辨”看《庄子·内篇》之人物形象构造[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10].陈思.古今言意之辨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示意“言象意”论与“情理”、“形神”、...王弼采自《历代名人图鉴》生于意而存...意境营造“言一象一意月叁者之间的关系《庄子·内篇》人物关系王弼像[苏州大学图

标签:;  ;  ;  ;  ;  ;  ;  

言意之辨论文_李启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