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审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异,后现代,艺术,视域,主体性,世态,境况。
反审美论文文献综述
郭方明[1](2018)在《解读后现代绘画的反审美思潮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绘画以后工业时代所独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等为发展背景,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人们常以后审美思潮为研究视角对其加以分析,这是一种颇有见地的方法。我们现以后现代绘画的产生、后现代绘画中反审美思潮存在的必要性等角度为切入点,试图分析后现代绘画的反审美思潮背后的动因,希望由此探讨出传统审美理想与后审美思潮之间的共同价值取向,即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原动力。(本文来源于《艺术家》期刊2018年11期)
郭莉霞[2](2018)在《反审美的艺术形态——浅析装置艺术中的丑与荒诞》一文中研究指出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作为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一种开放的艺术形式,再使得艺术观念与艺术体验得以延伸的同时,也因其作品中包含的"非常规"的表现形式或构成因素,造成了观者对于带有反叛意味的装置艺术作品的不理解,甚至是批判与谴责。文章以审丑及荒诞的角度重新审视"怪异"、"扭曲"的装置艺术作品,以审丑来审美,对于此类装置艺术作品以全面客观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02期)
张翠[3](2017)在《后审美·泛审美·反审美——网络诗歌的叁个审美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后审美、泛审美、反审美是网络诗歌审美的叁个重要维度。后审美探索着眼于精英审美、大众审美相融合和青年亚文化审美隐喻的存在,泛审美强调身体写作、审美趣味世俗化成为网络诗歌审美主要特征,而反审美的探讨则触及审丑、恶搞对网络诗歌审美范畴的扩大化。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正由对立走向融合,以多元化的审美姿态审视网络诗歌将对当代中国诗歌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本文来源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肖笛[4](2017)在《宏伟的坍塌——中国90年代当代艺术与摄影的反审美暗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今天起,绘画死亡了"——保罗·德拉罗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艺术只扮演着祭礼形式的角色,它随着艺术创造者所持信仰的转换而变化,正如古希腊艺术向古罗马艺术的演变过程中,古希腊建筑中所蕴含的男性生殖器崇拜来源于北欧和印欧的部落,而古罗马建筑中对母亲大地的歌颂则是从象征子宫的地下洞穴发展起来的。这种宗教教义般的暗喻一直在西方古典绘画中连绵不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举出普桑、雷诺兹、戈雅、沃特豪斯等作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馆》期刊2017年02期)
陈真[5](2017)在《非美化的艺术——从西方艺术与美的概念流变看反审美倾向的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艺术哲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将美与艺术区别开来,在这看似颠覆审美的时代,我们不妨追溯到艺术的源头—艺术是从哪里来?它会走向何方?其实艺术与美从最开始就不是一回事,那么如今的艺术面貌是颠覆抑或回归?无论在艺术实践还是在艺术理论中,不同时代与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人类对物质与精神的反思与创造是艺术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一、溯源与流变古希腊人认为,艺术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单凭灵感、思考与幻想并不能称之为艺(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馆》期刊2017年02期)
符虔[6](2016)在《《一步之遥》:国产影片反审美心理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姜文的《一步之遥》以观众始料未及的形态出现在商业院线。该电影依旧保持了姜文一直以来的后现代风格,且进行了更加张扬的体现。如果说姜文之前的几部作品为观众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欢乐国度,那么在本片中,姜文一反常态,大胆地挑战了观众的审美价值,进行了一番反审美心理的大胆尝试,用违背观众期待、违背常规逻辑、阻止观众移情的手法摧毁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该片的反审美心理特征。(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6年10期)
杨有福[7](2016)在《丑恶世态:莫言小说《红蝗》的反审美视域》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蝗》中对丑态的描写达到了极致——现代城市文明的丑恶与虚伪,远离城市的乡土愚昧和野蛮,乃至于人性的丑恶等种种恶心的感觉。作者清醒地看到了当下人类的生存境况,试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撕开美的表面",以反审美视域让人感知各种丑恶世态,透视出一个有良知作家的内心深处对"种的退化"的忧虑,以及他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6年08期)
潘黎勇[8](2016)在《辩证的感性学——论韦尔施的“反审美”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审美"是韦尔施立足感性学思维的思想视域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在"感知"语义的总体框架中,"反审美"指涉多重意涵,它与审美构筑的张力关系不仅丰富了审美知识学的内涵,更对审美泛化的日常现实表现出鲜明的价值对抗意图。在此过程中,艺术通过发展多元性感知而建构的"反审美"模式承担了审美化批判的重要使命。(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6年02期)
杨震[9](2015)在《欲盖弥彰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反审美倾向与“显现美学”的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美学,尤其是鲍姆嘉登和康德之后的美学视野中,艺术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日常事物,是因为拥有独特的感性光环(独特的色彩、声音、形状、节奏、韵律等),可是,到了20世纪,先锋艺术运动却似乎一再打破了这个感性(审美)迷梦,把艺术"不可感"、"非审美"的一面发挥到极致。首先,当代艺术呈现出一种"混淆"的面貌。表面上毫无二致的两个东西,一个是艺术品,一个却不是,这让二者所共享的感性可感特征变得无足轻重。典型的(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5年10期)
李名亮[10](2015)在《隐秘的控制与消解:植入广告反审美价值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虽学界亟待确立一种对影视植入广告的批判认识模式,超脱对其负面表现的隔鞋骚痒的评论。质疑植入行为权力的正当、合理本身,需要立足于对其消解审美价值机制的深入剖析:生产权力的让渡,意味着影视实质蜕变成了一种工具性存在;创作者与受众协商追求精神自由的创作主体性原则,被单向度的商品意志所颠覆;创作的广告知识/工具理性僭越、支配了艺术审美/表现理性,功能性必然会以其强制化的符号编码策略,多方面消解审美表现力、主题与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广告大观(理论版)》期刊2015年03期)
反审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作为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一种开放的艺术形式,再使得艺术观念与艺术体验得以延伸的同时,也因其作品中包含的"非常规"的表现形式或构成因素,造成了观者对于带有反叛意味的装置艺术作品的不理解,甚至是批判与谴责。文章以审丑及荒诞的角度重新审视"怪异"、"扭曲"的装置艺术作品,以审丑来审美,对于此类装置艺术作品以全面客观的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审美论文参考文献
[1].郭方明.解读后现代绘画的反审美思潮的意义[J].艺术家.2018
[2].郭莉霞.反审美的艺术形态——浅析装置艺术中的丑与荒诞[J].大众文艺.2018
[3].张翠.后审美·泛审美·反审美——网络诗歌的叁个审美维度[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7
[4].肖笛.宏伟的坍塌——中国90年代当代艺术与摄影的反审美暗喻[J].中国美术馆.2017
[5].陈真.非美化的艺术——从西方艺术与美的概念流变看反审美倾向的兴起[J].中国美术馆.2017
[6].符虔.《一步之遥》:国产影片反审美心理尝试[J].电影文学.2016
[7].杨有福.丑恶世态:莫言小说《红蝗》的反审美视域[J].大众文艺.2016
[8].潘黎勇.辩证的感性学——论韦尔施的“反审美”理论[J].学术界.2016
[9].杨震.欲盖弥彰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反审美倾向与“显现美学”的应对[J].美术观察.2015
[10].李名亮.隐秘的控制与消解:植入广告反审美价值批评[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