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第八中学,321000)
摘要:面向高中生进行的美术基础教育,对于发掘优秀的美术人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文件的提出,要求高中美术基础教育必须有新的突破,以更好的适应新高考背景和相关政策要求。
关键词:高考背景;美术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传统的高中教育中,受到高考制度的影响,美术课程的开设较为迟缓之后,学科占比的比例较低,学生对于美术课也没有太高的热情。但随着一系列新政策、新文件的出台,高中美术教学也被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美术老师必须采取更有效的途径来进行美术基础教育,才能做到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提升高中生的艺术素养水平。
1高中美术教学课程的设计创新
美术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涉及到的知识、领域也相当的丰富。比如色彩学、比如素描、比如雕刻、比如刻板绘画、比如中国传统书法或者色彩心理学等等。正因为美术的细分门类庞杂、涉及方面广泛,这才导致了高中美术教学的课程设计并没有特别统一的标准,且各类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同样有较大的差异。对此,高中美术教育工作者以及学校教材采购管理部门需要在美术课程的内容设计上进行创新考量。首先我们要保证课程的设计在目的和功能上符合新的高考背景要求,要符合打造优秀美术人才的需要。其次我们要做好教材内容的把关。既然是美术基础教育,那显然不能涉及到太深入的内容,但同时我们也要考察教材中一些理论、方法、内容、知识是否符合业界学界的普遍认知共识,对于一些粗制滥造的教材要加以剔除。
美术基础教育,要做到基础信息全面、内容完整,而且要充分涵盖美术的文化审美、美术的艺术评鉴、美术的人文情怀等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内容;而不能单纯停留在某些技巧技法的教学方面。要注意考察教材中的内容是否具有启发艺术思维、培养学科认知、挖掘艺术潜能的作用。在课程的课时设计、内容的序列编排等方面,也要进行充分的把关。这样精心设计编排的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才能更好的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对提升高中生的艺术素养、学科水平起到积极地作用。
2高中美术教学方式的多元创新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老师需要着重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因为作为高中生首先会面临非常繁重的课业负担,他们的精神压力比较大。如果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乏味枯燥,学生的注意力就无法集中,情绪无法保持活跃,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而且现阶段的高中生以00后为主,他们和美术老师之间存在的年龄代沟也相对更大一些。如果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创新,那就很难获得高中生的认同和共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显然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开展高中美术基础教育方法的创新,就是要求老师能够根据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征以及新高考背景下的相关要求进行因材施教。要活用各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全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互动。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目前比较被认可的包括信息技术的融入、核心素养的渗透、合作教学法的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情景教学法的应用、班级共同体的建设等多中方式方法。具体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比如在涉及到美学评鉴欣赏方面,依托课本教材上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高清美术作品的投放展示,并对美术作品的细节进行放大展示,这样更可以锻炼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也更有利于调动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高中美术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系统创新
创新是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创新只是一个路径,一种工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升教育成果。那么我们的创新举措是否真的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这就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来进行跟踪反馈,加以借鉴、调整、优化。故此,高中美术教育工作者要突破以往“分数是唯一标准”的思路局限,将分数评估、氛围评估、学生状态评估、教学方法合理性评估、学生审美水平评估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真实客观的反应高中美术基础教育的创新成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对于课程评价系统的构建,则需要我们在合理设定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老师、班级学习委员、课代表以及各位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共建课程评价标准,共同参与课程创新过程。如此才能实现课程创新成果的良好转化。
结语: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内核所在。没有创新意识、创新举措的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效必然大打折扣。在高中美术基础教育中,教师要多多参考新高考背景下的相关要求,大胆创新教学方法,紧密结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课堂教学实践,真正为提升高中生的学科素养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涛.基于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的路径[J].北方文学,2017(12):218-218.
[2]吴凡.关于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分析[J].青年时代,2015(8):131-131.
[3]孙铭铸.学生发展指导框架下的高中生涯指导教育:内涵、理念和路径[J].新课程评论,2017(1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