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论文_于健,赵沛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塞林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霍尔,创伤,小说,战争,美国,中国,麦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论文文献综述

于健,赵沛林[1](2019)在《心怀广宇的守望——论马克·吐温、塞林格对王怀宇小说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半个多世纪前,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风靡一时,成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少年读者们争相追逐的"禁书"。正如斯托夫人的一部《汤姆叔叔的小屋》极大地鼓动了黑人解放事业一样,这部少年小说对于美国社会进程,特别是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校园运动"的影响极为深刻有力,一度起到了精神旗帜的作用。在文学领域,这部小说也波及美国之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就连中国当代作家也不乏步其后尘者。然而,当我们追溯这部小说的文学渊源时,就会发现,它拥(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卢一欣[2](2019)在《矛盾、见证与治愈:J.D.塞林格《笑面人》中隐蔽的“中国”》一文中研究指出短篇小说《笑面人》以其精巧的嵌套叙事和奇谲的故事情节被视为J. D.塞林格最为成熟精密的作品,塞林格在其中首次提到中国。在小说叙事的核心层,塞林格以雨果的长篇小说《笑面人》为母本进行戏拟创作,其中重要的文本细节诸如中国土匪、罂粟花瓣等代表中国的元素和与中国有关的地理描述简洁潦草,因而未受学界关注。本文认为,小说中潜藏着互为冲突的两种对中国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小说叙述背后隐现着美国帝国角色的崛起,作家无法摆脱某种西方中心主义情结;另一方面,塞林格又因犹太文化创伤,意欲弥合二分法的裂隙。这一自相悖离的书写实际是塞林格个人创伤的呈递,嵌套叙事的书写结构承担了见证的功能,而来自中国的禅思想则成为塞林格探索消解文化创伤的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文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晗[3](2019)在《生活在此 却远离于此 塞林格:麦田里的隐士》一文中研究指出他是一代代青年的精神偶像,其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然而他又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身为隐士退居山林……2019年,正值塞林格诞辰一百周年。自从他于2010年去世之后,塞林格的名字时常出现在媒体报道之中,好像他从未离开。正是因为他的一生颇具神秘色彩,《塞林格传》的诞生在当时被视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事件。一位二十世纪最钟爱的、神秘人物权威传记的出炉,随之而来的还有他生前未出版的作品逐一揭开面纱。(本文来源于《世界博览》期刊2019年19期)

吕威[4](2019)在《东方智慧的守望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恰逢美国作家塞林格(1919—2010)诞辰百年,世界各地读者纷纷举办各式纪念活动。早在3月,塞林格之子马特·塞林格就曾亲临上海、南京等国内城市与广大读者分享他眼中的父亲及其笔下的人物。塞林格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他虽一生都没有到访过中国,但却可以在创(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8-05)

卢一欣[5](2019)在《续写证言:论J.D.塞林格后期创作对小说《香蕉鱼》的互文改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塞林格的后期作品如《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通过以隐蔽的方式对其1948年的小说《抓香蕉鱼的绝佳日子》中西摩·格拉斯的形象进行互文改写,深入见证战争中的暴行及其造成的精神创伤。这些作品通过增加叙事者,创造显在的证言,深化《抓香蕉鱼的绝佳日子》中对战争的见证;通过遮蔽战争元素,创造隐匿的证言,深入创伤内核进行见证;通过重谈诗歌语言,喻示沉默的证言,对战争作出更深刻的批判与见证。塞林格后期作品中对《香蕉鱼》的互文改写策略反映出其对于二战的深切反思以及对西方文明固有缺陷的洞察。(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熠如[6](2019)在《马特·塞林格 我父亲的光荣》一文中研究指出"霍尔顿想要告诉世界,这个世界哪里出了错。我父亲也是这样。这背后是一种理想主义。他希望这个世界能变得更好,能成为他想要看到的那个世界。他希望这个世界上能存在爱,希望人们能对彼此更好。所以他会这么喜欢中国哲学。印度教有点悲观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更适合他。霍尔顿、西摩、祖伊、格拉斯家族里的所有人——在这些人物身上,我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本文来源于《小说界》期刊2019年04期)

谷恒恒[7](2019)在《灰烬中的守望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塞林格是一位真正参加过战争并对战争有着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述的作家。他不仅参加过诺曼底登陆、许特根森林之战、突出部之役等着名战役,而且由于特遣队情报人员的特殊身份,他是第一批进入纳粹集中营的美军士兵,也加入了战后对纳粹分子的审判。可以说,塞林格不仅了解战争的残酷,而且他接触到的战争的范围也很广。这些都反映在了他的作品之中。塞林格以十叁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的形式,基本按时间顺序,刻画出美国普通士兵从初入军营,到奔赴欧洲,再到置身战场,最后回归家乡的完整过程。本文采用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立足战争文学本体的前提下,结合塞林格复杂而残酷的战争经历,以跨学科的视角,借鉴战争学、社会学、心理学、文艺美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探析塞林格战争小说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对塞林格战争小说中的战争观、战争叙事、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流变做系统的梳理,指出塞林格战争小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价值。本文首先考察塞林格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战争观。塞林格对战争的看法和许多经历过战争的士兵一样,都有一个从乐观自信到消极怀疑,再到恐惧绝望的过程。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塞林格参战前后所写的小说之中。不过,塞林格并没有像一些美国作家那样,在作品中对战争进行强烈谴责,反而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要求人们对战争绝口不提。对战争保持“沉默”,既是塞林格的战争观最独特之处,也是使他的战争小说与众不同的最大原因。这种“沉默”使战前还会大胆虚构战斗场景的塞林格,在亲身经历过战争之后反而不再让自己的小说里存有任何硝烟,战争逐渐演变为表现人类极端生存境遇的背景,最后成为某种象征性的存在,但是战争给人造成的痛苦却一直在加深。与此同时,塞林格战争小说形成了叁类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群:疏离者、缺席者、拯救者。这叁类群体既反映了塞林格对战争时期整个人类遭际的高度概括,也体现出塞林格在人物塑造艺术上的成熟。塞林格的战争经历和短篇战争小说的创作,深刻影响了那部无数青少年的“圣经”《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的故事时间虽然发生在战后,但在很多方面与塞林格之前的战争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塞林格战争小说创作的终点。本文最后一章的叁节内容,与前叁章一一对应,分别从思想内涵、叙事策略、人物特征等叁个方面入手,探析塞林格是如何借用一个愤世嫉俗的少年来讲述自己曾经历的那场战争的。(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吴莹莹[8](2019)在《你不喜欢这个世界,却活在这个世界中》一文中研究指出1942年,23岁的J.D.塞林格作为陆军中士前往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突出部战役,解放纳粹集中营,他行囊里背着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书稿,也与他一起经受了难以言说的战争洗礼。炮火间歇,他在散兵坑里写作,不断地修改再修改。终于,1951年7月,他向全世界(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9-04-23)

吕威[9](2019)在《自我灵魂的摆渡人》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1919—2010)诞辰100周年。他创作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学作品经典之一,其作品经常会登上畅销书榜单并成为评论家追逐的热点。塞林格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身犹太富商家庭,曾亲历二战(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4-22)

柳青[10](2019)在《塞林格:走向独白写作的守望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正值塞林格百年诞辰,对他的阅读和讨论终将延伸到“麦田”之外。从1953年到1959年的六年里,塞林格以每两年一部小说的速度,在《纽约客》杂志上依次发表了《弗兰妮》《抬高房梁,木匠们》《祖伊》和《西摩:小传》。然后一直要到1965年,他发表了(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4-16)

塞林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短篇小说《笑面人》以其精巧的嵌套叙事和奇谲的故事情节被视为J. D.塞林格最为成熟精密的作品,塞林格在其中首次提到中国。在小说叙事的核心层,塞林格以雨果的长篇小说《笑面人》为母本进行戏拟创作,其中重要的文本细节诸如中国土匪、罂粟花瓣等代表中国的元素和与中国有关的地理描述简洁潦草,因而未受学界关注。本文认为,小说中潜藏着互为冲突的两种对中国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小说叙述背后隐现着美国帝国角色的崛起,作家无法摆脱某种西方中心主义情结;另一方面,塞林格又因犹太文化创伤,意欲弥合二分法的裂隙。这一自相悖离的书写实际是塞林格个人创伤的呈递,嵌套叙事的书写结构承担了见证的功能,而来自中国的禅思想则成为塞林格探索消解文化创伤的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塞林格论文参考文献

[1].于健,赵沛林.心怀广宇的守望——论马克·吐温、塞林格对王怀宇小说创作的影响[J].当代作家评论.2019

[2].卢一欣.矛盾、见证与治愈:J.D.塞林格《笑面人》中隐蔽的“中国”[J].中国比较文学.2019

[3].刘晗.生活在此却远离于此塞林格:麦田里的隐士[J].世界博览.2019

[4].吕威.东方智慧的守望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5].卢一欣.续写证言:论J.D.塞林格后期创作对小说《香蕉鱼》的互文改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9

[6].张熠如.马特·塞林格我父亲的光荣[J].小说界.2019

[7].谷恒恒.灰烬中的守望者[D].上海师范大学.2019

[8].吴莹莹.你不喜欢这个世界,却活在这个世界中[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

[9].吕威.自我灵魂的摆渡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10].柳青.塞林格:走向独白写作的守望者[N].文汇报.2019

论文知识图

腔作势的人乔伊丝·梅纳德 《我与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堂中小型网站站内搜索引擎的设计与实现一22乔伊丝.梅纳德《我与塞林格》...2 记忆的永恒

标签:;  ;  ;  ;  ;  ;  ;  

塞林格论文_于健,赵沛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