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油气运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气,沾化,盆地,海相,油田,基岩,地区。
油气运聚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明,邱楠生,刘念,蔡川,田建章[1](2019)在《利用定量荧光技术表征厚层源岩层系的油气运聚机制——以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厚层源岩层系由于存在非均质性及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影响,其油气运聚机制不明确,这直接影响着盆地油气资源量的评价和成藏模式的建立。定量荧光分析包括颗粒定量荧光(QGF)、萃取液定量荧光(QGF-E)和全息扫描荧光(TSF)等一系列技术,可精确反映地层在地质历史时期和现今的含油气饱和度、油气成熟度以及运移路径等重要信息,且具有快速简便、经济高效的特点。通过利用定量荧光技术和盆地模拟技术,对廊固凹陷沙河街组四段厚层源岩层系内的油气运移特征和充注历史开展了分析,重建了油气从源岩层系到储层的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廊固凹陷沙河街组四段厚层源岩层系内夹层砂体的QGF指数普遍大于4.0、QGF-E强度部分大于40、QGF与QGF-E的最大荧光强度波长(λmax)具有较大差异,指示砂体中曾存在过古油层并在后期发生贫化、转移,砂体在油气运移中具有"中转站"的作用。定量荧光的差异响应表明,砂体在不同深度段的中转能力具有差异;当砂体的颗粒越粗、砂地比越接近0.25、厚度越大时,砂体的运聚效率越高,中转能力越大。烃源岩的生烃热演化史、砂层的定量荧光光谱特征以及断层的活动历史表明,中转砂体内存在2期幕式油气中转运聚过程。其中,第1期发生在沙河街组叁段沉积末期—东营组沉积早期(35~30 Ma),砂体内以中质油气—轻质油气充注为主,油气在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末期—东营组沉积早期随着断层开启而向上高效运移,在东营组沉积末期生烃停止后,砂体内的油气饱和度降低;第2期发生在明化镇组沉积期至今(5~0Ma),砂体内以大量凝析油气充注为主,由于断层趋于封闭,砂体内的油气以稳态渗流方式向上运移,并在保存条件变好的情况下得以在潜山储层中成藏。(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韩强,黄太柱,耿锋,费剑炜,杨喜彦[2](2019)在《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法对雅克拉海相油气的成藏期次进行厘定,并通过分析该区油气关键成藏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来确定油气聚集和调整的有利勘探区。雅克拉地区主要存在喜马拉雅早期(45.5~16.5 Ma)和喜马拉雅中—晚期(22~4 Ma)2期海相油气成藏过程,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雅克拉地区在喜马拉雅晚期的"构造翘倾"作用控制了海相油气的晚期充注和成藏有利区。喜马拉雅早期,雅克拉地区前中生界构造呈北东高、西南低的构造格局,油气充注范围广,雅克拉—雅东构造圈闭群均处于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范围内。喜马拉雅晚期受库车坳陷快速沉降,雅克拉地区中新生界构造发生了"翘倾"作用,前中生界构造由原来的北东高和西南低格局转变为北东低和西南高的构造格局,轮台断裂构造带及其以南圈闭是晚期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区。同时构造"翘倾"使喜马拉雅早期充注的海相油气藏遭受破坏或向南调整聚集。(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翟志伟,杨红梅,张狄杰[3](2019)在《柴北缘东坪地区深层含油气系统油气运聚成藏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边缘大型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近期勘探实践表明,柴北缘东坪地区深层发育基岩风化壳和路乐河组底砾岩两大含油气系统。通过综合分析两大含油气系统中烃源供给子系统、储盖组合子系统、油气运聚子系统的地质特征,同时利用东坪地区虚拟井地层埋藏史、生烃史模拟结果,分析了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建立了路乐河组和基岩风化壳两套含油气系统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相邻的坪东凹陷和昆特依凹陷侏罗系地层是两套含油气系统的主要供烃中心,连片的厚层砂体、区域性不整合面是油气横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围绕侏罗系大型生烃凹陷,立足阿尔金山前古构造(古斜坡),寻找大型煤型气田是东坪地区实现突破的勘探新思路。喜山期活跃的深大断裂为油气的纵向输导提供了通道,在古隆起和古斜坡背景下形成了以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为主要类型的天然气聚集区,沿油气运移通道分布的复合圈闭是东坪地区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外能源》期刊2019年07期)
彭存仓[4](2019)在《盆缘非生烃洼陷它源油气运聚方式及勘探意义——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叁合村洼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盆缘非生烃洼陷的油气勘探受制于较差的油气输导条件,使之往往成为勘探"禁区"。为探索盆缘非生烃洼陷多样化的油气运聚方式,拓展油气勘探空间,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叁合村洼陷为例,在系统梳理前人认识基础上,基于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测试资料,开展了油气运聚方式分析。结果显示:叁合村洼陷存在东营组沉积期和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两次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对应于早期成藏与中、晚期成藏。早成藏期渤南洼陷与叁合村洼陷连为一体,来自渤南洼陷的油气经侧向运聚进入叁合村洼陷沙河街组聚集成藏。中、晚成藏期,渤南洼陷生成油气经"网毯"和"不整合体"复合运聚进入叁合村洼陷东营组及其以上地层中聚集成藏。盆缘非生烃洼陷油气运聚方式再认识的理论意义在于拓展了油气勘探空间,在现实上发现了叁合村油田。(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刘喜欢,江凡,杨芝文,成为[5](2019)在《迈陈凹陷陆区油气运聚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气输导及汇聚条件是迈陈凹陷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以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东部陆区为重点,从骨架砂体、油源断裂、不整合面等入手开展输导条件研究,指出区内发育叁种油源断裂,建立了斜坡带、断裂带五种输导模式,同时认为涠洲组叁段下部油气输导较中上部更为有利;在此基础上,通过刻画断层与盖层匹配关系、主断层断面形态及古今构造迭置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指出平面上斜坡带发育2~3个北西-南东向构造脊,断裂带发育1~2个构造脊,构造脊所处位置与断层凸断面迭合,是有利的油气指向区;纵向上,具有"下凸"构造背景及发育油源断层的地区最有利于油气向涠洲组汇聚,但对于涠洲组底部,"下凹上凸"型迭置关系同样可以汇聚成藏。结合输导和汇聚条件的综合研究,指出了不同构造带有利的勘探层系和类型,为迈陈凹陷下步油气勘探提供有力指导。(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9年02期)
杜晓宇,丁文龙,焦保程,周志成,薛明旺[6](2019)在《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流体势特征及油气运聚单元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套盆地早期勘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前人也未从流体势的角度分析油气的运聚特征,为了进一步明确河套盆地的运聚规律,采用Hubbert流体势模型,恢复了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在新近纪这一关键成藏期的流体势。结果表明:在新近纪,河套盆地高势区分布范围较大,主体位于临河坳陷的西北方向,坳陷中心为供流区,斜坡带为泄流区,总体表现为由西北坳陷中心向东南斜坡带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结合河套盆地新近纪流体势分布特征,进一步将临河坳陷划分为两大油气运聚区共6个油气运聚单元,其中,Ⅰ、Ⅲ、Ⅳ、Ⅴ号运聚单元是较好的油气运聚单元。研究结果对研究区的下步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9年04期)
刘诗局,高岗,徐新德,周肖肖,刘凤妍[7](2019)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涠洲11-4—涠洲11-4N油田油气运聚的源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对原油类型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北部湾盆地涠洲11-4油田与涠洲11-4N油田的原油类型分布特征及其油气运聚差异性。研究区原油分为A和B两类,前者成熟度高,主要来自流二段底部油页岩,后者成熟度低,主要来自流二段上部与流一段泥岩。A类原油在凹陷边缘构造高部位的涠洲11-4油田新近系角尾组与凹陷内构造低部位涠洲11-4N油田下部的流叁段均有分布,而B类原油主要分布在涠洲11-4N油田上部的涠洲组和流一段。原油空间类型与烃源岩分布关系表明,A类原油主要在流二段下部的流叁段成藏或沿流叁段砂体侧向向构造高部位运移成藏;B类原油主要在凹陷内通过断裂近距离垂向运移成藏。这指示了成熟度较低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主要在凹陷内近距离运聚成藏,而A类原油主要在流二段底部油页岩附近与凹陷边缘的构造高部位运聚成藏。(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范婕,林会喜,张奎华,蒋有录,赵乐强[8](2019)在《“顺源型”断层与“背源型”断层对油气运聚的差异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断裂活动性和封闭性随时间的演化规律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蒋有录等,2015)。目前,"断裂控藏"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断裂活动性和封闭性上,对断裂走向与油气运聚关系的研究较为薄弱。然而,从"源—汇—聚"的角度来看(贾光华等,2015),断裂走向与烃源岩附近构造走向的关系亦可成为油气差异运聚的主(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4-13)
张蔚,刘成林,张道勇,朱杰,吴晓智[9](2019)在《油气运聚系数统计模型建立及其在低勘探程度盆地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气运聚系数是指某一地质单元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与生烃量之比,是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随着近10年来勘探开发程度的逐步提高,积累了更多的刻度区和地质参数,奠定了进一步研究油气运聚系数的基础。对全国14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的86个油气刻度区进行解剖,以研究不同类型盆地油气运聚系数与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运聚系数均与主要生烃时间、储层百分含量、圈闭面积系数、区域不整合次数4项主控地质参数具有较为显着的相关关系。区域不整合次数对各类型盆地的油气运聚效率的影响始终最大;东部裂谷型盆地圈闭面积系数和储层百分含量的影响程度则较为接近,排在其后;中部克拉通型盆地与西部前陆型盆地分别以圈闭面积系数、主要生烃时间的影响程度次之。据此系统地建立了不同类型盆地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聚系数统计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统计模型的预测效果较为理想,可用于快速定量预测不同类型低勘探程度盆地的油气运聚系数,具有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9年01期)
赵婷婷,牛成民,刘丰,陈保柱,姚佳[10](2018)在《辽西南洼油气运聚模拟及有利区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近年渤海油田的勘探失利探井,因油气运移充注风险失利高达61.5%。鉴于海上油气勘探成本高、钻井密度小,在海上矿区内开展油气运聚模拟分析可以大大提高勘探成功率。辽西南洼是渤海湾盆地内勘探程度较低的区域,通过模拟辽西南洼烃源岩埋藏史、热史和成熟生烃史,构建叁维地质模型,分析辽西南洼原油整体上的运移和分布特征,预测可能的有利油带聚集区。模拟结果表明北次洼西部缓坡断裂带是重要的油气运聚区域,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勘探程度较低的盆地或凹陷有效提高勘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钻采工艺》期刊2018年S1期)
油气运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法对雅克拉海相油气的成藏期次进行厘定,并通过分析该区油气关键成藏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来确定油气聚集和调整的有利勘探区。雅克拉地区主要存在喜马拉雅早期(45.5~16.5 Ma)和喜马拉雅中—晚期(22~4 Ma)2期海相油气成藏过程,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雅克拉地区在喜马拉雅晚期的"构造翘倾"作用控制了海相油气的晚期充注和成藏有利区。喜马拉雅早期,雅克拉地区前中生界构造呈北东高、西南低的构造格局,油气充注范围广,雅克拉—雅东构造圈闭群均处于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范围内。喜马拉雅晚期受库车坳陷快速沉降,雅克拉地区中新生界构造发生了"翘倾"作用,前中生界构造由原来的北东高和西南低格局转变为北东低和西南高的构造格局,轮台断裂构造带及其以南圈闭是晚期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区。同时构造"翘倾"使喜马拉雅早期充注的海相油气藏遭受破坏或向南调整聚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气运聚论文参考文献
[1].李振明,邱楠生,刘念,蔡川,田建章.利用定量荧光技术表征厚层源岩层系的油气运聚机制——以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为例[J].石油学报.2019
[2].韩强,黄太柱,耿锋,费剑炜,杨喜彦.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过程[J].石油实验地质.2019
[3].翟志伟,杨红梅,张狄杰.柴北缘东坪地区深层含油气系统油气运聚成藏规律[J].中外能源.2019
[4].彭存仓.盆缘非生烃洼陷它源油气运聚方式及勘探意义——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叁合村洼陷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5].刘喜欢,江凡,杨芝文,成为.迈陈凹陷陆区油气运聚条件研究[J].复杂油气藏.2019
[6].杜晓宇,丁文龙,焦保程,周志成,薛明旺.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流体势特征及油气运聚单元划分[J].特种油气藏.2019
[7].刘诗局,高岗,徐新德,周肖肖,刘凤妍.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涠洲11-4—涠洲11-4N油田油气运聚的源控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8].范婕,林会喜,张奎华,蒋有录,赵乐强.“顺源型”断层与“背源型”断层对油气运聚的差异控制作用[C].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2019
[9].张蔚,刘成林,张道勇,朱杰,吴晓智.油气运聚系数统计模型建立及其在低勘探程度盆地的应用[J].中国石油勘探.2019
[10].赵婷婷,牛成民,刘丰,陈保柱,姚佳.辽西南洼油气运聚模拟及有利区带预测[J].石油钻采工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