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性抗原论文_杨界

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性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原,颗粒,乙型肝炎,转基因,病毒,番茄,尾蚴。

颗粒性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杨界[1](2013)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Tat蛋白的结构改造及其颗粒性抗原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其引起的艾滋病,是我国及全球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开发研制安全有效的HIV疫苗以及抗HIV药物是控制HIV感染及艾滋病流行的重要措施。HIV-1反式转录激活因子(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Tat)是HIV-1在感染早期产生的一种重要调节蛋白,在病毒复制和感染致病中起重要作用。在HIV感染细胞内,Tat可反式激活病毒基因组转录的起始和延长,从而启动和促进病毒的复制。此外,分泌和释放至细胞外的Tat还具有多样的胞外活性,在艾滋病的免疫抑制、艾滋病脑病和Kaposi肉瘤形成等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被称为“病毒毒素”,也使得Tat成为HIV疫苗研究的重要候选抗原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尽管天然Tat蛋白的序列在HIV-不同亚型毒株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但其属非折迭蛋白,结构松散,使得天然Tat作为HIV疫苗的候选抗原尚存在诱发抗体尤其是免疫保护性抗体滴度低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根据天然HIV-1Tat分子各功能区特点及其亲疏水性分析,对HIV-1Tat蛋白进行结构改造,原核表达多种截短的Tat突变体蛋白及其与HCV核心蛋白(HCVC)高疏水区122-191aa融合的重组抗原;分别用全长Tat及Tat突变体蛋白制备金标体颗粒,免疫C57BL小鼠进行免疫原性分析;尝试用无细胞体外合成系统制备不同Tat突变体与HCVC122-191融合的重组抗原,并经透射电镜鉴定其颗粒性特征,实验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HIV-1Tat生物学功能及制备安全有效的Tat颗粒性免疫原奠定基础。本研究分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HIV-1Tat突变体与HCV核心蛋白融合重组抗原的原核表达HIV-1Tat蛋白可分为6个功能区:N端区(1-21aa)、半胱氨酸富集区(22-37aa)、核心区(38-47aa)、碱性氨基酸富集区(48-57aa)、谷氨酰胺富集区(58-72aa)以及C端区(73-101aa))。在我们前期对Tat抗原结构改造及免疫原性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对全长Tat蛋白亲疏水性分析结果,首先构建并原核表达了缺失Tat高疏水区(31-45aa)的HIV-1HXB2株Tat突变体融合蛋白PET32a-TatA(31-45)。基本方法和结果如下:以质粒pPEP-Tat1-101-HCVC(122-191)为模板,经PCR和Overlap PCR获得tatΔ(31-45)目的基因片段,构建其原核表达质粒pET32a-TatΔ(31-45),再将该重组表达质粒转入E. coli 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结果获得高表达的截短的Tat突变体融合蛋白PET32a-TatΔ(31-45),其相对分子量约为27,600,其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55%,明显高于全长Tat和其他Tat突变体蛋白的原核表达量。此外,本研究还利用本实验室前期正确构建保存的不同HIV-1Tat重组表达质粒(pET32a-Tat1-101, pET32a-Tat22-86, pET32a-Tat-22-101, pPEPTIDE2-Tat1-21, pPEPTIDE2-Tat38-61和pPEPTIDE2-Tat60-101),同上经原核表达,分别获得相对应的全长Tat及其突变体融合蛋白,作为本研究中对照及检测用蛋白;用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上述目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PET32a-Tat1-101和PET32a-TatΔ(31-45)融合蛋白均与小鼠抗Tat N末端单克隆抗体呈特异性反应,而pET32a载体蛋白则无此反应。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自我组装功能的HCV核心蛋白(HCVC)高疏水区122-191aa为载体,制备不同Tat突变体与HCVC122-191融合的重组抗原。方法是经PCR对编码HCVC122-191基因进行大肠杆菌喜爱密码子优化,以Overlap PCR将tatΔ(31-45)与HCVC(122-191) DNA片段拼接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PEPTIDE2中,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PEPTIDE2-TatA(31-45)-HCVC(122-191)0将该重组表达质粒及本室前期构建正确的2种Tat-HCVC重组质粒(pPEP-Tatl-101-HCVC(122-191)和pPEP-Tat22-86-HCVC(122-191))转入E.coli BL21(DE3)中,经常规IPTG诱导表达(37℃诱导3.5h),用12%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未获得目的表达条带。随后用低温长时间IPTG诱导方法,即在30℃条件下,在表达菌株E. coli BL21(DE3)中,分别经IPTG诱导10h表达3种Tat-HCVC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PEP-Tat Δ (31-45)-HCVC(122-191), pPEP-Tatl-101-HCVC(122-191)和pPEP-Tat22-86-HC VC(122-191)),表达产物经12%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结果仍未观察到HIV-1Tat-HCVC122-191重组蛋白表达条带,未获得预期实验结果。第二部分HIV-1Tat及其突变体蛋白的金标体颗粒制备与免疫原性分析为解决第一部分中HIV-1Tat-HCVC122-191融合重组抗原经原核系统表达未得到预期阳性结果的问题,本研究同时进行了Tat及其突变体金标体颗粒的制备(第二部分)以及用无细胞体外合成系统表达Tat-HCVC122-191融合颗粒性抗原(第叁部分)。第二部分研究首先用柠檬酸叁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溶液,经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镜检测鉴定,获得分散度和均一度均较好的两种金颗粒(平均颗粒大小分别约75.5nm和32.5nm)。将Tat及3种Tat突变体融合蛋白(PET32a-Tat Δ(31-45)、 PET32a-Tat22-101和PET32a-Tat22-86)分别标记75.5nm胶体金颗粒,用NaCl聚沉实验检测在不同pH条件下Tat及其突变体蛋白金标体复合物的稳定性;分别用上述Tat蛋白及其金标体复合物免疫C57/BL小鼠,制备小鼠抗血清,经ELISA方法检测小鼠免疫抗血清抗体滴度以及与Tat不同肽段的反应性。实验结果表明,全长Tat1-101和TatΔ(31-45)蛋白金标体溶液分别在pH5.5~9.5、pH5.5-11.0范围内较好地保持其稳定性,Tat22-101和Tat22-86蛋白金标体溶液分别在pH4.0-9.5、pH4.5-9.5较好地保持其稳定性。ELISA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实验组均能诱导产生抗全长Tat免疫抗血清,其中Tat1-101金标体组抗Tat小鼠抗血清滴度最高(1,024,000),显着高于Tat1-101蛋白组和其他免疫组;当TatΔ(31-45)标记胶体金后其诱导产生的抗Tat抗体滴度明显提高,表明胶体金标记对全长Tat和Tat△(31-45)突变体蛋白免疫原性的增强作用明显。表位分析结果显示,全长Tat1-101蛋白标记胶体金后的免疫反应增强作用,主要是诱导产生抗Tat N端表位的抗体;抗Tat22-86蛋白和抗Tat22-86金标体两者小鼠抗血清与Tat38-61和Tat60-101的反应性达到抗全长Tat小鼠抗血清水平;抗Tat22-101金标体小鼠抗血清与Tat C末端60-101aa的反应性明显增强,明显高于抗全长Tat抗血清与Tat60-101的反应性;抗TatA(31-45)金标体小鼠抗血清与Tat1-21、Tat38-61和Tat60-101叁个肽段的结合作用均显着增强,也达到抗全长Tat或抗全长Tat金标体抗血清水平。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3种Tat突变体融合蛋白(Tat22-101、Tat22-86和TatA(31-45))金标体颗粒均较好地保留了免疫原性,且可诱导产生针对Tat不同功能区表位的抗体,为联合应用Tat表位抗原制备新型HIV Tat疫苗奠定试验基础。第叁部分HIV-1Tat突变体与HCVC122-191融合颗粒性抗原的无细胞体外表达与鉴定该部分尝试用无细胞体外合成系统表达Tat及其突变体与HCVC122-191融合的颗粒性抗原。方法是用Overlap PCR将tat1-101、tat1-86、tat22-101、tat22-86和tat Δ(31-45)分别与HCVC122-191DNA片段进行拼接,经NcoI(?)口BamHI双酶切及序列测定正确后,分别克隆至大肠杆菌无细胞表达质粒pIVEX2.4d中,构建5种重组无细胞表达质粒(pIVEX2.4d-Tatl-101-HCVC122-191、 pIVEX2.4d-Tatl-86HCVC122-191、pIVEX2.4d-Tat22-101-HCVC122-191、 pIVEX2.4d-Tat22-86-HCVC122-191和pIVEX2.4d-TatΔ(31-45)-HCVC(122-191),用基于大肠杆菌细胞裂解液的无细胞蛋白合成系统进行融合蛋白的表达,经12%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用透射电镜检测表达的HIV-1Tat-HCVC122-191重组蛋白的颗粒性特征。实验结果表明,2种Tat-HCVC重组蛋白(Tat22-100-HCVC122-191和Tat22-86-HCVC122-191)表达产物出现表达条带,分子量大小分别约16.10kDa和14.35kDa,与理论值相符。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Tat22-101-HCVC122-191和Tat22-86-HCVC122-191融合蛋白均与小鼠抗Tat单克隆抗体(Anti-HIV-1Tat antibody(71-81))呈阳性特异性结合反应。负染法透射电镜检测结果表明,2种Tat-HCVC重组蛋白(Tat22-101-HCVC122-191和Tat22-86-HCVC122-191)均具有明显颗粒性特征,直径大小分别约175±30nm和188±39nm,而对照组蛋白(Tat22-86和Tat22-101)未见颗粒样结构,表明高疏水性HCVC122-191保持了良好的自组装功能,Tat突变体蛋白与之融合后可形成新型Tat颗粒性抗原。总结:1.成功构建缺失HIV-1Tat高疏水区31-45aa的Tat突变体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高表达的Tat突变体重组蛋白PET32a-TatΔ(31-45),提示Tat高疏水区31-45aa对HIV-1Tat及Tat突变体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经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证实构建正确的3种Tat与HCV核心蛋白(HCVC)高疏水区(122-191aa) DNA序列重组的原核表达质粒(pPEPTIDE2-TatΔ(31-45)-HCVC(122-191)、pPEP-Tat1-101-HCVC(122-191)和pPEP-Tat22-86-HCVC(122-191))转入E. coli BL21(DE3)菌株中,用常规IPTG诱导表达(37℃诱导3.5h)和低温长时间IPTG诱导表达(30℃诱导10h)均未观察到目的表达条带,未获得预期实验结果。3.胶体金标记对全长Tat和TatΔ(31-45)突变体蛋白免疫原性有明显增强作用;制备的3种Tat突变体融合蛋白(PET32a-TatΔ(31-45)、PET32a-Tat22-101和PET32a-Tat22-86)金标体颗粒均保留了较好的免疫原性,其中抗TatΔ(31-45)金标体小鼠抗血清与叁个Tat肽段(Tat1-21、Tat38-61和Tat60-101)的结合作用均显着增强,达到抗全长Tat蛋白或抗全长Tat金标体小鼠抗血清水平;抗Tat22-86金标体小鼠抗血清与Tat38-61和Tat60-101的反应性也达到抗全长Tat小鼠抗血清水平;而抗Tat22-101金标体小鼠抗血清与Tat C末端60-10laa的反应性则明显高于抗全长Tat抗血清与Tat60-101的反应性,表明本研究制备的Tat突变体蛋白金标体颗粒可诱导产生较强的针对Tat不同功能区表位的抗体,有可能具有阻断天然Tat蛋白的反式转录激活等生物学活性的作用。4.构建5种HIV-1Tat-HCVC122-191重组无细胞表达质粒(pIVEX2.4d-Tat(1-101)-HCVC(122-191), pIVEX2.4d-Tat(1-86)-HCVC(122-191), pIVEX2.4d-Tat(22-101)-HCVC(122-191), pIVEX2.4d-Tat(22-86)-HCVC(122-191)和pIVEX2.4d-TatΔ(31-45)-HCVC(122-191),经无细胞合成系统表达,成功获得两种以HCVC122-191为疏水核心的纳米级新型Tat突变体颗粒性抗原(Tat(22-86)-HCVC(122-191)和Tat(22-101)-HCVC(122-191)),实验结果不仅为深入研究HIV-1Tat生物学功能以及研发安全有效的基于Tat的HIV-1疫苗奠定基础,同时显示HCVC122-191有望作为一种有效载体也有可能为其他病原体颗粒性疫苗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3-05-01)

刘月萍[2](2012)在《可溶性和颗粒性抗原在中枢淋巴系统运输的动力学和铝佐剂对它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铝佐剂可以有效地增强免疫应答。尽管铝佐剂是大多数人或动物疫苗的一种成分,但它的作用机理至今仍然不清楚。我们运用绵羊淋巴套管插入模型对可溶性抗原和颗粒性抗原的运输情况从注射位点进行直接实时测量。铝佐剂不能改变注射位点抗原(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2年04期)

陈小挺,樊娟娟,张玲娇,吕江锋,许丹丹[3](2010)在《实验教学中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制备抗血清的方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制备抗血清的效价,寻求获取符合实验教学需要的高效价抗血清的较佳方法。方法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作为可溶性抗原,伤寒"H"菌液作为颗粒性抗原,采用1周间隔的免疫程序,以BSA和伤寒杆菌"H"菌液免疫家兔,用对流免疫电泳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肥达试验检测并比较其血清抗体效价。结果浓度为7×109个/ml伤寒杆菌"H"菌液免疫家兔后获取的伤寒"H"抗血清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y mean titer,GMT)为1∶9051.07,浓度为5mg/ml BSA免疫家兔后测得抗血清GMT分别为1∶3.668和1∶6.17。结论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1周间隔免疫程序制备的抗血清可获取符合实验教学的抗血清效价。(本文来源于《健康研究》期刊2010年01期)

王树森,房崇云,曾梦华,谢林,李荣[4](2006)在《可溶性组织相容性抗原-G1抑制人自然杀伤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介导异种排斥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可溶性组织相容性抗原-G1(sHLA-G1)抑制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从而降低人NK细胞对猪血管内皮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利用核转染技术将质粒pcDNA3-sHLA-G1转入LCL721.221细胞株,并提取sHLA-G1。以RT-PCR、斑点酶联免疫吸附(Dot-ELISA)技术分别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sHLA-G1的表达;以人类NK细胞系(NK92)为效应细胞,猪内皮细胞系PED为靶细胞,用β-己糖氨酶释放实验检测sHLA-G1抑制NK92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单四唑(MTT)法检测sHLA-G1抑制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与未加入sHLA-G1的对照组相比,NK92释放的β-己糖氨酶显着减少(P<0.05),且对sHLA-G1组PED的杀伤效率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sHLA-G1可通过抑制NK92释放穿孔素、颗粒酶以减轻NK92对PED的杀伤作用。(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06年07期)

刘高峰,董文其,陈丽珊,李凤梅,任大明[5](2004)在《乙型肝炎病毒颗粒性抗原转基因番茄植株的构建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性抗原转基因番茄植株。方法将乙型肝炎病毒preS/S基因插入到HBc的第73~94aa处(棘突尖部),再把整个复合基因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BIN438(含35s起动子)中,通过液氮冻融法转化根瘤农杆菌eha105,采用叶盘法转化番茄。结果得到一批转基因番茄植株,经PCR、PCR-Southernblot和Souhternblot证实HBc-HBs基因已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经Westernblot证实HBc-HBs能在番茄中有效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乙肝颗粒性抗原基因的转基因番茄植株,为下一步进行该番茄疫苗株的效果评价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04年03期)

刘高峰[6](2004)在《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性抗原转基因番茄植株的构建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世界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及社会问题,全世界约有4亿HBV患者及病毒携带者,我国现HBV携带者约为1.2亿人。以IFN-α为主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费用高、疗程长、停药后易复发及长期治疗易产生耐药性。目前最有效、最经济预防和控制HBV的措施是疫苗接种,但现在的HBV基因工程疫苗存在一定低应答率问题。当务之急是研制一种有效、安全、经济、使用方便的新型疫苗。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植物表达系统具有高效、价廉及使用方便等特点。已取得的成果和进展表明,植物表达系统生产的抗原可保持自然免疫原性,口服后能够诱发体液和粘膜免疫反应。 由于pre-S1及pre-S2在HBV与肝细胞受体的粘附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自然感染状态下抗pre-S2抗体的产生要早于抗S抗体。pre-S1及pre-S2中存在的T细胞激活表位将有助于提高机体对S抗原的抗体反应水平。因此包含pre-S1及pre-S2的HBV疫苗有助于克服机体对HBV的无应答状态。以HBc作为载体来表达高效疫苗已经受到普遍认可,其作为颗粒样载体具有显着的优越性,可诱导较强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 本研究通过以HBc为载体的HBV preS/S番茄疫苗的研究,探讨HBV转基因番茄作为口服疫苗的可行性,为HBV的预防探讨一条新的途径。先把preS/S基因插入到HBc的第73-94aa处(棘突尖部),构建了颗粒性表达载体HBc-Hbs;随后将目的基因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BIN438上,液氮冻融法转化农杆菌eha105;用含pBIN438-HBc-Hbs的根癌农杆菌侵染番茄2/3子叶和下胚轴;在MS_2培养基上培养大约35d,在愈伤组织处可见分化苗;待苗长到3cm时,移到MS_3培养基上,根系发达后,将完整的植株移栽到土壤中室温生长,共获得67株抗性植株。 CTAB法提取植物总DNA,PCR方法鉴定外源HBc-Hbs基因(1177bp),34株为阳性。考虑到PCR方法的假阳性,进行了PCR-southern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性抗原转基因番茄植株的构建及鉴定blot检测;为进一步证明HBc一Hbs基因的整合情况,将植物总DNA BamHI酶切过夜;同时设立经相同酶切的重组质粒pB水438一HBc一Hbs为阳性对照,以非转化植株为阴性对照;根据颗粒性表达载体HBc一Hbs两端序列设计引物Pl和PZ,以质粒pBIN438一HBc一Hbs为模板,用地高辛标记探针进行Southem blot杂交分析;通过RT一PCR及Westen blot印迹杂交检测目的基因在番茄中的转录和翻译情况。PCR、PCR一Southem blot、Southem blot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己整合到番茄的基因组中;RT一PCR、Westem blot的结果证明目的基因已在番茄中转录为mRNA,并成功翻译成蛋白质,相关的实验还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第一军医大学》期刊2004-05-01)

范行良[7](2002)在《用稳定转化细胞制备的重组JEV颗粒抗原是有效的非感染性抗原和亚单位免疫原》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乙型脑炎病毒 ( JEV) Pr M和 E基因序列插入真核表达载体 p CDNA- 3构建成质粒 p CDJE2 - 7,转化到 COS- 1细胞中 ,经抗生素筛选后得到表达亚病毒颗粒的 JE- 4B细胞。培养 4~ 5天后 ,离心收集胞外颗粒。用1(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期刊2002年03期)

张中庸,李靓如,张京,马春艳,吴莲英[8](2001)在《猪囊尾蚴四性细胞系细胞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使用对象动物 猪 4 6头 ,以猪囊尾蚴 四性细胞系 的颗粒性抗原 细胞 作为免疫原 ,用不同的细胞剂量 ,免疫使用对象动物 猪 37头 ,9头作对照 ,只进行 1次免疫 ,待到第35、38、82 d,最长 1 2 7d时 ,进行攻虫 ,每组攻虫量分别为 2 50 0、60 0 0、2 50 0 0枚虫卵 .约 3个月后屠宰检查虫体 ,发现 30 0万细胞免疫组有 50 %的实验动物 猪 未感染虫体 ,2 5%感染 1个虫体 ,2 5%感染 7个虫体 ;2 5万细胞免疫组有 4 0 %未感染虫体 ,2 0 %感染 1个虫体 ,2 0 %感染 2个虫体 ,2 0 %感染 1 4个虫体 . 2组免疫动物 猪 的免疫结果是 ,4 0 %~ 50 %无感染 ,2 0 %~ 2 5%只感染 1个囊尾蚴 ,2 0 %感染 2个囊尾蚴 ,2 0 %~ 2 5%感染 7~ 1 4个囊尾蚴 .对照组染虫量最多的一个动物有 52个囊尾蚴 ,平均 38.3个 ,而实验组的动物平均染虫 0 .5个 ,是对照组染虫量的1 .3% ,平均减虫率为 98.7% .用猪囊尾蚴 四性细胞系 细胞 ,分别以 1 0万、2 5万、50万、1 0 0万、30 0万、50 0万、1 0 0 0万为 1个免疫剂量 ,作一次免疫后 ,攻虫实验的结果表明 ,该细胞系细胞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一次免疫的免疫剂量以 30 0万细胞加改进的完全弗氏佐剂为最佳 ,疫苗安全 ,保护率高(本文来源于《天津农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刘彦仿,杨守京,晏培松[9](1994)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颗粒性抗原(包涵体)在人、大鼠及小鼠的形态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摸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人体及各种动物组织中的形态分布及所致病变.方法:作者以多克隆抗体及抗G2,NP及血凝素等单克隆抗体,用多重PAP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证明人、大鼠及小鼠体内均存在可溶性及颗粒性两种抗原.在人体尸检病例、骨髓穿刺标本、大鼠及小鼠用多克隆抗体及某些单克隆抗体,均可显示包涵体样颗粒性抗原阳性物质,它在电镜下多位于核旁或高尔基体旁呈扩大的泡状或实体状.结论:颗粒抗原阳性细胞可呈增生及变性坏死两种类型的变化,应属病毒或相应因素引起的原发性病变.包涵体本身就是一种病变.(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期刊1994年02期)

徐文忠,杜念兴,李光地[10](1991)在《一种基因工程多价疫苗的抗原载体——人乙型肝炎病毒多聚体颗粒性抗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给疫苗研制尤其是一些难以在细胞上培养的病毒或培养中很危险的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将病原的特定保护性抗原基因单独表达或者与一些单体蛋白载体基因融合表达的所谓基因工程亚单位苗,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由于其抗原单价和分子可溶性,使其免疫原性较弱,达不到保护性免疫的效果。这是至今难以得到理想的基因工程苗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国外科学家正在探索新的蛋白载体以克服这个缺点。他们将病原中编码保护性抗原决定簇的基因片段插入到乙型肝炎病毒(H(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1991年04期)

颗粒性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铝佐剂可以有效地增强免疫应答。尽管铝佐剂是大多数人或动物疫苗的一种成分,但它的作用机理至今仍然不清楚。我们运用绵羊淋巴套管插入模型对可溶性抗原和颗粒性抗原的运输情况从注射位点进行直接实时测量。铝佐剂不能改变注射位点抗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性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杨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Tat蛋白的结构改造及其颗粒性抗原的制备[D].第二军医大学.2013

[2].刘月萍.可溶性和颗粒性抗原在中枢淋巴系统运输的动力学和铝佐剂对它的调节[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2

[3].陈小挺,樊娟娟,张玲娇,吕江锋,许丹丹.实验教学中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制备抗血清的方法及其应用[J].健康研究.2010

[4].王树森,房崇云,曾梦华,谢林,李荣.可溶性组织相容性抗原-G1抑制人自然杀伤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介导异种排斥反应[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

[5].刘高峰,董文其,陈丽珊,李凤梅,任大明.乙型肝炎病毒颗粒性抗原转基因番茄植株的构建及鉴定[J].热带医学杂志.2004

[6].刘高峰.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性抗原转基因番茄植株的构建及鉴定[D].第一军医大学.2004

[7].范行良.用稳定转化细胞制备的重组JEV颗粒抗原是有效的非感染性抗原和亚单位免疫原[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2

[8].张中庸,李靓如,张京,马春艳,吴莲英.猪囊尾蚴四性细胞系细胞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1

[9].刘彦仿,杨守京,晏培松.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颗粒性抗原(包涵体)在人、大鼠及小鼠的形态分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4

[10].徐文忠,杜念兴,李光地.一种基因工程多价疫苗的抗原载体——人乙型肝炎病毒多聚体颗粒性抗原[J].病毒学报.1991

论文知识图

1-2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和降解颗粒凝集反应-间接凝集试验示意图一9成熟的番茄果实一成熟的番茄果实过继免疫后小鼠产生的抗白蛋白抗体效...抗体的受体类型及其结构示意图

标签:;  ;  ;  ;  ;  ;  ;  

颗粒性抗原论文_杨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