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附代赭汤联合庆大霉素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78例

宣附代赭汤联合庆大霉素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78例

一、旋复代赭汤加庆大霉素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78例(论文文献综述)

魏仁贤[1](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辛铭金[2](2014)在《针药并用治疗胃脘痛》文中指出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人从事教学、临床工作20余年。在临床实践中,注重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用针灸和中药并用治疗胃脘痛(主要是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所致者),取得了满意疗效,许多胃脘痛得以根治。现将典型病例介绍如下。1丑时胃痛,法当疏肝王某某,男,68岁,教师。2002年5月2日初诊。

贾晓敏[3](2014)在《和胃颗粒治疗肝胃不和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胃颗粒治疗肝胃不和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以此证明以本方可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并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一步明确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法治疗肝胃不和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其中治疗组:口服和胃颗粒,每次150ml,日2次,水冲服。对照组:饭后口服胃苏颗粒,1袋/次,一日三次。两组均以15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忌食酒及辛辣、海鲜、羊肉等发物。通过对上述病例的临床观察,经统计学分析,客观科学的评价和胃颗粒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依从性良好。2、疗效分析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病人主要症状比较,在脘腹胀满、纳呆食少方面,经统计处理,P<0.05,有差异,而胃脘闷痛、嗳气、泛吐酸水方面P>0.05,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次要症状疗效方面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3、两组患者在服药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有可比性。1、经统计,治疗后两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显效率41.7%,总有效率89.6%,对照组显效率35.4%,总有效率87.5%。2、对于改善肝胃不和证CSG的中医证候学方面,治疗后综合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比较,在脘腹胀满、纳呆食少方面,P<0.05,存在差异,而胃脘闷痛、嗳气、泛吐酸水、脘腹胀痛、太息、情志不畅方面,则P>0.05,无明显差异。表明治疗组在改善脘腹胀满、纳呆食少的主要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余疗效相当。3、所有入组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说明治疗组及对照组药物在安全性方面安全可靠。上述结果表明,和胃颗粒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肝胃不和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方剂,并能明显改善CSG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许杰峰,钱静燕,黄文巍[4](2014)在《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概述》文中认为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二节全国慢性胃炎共识会议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将内镜下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3大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根据病变分布,可再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以胃窦为主或全胃炎以胃体为主[23]。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

李贞玉[5](2012)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对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分布、病程、诱因、胃镜下表现以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等进行分析,探讨RE胃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求为RE的临床辨证论治及科研思路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包括文献综述及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其中文献综述部分分为两篇,分别概述了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RE的研究进展。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及胃镜检查的方式对102例RE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根据《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将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痰气郁结、脾胃虚弱、胃阴不足6个证型。运用SPSS17.0软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各因素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1.患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以36-55岁年龄段居多,学历大多在中专以上。2.饮食及情志因素为最常见诱因。3.出现频率前五位的中医症状依次为烧心、胃脘疼痛、反酸、口干、口苦。4.胃镜下分级为Ⅰ级的患者占大多数,Ⅱ、Ⅲ级的患者较少。5.食管黏膜多充血、水肿,亦可出现糜烂及溃疡等,且多伴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胆汁反流性胃炎等。6.本病的中医证型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气郁结、胃阴不足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患者性别及病程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胃镜下分级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分级为Ⅰ级、n级的患者以实证为主,Ⅲ级以虚证为主。9.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胃阴不足、痰气郁结、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证。10.不同黏膜表现及伴发证与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不同黏膜表现与舌色及舌苔具有相关性(P<0.05)。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为红舌、薄黄苔;黏膜粗糙不平多为淡红舌、白腻苔;黏膜糜烂多为暗红舌、薄黄苔。结论:1.RE临床表现以烧心的发生频数最高,大部分RE患者胃镜下所见食管黏膜损伤情况较轻。2.RE发病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差异较大,以热证、实证为主,虚证少见。3.RE发病以女性多见,且性别与RE中医证型分布相关,男性以脾胃湿热证多见,女性以肝胃不和证多见。年龄与RE中医证型分布无关。4.病程与RE中医证型分布相关,病程较短的患者以热证、实证多见,病程长者以虚证多见。5.胃镜下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虚证较实证的黏膜损伤更严重。6.Hp感染率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Hp阳性的患者以湿热内蕴及肝胃郁热证多见。7.舌色及舌苔可以反映不同的食管黏膜表现。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是由火热上炎所致,黏膜粗糙不平是由痰气互阻所致,黏膜糜烂是由热毒瘀结化腐所致。

蔡妍阳[6](2012)在《幽门螺旋杆菌的中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是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的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H. 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病均密切相关。目前全球平均感染率已大于50%,但各地差异很大,发展中国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H.pylori感染者大多无症状,细菌的自发性清除也很少见,所有H. pylori感染者最终会发展成胃炎,15%-20%的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少于1%的患者会发展成胃癌,但存在地区差异。在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中H. pylori检出率分别为50%-70%、70%-80%、90%。西药根除H.pylori目前主要有一线疗法、二线疗法、三线疗法和序贯疗法四种治疗方案,标准三联疗法的清除率可达到80%左右。但其耐药性、毒副作用、肠道菌群紊乱、复发率高等问题是临床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难题,促使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许多学者在H. pylori感染的中医病机证候、中医治疗、舌象、中药实验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医病机证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H. pylori属中医“邪气”范畴,脾胃虚弱是H. pylori感染并引起疾病的前提之一,H. pylori感染,导致机体发生气滞、郁热、血瘀等病理变化,相应的表现出各种证型。早期以邪实为主,故多见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等,随着病情发展,病邪深入,正气损伤,脾虚不运,湿浊中阻,证型以脾虚湿热、脾胃虚寒、寒热夹杂多见,到后期热伤胃阴,久病人络则以胃阴不足、胃络瘀血为主。多数研究表明,H. pylori感染以脾胃湿热证多见,慢性胃病患者实证、热证的H.pylori感染率要高于虚证、寒证。中医治疗:大量研究表明,中医治疗H. pylori感染手段多样,疗效明显,主要有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成药、辩证论治、专家经验、针刺、注射、中西医结合等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不仅能提高疗效,治疗耐药菌株感染,还可以迅速改善症状,降低副反应。中药治疗H.pylori感染应以辩证论治为主。中医舌象:与证候相对应,多数研究结果证实H.pylori感染多见红、暗舌,黄腻苔,故观察幽门螺杆菌作用于人体后的舌色、舌苔,可为H.pylori感染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宏观依据。也有部分研究表明淡舌H. pylori感染率高。实验研究:大量体外抑菌实验表明部分中药及复方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效果。中药治疗H. pylori感染的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中药治疗H. pylori感染疗效不如西药,但整体症状改善比西药明显。这提示中药不仅能对H.pylori有直接抑杀作用,还可能通过调整体内环境提高机体对细菌抵抗能力,达到辅助杀菌并改变H. pylori寄居环境,使之不利于定居或繁殖。本文通过对H.pylori发现以来近三十年的中医有关H. pylori感染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较为系统的认识了H. pylori感染的中医研究进展,从中发现现阶段中医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努力方向。

薛瑾[7](2011)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对胆汁反流性胃炎(BRG)从中医症状学调查入手,并结合西医内镜表现,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中医病因病机特点、发病规律、症状证候特征,从而对本病的特点形成一定的认识,并为临床的辩证论治提供的参考和依据。本研究通过收集100例门诊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资料及胃镜检查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研究、探讨,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证型。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文献综述分两篇。第一篇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研究概况”。主要从中病名、病因病机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辨证分型论治、专方专药、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其他方法等方面探讨中医药的临床治疗方法;最后揭示了目前本病的研究现状、有待研究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其中简要介绍了导师刘小北教授对慢性胃炎(包括BRG)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第二篇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了国内外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进展,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发病的相关因素、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目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几方面进行论述。临床研究部分,对门诊10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分别通过问卷式调查收集临床资料,进行中医宏观辨证,详细观察、记录胃镜检查直视下的胃镜像表现,并进行中医宏观辨证、总结和归纳,从而总结患者的症状与证候分布特点,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分析中医宏观辨证,各证型之间的联系和相关性。并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的病性病位、因病机、症状证候多见重叠错杂,绝少整齐单一,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病机复杂,病性多样的特征。经因子分析统计方法得出10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存在胆胃不和、气滞化热,脾肾两虚、胃气壅滞,脾胃虚寒,胆胃不和,肝胃气滞,兼有湿热,气阴两虚、胆胃气滞,气机郁滞、兼有阳虚,脾胃不和、气机壅滞共七个证候因子。病位在胃胆,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性有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之分。

丁衍文[8](2008)在《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由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胃粘膜的炎症。其病理变化基本局限于粘膜层,由于发病机理不明确,西医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且停药后易复发,长期应用副反应多,对顽固性病例疗效不理想。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降低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及安全性等方面,总体疗效优于西药治疗。本课题从胃粘膜损伤、HP感染等方面,深入探讨CG复发的病理机制,并以疏肝和胃的中药加味四逆散加减治疗进行干预,对其预防本病复发的疗效进行客观的评价,确立了加味四逆散抗CG复发治疗的新思路和方法,为中药抗CG复发寻找理论依据。2研究方法本课题以《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具体参照标准,进行严格的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临床实际,采用随机、阳性对照的方法,以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东方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2000年江西井冈山举行的慢性胃炎研讨会中的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选择慢性胃炎的病例90例,治疗组予加味四逆散(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生甘草6g,苏梗10g,陈皮10g,厚朴10g,炒莱菔子10g,焦三仙各15g)加减治疗,对照组予吗丁啉(10mg/次,3次/d)、安达(15ml/次,3次/d)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部分病例回访6个月,主要观察:疗效性观察,包括临床综合疗效,复发率,中医证候疗效,内镜黏膜疗效,病理状态变化,以及生活质量评价的变化。同时检测正常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3结果3.1疗效性观察结果(1)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两组临床治愈率(vs)和总有效率(vs)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半年内复发率(治疗组,对照组),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加味四逆散抗复发作用明显优于吗丁啉和安达。(3)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远期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4)治疗组未出现显着的不良反应,而对照组则出现了3例不良反应,1例因不良反应停药。(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的内镜分级与病理分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6)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4结论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得到了满意的疗效,抗复发效果明显优于吗丁啉和安达。尤其在中医证候疗效、内镜黏膜疗效、病理状态方面,显示出加味四逆散在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而且与西药相比无明显毒副作用。可能的作用是①疏肝理脾,消食导滞,除湿止呕,调中止痛,促进胃黏膜修复。②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从整体调整患者身心状态,达到治愈CG和减少复发的目的。综上所述,四逆散主要通过以上方面,促进胃黏膜修复,抑制黏膜损伤,阻止痊愈后复发。

任发明[9](2008)在《清化调中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15~60岁均可发病,临床上以上腹痛、腹胀、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为特征,病程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病程日久可导致贫血、消瘦等营养不良表现,甚至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一部分人饮食习惯不良,精神压力增大,缺乏适当的运动等原因,使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传统治疗以抗酸、解痉、保护胃粘膜、促进胃动力为主;其反复发作,患病率高等难题尚待深入研究解决;而中医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复发。因此,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有效方剂,对开发临床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有广阔前景。本研究拟在试验研究基础上,观察清化调中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该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合格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中,每组3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清化调中法组方和西药治疗,疗程4周。根据疗效观察(包括:1、中医辨证要求的症状、体征;2、胃镜、Hp、病理检查)和安全性观察(包括: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结果:1.两组总疗效分析: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疗效有显着性差异,表明中药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治疗组愈显率73.33%,对照组愈显率为40%,两组愈显率经统计学分析亦有显着性差异,表明中药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2.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两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均有十分显着性差异,而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表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3.胃镜、病理、Hp检查的疗效比较:其自身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两组胃镜、病理治疗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Hp检查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4.在安全性观察指标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清化调中法组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优于西药,在整体调理和症状改善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它尤其适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表明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上是安全和有效的。

金亚弦[10](2009)在《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文献质量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近10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文献进行质量、方法学评估,全面了解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中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并从系统评价的角度对该类文献所报道临床疗效的真实性及其可应用性进行客观性评价,从而应用这些证据指导临床医疗实践。方法:检索近10年(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在国内外发表的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主要采用电子检索Cochran图书馆对照试验注册库,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并辅以手工检索。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分类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1:共收集到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随机对照试验的中文文献98篇,英文1篇,合并相同的中英文文献,共纳入文献98篇。对该98篇文献的一般情况,研究方法,统计学方法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评价。总体评价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资料所采用的方法学质量较低,大部分研究缺乏诊标准或诊疗标准不统一,随机方法不准确,多为半随机或假随机,分配隐藏不够重视,很少采用盲法,退出与失访病例的报道与分析甚少,不良反应观察也较少提及,缺少长期临床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后效观测,设计方案不够完善和严谨。结果2:我们对所有提到“随机”的文章通过电话询问了原作者,最终有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被认为属于一级设计方案(RCT)的临床文献。该6篇文献方法学的研究质量进行评价,2篇B级,4篇C级。由于各研究的干预措施与对照药物均不同,因此不能进行合并分析,Meta分析只能计算单个研究的效应量。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效,但除部分中药对缓解CSG临床症状优与西药对照组外,在Hp清除率、Hp根除率等与对照药相比,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现有资料报道中医药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结论:从评价结果可看出,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文献质量普遍不高,临床科研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有待于今后在进行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者中尽快普及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文献的质量,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二、旋复代赭汤加庆大霉素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7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旋复代赭汤加庆大霉素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78例(论文提纲范文)

(1)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6.1 方法宜忌
        6.2 药物运用
        6.3 病症治验
        6.4 关于调摄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2.1 频数分析
        2.2 聚类分析
        2.3 关联规则
        2.4 贝叶斯网络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4.脾胃病经验举隅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1.资料来源
    2.资料筛选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疗效评价标准
    7.研究方法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7.3 数据录入
        7.4 数据清洗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8.研究结果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8.3 主症频数分析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8.7 患者证型分布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8.9 药物频数分析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9.讨论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结语
    1.伤寒学术思想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3.脾胃病辨治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致谢

(3)和胃颗粒治疗肝胃不和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概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西医疗法
    二 中医学对 CSG 的研究概述
        1 病名及历代沿革
        2 病因病机
        3 中医治疗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5 中医药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
        1 诊断标准
        2 试验病例标准
        3 病例选择
        4 治疗方法
        5 统计学处理
    二 结果
        1 依从性分析
        2 疗效分析
        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临床结论探讨
    2 中医学对肝胃不和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
    3 关于主方——和胃颗粒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祖国医学的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2 泻心汤药理学相关研究
3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对策
4 结语

(5)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1. 历史文献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6)幽门螺旋杆菌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的中医治疗进展
    1. 简述现代医学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机制、诊断与治疗的认识
    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病机与证候
    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治疗
    4. 幽门螺旋杆菌与舌象的相关性
    5. 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实验研究
    6. 问题与展望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7)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刘小北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含B R G)经验总结
    综述二 胆汁反流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8)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1 古代医家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综述2 现代医家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综述3 西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中篇 朱建华教授关于慢性胃炎的中医认识及辨证思路
    一、中医病名归属
    二、病因病机
    三、慢性胃炎的治疗与对策
下篇 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9)清化调中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诊断标准
        (二) 一般资料
    二、观察指标及方法
        (一) 实验方法
        (二) 观察项目和方法
    三、疗效评定标准
        (一)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二) 胃镜及病理疗效判定标准
        (三) 中医症状疗效标准
        (四) Hp 疗效标准
    四、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
        (一) 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见表12
        (二)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见表13
        (三) 两组治疗后胃镜检查情况的比较,见表14
        (四) 两组治疗后Hp 检查的比较,见表15
        (五) 两组治疗后病理检查情况的比较,见表16
        (六) 安全性指标观察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
        (一) 病名定义
        (二) 病因病机
        (三) 内镜及病理诊断
        (四) 治疗方法
    二、中医药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
        (一) 释名辨类
        (二) 病因病机
        (三) 主要治则
    三、清化调中法的研究分析
        (一) 清化调中法的基本组方分析
        (二) 清化调中汤的药效分析
        (三) 清化调中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10)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文献质量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正文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文献质量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系统评价
        1 查证落实随机方法
        2 质量与meta 分析
        3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循证医学与中医临床研究
        2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文献质量评价
        3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 Meta 分析
    总结
        1 结论
        2 中医药治疗 CSG 的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词表
    附录二 综述
    附录三 致谢
    附录四 个人简历

四、旋复代赭汤加庆大霉素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7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魏仁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针药并用治疗胃脘痛[A]. 辛铭金. 2014’针药并用及穴位用药学术研讨会、山东针灸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4
  • [3]和胃颗粒治疗肝胃不和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贾晓敏.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3)
  • [4]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概述[J]. 许杰峰,钱静燕,黄文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02)
  • [5]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研究[D]. 李贞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6]幽门螺旋杆菌的中医研究进展[D]. 蔡妍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7]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D]. 薛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8]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D]. 丁衍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9]清化调中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任发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07)
  • [10]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文献质量的系统评价[D]. 金亚弦. 贵阳中医学院, 2009(07)

标签:;  ;  ;  ;  ;  

宣附代赭汤联合庆大霉素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7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