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潘涌
摘要:该文基于对大陆母语教育中独立评论之缺失的反思,从“成人”视角借鉴国外母语教育的基本理念,并以国外作文命题和阅读教学的具体个案来评述其如何培养学生基于自由思维和自主人格的独立评论能力,以供大陆母语教育改革作深度省思。
关键词:外国母语教育独立评论作文命题阅读案例
由洪宗礼先生等主编的10卷本《母语教材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后陆续出版),总计近六百万字,集中了全球各国、各地区160余位专业学者的智慧,研究了世界40多个国家及地区当代母语课程标准、大纲和教材等,覆盖了全球8大语系26个语种,为进一步了解并分析全球母语教育概况、价值特点及趋势,提供了迄今最为完整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乃至思想资源。
任何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必然是其孕育文化创造力的奠基工程。纵观全球各国的母语教育,其最亮丽的精华即是高度重视通过独立的母语评论来造就现代文明社会负责任的自觉理性的公民:从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明确宣示,到高考命题及其内蕴的价值引导乃至日常课堂的着意实施,无不着手于评论、着眼于立人。这种以母语为承载的独立评论,极其深刻地塑造着明日公民的思想灵魂和自立人格,当然,远而言之,它极其深刻地塑造着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未来形象,决定其全球文化力博弈中的战略命运。
一、反思:母语评论的缺失
母语(MotherLanguage)即人生无处不在、无时不用的民族共通语。中华民族共通语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施行)早已明确赋予法律地位的、全国通用并予以推广的“普通话”,学界亦称之为现代标准“汉语”(ChineseLanguage)。母语仿佛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文化脐带,给每个自然生命“成长为人”而传输基本的精神养料;而源于独立人格和真实思想来展开自主、自足、自享的母语评论(MakeCommentinMotherTongue),则是自然人成长为具有创造思维、表达活力和鲜明个性的现代公民的必由之途。
长期以来,那种以假大空为特征的“公共话语”、“流行话语”及其语用潜规则,对以个体生命为本位的母语评论和母语表现形成了一种沉重的“软压迫”,导致了从学校语用到社会语用中具有独立品质的母语评论的普遍缺失。尤以“文革”为最的这种“语言暴政”后遗症对母语个性活力的释放形成了一种久远的禁锢——其内生的负面影响可能有甚于外加的“疯狂英语”。隐匿在一个人口大国所用语词量趋小这种语用表象后面的,更是本应显示着生命活力程度的语符组合、语词运作之滑向机械和狭隘。当许多公民和未来公民已习惯于在高度标准化的话语系统和言语组合方式中“安全”地生存,那么,基于自主观察和自由思考的独立的母语评论就自然要消失于其生活辞典。可以推论:从学校到社会的所谓语用危机,不仅仅暴露为一种独立的“母语评论的缺失”,实质上更是“自由思想的缺失”、“文化创造活力的缺失”。其令人深忧的必然后果当是:汉语文化软实力与历史悠久、积淀厚重的文化大国之地位不相称,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际政治影响力日益扩大的走势不协调。
而今,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良好预期,必然要求“语用范式”(包括固定话语系统、言语组合方式和居于上位的语用哲学观)走向开放化、个性化——其要义之一就是基于生命本位的独立的母语评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曾肯定性指出的那样:“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重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由于言语是主体“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因此,趋向自由的思想活动必然引发言语主体的母语评论趋向个性化、本真化、活力化。2009年年初以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这三大中国主流媒体对一系列评论栏目的迅速增设、语用个性活力的开禁与逐步释放,即为最新的明证。直言之,语用范式的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逻辑,是任何个人意志无法逆转的历史趋势。在此时代背景下,从积极语用角度出发研究各国母语评论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特征,撷取其教学设计之精华,以作大陆母语教育改革之借鉴,正当其时。
二、“成人”视角:独立的母语评论
由一个混沌的自然生命而成长为自由、自主、自立的现代文明人,最重要的途径莫过于养成且发展富于个性活力的、运用母语评论的能力(简称为母语评论能力,AbilitytoMakeCommentinMotherTongue)。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成人目标体系中,最鲜明、最深沉的即是旨在提升自由思维品质而普遍重视对学生“母语评论”能力的培养。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曾郑重指出:“儿童有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一名自主的行动者,表达意见。”又对此阐释:“儿童有发展其智能、道德和精神所需的自由。”[1](儿童泛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一方面,各国母语教育普遍注重学习者的言语自主,减少乃至杜绝公共话语、流行话语、时髦话语等外部话语对源自肺腑的个人话语之挤占;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大陆母语教育中趋同化输入、共性化输出的基本范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表征为青少年汉语思辩、运用、创造诸能力全面弱化的母语教育的危机,已成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公共问题”——正是在此落差悬殊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倡导培养学习者独立的母语评论能力才具有强烈的紧迫性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独立的母语评论是自由思维的最好象征。在外国母语教学中,“评论”(Comment)是一个指涉丰富、用途广泛、意蕴深沉的词汇。它有时指批判、批评甚至非难,有时又指评价、判断或辩说;它既含有否定意向的质疑或肯定意向的褒扬,更泛指基于独立人格、源于自由思想的个体言说,所以这是发挥每位学生主体精神、弘扬其自由辩说、炼就其母语创新智慧的重要途径。在一种倡导人格平等、思想自由之理念的文化土壤上,凭借母语评论发展思维、放飞心智、成就生命这种创新性指向,原本就是母语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
三、母语评论标准:从真实到创新
那么衡量母语评论能力的基本标准是什么?或者说学习者应具备怎样的母语评论能力?外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若干标准,概而言之,包括母语评论的真实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这几种主要标准。第一,关于母语评论的真实性。真实性是包括口头和书面在内的母语评论的最初要求,是指向母语评论独立性和深刻性的基础。其要义在于从学生个人的心灵感受出发。因此,尊重“事实”、尊重“自己的思想”成为贯穿美国英语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起始要求。[2]而法语教学大纲则强调“学生应该能够阅读、理解并自己评论一个文本,找出文本中的语言问题、历史问题、背景问题、论述问题和美学问题”,“学生能够从阅读出发,形成自己的评判结论,形成自己的评判语言。”[3](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这类指导性意见遍布外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及至体现在母语教科书的设计中。从感性接触的真实,到理性判断或生命体验的真实,再到语言表达的真实,都源自生命的本我化和个性化。第二,关于母语评论的独立性。评论的真实性是决定评论的独立性之必要条件,但深刻意义上的母语评论的独立性,则是个体不轻易苟同、不盲目附和这种生活信念的完全自觉,因此,评论的独立性是评论的真实性之发展。法语教学大纲明示:学会自己阅读、理解和评论目的在于“培养独立思考和批评的能力”。[4]而美国俄亥俄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几乎在六─—九年级的视听、写作、口语交际各种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要求学生诸如“独立地视听指定的和自选的媒体材料”、“独立地评论所读材料和所发表文章”等等。[5]这种对母语评论独立性的高度重视,恰恰是当代教育文明的一种表现,具有深长的教育意味。第三,关于母语评论的批判性和创新性。这是外国母语教育中最具本质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批判与创新,一破一立,合为一体。当母语评论的真实性和独立性要求指向批判性和创新性时,母语评论能力的培养才具有教学的品位乃至教育的境界。马萨诸塞州《共同学习核心》确定了如是学习目标:“所有学生要能够批判性地阅读和倾听,以便获得信息、理解和享受。他们要能够用标准英语进行清楚、真实、劝说性和创造性地写作和说话。”[6]并进而提出发展作为学习之必要基础的反思能力,学生凭借这种既融合于学科内容、又独立或超越于学科内容的反思能力,对已学到或已理解的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并用以同伴间的交流。地方中学在自己的母语教学大纲中同样重视这种指向批判性思考的评论:“学生应练习识别三个层次的思考技能:字面的、推理的及批判性的。”“要求学生得出结论、评价、论证及预测。”“从对文学作品的思考扩大到对现实世界思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需要作出批判性思考的情况作出评论。”[7]《法国初中教学大纲》在论及法语教学时指出:“学生批判能力的培养和美学敏感的启蒙是学习的目标,而且要做到两者平衡。”“教会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并能够表达。”[8]《法国高级中学法语教学大纲》非常自觉、明确地认识到:为了让学生在进入社会生活时成为独立的成年人,法语课要在文化培养中发挥如下的重要作用,即养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观念”。[9]可见,这些教育发达国家的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以批判性思考为核心、以口头或书面的创意评说为形式,自觉追求发展学生创新性的母语评论能力。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母语评论能力之培养。《哥斯达黎加初中西班牙语教学大纲》深刻地要求:“利用阅读所蕴含的巨大潜力,鼓励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分析态度和批判精神。”[10]当然应该着重指出,这种所谓的批判性评论是超越狭义的意识形态或政治立场的,因而才具有真正指向创新性评论的潜在价值。
四、作文案例:多元开放的评论空间
按照这些母语评论的标准,各国母语教科书精心设计,指向口头和书面两种评论形式。书面评论往往集中体现在最具价值引领作用的高考命题上。
试看以下法美等国近年大学招生若干作文题。
法国作文题: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4.“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5.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11]
点评:作为拥有众多思想家的法国,其作文题善于引导学习者作超然的哲学思辩,以“人”为中心而作本源性评论。
新加坡作文题:
1.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
2.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
3.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
4.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
5.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
6.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
7.现代社会里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到底是不是一个实际的追求?
8.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
9.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
点评:新加坡作文题自觉引领学习者对现实、国际等诸多问题作深度思考和评议。
美国作文题:
1.想像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
给了你?
2.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3.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以上为芝加哥大学)
4.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评说。
5.什么是你曾经不得不作出的最困难的决定?你是怎么作的?
6.直至你目前的生活,你的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了你最大的满足?(以上为普林斯顿大学)
7.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8.有种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创造产生的。照你的看法,伟大人物的产生,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观点。
9.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重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以上为西北大学)[12]
点评:美国作文题,正如其社会生活那样五彩缤纷。芝加哥大学更重激发学习者在虚拟生活中发挥独特想像力;普林斯顿大学和西北大学不约而同指向学习者个人的现实生活,侧重开发其生活资源,激发其自主评说的生命冲动。
纵览以上对中低段母语教学最具价值引领作用的各语种高考论题,给予我们深刻、久远的启示:要为学生母语作文创设一个多元开放的评论空间,释放其自由思维、多向取舍的智慧能量。无论是指向社会现实的论题,还是聚焦形而上哲思的话题,它们都不预设既定的思维路径或框架,甚至连隐含在题内的暗示也了无痕迹——任你挥洒富于表现力的母语评说,让个体生命在言语中奔泻才思。如果中国母语作文也能如此撤去精神栅栏(诸如“正确”“健康”之类的标准云云)而开放地设立论题,学生们当被激发起挑战心智极限的热情,当会获得对母语评论能力的深度淬砺。平庸的叙述,平面化的“再现”,只是对生命思维潜能的一种禁锢或埋没。只有通过无拘束的评论与辩说,才将引爆生命的思维能量,使之升腾起绚丽多彩、硕大可观的智慧之花。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积淀学生优秀的传媒素养是对未来合格公民的一个基本要求。这种优秀的传媒素养是指对各种媒体信息的比较、选择、提炼自己观点的综合素养。其中,针对媒体信息作出有品位的母语评论是关键。这不仅仅是现代人立身处世所应具备的对传媒信息的一种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更是作为国家公民之一分子的任何个体所必经承担的社会责任。换言之,养成对传媒信息真实、独立、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母语评论能力,更是现代民主社会对其所有成员作为“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已经超越了一般母语运用技能或技巧的范畴。加拿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所有学生“学会运用分析和批判的技能对交际媒介作出反应,”“通过审视媒体作品,学会分析观点、筛选信息。”[13]《德国语文教学大纲》明言通过阅读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养成评判态度,提高评判能力”。[14]《阿根廷中学西班牙语言和文学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标中突出了学生对大众传媒的批判性态度,要求其“能对社会公共舆论和媒体消息、新闻进行批判的分析和评价,能对媒体的新闻语言以及它同其它领域的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理解、语言学方面的分析和再创作。”[15]《智利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比较具体地列出了对学生传媒素养的多种要求:“a比较并说明不同媒体对相同事件的报道及所持观点的异同;b将媒体报道与其它文化渠道传播的信息相比较;c媒体作为传播信息、思想等内容的工具,对其进行评价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16]
既然母语教育承担着“成人”的重要文化使命,而“成人”之要义就在于让学生在文化启蒙期开始就逐步养成敢于批判和创新、善于批判和创新的思维能力。由于言语与思维天然具有同位一体的亲密关系,故以独立评论为形式的母语活动将是养成独立思维乃至创新性思维的主要途径─—从这层意义上说,母语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任何兄弟学科的教学所无法取代的。诸如:怎样排除旁人议论的影响而尊重自己的真实体验?怎样判断事物或现象的性状?怎样反思已发生人事的成败功过?怎样感悟表象之后的底蕴与启迪等等。这种评论能力的形成,对学生成人和一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母语教育责无旁贷。正如《法国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那样:法语教学的“宗旨是每个学生形成他的个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独立的、负责任的公民”。[17]
五、中外比较:缺憾与启示
长期以来大陆母语教育受社会本位思潮的影响,导致教材研制、课堂教学等方面出现严重的“无人化”倾向,特别是偏废对学生真实、独立、批判性和创新性母语评论能力的培养。在听说读写思视评各种言语实践中,“我之评论”的缺席,已成为习以为常的语文教学现象。新世纪实施新课程后,语文教学界贯彻新课标中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等基本精神,课堂教学开始出现一种富有思想活力的新气象。但是,总体而言,汉语文课堂教学还赶不上课改的节奏,尤其在口语交际教学等方面对学生发展性评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几乎还处在空白阶段。这与汉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有关。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例,其“课程目标部分”虽然提出了“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之要求,甚至明言鼓励学生“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但并没有明白指出“母语评论能力”一项;至于“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一说,仅限于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也只是偏重于一般性的交际文明之养成。该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自然同样缺少对培养学生卓越的评论能力之关注,如只是强调口语交际主体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只是强调写作教学中“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等等。义务制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情况亦复如是。换言之,语文新课标目前尚无强烈、完整、自觉的培养“母语评论能力”的目标意识,更没有赋予教师用此目标意识去开发课程资源或统整课程资源的主体权利。
统览各地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所编撰的语文教科书,“母语评论”的相关设计自然普遍偏弱甚至缺失。以影响颇广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1—4册)为例,在“文本研习”、“活动体验”中,多数练习限于“说说”、“读读”、“叙述”、“概括”、“讲述”、“介绍”、“说明”、“漫说”此类诉诸认知和记忆能力的言语实践。即使在“问题探讨”中,由于内容或对象的特定性,允许学生“表达”、“讨论”、“分析”、“议论”甚至“评点”、“评价”、“评说”的自主思维空间也不是很大,更遑论容存异质思维的质疑性“评论”了。书面评论也往往集中在“影视评论”、“文学评论”这种特殊的写作体裁上。
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母语教材《美国语文》,更是教会学生学习母语评论的典范。该教材采用大单元结构,其中“选文”是“课”的根基所在,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而“问题指南”(而不是诸如“阅读提示”、“学习思考”之类限制性学习),作为一个作业系统,是该教材整个结构系统中的关键,它通过大量基于文本而超越文本的问题将学习主体的思维引入课文、激活教学内容。怎样以选文为平台,让学生站到这个平台的中心来展思维、评说和讨论等各项活动——这正是“课”的立意所在,是体现这套教材通过评论训练去发展学生言语和思维的结构特色之所在。凭借这个基础性平台,学生的个体生命充分活跃起来了,其创新性言语才能、思维能量都被高效释放出来了。其中“文学和生活”、“阅读理解”、“思考”、“文学聚焦”等小栏目,均以“问句”的形式,引领学生站在历史、现实与选文的交汇中心来抛出真实、独立、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考与评论。既不是对选文内容的平面化复述,也不是单向式“接受”选文中的知识与观点,而是激发作为学习主体的“我”之追问,激发作为天地间大写的“我”之探究。且看该套教材一册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不自由,毋宁死》)后设计的“问题指南”。
●文学和生活
读者反应你对帕特里克·亨利有什么样的印象?根据这篇演讲判断,你认为他应该拥有强有力的演说家的声誉吗?解释原因。(评论)
主题焦点在一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类似亨利的这样一篇政治演说能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评论)
课堂民意测验亨利认为和没有自由的生命相比,牺牲更加可取。进行一次投票的民意测验,看看你们班里的同学是否同意他的看法。
●阅读理解
1.亨利是怎样表明他判断未来的方法的?
2.(a)亨利说在美国建立英国的军事建筑是为了什么原因?(b)殖民地人民必须采取什么行动?
3.亨利说“下一阵从北方席卷而来的狂风”会带来什么?
●思考
解释
你认为亨利为什么从对他之前的发言者的看法开始?(推断)
为什么亨利认为与英国妥协不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证据支持)
亨利是怎样回答殖民地人民还没做好战斗准备的反对意见的?(分析)
亨利把殖民地人民的情况比喻成什么?(分析)
应用
5.在今天,什么样的情况或条件可能会促使一名政治家做出这样一篇正式的、戏剧性的演讲?(联系)
拓展
6.把亨利的演讲和今天的政治演讲做一个比较。哪些演讲者(如果有的话)能达到和亨利同样的影响力?(社会研究连线)[18]
虽然,编者在课文前以“一个高水平的演说家会使用一系列技巧来强调他的要点”为话题,向学生解释了“重述”、“重复”、“并列”、“反问”等语言技法;但“问题指南”引导学生思考和评论的内容对文本更具有超越性,供其思想和言语自由飞翔的空间更为广大。
同样是帕特里克·亨利的这篇《不自由,毋宁死》演讲,苏教版在名为“活动体验”栏目下设计道:
1.亨利的演讲为何如此轰动,他是怎样说服听众的?这对你练习演讲有什么启发?向组内同学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
2.请想象亨利演讲的情境,借助语气和语调、表情和手势,演讲《不自由,毋宁死》的最后两段。体会呼告与反问语气对增强感染力的作用。[19]
与上述《美国语文》同一选文的设计比较,苏教版的设计只是停留在技巧性、模仿性层面上,也没有给学生思维和言语提供一个自由空间。
关键并非是否用了诸如“评论”、“评说”之类术语,而是是否在真实、独立、批判性和创新性“评论意识”指导下去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去拓展其思维空间。外国母语评论题的设计特点是:评论的内容和对象本身展示着广阔的、开放的思维空间,容许多元、异质的母语评论存在;题干不作暗示性或提示性的限制。当然,我们无意苛求苏教版语文教材(其实在大陆同类汉语教材中,它是属于先进和前卫的),毕竟中外母语教育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迥然相异。但是通过比较,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母语教育的不足并考虑予以改进,这其实是全球视野中的一种文化大气和战略眼光。由于学校母语教育是为学习者终身可持续发展而孵化“言语童子功”,正如德国语言学家魏斯格贝尔所言:从个体来说,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进入了民族语言流,他的母语决定了他一生的精神格局和语言行为。[20]因此,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长远角度来看,以培养独立评论能力为突破口的母语教育,无疑将成为打造活力汉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奠基工程”。
注释:
[1]程味秋等编《联合国人权公约和刑事司法文献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62页、163页。
[2]孙平译《美国语文课程标准》,课题组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295页—339页。
[3][4][8][9][17]张新木译介《法国中小学法语教学大纲译介》,洪宗礼等编《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215页、215页、186页、205页、186页。
[5][6]朱明慧译《美国中小学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译介》,洪宗礼等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26页、94页。
[7]《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第67页。
[10]《哥斯达黎加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洪宗礼等编《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398页。
[11]法国作文题:摘自http://www.edu.cn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12]新加坡、美国作文题:摘自http://liangshitang.com.cn良师堂益智网
[13]唐长勤译《加拿大语文课程标准》,课题组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343页—344页。
[14]倪仁富译《德国语文教学大纲》,课题组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451页。
[15]《阿根廷语文教学大纲》,洪宗礼等编《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444页。
[16]谷佳维译《智利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洪宗礼等编《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450页。
[18]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第三册,同心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总第183页—184页。
[19]丁帆、杨九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第80页。
[20]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修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第44页。
作者简介: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高师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