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17500)
摘要:目的评价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急诊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6月--2018年1月期间收诊的90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45例。给予常规组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急诊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①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常规组(95.6%vs80%,P=0.001)。②治疗前,组间HR、PaO2与PaCO2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明显(P<0.05)。结论急诊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疗效佳,可推广。
关键词:重症哮喘;呼吸衰竭;急诊治疗
哮喘(asthma)也称支气管哮喘,是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重症哮喘,病情严重,进展速度快,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威胁患者生命。呼吸衰竭(respiratoryfailure)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无法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引起各种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综合征。如今,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发病率逐年升高,其诊治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此,本文将90例患者作为对象,旨在观察急诊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应用价值,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6月--2018年1月期间收诊的90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符合重症哮喘与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排除昏迷、张力性气胸、呼吸骤停患者,且排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常规组,27例男性,18例女性,41-74岁,平均(53.2±5.93)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43-70岁,平均(54.1±6.04)岁。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基础资料,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常规治疗,待患者入院后,评估病情,监测各项指标,如生命体征、24h液体出入量、血气指标等。静脉注射40mg甲泼尼龙,间隔12h,注射1次,共3次。雾化吸入10ml盐酸氨溴索口服液,20min/次,每日3次。雾化吸入2ml异丙托溴铵,20min/次,每日3次。另外,根据患者基础疾病情况,对症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急诊治疗。尽快无创通气,调整体位,呼吸机通气模式调节为S/T模式,HR为15次/min,控制呼吸比,维持在1.5/1.0-2.0/1.0左右。调节模式为加压通气,选择呼气末正压通气,15cmH20左右,对呼气末正压通气进行调整,转变为5cmH2O,加压支持通气设置为7ml/kg,每日持续治疗至少6h。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指标,包括HR(呼吸频率)、PaO2(血氧分压)与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疗效评价:(1)显效:治疗后,患者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基本消失,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指标恢复正常。(2)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指标趋于正常。(3)无效:临床症状变化不大,甚至有加重的倾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2)检查,()用作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数据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关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多给予常规治疗,虽然可控制病情,缓解病症,但整体疗效欠佳。无创正压通气,气管插管操作无需开展,吸气时,提供高正气压,降低气管阻力,减少氧耗,并减少呼吸机做功,缓解呼吸肌疲劳状态。同时,无创正压通气,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特点,可快速控制病情,减轻患者痛苦,确保临床疗效。本研究中,常规组常规治疗,观察组无创通气急诊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常规组的80%(P<0.05)。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治疗,予以呼吸机通气,扩张支气管管径,降低气道阻力,有助于排出二氧化碳,缓解低氧血症、酸中毒症状。同时,呼吸机通气,有助于排出气道炎性分泌物,促使肺泡复张,避免感染,恢复呼吸与血气。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HR、PaO2、PaCO2均优于常规组(P<0.05)。
综上,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给予急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雷樟根,管瑞花;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24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16
[2]卢经伟;邹彦;;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临床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吴皓;李萍;;重症哮喘呼吸衰竭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