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互动:大学校园师生关系调查

平等互动:大学校园师生关系调查

一、平等互动:大学校园师生关系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胡杨[1](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黄嘉富[2](2021)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话语在人类劳动实践、社会交往中形成与发展,是表达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伴随媒体形态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为全媒体,人类发挥媒体促进社会交往的作用方式由此发生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全媒体呈现的话语理念、话语语境等也有所不同。加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育人的感染力,提高党的创新理论在全媒体场域中的传播效度,进而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媒体时代这个时代背景着重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状、话语转换生成逻辑、话语转换理念,进而提出话语转换策略。具体分为六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目的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其成效与不足,从而提出本文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等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概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理论,阐发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话语的重要论述,借鉴西方学者的话语理论,为后文展开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全媒体时代取得的成效,分析话语理念、话语内容和话语语境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四部分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生成逻辑的研究,对话语转换“何以必要”进行学理性阐释。从理论逻辑层面看,话语转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话语具体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转化。从实践逻辑层面看,提升话语育人成效和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等实践活动,客观要求进行话语转换。从历史逻辑层面看,话语转换本身是从话语预设到话语共生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五部分论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理念,回答“转向何方”的问题。话语转换并不是随意的转换,而是在坚持话语转换原则基础上,推动独白话语与互动话语相互转换、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相互转换、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相互转换。第六部分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路径,有效解决“如何转换”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应借助全媒体技术,完善网络空间话语生成的语境;从推动校园融媒体建设、完善师生互动议题设置等方面入手,转变话语理念;通过推动话语回归生活世界与贴近学生发展,丰富话语内容。

王琨[3](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引。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就是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对大学生产生亲近感和感染力,从而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兴趣热情、悦纳感和满足感。本文以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为研究目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相关概念、要素及特征。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是高校在坚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结合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知情意行等新变化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产生悦纳感和信任感,其构成分为教育目标亲和力、教育主体亲和力、教育内容亲和力、教育方法亲和力及教育环境亲和力等五大要素,并具有系统性与针对性、显性与隐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等特征。第二章新时代高校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时代价值。聚焦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红色文化精神弘扬三个维度,时代价值可具体表现为有利于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情感育人、道德育人和协同育人实效性,从而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有利于发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中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从而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精神等。第三章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成效、问题及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在形成与提升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感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去权威化”逐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更加大众化、红色文化教育传播形式更为丰富等等;另一方面,当前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还存在红色文化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有情感隔阂、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吸引力不强及红色文化教育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教育主体的红色话语表达、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运用、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的协同性及红色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第四章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主要表现为以下五方面:一是强化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目标导向,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目标的德育与智育、生活化与层次化、社会化与个体化的统一融合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目标亲和力;二是提升师者红色文化教育素养,增强红色文化教育主体的学识魅力、话语魅力和道德人格魅力以增强教育主体亲和力;三是优化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供给,以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情、趣、真、新”来增强教育内容亲和力;四是丰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方式,综合运用红色思政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优势,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增强教育方法亲和力;五是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环境建设,营造和谐的红色校园文化和优化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制度环境以增强教育环境亲和力,以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

张冀[4](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秦珊[5](2020)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集思想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和政治性于一体的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然而,在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下等问题。为了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就必须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深入推进教学互动势在必行,这也是进一步践行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本文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研究思路与方法,说明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的相关理论概述。分别阐述了互动、教学互动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的具体内涵,重点论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的特征和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开展教学互动的意义;第三部分,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发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互动缺乏深度、互动主体不平等、互动范围狭窄、互动方式单一、互动缺乏有效反馈。继而深度剖析其问题的根源,总结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教师综合能力的欠缺、学生个体情况的差异、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病;第四部分,探析和研究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促进互动深入开展、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合理分配话语机会拓宽互动广度、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互动方式、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反馈评价机制。

柳亚华[6](2020)在《云南专科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其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内容和学习途径,并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中国很多高等院校及其研究机构越来越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并利用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新了教学手段。专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然要关注互联网发展对专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所以,加深专科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丰富专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并指导专科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能科学的有序开展,这些均对专科院校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教育要求背景下,云南专科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了较大成就,但是也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从取得成就来看,首先,在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参与度上,网络课程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增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最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网站迅速增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不足来看,首先网络基础设施配备不足,使得课程开展过程中遇到各种阻力;其次是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跟不上,无法灵活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另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上不能贴近学生生活且展示形式单一。为解决这些问题,也为了加强云南专科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深入挖掘其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并探究相应的合理有效路径。第一,通过建立高品质网站、开发多样化的教育平台、开设网上专栏等渠道构建起关于网络思想政治的育人阵地;第二,通过采取教师培训、强化教师网络教学意识、完善教师网络教学激励机制等方式提升教师网络教学能力;第三,通过加强校园网站思政内容的管控能力、规范校园网站的内容传播路径,促进师生在网络平台互动,从而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与监管机制;第四,通过给学生深入解析热点话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来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米华全[7](2020)在《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意识形态建设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工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网络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自由竞争的主要空间。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更多机遇,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迫切而重要的任务。高校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事关根本、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关键之举。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辨析了相关概念的内涵。然后,从历史发展和现实境遇两个维度切入,回顾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分析了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紧扣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实际,构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实现路径。按照以上的逻辑思路,本文运用概念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网络调查法、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对策举措等,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提出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归纳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观点,介绍了政治传播学、网络传播学、新媒体等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第二,厘清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本文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历程划分为探索应对、蓬勃发展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并从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和目标导向等方面总结了工作经验。同时结合新时代背景,分析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和挑战,着重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确立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宏观思路和微观策略。一是明确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目标、理念遵循和基本原则。二是针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内容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方法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三是构建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保障机制体系,主要包括责任落实、成效测评和考核激励机制,协同治理和运行监管机制,法律法规和技术保障机制等。在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和实践探讨的基础上,本文确立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整体而非局部、系统而非零散的研究体系,希望能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孙鹏[8](2019)在《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 ——以大学生参与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对于全面提升高校师德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重要政策文件,将加强高校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引向了新的高度。这些制度和政策的要求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一直以来高校师德建设都是从高校本身出发,从高校教师群体为切入点,而很少从同样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群体出发,本研究则从大学生参与的视角,在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师德建设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开展高校师德建设的经验做法,阐述大学生参与视角下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其主要原因,继而探究出大学生参与的具体措施,以促进高校师德建设取得理想效果。首先,本文在明确高校师德建设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高校师德是指高校教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秉持的教师职业道德,其基本内涵顺应新时代的环境背景包含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以“四有好老师”为从教基础、以“四个引路人”为价值追求、以“四个相统一”为行动指南。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低迷曲折到改革开放初至21世纪初逐步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是一个逐渐进步上升的发展过程。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我国建成高质量大学的重要基础。其次,本研究在明确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内涵和基本方式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根据。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基本方式主要是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个体参与和组织参与,以及必要的参与有序性。同时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有主体间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参与式民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同时在相关政策和制度规定中也对大学生参与予以支持。大学生应当参与到高校师德建设中是因为大学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直接感受者,同时也是直接评价者和主要监督者。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师主体健康发展,还有助于促进高校师德建设高效运行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再次,本研究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当前大学生对高校师德建设的整体风貌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但是大学生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参与认知模糊、参与程度较低、参与效果泛形式化的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除了大学生参与意识薄弱,还包括大学生参与方式和内容有限和大学生参与制度不健全。最后,本研究在调查分析的结果上提出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具体路径。首先要增强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大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其次教师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高校师德建设中,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主动了解大学生对自身的师德评价;再次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制定具体的大学生参与机制,构建大学生参与的平台。除此之外,为确保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具有可行性,大学生的参与应该以制度化、平等化、多元化为原则。

李百艳[9](2019)在《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笔者亲身工作20年的JS中学为基本案例,以上海市中小学学校领导管理变革为背景,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政策依据,直面初中学校的诸多发展性矛盾和困境,聚焦学校办学实践中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探索学校对话机制建设的路径及相关策略,从实践层面回应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大趋势。论文以深度参与式观察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问卷调查、访谈、自然观察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已有的关于对话理论、对话管理、对话机制、学校治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重视课堂对话较多而关注学校管理对话较少、传统管理视角较多而治理视角较少、重视对话实践较多而关注对话机制建设较少等问题,以案例学校的个案研究为载体,基于案例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从实践逻辑和学理逻辑出发,全方位透视了学校管理形态演变中的对话实践和对话机制建设问题。论文根据现代治理理论、交往理性理论和对话理论,以透视学校管理中的对话实践、探寻学校治理背景下的对话机制建设、提炼治理理念下的对话决策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模式的探寻、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初中学校管理变革中对话机制的建设有无可能、这些机制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呈现为何种样态、学校治理理念在课程开发、教学变革及家校共育等学校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讨了学校治理过程中对话机制建设所涉及的前提、条件、思路、策略、辐射、拓展和延伸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学校20年办学历程中初创期的“绩效导向”、发展期的“专业导向”和转型期的“治理导向”三个阶段发展的演变,对建校以来历任校长的领导决策风格进行了归纳、提炼,对三种不同的决策模式即“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和“对话决策模式”进行了特征归纳和得失分析,探讨了治理视角下对话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可行性,提出了对话机制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学校的实践进行了学理分析。对案例学校在对话机制建设中的若干治理问题,诸如参与的程度、化解冲突的协商、在利益与权力之间的共识内涵、决策合法性的审议机制以及商谈伦理与专业道德内在唤醒等进行了案例式的呈现和理论剖析。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通过对话能够形成共识和共同愿景,促进师生、家长积极参与;二是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一般要经历从萌芽、培育到形成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三是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论文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突出学校变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实践导向对对话管理性质及特征的影响,展示了对话机制建设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管理的对话层面、决策类型及实践应用,拓展了治理理论和对话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辐射空间;三是从历史与未来相贯通的角度,总结和提炼了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成果与问题,重建治理理念下的对话管理实践和对话机制理论,不仅超越而且包容了历史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合理之处,开辟了现代学校治理的新理论和新境界。

李梦[10](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环境。网络载体在获取信息、传播信息、沟通交流等方面优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网络一方面充分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个性心理等产生巨大的影响,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形势做出新抉择。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载体运用的主要人群,网络越来越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因此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显得极为必要。为此,本文系统地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现状并提出改善的对策。论文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论文第二部分,界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概念及本文的理论依据,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论文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具体指出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困境的成因。论文第四部分,是本篇论文的核心,结合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育人新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内容吸引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载体运用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规范管理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水平,充分发挥网络载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作用。网络载体的有效运用能够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调刻板印象,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辐射力,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因此,论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这一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和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载体的运用,希望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存在问题的改善做出有益补充,进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

二、平等互动:大学校园师生关系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等互动:大学校园师生关系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结语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全媒体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思想
        (一)语言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发展
        (二)语言在社会交往中不断完善
        (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话语论述
        (一)毛泽东关于反对党八股的论断
        (二)邓小平关于党的舆论宣传的论断
        (三)江泽民关于正确的舆论导向的论断
        (四)胡锦涛关于网络话语权的论断
        (五)习近平关于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论断
    三、西方学者的相关话语理论借鉴
        (一)福柯的话语理论
        (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注释
第三章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证分析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成效
        (一)话语互动的方式更加多样
        (二)网络话语获得认同与应用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
        (一)话语灌输效果弱化
        (二)话语内容供需失衡
        (三)话语与语境相脱节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成因
        (一)大学生的话语主体意识增强
        (二)话语内容观照学生生活不足
        (三)信息的碎片化塑造多元语境
    注释
第四章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生成逻辑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话语具体化
        (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转化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实践逻辑
        (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育人成效
        (二)牢牢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历史逻辑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预设阶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生阶段
    注释
第五章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理念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原则
        (一)坚持工具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
        (三)坚持抽象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方向
        (一)独白话语与互动话语相互转换
        (二)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相互转换
        (三)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相互转换
    注释
第六章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路径
    一、画好师生话语互动理念的同心圆
        (一)推动校园融媒体建设
        (二)加强师生媒介素养教育
        (三)完善师生互动议题设置
    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一)话语回归生活世界
        (二)话语贴近学生发展
        (三)合理借鉴网络话语
    三、完善网络空间话语生成语境
        (一)大数据研判净化话语环境
        (二)人工智能精准传播话语信息
        (三)虚拟现实技术设定话语体验情景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概述
    一、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相关概念
        (一) 红色文化
        (二) 教育亲和力
        (三)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
    二、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要素
        (一) 教育目标亲和力
        (二) 教育主体亲和力
        (三) 教育内容亲和力
        (四) 教育方法亲和力
        (五) 教育环境亲和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特征
        (一) 系统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二) 显性与隐性的有机统一
        (三)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四)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章 高校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时代价值
    一、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一) 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情感育人实效性
        (二) 提高红色文化教育道德育人实效性
        (三) 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各要素协同育人实效性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
        (一)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形式
        (二)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育人目标
    三、助推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一) 继承红色文化中的创造精神
        (二) 激发红色文化中的奋斗精神
        (三) 凝聚红色文化中的团结精神
        (四) 发扬红色文化中的梦想精神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现状
    一、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成效
        (一)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不断提高
        (二) 教育主体“去权威化”特征逐步增强
        (三) 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趋于大众化
        (四) 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形式较为丰富
    二、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存在情感隔阂
        (二) 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
        (三) 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吸引力有待提升
        (四) 红色文化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三、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现存问题成因
        (一) 教育主体红色话语表达不够亲近
        (二) 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有待深入与加强
        (三) 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四) 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环境重视度不高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一、强化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目标导向,增强目标亲和力
        (一) 促进育智与育德相融通
        (二) 注重层次化与生活化相结合
        (三) 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
    二、提升师者红色文化教育素养,增强主体亲和力
        (一) 加强师者红色文化的学习和熏陶
        (二) 提高师者红色文化教育话语魅力
        (三) 发挥师者红色文化教育中的道德示范作用
    三、优化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供给,增强内容亲和力
        (一)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故事以“情”促“亲”
        (二) 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趣味性以“趣”促“亲”
        (三) 实现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生活化以“真”促“亲”
        (四) 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以“新”促“亲”
    四、丰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增强方法亲和力
        (一) 打造“体验互动型”红色思政课堂
        (二) 提升第二课堂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
        (三) 创新与完善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形式
        (四) 发挥红色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
    五、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环境建设,增强环境亲和力
        (一) 营造和谐的红色校园文化
        (二) 优化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制度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的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的特征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存在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的优化策略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促进互动深入开展
    (二)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三)合理分配话语机会拓宽互动广度
    (四)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互动方式
    (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反馈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云南专科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云南专科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教育意义
    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1.1 开放性
        2.1.2 跨时空性
        2.1.3 平等互动性
    2.2 云南专科院校的特点
        2.2.1 办学条件相对落后
        2.2.2 农村学生和少数民族比例相对较高
        2.2.3 教师队伍不充足
        2.2.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时少
    2.3 云南专科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3.1 有助于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2.3.2 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2.3.3 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及亲和力
        2.3.4 有助于通过网络培育工匠精神
第三章 云南专科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3.1 云南专科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就
        3.1.1 学生的参与度增强
        3.1.2 网络教育平台多样
        3.1.3 普遍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3.2 云南专科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网络教育设施建设滞后
        3.2.2 教师利用网络授课的能力不足
        3.2.3 网络教育针对性不强且缺乏监管
        3.2.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
    3.3 云南专科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3.3.1 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不重视
        3.3.2 学校缺乏对教师网络授课能力的提升培训
        3.3.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反馈与监管机制不完善
        3.3.4 网络教育方法形式单一
第四章 完善云南专科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4.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
        4.1.1 建立高品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4.1.2 加强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开发建设
        4.1.3 坚持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
        4.1.4 开设网上服务专栏
    4.2 提升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
        4.2.1 引导教师积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4.2.2 加强对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培训
        4.2.3 强化教师的网络舆论引导意识
        4.2.4 完善鼓励教师进行网络教学的激励体制
    4.3 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反馈与监管机制
        4.3.1 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管控能力
        4.3.2 规范校园网站的内容传播
        4.3.3 加强网络平台上的师生互动
    4.4 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4.4.1 运用网络热点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4.4.2 疏堵结合应对网络负面事件
        4.4.3 完善针对专科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
        4.4.4 重视利用网络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结语
    总结与不足之处
    发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7)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2 主要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资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1.2 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1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2 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3 江泽民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4 胡锦涛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3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论述
        2.3.1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观点
        2.3.2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论述
    2.4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借鉴
        2.4.1 政治传播及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2.4.2 网络传播及“把关人”理论
        2.4.3 新媒体及自媒体理论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概念辨析
    3.1 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解析
        3.1.1 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
        3.1.2 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功能
        3.1.3 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类型
    3.2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1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要素
        3.2.4 高校网络与现实意识形态建设关系辨析
    3.3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及价值
        3.3.1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特点
        3.3.2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意义
第四章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4.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
        4.1.1 探索应对阶段(1994年—2003年)
        4.1.2 蓬勃发展阶段(2004年—2011年)
        4.1.3 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至今)
    4.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4.2.1 推动阵地建设,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体系基本建成
        4.2.2 加强内容供给,“正能量”在网络空间中赢得话语权
        4.2.3 健全法律法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制度机制不断完善
    4.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启示
        4.3.1 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占领意识形态网络阵地
        4.3.2 坚持创新导向,推进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创新
        4.3.3 坚持目标导向,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育人导向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境遇和问题分析
    5.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5.1.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阵地不断拓展
        5.1.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式更加多样
        5.1.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法规不断完善
        5.1.4 青年学生网民的主体地位更加彰显
    5.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5.2.1 网络意识形态生成“个体化”“离散化”的冲击
        5.2.2 网络意识形态内容“碎片化”“泛娱乐化”的冲击
        5.2.3 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去中心化”“圈群化”的冲击
        5.2.4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戏谑化”“视觉化”的冲击
    5.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3.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滞后、阐释力不足
        5.3.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依托载体乏力、影响力不足
        5.3.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5.3.4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欠缺、引导力不足
        5.3.5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责任落而不实、管控力不足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理念和原则
    6.1 坚持以掌握“三权”,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
        6.1.1 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6.1.2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6.2 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6.2.1 “五大发展理念”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高度契合
        6.2.2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6.3 坚持以“四个相统一”为原则
        6.3.1 坚持党的领导与育人为本相统一
        6.3.2 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相统一
        6.3.3 坚持线上治理与线下推进相统一
        6.3.4 坚持宏观引领与精准施策相统一
第七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7.1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建设
        7.1.1 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7.1.2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
        7.1.3 不断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7.2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7.2.1 深化媒介融合,构筑校园全媒体阵地
        7.2.2 深化思政课改革,构筑课堂教育阵地
        7.2.3 深化实践锻炼,构筑课外教育阵地
        7.2.4 强化阵地管理,确保导向正确、管控有力
    7.3 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队伍建设
        7.3.1 进一步壮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
        7.3.2 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7.3.3 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的媒介素养
    7.4 改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法
        7.4.1 坚持“疏”“堵”结合,强化议程设置
        7.4.2 实现“两个转变”,突出隐性教育
        7.4.3 把握网络话语特征,转换话语方式
        7.4.4 树立大数据思维,推进精准施策
第八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保障机制
    8.1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落实、成效测评和考核激励机制
        8.1.1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落实机制
        8.1.2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测评机制
        8.1.3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
    8.2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协同治理和监控管理机制
        8.2.1 构建高校内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协同治理机制
        8.2.2 构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应急预警、应对处置和评估反馈机制
    8.3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信息技术保障机制
        8.3.1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8.3.2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信息技术保障机制
第九章 结语: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 ——以大学生参与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
    一、高校师德建设相关概述
        (一)高校师德概念的提出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曲折发展
        (二)改革开放初至21世纪初逐步发展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
    三、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师德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高校师德建设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
        (三)高校师德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第二章 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依据及其作用
    一、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和方式
        (一)基本内涵
        (二)基本方式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主体间性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参与式民主理论
    三、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一)大学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直接感受者
        (二)大学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直接评价者
        (三)大学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监督者
    四、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师主体健康发展
        (二)有助于促进高校师德建设高效运行
        (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第三章 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与目的
        (二)调查的主要方法
    二、大学生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评价
        (一)教师普遍爱岗敬业,偶有态度懈怠
        (二)教师教学态度严谨,个别疏忽大意
        (三)教师普遍爱生自律,少有意识不足
    三、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对师德建设的认知模糊
        (二)大学生对师德建设的参与度较低
        (三)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泛形式化
    四、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存在困境的原因
        (一)大学生参与意识薄弱
        (二)大学生参与的方式和内容有限
        (三)大学生参与制度尚未健全
第四章 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增强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一)激发大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大学生参与的能力
    二、教师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
        (一)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二)主动了解大学生对自身师德的评价
    三、高校搭建大学生参与师德建设的平台
        (一)依托学生组织拓宽大学生参与渠道
        (二)搭建网络平台扩展大学生参与内容
        (三)依据学生层次差异丰富参与方式
    四、合理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
        (一)完善高效的参与机制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健全有力的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以大学生参与为视角的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走向现代化的学校治理需要对话机制?
        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呼唤对话机制?
        三、初中学校走出发展困境需要对话空间?
        四、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助推对话机制建设?
        五、个人的教育体悟及追求有待于聚焦对话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
        二、关于对话、对话管理、对话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学校管理与治理的研究
        四、文献评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伦理
        七、论文的特色、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背景
        一、应浦东开发而生
        二、借名校品牌而立
        三、随时势迁移而变
        四、因治理机制而兴
    第二节 发展阶段
        一、初创期:重质量的绩效管理
        二、发展期:重专业的项目管理
        三、转型期:重治理的对话管理
    第三节 研究空间
        一、案例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二、学校发展的成长空间
        三、战略选择的问题空间
        四、现代治理的探索空间
    小结:学校在转型中成长空间无限
第三章 绩效管理导向下的对话萌芽
    第一节 绩效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追求绩效的发展方向
        二、保障绩效的质量监控
        三、“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氛围
    第二节 “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
        一、办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二、干部选拔的特立独行
        三、行政意志的增值执行
    第三节 绩效中心氛围下的对话萌芽
        一、师生之间自发的对话
        二、同侪之间零散的对话
        三、干群之间少量的对话
    小结:绩效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专业发展导向下的对话培育
    第一节 专业发展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转向专业发展的办学背景
        二、关注专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第二节 “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
        一、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内涵建设
        二、专家引领下的骨干教师发展
        三、平台助推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四、主体参与式的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节 专业团队建设中的对话培育
        一、学习研讨平台上的开放对话
        二、交流展示平台上的延伸对话
        三、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自由对话
    小结:专业导向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利与弊
第五章 治理导向下的对话机制探寻
    第一节 治理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
        一、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二、对话治理的前提和条件
        三、学校治理的实践框架
    第二节 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决策模式
        一、对话决策模式的特点
        二、提升主体精神的对话参与机制
        三、践行商谈伦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四、发现教育意义的共识达成机制
    第三节 植根对话的学校文化品牌创建
        一、对话品牌的孕育
        二、对话课题的选择
        三、对话文化的重铸
    小结:三种管理导向及决策模式的得与失
第六章 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话实践研究
    第一节 基于对话的课程开发
        一、需求: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二、审议: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三、协同:课程开发的多方助力
    第二节 基于对话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中的“对话人”假设
        二、教学改革中的商谈逻辑
        三、共同体:教学组织的形式变革
        四、教学制度生成的对话逻辑
    第三节 基于治理的对话课堂实践
        一、聚焦对话素养培育的课题引领
        二、践行对话教学原则的课堂实践
        三、彰显对话精神特质的课堂文化
    小结:治理理念融入课程与教学
第七章 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研究
    第一节 家长参与的制度建设
        一、家长体验课堂教学制度
        二、家长联系渠道畅通制度
        三、家长助力学生活动制度
        四、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制度
        五、家长监督日常生活制度
        六、家长会形式的制度创新
    第二节 家校互动的机制探寻
        一、纳入学校规划的家长队伍建设
        二、指导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建设
        三、推动家校合作的家长评价实施
    第三节 家校共育的生态营造
        一、共情:培育和谐关系的办学追求
        二、共享:助力幸福家庭的亲子工程
        三、共商:化解家校矛盾的协商机制
        四、共治:推动学生发展的契约教育
    小结:治理理念助推家校共育
结语
    一、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
    二、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
    三、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
附录1 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2 历任校长管理风格与对话机制建设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概述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涵
        2.1.1 网络的内涵
        2.1.2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涵
        2.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涵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特征
        2.2.1 开放性
        2.2.2 跨时空性
        2.2.3 平等互动性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理论依据
        2.3.1 受众理论
        2.3.2 马克思交往理论
        2.3.3 主体间性理论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现状分析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取得的成效
        3.1.1 高校普遍借助双微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3.1.2 高校普遍建立校内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存在的问题
        3.2.1 高校校园网络载体交叉融合运用不成熟
        3.2.2 现有网络载体内容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强
        3.2.3 部分教育工作者网络载体运用能力不足
        3.2.4 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热点问题参与度不高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 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不够重视
        3.3.2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平台内容设计针对性不强
        3.3.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载体重要性认识不足
        3.3.4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激励反馈机制欠佳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对策
    4.1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育人新阵地
        4.1.1 打造健康向上的高品位网络文化
        4.1.2 坚持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
        4.1.3 加强校园网络载体平台开发建设
    4.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内容吸引力
        4.2.1 运用网络热点问题开展思想教育
        4.2.2 应对网络负面事件坚持疏堵结合
        4.2.3 把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4.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载体运用能力
        4.3.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载体运用水平
        4.3.2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舆情监控意识
        4.3.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形象与影响力
    4.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规范管理
        4.4.1 完善网络载体运用激励反馈机制
        4.4.2 健全网络载体运用评估考核机制
        4.4.3 拓宽网络载体运用的思路与空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平等互动:大学校园师生关系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D]. 黄嘉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D]. 王琨. 山东大学, 2020(12)
  • [4]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研究[D]. 秦珊.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6]云南专科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 柳亚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 米华全.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8]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 ——以大学生参与为视角[D]. 孙鹏.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4)
  • [9]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D]. 李百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研究[D]. 李梦.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平等互动:大学校园师生关系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