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柱失稳论文-赵富裕,刘严中,牛文静,陈庆发

矿柱失稳论文-赵富裕,刘严中,牛文静,陈庆发

导读:本文包含了矿柱失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矿柱回采,非对称布置人工矿柱,顶板,失稳

矿柱失稳论文文献综述

赵富裕,刘严中,牛文静,陈庆发[1](2019)在《非对称布置人工矿柱失稳的突变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矿柱置换矿石矿柱是当前矿柱资源回采的基本模式之一,开展非对称布置人工矿柱突发失稳的力学条件分析具有重要普适意义。根据材料力学理论,建立了"非对称布置人工矿柱-顶板"结构系统力学模型,推导出人工矿柱的压缩量表达式;基于突变理论,在考虑顶板对人工矿柱小偏压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了非对称布置人工矿柱突发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推导了人工矿柱失稳的充要条件力学判据表达式。分析表明:非对称布置人工矿柱-顶板结构系统失稳与系统刚度比k、介质均匀性系数m相关;改变人工矿柱的参数,可影响人工矿柱对于顶板的调控作用,非对称布置人工矿柱施工应满足最小宽度尺寸。广西某矿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在特定人工矿柱非对称布置条件下,该矿应留设21m宽的人工矿柱支撑顶板。研究成果可为矿柱资源回采过程中的人工矿柱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1期)

田鹏[2](2018)在《石膏矿矿柱失稳及顶板破坏过程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房柱损伤和顶板破坏是影响石膏矿房柱式开采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突变理论并推导出矿柱的尖点突变方程,得出矿柱的失稳判据。通过对顶板变形和破坏特征分析,结合薄板理论,建立矿房顶板破坏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反复应力作用下矩形顶板的4条固支边会发生断裂破坏而成为简支边,重新构建四边简支矩形顶板的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力学分析,最终得出石膏矿矿房顶板"O-X"型破断的演化过程,揭示石膏矿矿柱顶板破坏演变规律。(本文来源于《现代矿业》期刊2018年08期)

徐恒,王贻明,吴爱祥,李芳芳,高维鸿[3](2018)在《基于综合指数法的深部开采隔离矿柱失稳危险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隔离矿柱失稳危险状态的因素和相应指数,基于综合指数法得到隔离矿柱失稳危险的指数计算公式和评价指数。根据失稳危险评价指数将失稳危险划分为5级:无失稳、弱失稳、中等失稳、强失稳和极端失稳破坏危险,对应不同的危险等级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通过谦比希铜矿主矿体生产实例对该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表明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评价结果与矿山实际开采情况基本一致,可将其应用于深部开采隔离矿柱的失稳危险性评价中。(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仪海豹,李明,辛国帅,潘祖瑛,汪禹[4](2017)在《龙首矿高应力坑底隔离矿柱失稳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川龙首矿坑底隔离矿柱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和FLAC~(3D)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矿区大型叁维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岩体位移反分析,确定了合理的矿岩计算物理力学参数;从塑性区分布、最大主应力变化及能量演化3个角度,分析了坑底隔离矿柱的破坏模式。研究表明:隔离矿柱塑性区面积随地下开采活动表现为"增加—稳定—减小"的变化趋势,塑性屈服变化较为稳定;最大主应力表现为震荡性缓慢增加趋势,不会形成高应力集中和高应变能聚集;同时在大规模的充填体的应力吸收和转移作用下,隔离矿柱的能量耗散速度得以减缓,使其能量的积聚与耗散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其变形破坏模式是渐进式的,不会产生灾害性突变失稳破坏。(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7年09期)

丘帆,马海涛,欧阳明,杨海露,王虎[5](2014)在《基于Voronoi图和时间效应的矿柱失稳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香炉山大规模地下采空区,借助Voronoi图确定分摊面积来模拟矿柱荷载分布、矿柱破坏、荷载转移以及荷载重新分布的过程,从而确定现阶段的不稳定矿柱,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时间效应。用该方法可得出,目前香炉山钨矿不稳定矿柱的失稳不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考虑时间效应,则20年时间效应内二四坑口的南区有发生连续坍塌的可能。为防止矿柱发生大范围坍塌,结合香炉山钨矿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胶结充填法为该矿山当前处理空区的最适宜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4年02期)

刘增辉,高谦[6](2013)在《两中段开采的水平矿柱失稳影响因素分析与方案优化——以金川二矿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两中段开采水平矿柱开采方案的优劣,采用评价水平矿柱稳定性的平均压应力(ASH)、平均剪应力(SSH)和屈服比(FRH)3个指标,并建立数值正交试验方案。通过计算各个试验方案水平矿柱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水平、平均值、极差和影响因子,研究各因素对水平矿柱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就金川二矿区1号矿体2期工程而言,两中段回采水平矿柱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250中段下降距离、水平地应力、一次回采进路的条数和1250中段的回采方向;维持两中段回采水平矿柱稳定性的关键在于利用水平地应力和调整1 250 m中段的回采工艺、结构参数和开采顺序,而通过提高充填体质量对提高矿柱的稳定性效果并不十分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韩颖,杨志龙[7](2013)在《矿柱失稳的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顶板-矿柱围岩系统进行了简化,将矿柱近似为由弹性元件和塑性软化元件串联组成,建立了顶底板-矿柱系统的力学模型;基于突变理论建立了顶板-矿柱围岩系统失稳发生冲击地压的尖点突变模型,得出矿柱失稳的充要条件。分析了影响矿柱失稳的因素,可以为实际的生产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3年01期)

陈庆发,古德生,周科平,苏家红[8](2012)在《对称协同开采人工矿柱失稳的突变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材料力学理论,建立顶板-人工矿柱协同作用力学模型;通过分析组合结构的变形协调机制,推导人工矿柱压缩量关系式;基于突变理论,构建人工矿柱突发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导出失稳的充要条件力学判据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矿柱突发失稳与刚度比k、介质均匀性系数m具有密切相关性;改变人工矿柱的力学参数和几何参数,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顶板的稳定性,这可为采空区应力环境再造和人工矿柱的科学设计提供基本力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谷惠棠,胡慧明[9](2011)在《基于突变理论的矿柱失稳破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岩体变形破坏具有的突变性,结合材料力学理论,建立了岩梁-矿柱的尖点突变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矿柱失稳破坏发生的机理,并得出系统发生失稳破坏的条件及发生失稳破坏时系统释放的能量。研究结果表明,岩梁-矿柱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系统自身的力学-几何特性,与外界因素无关。最后,以某金矿为实例,利用系统失稳条件对其采场结构参数的选取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判断。(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1年08期)

王玉山[10](2011)在《矿柱失稳破坏的力学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矿山开采时,在采空区中所预留的矿柱内部最容易出现应力集中,产生显着的应变能积累,从而导致突然失稳破坏,产生严重的冲击矿压(矿震),是矿山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重点关注了矿柱(无论竖直还是水平)的稳定性,认为压机-岩样加载系统这一力学模型比较适合描写矿柱的失稳行为,并用之解释了国内典型矿山中矿柱系统失稳破坏的灾变特征。(本文来源于《采矿技术》期刊2011年03期)

矿柱失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房柱损伤和顶板破坏是影响石膏矿房柱式开采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突变理论并推导出矿柱的尖点突变方程,得出矿柱的失稳判据。通过对顶板变形和破坏特征分析,结合薄板理论,建立矿房顶板破坏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反复应力作用下矩形顶板的4条固支边会发生断裂破坏而成为简支边,重新构建四边简支矩形顶板的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力学分析,最终得出石膏矿矿房顶板"O-X"型破断的演化过程,揭示石膏矿矿柱顶板破坏演变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矿柱失稳论文参考文献

[1].赵富裕,刘严中,牛文静,陈庆发.非对称布置人工矿柱失稳的突变理论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9

[2].田鹏.石膏矿矿柱失稳及顶板破坏过程力学分析[J].现代矿业.2018

[3].徐恒,王贻明,吴爱祥,李芳芳,高维鸿.基于综合指数法的深部开采隔离矿柱失稳危险性评价[J].有色金属工程.2018

[4].仪海豹,李明,辛国帅,潘祖瑛,汪禹.龙首矿高应力坑底隔离矿柱失稳模式[J].金属矿山.2017

[5].丘帆,马海涛,欧阳明,杨海露,王虎.基于Voronoi图和时间效应的矿柱失稳预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

[6].刘增辉,高谦.两中段开采的水平矿柱失稳影响因素分析与方案优化——以金川二矿区为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

[7].韩颖,杨志龙.矿柱失稳的突变分析[J].中国矿业.2013

[8].陈庆发,古德生,周科平,苏家红.对称协同开采人工矿柱失稳的突变理论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9].谷惠棠,胡慧明.基于突变理论的矿柱失稳破坏研究[J].金属矿山.2011

[10].王玉山.矿柱失稳破坏的力学模式研究[J].采矿技术.2011

标签:;  ;  ;  ;  

矿柱失稳论文-赵富裕,刘严中,牛文静,陈庆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