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滨河景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城市,水景,景观,滨河,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宿州。
城市滨河景观论文文献综述
舒怀[1](2019)在《融汇人文自然 完善城市慢行生态——以滨海县响坎河景观设计项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慢行生活系统,充分考虑城市地形地理、历史人文、自然风貌,凭借先进的设计理念,利用和改造城市沿线景观环境,汇聚观光游览、生活出行、休闲健身、环境美化等多元功能,越来越被社会所推崇。本文以滨海县响坎河景观设计项目为例,从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城市交通体系研究、城市景观设计优化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重点对响坎河景观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住宅产业》期刊2019年12期)
郑兴兴,陈林祥,种江文,陈静[2](2019)在《共生模式下城市滨河特色景观的营造——以安徽宿州新汴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岸是跨河城市的"窗口"或"客厅",也是城市和乡村生态文明、文化文明的所在地。"水"给人以美的快感和美的享受,"岸"给人以绿的视觉和生态的平衡,"城"给人以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的奉献。但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得人类生活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滨河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问题严重。文章以城市滨河特色景观设计为主,在介绍宿州新汴河两岸及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共生模式下城市滨河特色景观的营造方式和设计方法进行探究,为提高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底蕴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9年11期)
党海雁[3](2019)在《壁画元素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美学特征——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文明之源,生存之本。古人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中华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水历来被认为是万物之源,古人讲究风水,认为有水才有财。在中国人的世界里,水之柔也,以柔克刚。在人类文明中,水是万物的起源。水虽然是无色无味的液体,但却是维持为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现代文明同样也离不开"水",提到水,我们会想到,灌溉、水力发电等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物质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工作学习压力下,城市公共空间变成人们茶余饭后休闲的最佳场所。滨水景观开始成为塑造城市形象要素,更为重要的是滨水地区的景观规划为城市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基于这一背景,由李杰编着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宋全昌[4](2019)在《滨水景观的设计原理与方法研究——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万物之源,文明之本。人类的文明依水而生,与水相伴。我们与水的基因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交融在一起,如何"治水""用水"也因此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现代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水,我们需要饮用水、需要用水进行灌溉、需要用水进行生产。由此可见,水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其所处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多,人们开始更多的在乎精神享受。于是,更为宜居的城市环境慢慢成为了现代人的共同需要,城市建设这一话题(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王海顺,蔡杨华,丁治宇[5](2019)在《城市滨水景观微更新重构策略探析——以上海十六铺码头两次有机更新解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对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的理论研究,将反对大规模改造的"微更新"方式作为切入点,对上海十六铺码头两次有机更新进行解析,从设计分析的角度阐述了有关微更新策略在城市滨水景观中的运用,同时结合拓展性案例,展示了微更新不仅局限于老城区、历史街区以及老旧社区,由此提出城市滨水景观微更新重构策略,并引申其对激活滨水空间活力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11期)
张琳,冯治宇,冯思豫,朱文霜[6](2019)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城市滨水区文化景观研究——以桂林市滨江北路滨水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桂林市漓江滨水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契机,对漓江滨水景观的文化特色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漓江滨水景观的规划中去,为漓江滨水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期刊2019年11期)
孔铎[7](2019)在《海绵城市理论在滨河绿道景观工程中的应用——以宁波生态廊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波生态廊道工程为例,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入手,依据地域性特征滨河绿道的规划原则,从文化与景观、经济及景观等方面进行了景观规划设计。通过阐述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现状及其未来建设前景,分析宁波生态廊道海绵城市理论建设应用情况,寻求提高地域性特征滨河绿道建设质量的途径,以期为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合理利用水资源。(本文来源于《天津建设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马潇潇[8](2019)在《浅谈城市滨水型绿道景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绿道的相继建设,使绿道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滨水绿道是沿湖泊、水系而修建的绿道,集休憩、健身、游览、观光为一体的线性景观空间,涵盖道路系统、景观节点、建筑驿站、植物绿化等元素,主要分为为自行车、步行而设立的专属通道,连接文化景点、城市公园的道路和用于游憩型生态绿道叁种形式,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30期)
周欣[9](2019)在《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营造——以天津彩带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彩带公园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当前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营造方法。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通过自然生态设计手法,重构绿色堤岸,修复河流生态系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20期)
丁诗雨,李纯,徐迪雅[10](2019)在《基于景观资源利用的城市滨江岸线规划策略研究——以南昌市赣东大堤风光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滨江岸线作为城市独具特色及景观环境优势的空间载体,一直都是滨水城市建设的亮点和重点。城市滨江岸线景观提升了城市特色风貌形象、创造了生态宜人的人居环境、加快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伴随着城市发展,逐步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成为滨江岸线的共性问题。本研究针对城市滨江这一特殊场所,以赣东大堤风光带为例,从空间的理念出发,依据体现场所精神、保护生态廊道和补全城市功能叁个方面的规划原则,针对滨江岸线景观的植被绿化、生态河道、观赏空间、特色建筑和设施小品五大景观资源要素,提出生态绿道系统构建、区段活动特色营造、文化旅游业态植入叁种整体规划分析方法,结合赣东大堤风光带,提出具体的规划应对之策,提出复合开发的滨江岸线景观开发管理的有效模式。(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期刊2019-10-19)
城市滨河景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岸是跨河城市的"窗口"或"客厅",也是城市和乡村生态文明、文化文明的所在地。"水"给人以美的快感和美的享受,"岸"给人以绿的视觉和生态的平衡,"城"给人以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的奉献。但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得人类生活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滨河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问题严重。文章以城市滨河特色景观设计为主,在介绍宿州新汴河两岸及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共生模式下城市滨河特色景观的营造方式和设计方法进行探究,为提高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底蕴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滨河景观论文参考文献
[1].舒怀.融汇人文自然完善城市慢行生态——以滨海县响坎河景观设计项目为例[J].住宅产业.2019
[2].郑兴兴,陈林祥,种江文,陈静.共生模式下城市滨河特色景观的营造——以安徽宿州新汴河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
[3].党海雁.壁画元素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美学特征——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J].水利水电技术.2019
[4].宋全昌.滨水景观的设计原理与方法研究——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J].水利水电技术.2019
[5].王海顺,蔡杨华,丁治宇.城市滨水景观微更新重构策略探析——以上海十六铺码头两次有机更新解析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
[6].张琳,冯治宇,冯思豫,朱文霜.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城市滨水区文化景观研究——以桂林市滨江北路滨水区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
[7].孔铎.海绵城市理论在滨河绿道景观工程中的应用——以宁波生态廊道为例[J].天津建设科技.2019
[8].马潇潇.浅谈城市滨水型绿道景观设计[J].居舍.2019
[9].周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营造——以天津彩带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现代园艺.2019
[10].丁诗雨,李纯,徐迪雅.基于景观资源利用的城市滨江岸线规划策略研究——以南昌市赣东大堤风光带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