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酪蛋白酸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酸钠,果胶,纳米,稳定性,儿茶素,拉德。
酪蛋白酸钠论文文献综述
胡涛,丁波,顾利,陈大玲,刘红娜[1](2019)在《曲拉制酪蛋白酸钠的工艺研究及功能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化酪蛋白酸钠制备工艺,提高酪蛋白酸钠功能品质。以曲拉为原料,探究加水量、碱溶解时的pH、加热时间等因素对酪蛋白酸钠产率和功能性质的影响。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酪蛋白酸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量35%,碱溶pH为7.0,加热时间20 min。此条件下酪蛋白酸钠的产率达到最大45.85%,粗蛋白91.13%、乳糖0.36%、脂肪1.33%、水分4.41%、灰分4.83%、pH7.50。功能性评价结果显示,当酪蛋白酸钠浓度为2%时,乳化性为13.39%,起泡性为17.65%,持水性为0.75(g/g),粘度为5.59 mPa·s。且产品具有酪蛋白酸钠特有的滋味和气味,呈乳白色粉末;无杂质;颗粒大小均匀。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经优化工艺制得的酪蛋白酸钠各理化指标符合GB 1886.212-2016标准。(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19期)
张春兰,张璐璐,谭慧林,陆健康,王丽玲[2](2019)在《果胶-酪蛋白酸钠纳米复合物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果胶、酪蛋白酸钠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制备果胶-酪蛋白酸钠纳米粒子复合物,对复合物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pH (3.0~8.0)增大,果胶-酪蛋白酸钠复合物的带电量从-10.2 mV降低到-48.6 mV。pH在3.0~5.0范围内粒径较小,均在300 nm以下,都是单峰,其粒径分布较集中。果胶-酪蛋白酸钠复合物表面疏水性在pH 4时为26.5μg,羰基含量为5.3μmol/g,均比酪蛋白酸钠的高,而游离巯基含量为6.2μmol/g,这为果胶-酪蛋白酸钠复合物的进一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2期)
黄炜超,刘春花,罗旭洸,王淑惠,周爱梅[3](2019)在《基于酪蛋白酸钠/EGCG/阿拉伯胶自组装构建EGCG纳米粒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S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阿拉伯胶(gum arabic、GA)叁者自组装构建EGCG纳米粒(SC-EGCG-GA纳米粒),研究形成高载药量且稳定性好的纳米粒的条件,并考察纳米粒的贮藏稳定性,同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对纳米粒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最后借助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对纳米粒结构进行表征,探讨纳米粒形成机制。结果发现,形成高载药量且稳定性好的SC-EGCG-GA纳米粒的条件为EGCG/SC/GA浓度比2∶5∶5,SC和GA总浓度1.5 mg/m L,p H4.2,NaCl浓度10 mmol/L。此时形成的纳米粒粒径约为173.52 nm,Zeta电位约为-19.94 m V,包封率约为62.82%,载药(EGCG)量达到338.49μg/mg,在4℃下贮藏30 d后仍保持稳定。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纳米粒呈球形。根据FTIR、荧光光谱和CD结果,推测纳米粒可能的形成机制为首先SC与EGCG通过氢键结合,GA加入后SC中的NH3+和GA中的COO-则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结合,从而抑制SC与EGCG过度结合与聚集,叁者通过以上非共价作用自组装形成纳米粒。(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姚芳懿,张亚琼,俞良莉[4](2018)在《酪蛋白酸钠衍生物对玉米醇溶蛋白纳米粒冻干复溶性和贮藏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玉米醇溶蛋白(Zein)纳米粒的稳定性,选用两种酪蛋白酸钠衍生物——交联酪蛋白酸钠(CCA)和辛烷基-酪蛋白酸钠(OCA)作为稳定剂,分别制备CCA-Zein和OCA-Zein纳米粒,研究CCA/OCA的添加对Zein纳米粒冻干复溶性的影响,并对复溶后纳米粒热稳定性和在盐、糖溶液中的贮藏稳定性进行评价。通过测定纳米粒的平均粒径、粒径分布、zeta电位值和对纳米粒微观形态的观察,得到结论:CCA和OCA均能较好地稳定Zein纳米粒,使其在水、NaCl和蔗糖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复溶性;复溶后CCA-Zein/OCA-Zein纳米粒贮藏8周,其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和微观形貌均未发生明显改变,稳定性良好。另外,复溶于蔗糖溶液中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值与蔗糖溶液的浓度呈负相关性,即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提高,纳米粒的平均粒径显着性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彭媛媛,王昱圭,汤雪纤,赵欣,张甫生[5](2019)在《pH值对低酯果胶/酪蛋白酸钠复合体系流变及结构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pH值对低酯果胶/酪蛋白酸钠复合体系流变及结构特性的影响,分别在不同酸性条件下(pH 3.0、3.5、4.0、4.5、5.0、5.5)对复合体系的静态剪切及动态黏弹流变特性、Zeta电位、粒径、浊度、微观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复合体系流变特性呈两段式变化,在pH 3.0~4.0时,随pH值的增大,复合体系流体指数n和tanδ均增大,稠度系数K减少;在pH 4.5~5.5时,体系n和tanδ骤减后继续增加,且增加程度更大,K骤增后继续减少。复合体系Zeta电位值随着pH值的增大而降低。Zeta电位值在pH 3.0~4.0时为正,在pH 4.5~5.5时为负。复合体系粒径和浊度值均随着pH值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pH 4.5时达到最大。随着pH值的降低,复合体系微观结构由杂乱变得细密。在pH 3.0~4.0时,体系以低酯果胶附着在酪蛋白表面结构为主;在pH 4.5~5.5时,体系中低酯果胶的网状结构更明显。因此,pH值的变化会改变复合体系的流变及结构特性,从而影响体系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静红[6](2018)在《响应面法优化酪蛋白酸钠——豌豆分离蛋白纳米乳液制备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超声处理技术制备酪蛋白酸钠—豌豆分离蛋白纳米乳液,并利用响应面优化法确定了最优制备工艺为豌豆分离蛋白添加量4%(w/v)、酪蛋白酸钠添加量4%(w/v)、超声功率400 W、超声时间5min,此条件下,酪蛋白酸钠—豌豆蛋白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为149.82 nm、TSI为3.008、乳化产率为91.28%。(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物与营养》期刊2018年06期)
彭媛媛,王昱圭,汤雪纤,张甫生,郑炯[7](2018)在《酸性条件下低酯果胶对酪蛋白酸钠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酪蛋白酸钠为原料,在pH值为4.0,质量浓度为4 g/100mL的酪蛋白酸钠中分别添加0、0.3、0.6、0.9、1.2、1.5 g/100mL的低酯果胶,考察低酯果胶对酪蛋白酸钠溶液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酯果胶对酪蛋白酸钠溶液的流变特性有较大影响。随着低酯果胶添加量的增加,复合体系流体指数n下降,稠度系数K逐渐增大,表现出典型的假塑性流体的特征,在1.5 g/100mL的添加量时,体系黏弹性表现为最佳。Zeta电位以及粒径大小的结果表明,随着果胶的加入体系多糖与蛋白质间静电吸引力增大,果胶吸附层厚度增大,复合物平均粒径增大。微观结构观察发现,体系结构随着果胶浓度的增大,从球形蛋白簇结构变成分支较细且致密的网状结构,当果胶加入量达到1.5 g/100mL时,体系固性特征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08期)
盖武军,傅玉颖,曹连鹏,李欣[8](2017)在《溶液体系内水解桃胶与酪蛋白酸钠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解桃胶(HPG)和酪蛋白酸钠(NaCN)为研究对象,研究pH值、混合比例和多糖水解时间对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分析复合物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结构变化,探讨复合体系失稳机理。结果表明,添加水解桃胶可有效提高酪蛋白酸钠在酸性环境下的稳定性,随着HPG/NaCN比例的不断增大,特征pH值向更低pH点转移,在更酸条件下出现不溶物,体系等电点从4.42[m(HPG)∶m(NaCN)=1∶6]转移至2.74[m(HPG)∶m(NaCN)=6∶1];Na Cl电荷屏蔽效应表明静电作用是形成复合物的主要作用力,同时间接说明存在其它作用力的影响;水解时间为2.5 h的桃胶对酪蛋白酸钠的稳定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王博,张书文,刘鹭,逄晓阳,芦晶[9](2018)在《酪蛋白酸钠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制备及其乳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小型超高温设备制备酪蛋白酸钠与葡萄糖、乳糖、低聚半乳糖、聚葡萄糖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对比分析不同分子质量糖在不同热处理时间的美拉德反应进程及产物的乳化特性。结果表明,小分子质量的糖更易发生美拉德反应,褐变指数与反应程度呈正相关,乳化活性与接枝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两者并不成线性关系,酪蛋白酸钠与葡萄糖、乳糖、低聚半乳糖、聚葡萄糖乳化活性达到的最大值分别为0.63、0.51、0.55和0.48,其中130℃热处理15 s的酪蛋白酸钠-葡萄糖溶液乳化活性最大,高于其他组,与水浴90℃热处理90 min相当,并且乳化稳定性也呈现较高的水平,为123.88 min,将其用作乳化剂制备的DHA藻油乳状液稳定性动力学指数为1.5,显着小于其他组(P<0.05);由此可见,葡萄糖可作为美拉德反应的优良糖基配体制备新型高效的乳化剂,并且此方法可实现连续化生产,极大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工业化生产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陈青,马慧婷,陆海霞,姚兰英[10](2017)在《低酰基结冷胶/酪蛋白酸钠复合体系液-固转变流变学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流变学方法研究了低酰基结冷胶(LA)和酪蛋白酸钠(SC)复合体系的液-固转变,对比了储能模量、损耗模量交点法和Winter准则,并利用非等温动力学模型研究了LA/SC复合体系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Winter准则更适用于表征LA/SC复合体系的液-固转变。对于LA/SC复合体系而言,酪蛋白酸钠存在一个临界质量浓度0.005 g/mL,当体系内酪蛋白酸钠质量浓度低于该临界值时,酪蛋白的添加对凝胶温度影响不大,但当酪蛋白酸钠质量浓度超过该临界值时,酪蛋白酸钠的添加会显着地降低复合体系的凝胶温度。复合体系的松弛指数随着酪蛋白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分形维数则随着酪蛋白浓度的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非等温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复合体系的凝胶可以分为2个阶段。(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酪蛋白酸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果胶、酪蛋白酸钠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制备果胶-酪蛋白酸钠纳米粒子复合物,对复合物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pH (3.0~8.0)增大,果胶-酪蛋白酸钠复合物的带电量从-10.2 mV降低到-48.6 mV。pH在3.0~5.0范围内粒径较小,均在300 nm以下,都是单峰,其粒径分布较集中。果胶-酪蛋白酸钠复合物表面疏水性在pH 4时为26.5μg,羰基含量为5.3μmol/g,均比酪蛋白酸钠的高,而游离巯基含量为6.2μmol/g,这为果胶-酪蛋白酸钠复合物的进一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酪蛋白酸钠论文参考文献
[1].胡涛,丁波,顾利,陈大玲,刘红娜.曲拉制酪蛋白酸钠的工艺研究及功能性评价[J].食品工业科技.2019
[2].张春兰,张璐璐,谭慧林,陆健康,王丽玲.果胶-酪蛋白酸钠纳米复合物的特性[J].食品工业.2019
[3].黄炜超,刘春花,罗旭洸,王淑惠,周爱梅.基于酪蛋白酸钠/EGCG/阿拉伯胶自组装构建EGCG纳米粒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9
[4].姚芳懿,张亚琼,俞良莉.酪蛋白酸钠衍生物对玉米醇溶蛋白纳米粒冻干复溶性和贮藏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8
[5].彭媛媛,王昱圭,汤雪纤,赵欣,张甫生.pH值对低酯果胶/酪蛋白酸钠复合体系流变及结构特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9
[6].李静红.响应面法优化酪蛋白酸钠——豌豆分离蛋白纳米乳液制备工艺[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8
[7].彭媛媛,王昱圭,汤雪纤,张甫生,郑炯.酸性条件下低酯果胶对酪蛋白酸钠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8].盖武军,傅玉颖,曹连鹏,李欣.溶液体系内水解桃胶与酪蛋白酸钠的相互作用[J].中国食品学报.2017
[9].王博,张书文,刘鹭,逄晓阳,芦晶.酪蛋白酸钠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制备及其乳化特性[J].食品科学.2018
[10].陈青,马慧婷,陆海霞,姚兰英.低酰基结冷胶/酪蛋白酸钠复合体系液-固转变流变学表征[J].农业机械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