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转型进展李静

中国银行业的转型进展李静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在职研究生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技术不断革新,中国银行业的外部环境也面临变化,在经济周期的回落阶段,往往面临资产质量下滑。在2008年以四万亿为代表的一揽子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带动中国经济阶段性回升后,在2010年达到阶段性高点,开始在周期性的回落压力和经济转型压力等双重叠加下,经历了多年的回落。中国商业银行主动适应新环境,不断金融创新,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对中国经济体系运行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是中国经济增长在平稳回落中显示较强韧性,经济结构逐步优化。2017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周期性回升和中国经济转型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强韧性。随着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推进,这些有利的经济变化反映在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指标上,就是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在经历了经济回落初期从高位回落之后,进入2017年开始呈现触底回升态势。

二是银行资产质量压力缓释,跨周期管理能力得到检验。中国银行业经历了金融改革之后,中国的银行主动进行行业结构调整、强化风险管理和多元资产处置的过程之后,整体银行业不良资产形成的高峰已经过去,跨周期经营的能力得到检验与提高。这一轮不良资产比率明显上升,发端于以浙江温州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当时长三角地区不良资产占到当年全国银行业新增的不良资产很大比例,经过几年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长三角地区的银行经营状况已经开始明显好转,不良资产比率呈现稳定回落态势。

三是中国银行业的有效监管,引导银行业逐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有效管控了行业风险。伴随着中国银行业重组与改革的进程,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体系在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努力与国际接轨,监管透明度不断提高,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为引导银行业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提供了保障。2011年4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的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较早地将巴塞尔协议二与巴塞尔协议三等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共识进行了本土化。中国银监会在流动性、拨备覆盖率、风险集中度、不良资产率等传统审慎监管工具的基础上,陆续引入并更新了资本、拨备、流动性、杠杆率等银行监管工具。2017年中国银行业监管更加关注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监管协调性和跨市场监管能力得以提升,对于银行业的平稳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经济下行周期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积极转型,业务结构更为多元,增长模式更为稳健。在新常态的经济增长环境下,中国银行业为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覆盖新的客户和市场,探索新的业务增长模式,传统的信贷资产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开始下降,不再一味追求信贷规模扩大支持下的增长也越来越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共识,不断向轻型化银行发展。一些银行的资本消耗较低的零售业务占重比不断提升,非息收入占比不断增长。2017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加权平均达到33.33%,已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同时,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等成为带动银行转型的活跃领域,大资管和大投行业务是上市银行推进战略转型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也是银行业面对直接融资快速发展所必须要做出的一个转型调整。银行通过提高自身的产品设计能力,加强对上下游金融机构的服务整合能力,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也主动向金融科技领域不断迈进,通过建立自己的应用市场和业务数据的不断积累,提升客户体验,积极探索将外部金融科技带来的挑战融合为提升竞争力的动力来源。

2017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存款规模下降与货币基金规模增长基本处于同一数量级,如果银行不积极跟进,这种冲击会越来越明显。从国际经验看,美国银行业受货币基金崛起的影响,银行的活期存款比从60%下降到10%。从近几年货币基金的运营看,回报率高于存款。随着基金产品持续的客户渗透,如果中国银行业不进行业务转型,那就很有可能看到美国市场的替代过程在中国市场重演,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就会继续侵蚀银行的负债基础。从资产管理的价值链分布看,投行业务实际上也成为商业银行内部资产管理部门的产品设计部门,投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的联动,有助于增强商业银行对客户服务的针对性。投行业务主要围绕产业基金、PPP项目等创新股权融资产品,同做强债券承销、投融资顾问、银团贷款等基础类投行业务。拓展新的价值链,交易银行崛起。交易银行成为公司业务转型新趋势。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跨境交易及互联网金融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交易银行业务日益成为传统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拓展业务收入渠道与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交易银行重点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和贸易金融等。发展交易银行的另一目的就是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交易银行有助于银行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拓展低成本的负债来源,拓展新的业务渠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科技创新是未来中国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商业银行正尝试将外部挑战融合为提升竞争力的动力。金融业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变化,因此金融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内生动力,在发展过程中能吸收一切对其成长有价值的因素,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一旦某项创新为金融业所采用,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下,能在较短时间内广泛普及,并带动金融产业出现较大规模的变革。金融科技非新事物,它推动着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消费者体验等不断向高效、优质发展。金融科技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运行模式,在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国家双创战略指导下,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全球商业特别是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金融科技是从金融端来运用科技技术,或者说从科技端学会运用金融工具。比如,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往往是围绕新的场景展开,而对银行最大挑战在于,很多新事物与银行无关,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企业构建的场景可以实现自我信息的采集,自我风险评估,从而提供金融服务,与传统银行没有关系。金融科技可以覆盖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和普惠金融等。随着金融理论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一些金融概念的内涵在不断丰富。银行需要建立自己的场景或利用现有的场景,来采集用户的信息。通过积累数据,运用大数据处理来发展业务,而不仅仅停留在移动支付、网络销售等方面。在利用金融科技解决银行业经营痛点的策略上,金融机构应该主动地加入金融科技生态。另外,任何新技术新模式的商业应用,都需要一个摸索和试错的过程,风险投资机构最善于处理此类技术创业项目。各类机构的合作创新可以有多种实现模式:一是银行类金融机构通过金融科技产业创新思路,自行研发创新金融技术,构建产业生态;二是采用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形式,利用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成果,来推动银行业金融科技业态的研发与应用。三是利用“投贷联动”等产业政策契机,以投资带动合作,与专业投资机构联动,由金融机构投资或参股金融科技创业公司,来构筑双方深度业务合作的开展。从金融科技创新战略策划与落地、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对接、金融科技流程设计与业务整合等几个方面协助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创新突破、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为银行业转型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支柱,它们紧密相连,环环相扣,银行业需要不断改变服务理念、手段,中国银行业不仅要保持盈利而且还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为社会创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由于实体经济具有普惠性,银行在以营利为目的的同时,中小微型企业对银行减费让利、调整风险审批规则建议比较大,与银行控制各种风险形成了冲突。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银行业需要加快适应并不断调整。让银行业的服务更加快捷、高效,更好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此外,数据是银行最宝贵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要打造开放式的服务平台,要打造大数据的应用平台。让未来的银行业发展更具有前瞻性、创造性,不断激发银行新的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银行业无论是服务方面还是监管方面,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并不断提高,探索出一条能适应未来新环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晟.投行业务: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J].浙江金融,2011,(09):37-39+55.

[2]沈荣勤.关于商业银行加快转型发展的思考[J].浙江金融,2011,(03):8-12.

标签:;  ;  ;  

中国银行业的转型进展李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