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火山沉积地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松辽盆地,松科2井,地层压实校正,剥蚀量恢复
火山沉积地层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斌[1](2019)在《松辽盆地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火山-沉积地层埋藏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宋站鼻状构造中,松科2井钻遇的地层自下而上分别为古生界基底,下白垩统沙河子组(K_1sh)、营城组(K_1y)、登娄库组(K_1d),上白垩统的泉头组(K_2q)、青山口组(K_2qn)、姚家组(K_2y)、嫩江组(K_2n)、四方台组(K_2s)、明水组(K_2m),以及第四系沉积物(Q)。本文从松科2井地层分层现状出发,恢复其埋藏史,这对盆地演化以及油气勘探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松科2井取心段为登娄库组-基底,登娄库组以上的地层根据松科2井岩屑录井资料得出。通过对松科2井全井段岩心的观察、描述与分层,以及薄片的制作、观察与鉴定,将松科2井钻遇的不同地层进行岩性比例的详细划分,进行地层压实校正,从而得到每一地层的碎屑颗粒骨架厚度;对于其中火山岩的处理则通过结合长白山地区地表未经压实作用的火山岩与松科2井营城组火山岩,进行覆压孔渗测试后,得出适用于松科2井的火山岩孔-深计算关系;通过岩心资料,可以看出在松科2井中出现有两个主要的不整合界面,分别为嫩江组顶面和营城组顶面,本文分别利用声波时差测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剥蚀量分别为851 m和654.45 m;对于沙河子组的底界年龄,进行LA-ICP-MS U-Pb测年得出为118.6 Ma;利用分段回剥原理,最终确定松科2井单井埋藏史。通过松科2井单井埋藏史的恢复和沉积速率的特征,松科2井在沙河子组—营城组时期,发生长时间快速的沉积和埋藏,沉积速率分别为460.35 m/Ma和186.22m/Ma;营城组末期地层抬升剥蚀,剥蚀量为654.45 m;下白垩统登娄库组—上白垩统泉头组时期再次进入快速沉积埋藏阶段,沉积速率分别为120.62 m/Ma和101.77m/Ma;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姚家组时期,沉积埋藏速率略有下降,但整体依然处于较快速的沉积和埋藏,沉积速率分别为52.24 m/Ma和72.94 m/Ma;上白垩统嫩江组发生短时间大厚度的快速沉积和埋藏,沉积速率达到了216.25 m/Ma,到嫩江组末期地层回返转为快速的抬升剥蚀,产生了巨大的剥蚀量,剥蚀厚度851 m;上白垩统四方台组—第四系时期,地层整体处于缓慢沉积和埋藏,沉积速率和埋藏速率明显变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苏朕国[2](2019)在《东昆仑东段洪水河地区牦牛山组火山—沉积地层地质特征、物源分析和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漫长演化历史的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中央造山系中西段,是中央造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历了不同类型、不同期次的造山作用所形成的大陆复合型造山带。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分割了东昆北构造带和东昆南构造带,是一条区域性的巨型构造变形带,是研究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构造转化和复合造山作用的理想试验基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及大陆动力学探索研究为指导思想,以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为手段,通过野外实际观察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详细的室内综合研究,对东昆仑东段洪水河地区牦牛山组的空间展布、结构构造、物质组成、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碎屑骨架成分和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进行梳理、研究和总结,取得的一些新的认识和成果:(1)通过对牦牛山组进行岩相学分析,牦牛山组中砂岩类型大多为岩屑砂岩,含量介于66%~83%之间,表明其成熟度较低。依据其岩石组合特征并考虑其沉积环境的不同,将牦牛山组划分为叁个岩性段:下段为巨砾岩、粗砾岩和含砾粗砂岩,有少量的玄武岩夹层,为大陆高能环境快速混杂堆积,属于冲积扇沉积体系。中段为细碎屑岩段,岩石类型有含砾砂岩、粗砂岩、细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少量的中砾岩和细砾岩,为辫状河沉积体系。上段为火山岩段,其中火山岩主要为顺层展布的浅灰绿色流纹质安山岩、流纹岩,灰绿色厚层块状玄武岩,沉积岩主要为大量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呈渐变过渡并互层出现,整体粒度向上逐渐变细,显示出湖相沉积特征。(2)通过对牦牛山组剖面中砂岩样品的碎屑成分统计分析,牦牛山组碎屑物源主要为再旋回造山带与少数混合造山带。砂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牦牛山组的源区主要为长英质岩石,同时也有成熟大陆石英质沉积物的存在,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源区的构造背景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个别来自被动陆缘或大陆岛弧。此外,结合Huntsman—Mapila et al总结的大陆裂谷冲积扇(AF)和湖泊相沉积区(LB)的图解,综合分析认为牦牛山组盆地类型为陆内裂谷盆地。(3)通过对牦牛山组中获得的2件碎屑锆石样品进行分析表明,牦牛山组中最小的碎屑锆石U-Pb年龄为421.4±10Ma,可以代表牦牛山组沉积时代的下限,结合该区域牦牛山组上段顶部片理化变流纹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09.5±4.6Ma(裴先治,未刊数据),研究区牦牛山组的形成时代可限定在顶志留世—早泥盆世。(4)通过收集前人在区域上报道的各种岩浆事件的年龄信息,并与研究区或相邻区域较老地层中获得的碎屑锆石年龄谱进行对比,认为牦牛山组的物源可能来自东昆仑太古代陆核,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年龄可能来自东昆仑地区及柴北缘地区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中元古代年龄可能包含了东昆仑以及柴北缘地区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和之后Rodinia超大陆聚合初期相关的众多热事件信息,新元古代年龄可能反映了东昆仑造山带和柴北缘地区围绕Rodin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过程中的一系列热事件。而古生代年龄信息则主要来自东昆仑地区原特提斯洋的扩张—俯冲—消亡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洋脊型蛇绿岩、SSZ型蛇绿岩、活动陆缘岩浆弧和后碰撞型花岗岩等,柴北缘地区洋—陆俯冲以至稍后发生的陆陆碰撞期间所发生的构造—热事件也可能为其提供了部分物源。结合碎屑锆石年龄信息所反映的不同时代年龄信息占比和峰值特点,并与邻区出露的岩体时代进行对比后进一步认为,侵入白沙河岩组与小庙岩组的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花岗岩体、形成于活动陆缘背景的纳赤台岩群火山岩、东昆北岩浆弧中的早古生代陆缘弧型花岗岩以及同碰撞—后碰撞型花岗岩为牦牛山组的主要物源,其中纳赤台群为其提供了大量的碎屑物质,此外,以白沙河岩组和小庙岩组为主的古元古—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也为牦牛山组提供了少量物源。(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08)
赵书跃,卓胜广,牛犇[3](2019)在《沉积地层中火山沉积岩夹层中粘土矿物成因和成岩作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岩地层序列中包含着火山沉积岩、熔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内的粘土夹层。这类粘土矿物具有相对单一母岩物源成分。研究粘土矿物演化特点有利于标记岩石成岩作用环境。高分辨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证明,在玄武质火山沉积岩的杏仁体中,绿泥石结晶体中心形成一个核,在这个核心周围纤维状的蒙脱石晶体形成一个壳层。绿泥石晶体的生长方向和晶面的接触关系表明绿泥石的析出晚于壳层的纤维状蒙脱石晶体。作为母岩的火山沉积岩中蒙脱石和浊沸石的矿物共生组合表明岩石样品没有被成岩作用和低温热液变质作用影响。因此,杏仁体形成在岩浆冷却和早期成岩作用阶段,绿泥石和蒙脱石晶体组合受岩层内部流体演化控制。流体低SiO_2、相对高的FeO和Al_2O_3含量是绿泥石结晶析出的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期刊2019年01期)
葛海龙,张艳,王圣柱,杨凯凯,刘晓康[4](2018)在《准噶尔盆地北部吉木乃组火山-沉积地层序列及其时代归属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北部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图1c),属于中亚造山带一部分。萨吾尔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以北,额尔齐斯-斋桑缝合带以南,西至中哈国界的区域。额尔齐斯-斋桑洋壳在晚古生代向南俯冲,形成扎尔玛-萨吾尔岩浆弧(图1b)~([1])。吉木乃组是发育在吉木乃县喀尔交西南萨尔布拉克沟的一套以火山碎屑岩、火山岩和碎屑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建造,与下伏石炭系哈拉巴依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二迭系哈尔加乌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图1a)。研究区内自泥盆纪至二迭纪火山活动频繁,广泛发育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及侵入岩,是研究准噶尔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演化的理想地区。石炭系是准噶尔盆地由海相盆地向陆相盆地演化的重要阶段,研究区内针对石炭系火山-沉积地层序列,尤其是精确定年的资料较少,影响到了对研究区构造演化的整体认识。本文以准噶尔盆地北部萨吾尔地区吉木乃组建组剖面为例,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建立吉木乃组精细火山-沉积地层序列,首次运用锆石LA-ICP-MS的方法对吉木乃组进行锆石U-Pb测年,对吉木乃组地层发育特征、年代归属以及该期间内火山活动规律和形成构造背景进行讨论,为研究区乃至北准噶尔地区地质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剖面实测和调查,查明吉木乃组由中基性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和沉积岩为主构成,按照利用火山岩之间沉积岩夹层和岩性-岩相组合突变界面进行火山喷发旋回划分的方法~([2]),在吉木乃组内部识别出沉积岩层界面4个,岩性、岩相组合突变界面1个,共划分出6期火山喷发旋回(图2)。吉木乃组下部为火山间歇性喷发段,呈现出4套火山岩-沉积岩组合特征,火山岩岩性为中性火山碎屑岩-基性熔岩-中性火山碎屑岩,火山岩厚度逐渐加大,相序为火山沉积相-叁角洲相-喷溢相-叁角洲相-爆发相-湖泊相组合,显示火山间歇式活动且强度逐渐增强,沉积环境表现为水体逐渐加深。吉木乃组上部为火山持续性喷发段,厚层火山岩迭置,发育两个喷发旋回,岩性组合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基性熔岩-中性熔岩,相序表现为爆发相-火山沉积相-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活动强度较下部明显增强。吉木乃组发育期间,火山活动逐渐增强,规模逐渐变大,同时水体逐渐加深。其上的二迭系哈尔加乌组发育弱"双峰式"火山岩而卡拉岗组发育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3])。整体看来,萨吾尔地区上古生界的吉木乃组、哈尔加乌组和卡拉岗组发育于伸展环境下,发育一套陆内伸展-陆内裂谷火山-沉积地层序列。吉木乃组以及其上覆的哈尔加乌组、卡拉岗组均发现有晚石炭世植物化石Angaropteridium cardiopteroide~([4])。本文通过对吉木乃组顶部的玄武粗安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其结晶年龄为294.0±1.4Ma,数据谐和度高(图3)。据此认为,吉木乃组火山活动于早二迭世结束,结合古生物资料,认为吉木乃组发育开始于晚石炭世,至早二迭世结束。研究区在晚石炭世至早二迭世期间,岩浆活动强烈,发育系列后碰撞伸展背景下花岗岩体(图1)。其中森塔斯岩体、沃肯萨拉岩体、森塔斯岩体、喀尔交岩体是区内后碰撞挤压向伸展转变的产物,而阔依塔斯岩体形成于后碰撞伸展背景下~([5])。从区域地质背景来看,萨吾尔地区北部额尔齐斯-斋桑洋发育于泥盆世并已开始俯冲,于古生代晚期形成扎尔玛-萨吾尔弧~([6])。早石炭世期间,额尔齐斯-斋桑洋处于正常向南北两侧俯冲阶段~([1]);萨吾尔地区处于滨浅海向海陆过渡的沉积环境,至晚石炭世,额尔齐斯-斋桑洋已基本闭合,萨吾尔地区为陆相沉积环境~([7])。吉木乃组形成于晚石炭世至早二迭世的碰撞后伸展环境,发育陆相火山-沉积建造,陆相沉积环境延续到早二迭世。依据本文的测年结果(294.0±1.4Ma)可以断定额尔齐斯-斋桑洋已于早二迭世之前完全闭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萨吾尔地区吉木乃组为一套陆相火山-沉积建造,早期火山活动呈间歇式喷发,形成了火山岩与沉积岩互层地层序列,沉积水体深度不断增加。晚期火山喷发强度增强,呈连续性喷发,形成了厚层火山岩地层序列。吉木乃组形成于晚石炭世-早二迭世的碰撞后伸展构造环境,其顶部的玄武粗安岩形成于294.0±1.4Ma,证实额尔齐斯-斋桑洋在此之前已经完全闭合。研究区在晚古生代逐渐向陆内伸展环境演化,造成了该时期准噶尔盆地北部是以陆内裂谷火山喷发和沉积岩为主的地壳演化机制。(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1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专题13:叁江特提斯域构造: 深部地壳流变与地表地貌响应过程与机制》期刊2018-10-21)
付俊彧,那福超,郑少林,钟辉,汪岩[5](2018)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协和尔斯德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时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协和尔斯德一带出露一套中生代地层,岩石组合主要为酸性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夹碎屑沉积岩及酸性火山熔岩。1∶50000区调依据在该套地层上部层位发现的木化石组合确定其时代为中—晚侏罗世,结合岩石组合,将该套地层划分为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为了准确厘定该套地层时代,为木化石延限研究及区域生物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依据,本次研究在低于产木化石层位的酸性火山碎屑岩中采取了锆石测年样品(LA-ICP-MS),获得锆石U-Pb年龄(165±1)Ma,时代为中侏罗世。同时采取了侵入该套地层的斑状细晶闪长岩测年样品,获得锆石年龄(131±1)Ma,限定了地层形成的上限年龄。根据岩性组合的区域对比、测年结果、木化石组合时限、地层产状特征,认为该套地层应划为中侏罗统新民组,是突泉火山-沉积盆地充填物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8年01期)
高亮,赵越,杨振宇,刘建民,刘晓春[6](2015)在《西南极乔治王岛白垩纪末—中新世火山-沉积地层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王岛出露一套白垩纪末—中新世的火山-沉积地层,露头主要分布于菲尔德斯半岛、韦弗半岛、巴顿半岛、波特半岛、华沙地块、克拉克夫地块以及梅尔维尔角等地,地层出露比较完整,对研究南极半岛在白垩纪末—中新世时的地质及古气候演化等科学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前人对乔治王岛白垩纪末—中新世火山-沉积地层的同位素年代学、地层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示了笔者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认识,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5年06期)
汪洋[7](2015)在《同位素年代学揭示的华北克拉通北部侏罗系火山-沉积地层穿时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北部燕山褶皱-冲断带的侏罗系由下而上依次为:(1)早侏罗世南大岭组(京西冀北)或兴隆沟组(辽西),(2)早侏罗世含煤地层——下花园组或北票组,(3)中侏罗世龙门组和九龙山组(京西冀北)或海房沟组(辽西),(4)晚侏罗世髫髻山组或蓝旗组火山岩,(5)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冀北地区称后城组)。传统上一直将这些陆相地层按照"千层饼地层"模式来讨论其年代地层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叁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18)
汪洋[8](2015)在《同位素年代学揭示的华北克拉通北部侏罗系火山-沉积地层穿时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北部燕山褶皱-冲断带的侏罗系由下而上依次为:(1)早侏罗世南大岭组(京西冀北)或兴隆沟组(辽西),(2)早侏罗世含煤地层——下花园组或北票组,(3)中侏罗世龙门组和九龙山组(京西冀北)或海房沟组(辽西),(4)晚侏罗世髫髻山组或蓝旗组火山岩,(5)晚侏罗世土城子(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王非,杨列坤,王磊,沈加林,邢光福[9](2011)在《中国东南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界线时代——~(40)Ar/~(39)Ar年代学及磁性地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探讨复杂物源火山碎屑岩定年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高分辨、高精度定年及磁性地层学研究,确定了浙东磨石山群和福建石帽山群及藩坑组和南园组的界线时代,建立了高精度的年代地层剖面柱,为我国晚中生代地层研究与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年龄结果显示,浙江东部磨石山群形成于118~109Ma之间,福建东部石帽山群形成于88.6~87.9 Ma之间,福建西部南园组形成时代为95.2~88.6Ma,而其下的藩坑组形成于125.6~103.7Ma之间.这些新的年代学数据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巨厚的火山沉积地层形成时代普遍比前人所认识的更为年轻,并且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说明在中晚白垩纪时该地区这种爆发式火山喷发活动非常强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期刊2011-01-13)
王非,杨列坤,王磊,沈加林,邢光福[10](2010)在《中国东南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界线时代——~(40)Ar/~(39)Ar年代学及磁性地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探讨复杂物源火山碎屑岩定年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高分辨、高精度定年及磁性地层学研究,确定了浙东磨石山群和福建石帽山群及藩坑组和南园组的界线时代,建立了高精度的年代地层剖面柱,为我国晚中生代地层研究与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年龄结果显示,浙江东部磨石山群形成于118~109Ma之间,福建东部石帽山群形成于88.6~87.9Ma之间,福建西部南园组形成时代为95.2~88.6Ma,而其下的藩坑组形成于125.6~103.7Ma之间.这些新的年代学数据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巨厚的火山沉积地层形成时代普遍比前人所认识的更为年轻,并且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说明在中晚白垩纪时该地区这种爆发式火山喷发活动非常强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0年11期)
火山沉积地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具有漫长演化历史的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中央造山系中西段,是中央造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历了不同类型、不同期次的造山作用所形成的大陆复合型造山带。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分割了东昆北构造带和东昆南构造带,是一条区域性的巨型构造变形带,是研究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构造转化和复合造山作用的理想试验基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及大陆动力学探索研究为指导思想,以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为手段,通过野外实际观察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详细的室内综合研究,对东昆仑东段洪水河地区牦牛山组的空间展布、结构构造、物质组成、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碎屑骨架成分和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进行梳理、研究和总结,取得的一些新的认识和成果:(1)通过对牦牛山组进行岩相学分析,牦牛山组中砂岩类型大多为岩屑砂岩,含量介于66%~83%之间,表明其成熟度较低。依据其岩石组合特征并考虑其沉积环境的不同,将牦牛山组划分为叁个岩性段:下段为巨砾岩、粗砾岩和含砾粗砂岩,有少量的玄武岩夹层,为大陆高能环境快速混杂堆积,属于冲积扇沉积体系。中段为细碎屑岩段,岩石类型有含砾砂岩、粗砂岩、细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少量的中砾岩和细砾岩,为辫状河沉积体系。上段为火山岩段,其中火山岩主要为顺层展布的浅灰绿色流纹质安山岩、流纹岩,灰绿色厚层块状玄武岩,沉积岩主要为大量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呈渐变过渡并互层出现,整体粒度向上逐渐变细,显示出湖相沉积特征。(2)通过对牦牛山组剖面中砂岩样品的碎屑成分统计分析,牦牛山组碎屑物源主要为再旋回造山带与少数混合造山带。砂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牦牛山组的源区主要为长英质岩石,同时也有成熟大陆石英质沉积物的存在,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源区的构造背景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个别来自被动陆缘或大陆岛弧。此外,结合Huntsman—Mapila et al总结的大陆裂谷冲积扇(AF)和湖泊相沉积区(LB)的图解,综合分析认为牦牛山组盆地类型为陆内裂谷盆地。(3)通过对牦牛山组中获得的2件碎屑锆石样品进行分析表明,牦牛山组中最小的碎屑锆石U-Pb年龄为421.4±10Ma,可以代表牦牛山组沉积时代的下限,结合该区域牦牛山组上段顶部片理化变流纹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09.5±4.6Ma(裴先治,未刊数据),研究区牦牛山组的形成时代可限定在顶志留世—早泥盆世。(4)通过收集前人在区域上报道的各种岩浆事件的年龄信息,并与研究区或相邻区域较老地层中获得的碎屑锆石年龄谱进行对比,认为牦牛山组的物源可能来自东昆仑太古代陆核,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年龄可能来自东昆仑地区及柴北缘地区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中元古代年龄可能包含了东昆仑以及柴北缘地区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和之后Rodinia超大陆聚合初期相关的众多热事件信息,新元古代年龄可能反映了东昆仑造山带和柴北缘地区围绕Rodin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过程中的一系列热事件。而古生代年龄信息则主要来自东昆仑地区原特提斯洋的扩张—俯冲—消亡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洋脊型蛇绿岩、SSZ型蛇绿岩、活动陆缘岩浆弧和后碰撞型花岗岩等,柴北缘地区洋—陆俯冲以至稍后发生的陆陆碰撞期间所发生的构造—热事件也可能为其提供了部分物源。结合碎屑锆石年龄信息所反映的不同时代年龄信息占比和峰值特点,并与邻区出露的岩体时代进行对比后进一步认为,侵入白沙河岩组与小庙岩组的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花岗岩体、形成于活动陆缘背景的纳赤台岩群火山岩、东昆北岩浆弧中的早古生代陆缘弧型花岗岩以及同碰撞—后碰撞型花岗岩为牦牛山组的主要物源,其中纳赤台群为其提供了大量的碎屑物质,此外,以白沙河岩组和小庙岩组为主的古元古—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也为牦牛山组提供了少量物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火山沉积地层论文参考文献
[1].张立斌.松辽盆地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火山-沉积地层埋藏史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苏朕国.东昆仑东段洪水河地区牦牛山组火山—沉积地层地质特征、物源分析和构造演化[D].长安大学.2019
[3].赵书跃,卓胜广,牛犇.沉积地层中火山沉积岩夹层中粘土矿物成因和成岩作用特征[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19
[4].葛海龙,张艳,王圣柱,杨凯凯,刘晓康.准噶尔盆地北部吉木乃组火山-沉积地层序列及其时代归属探讨[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1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专题13:叁江特提斯域构造:深部地壳流变与地表地貌响应过程与机制.2018
[5].付俊彧,那福超,郑少林,钟辉,汪岩.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协和尔斯德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时代研究[J].中国地质.2018
[6].高亮,赵越,杨振宇,刘建民,刘晓春.西南极乔治王岛白垩纪末—中新世火山-沉积地层研究新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5
[7].汪洋.同位素年代学揭示的华北克拉通北部侏罗系火山-沉积地层穿时性[C].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叁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5
[8].汪洋.同位素年代学揭示的华北克拉通北部侏罗系火山-沉积地层穿时性[J].地质学报.2015
[9].王非,杨列坤,王磊,沈加林,邢光福.中国东南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界线时代——~(40)Ar/~(39)Ar年代学及磁性地层研究[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11
[10].王非,杨列坤,王磊,沈加林,邢光福.中国东南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界线时代——~(40)Ar/~(39)Ar年代学及磁性地层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