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昼夜节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节律,昼夜,睡眠,紊乱,核蛋白,熄风,微结构。
昼夜节律论文文献综述
梁燕,刘田莉,李晨梅,高慧,王艳君[1](2019)在《调督熄风针法对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平滑指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调督熄风针法对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平滑指数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9例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口服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35例口服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基础上于申时行调督熄风针法,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24 h平均收缩压(24h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M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M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BP)]、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2 4hDBP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dSBPV)、白天舒张压变异性(dD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平滑指数[24 h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24hSBPSI)、24 h平均舒张压平滑指数(24hDBPSI)、白天收缩压平滑指数(dSBPSI)、白天舒张压平滑指数(dDBPSI)、夜间收缩压平滑指数(nSBPSI)、夜间舒张压平滑指数(nDBPSI)]。结果 2组治疗后的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各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的nMSBP、nMDBP、nSBPV、nDBP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的平滑指数以及血压昼夜节律、转变杓型人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的nSBPSI、nDBPSI及血压昼夜节律、转变杓型血压人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申时行调督熄风针法能对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起到减小血压波动、降低全天血压水平、改善昼夜节律、平稳降压的作用,尤其是在改善夜间血压方面更有优势。(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34期)
顾钢[2](2019)在《昼夜节律紊乱或致糖尿病脂肪肝》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记者顾钢)慕尼黑亥姆霍茨中心和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新研究,通过24小时观察小鼠食物摄入与禁食、休息与活动之间的差异,揭示了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如何控制糖和脂肪水平。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分子细胞》杂志上。人体中的每个细胞都由(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11-29)
吴佳薇,韩超,张国新,夏昀,万芳[3](2019)在《昼夜节律:嗅球与视交叉上核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视交叉上核(SCN)是哺乳动物体内最重要的昼夜节律起搏器。嗅球(OB)是动物嗅觉系统的第一个中继站,于20世纪90年代被发现也与昼夜节律有关。OB与SCN驱动的昼夜节律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异常光照条件可能导致SCN和OB之间的时间不同步。当面对相互冲突的环境信号时,这种可分离的昼夜节律振荡器的分散网络可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现就其两者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SCN调控节律主要分子机制为以转录因子CLOCK和BMAL1为中心,CLOCK和BMAL1形成异二聚体并激活编码Period蛋白PER1和PER2以及Cryprochrome蛋白CRY1和CRY2。PER2在嗅球的肾小球层中也有表达。来自SCN的昼夜节律信号可以通过粒状细胞重置OB中的昼夜节律。在CLOCK突变小鼠中,α1-2-岩藻糖(α1-2Fuc)聚糖和Fut1表达的每日波动严重受损,这表明CLOCK基因可能通过OB中的α1-2-岩藻糖基化参与嗅觉的昼夜调节。SCN中的神经肽血管活性肠肽(VIP)被认为是昼夜节律的细胞间偶联的介质,VIP信号调节OB的输出以维持哺乳动物嗅觉系统中的昼夜节律,但证实OB中的昼夜节律与VIP信号无关。慢性甲基苯丙胺(MAP,一种转运蛋白抑制器)诱导振荡器(MAO)是一种独立于SCN的节律振荡器,用MAP处理小鼠,可造成嗅球与视交叉上核节律震荡器失去同步,提示OB与SCN之间可能能构建以MAO为媒介的新的同步系统。前动力蛋白PK1、PK2是一对调节肽,被证实在昼夜节律中发挥重要作用。PK1、PK2及其受体PKR1、2均在SCN、OB等脑部区域表达,PK2是来自SCN的昼夜节律输出分子,而且,作为化学引诱剂起着嗅球神经发生所必需的作用。雷帕霉素(mTOR)分布于OB、SCN和其他脑的中间神经元,mTOR抑制SCN中PER1和PER2表达,mTOR在VIP神经元中被特异性敲低的小鼠模型中,因SCN细胞之间的同步减弱显示出昼夜节律行为受损,mTOR被敲低消除了OB中气味诱发的c-Fos表达,这与这些动物的嗅觉敏感性降低一致,mTOR是SCN生物钟同步和嗅觉的关键调节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25)
周凯丽,薛蓉[4](2019)在《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伴抑郁焦虑患者经颅磁刺激治疗的神经心理及睡眠微结构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伴抑郁焦虑患者进行心肺耦合技术下睡眠微结构评估及神经心理评定,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患者主、客观睡眠质量及睡眠稳定性、抑郁焦虑情绪及认知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神经内科和睡眠障碍门诊就诊的符合ICSD-3中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RSWDs)诊断标准且伴有轻中度抑郁焦虑的患者80例,选取符合入选标准且同意参加本研究的CRSWDs患者36例,随机分成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药物治疗组(n=18)和单纯药物治疗组(n=18)。两组患者均予以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联合SSRI类药物加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rTMS联合药物治疗组加用6周rTMS刺激治疗。对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和治疗后6周进行PSQI、ISI和ESS、HAMD和HAMA、MoCA量表评定及心肺耦合技术下睡眠微结构评估,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CRSWDs伴抑郁焦虑患者主、客观睡眠质量及睡眠稳定性、抑郁焦虑情绪及认知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 1、rTMS联合药物治疗组治疗6周后PSQI及ISI得分较治疗前明显减低,HFC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增加,LFC比例较治疗前减低,HFC/LF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HAMD及HAMA量表得分较治疗前均减低,MoCA量表总分及注意力得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单纯药物治疗组相比,rTMS联合药物治疗组治疗6周后HFC比例增加,LFC比例明显减低,HFC/LFC明显增高,HAMD及HAMA量表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rTMS治疗可以有效增加患者的稳定睡眠,减少不稳定睡眠,使稳定睡眠/不稳定睡眠比例增加,改善CRSWDs患者的睡眠质量。2、rTMS治疗可以缓解CRSWDs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3、rTMS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改善CRSWDs患者的认知功能,尤其是在注意力方面。(本文来源于《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25)
王赞,张亚男,孙晴晴,于洁洋,汤琪[5](2019)在《癫痫与昼夜节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由不同病因引起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其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具有不可预测性。昼夜节律是调节机体行为、生理、生物化学的24h模式。随着对癫痫研究的不断深入,癫痫与昼夜节律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癫痫发作具有昼夜节律,同一类型的癫痫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发作的频率不同。癫痫发作可能会影响昼夜节律,包括睡眠与睡眠觉醒周期、核心体温、心血管参数、内分泌系统等,同时,昼夜节律变化可能导致癫痫发生,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癫痫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内源性昼夜节律系统可能是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各种癫痫发作类型可能具有不同的昼夜节律分布,并且这些节律分布特点可能提供癫痫诊断线索和依据。明确癫痫发作的昼夜节律,根据其发作节律进行干预及治疗,既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还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本文就癫痫与昼夜节律的相互关系进行综述。癫痫发作的昼夜节律可以在癫痫患者首发时和对可疑的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定位诊断提供辅助信息,也为特殊症状发作类型和临床发作特征提供诊断依据,辅助时间疗法、睡眠保健、认知行为疗法,根据生物钟改变来配药可以提高疗效和降低药物副作用[28]。研究昼夜节律和癫痫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理解癫痫发作的机制,对癫痫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不同发作类型癫痫的昼夜节律可以通过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协助确定发作起源和进行术前评估,为MRI未发现病变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进一步的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25)
寇梁,黄金莎,张国新,郭杏芳,夏昀[6](2019)在《昼夜节律紊乱促进帕金森病中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除出现常见的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步态异常之外,还会出现很多生物系统节律紊乱的症状。临床研究显示昼夜节律异常可以表现在帕金森病典型症状出现之前,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昼夜节律紊乱可显着加剧药物诱导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提示昼夜节律紊乱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最新研究表明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的水平在觉醒时升高,在睡眠时降低,睡眠剥夺可显着升高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水平。本研究拟观察昼夜节律紊乱对帕金森病中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播散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12周龄)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6只:正常节律+生理盐水组、节律紊乱+生理盐水组、正常节律+人源α-突触核蛋白原纤维(α-syn PFF)组、节律紊乱+人源α-syn PFF组。正常节律组采用12h:12hLD,节律紊乱模型采用10:10LD,持续6周建立昼夜节律模型。在昼夜节律模型建立后,纹状体立体定向注射5 ug人源α-syn PFF,4h和24h后灌注取材,取多个冠状切面,使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观测不同分组动物模型中α-突触核蛋白分布情况,明确昼夜节律紊乱对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播散的影响。结果正常节律+人源α-syn PFF组与节律紊乱+人源α-syn PFF组相比:(1)注射人源α-syn PFF 4h后,正常节律组与节律紊乱组人源α-syn总量无显着差别,但节律紊乱组人源a-syn分布范围更广;(2)注射人源α-syn PFF 24h后,正常节律组与节律紊乱组人源a-syn含量均显着下降,但节律紊乱组人源a-syn含量更多。结论昼夜节律紊乱影响α-synPFF的清除从而促进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的传播。(本文来源于《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25)
陈群,李占江[7](2019)在《精神障碍患者昼夜节律紊乱的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昼夜节律是机体与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生命活动现象,比如睡眠-觉醒周期,其对生命的维持和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常的昼夜节律是受昼夜节律系统所调控的。在哺乳动物中,昼夜节律主要产生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in,SCN),并由昼夜节律基因——时钟基因产生转录-翻译正负反馈环路的分子机制来维持,从而使睡眠觉醒周期、激素分泌及代谢活动等呈现昼夜节律性输出。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是一种表现精神、情绪和行为紊乱的疾病,而生物钟紊乱与精神疾病紧密相关,精神障碍患者存在昼夜节律紊乱现象。可表现为昼夜节律时相的变化,昼夜节律幅度的降低,内外节律之间的不协调。文献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昼夜节律活动模式中断,强迫症患者睡眠时相延迟,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常出现睡眠觉醒周期不规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昼夜节律紊乱更常见。这些现象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出现下降,甚至加速疾病的进展。因此,深入开展精神疾病昼夜节律研究对疾病的机制探讨和治疗或许是一个新的视角。方法系统整理了近年精神障碍患者昼夜节律紊乱的临床研究,内容包括:1、常见精神障碍昼夜节律异常类型和发生情况。2、精神障碍昼夜节律异常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生物钟基因与精神障碍。3、精神障碍昼夜节律异常的治疗。结果 1、昼夜节律紊乱,无论是由于基因突变或SCN及其传入和传出途径的改变,还是由于社会和工作需求等外在原因,都会影响到精神障碍的发生和发展。2、昼夜节律紊乱是精神障碍发病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常的昼夜节律和精神障碍的发生可以并存或者是互为因果,即互相促进了彼此的发展。3、基于昼夜节律的干预措施(SD、LT、褪黑素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有可能降低疾病风险并可改善治疗结局。结论评估所有患者的昼夜节律和作息规律,应该是临床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内源性昼夜节律的生物标记物(比如时钟基因、褪黑素、皮质醇等)可能成为临床诊断方法。探索药物联合昼夜节律调节的治疗,可能会成为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质量和延缓疾病进展的新方式,也提示昼夜节律可以成为精神障碍病情评估的新指标及临床治疗的新切入点,针对生物钟的促睡和促醒信号靶向性开发新的药物将成为睡眠障碍药物研发的新方向,同时为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25)
万林,石秀玉,戈文蓉,孙于林,张珊[8](2019)在《昼夜节律因子与婴儿痉挛症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婴儿痉挛症(IS)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灾难性癫痫综合征之一,其痉挛发作具有昼夜节律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是其治疗的一线药物。而褪黑素作为人体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由昼夜节律调节,同时亦可反过来调节昼夜节律。昼夜节律形成的关键在于昼夜节律基因的表达,其中核心基因为(本文来源于《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8)
李莉,王文欣,金莲锦[9](2019)在《全麻对昼夜节律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的许多生物,其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均存在着随时间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生物节律按周期长短的不同可划分为亚日节律、近日节律和超日节律,其中近日节律即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是指生命活动以24 h左右为周期的变化,也是人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生物节律,例如睡眠-觉醒节律、体温节律、血压节律及褪黑素分泌节律等都是由昼夜节律进行调控的,故昼夜节律对维持机体的生理(本文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田园,欧汝威,商慧芳[10](2019)在《亨廷顿病睡眠及昼夜节律紊乱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以舞蹈症、认知障碍及精神症状叁联征为主要表现,睡眠及昼夜节律紊乱是近年来逐渐被认识的HD重要症状之一,对患者及其照料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HD睡眠及昼夜节律紊乱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神经变性疾病存在差别,其确切的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且并无特定的治疗手段。该文就目前HD睡眠和昼夜节律紊乱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评估方法、与认知障碍及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及治疗与管理展开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昼夜节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技日报讯(记者顾钢)慕尼黑亥姆霍茨中心和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新研究,通过24小时观察小鼠食物摄入与禁食、休息与活动之间的差异,揭示了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如何控制糖和脂肪水平。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分子细胞》杂志上。人体中的每个细胞都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昼夜节律论文参考文献
[1].梁燕,刘田莉,李晨梅,高慧,王艳君.调督熄风针法对肝阳上亢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平滑指数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2].顾钢.昼夜节律紊乱或致糖尿病脂肪肝[N].科技日报.2019
[3].吴佳薇,韩超,张国新,夏昀,万芳.昼夜节律:嗅球与视交叉上核的联系[C].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4].周凯丽,薛蓉.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伴抑郁焦虑患者经颅磁刺激治疗的神经心理及睡眠微结构变化的研究[C].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5].王赞,张亚男,孙晴晴,于洁洋,汤琪.癫痫与昼夜节律[C].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6].寇梁,黄金莎,张国新,郭杏芳,夏昀.昼夜节律紊乱促进帕金森病中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的传播[C].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7].陈群,李占江.精神障碍患者昼夜节律紊乱的研究新进展[C].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8].万林,石秀玉,戈文蓉,孙于林,张珊.昼夜节律因子与婴儿痉挛症相关性研究[C].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2019
[9].李莉,王文欣,金莲锦.全麻对昼夜节律影响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9
[10].田园,欧汝威,商慧芳.亨廷顿病睡眠及昼夜节律紊乱的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