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法治,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中国,领导,主刑,司法。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文献综述
刘桉伸[1](2019)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基础的内在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法治国家是以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措施、战略策略、方式方法的国家,法律在法治国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作用。法治的具体情形会因国家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国情决定了法治道路和状态的差异,不同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因而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市民社会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四大基础,其中市场经济是前提和基础;民主政治是重要保障;理性文化是必要条件;公民社会则为前叁者提供主体力量。(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30期)
李国旗[2](2019)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曾提出在中国何时能建成法治国家的历史之问。1997年,党的十五大不仅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进程明显加快,正在预设轨道上稳步前行。1.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在中国(本文来源于《求知》期刊2019年09期)
王芳[3](2019)在《解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物史观“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法学为指导,而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理论内核是唯物史观。用唯物史观来批判法学世界观作为资本主义"法治"国家的立论基点,并用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解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唯物史观的固有基因,是辨识资本主义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本质区别的一把"金钥匙"。"解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唯物史观的"基因"应遵从以下叁个方面:第一,唯物史观的结构论表明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必须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唯物史观的动力论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第叁,唯物史观的目标论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来源于《阅江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高颂[4](2019)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要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就必须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本文在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了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律保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和为党的执政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保障。并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具体实践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途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20期)
张凯楠[5](2019)在《做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守护者》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为期两天的集中学习,使我收获颇多。《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明确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展工作,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推动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加强过硬队伍建设,深化智能化建设,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履行维护(本文来源于《长春日报》期刊2019-06-20)
魏哲哲[6](2019)在《满腔热忱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4月4日电 (记者魏哲哲)4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主持召开中国法学会机关及各研究会负责人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9-04-05)
刘王芳[7](2019)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几个基本原则——论十一届叁中全会对法治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一届叁中全会是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真正起点。它抛弃了法律的意识形态论和阶级斗争工具论,从现代性的法制观念出发,提出或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拨乱反正、振聋发聩的重大社会影响,推动当代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而且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长远指针,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当代中国继续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伟大事业具有极大的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曾钰诚[8](2019)在《党内法规能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贡献什么?》一文中研究指出党内法规作为党内治理的自治性规范,并不意味着它与法治国家建设没有关联。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实际上就是推动形成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格局的动态过程。党内法规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党内法规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制度构成,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终建成意义重大。党内法规能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理论基础在于,承认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立足"中国特色"和"中国立场",坚持党的领导与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制度化、法理化。党内法规能为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制度依据,在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贡献创造性方案与法理支撑的同时,调整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法律所难以深入的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奏进[9](2018)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潍坊市法治政府建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刻内涵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介绍了潍坊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有效举措。一是全面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二是坚持严格执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叁是全面推进公正司法,着力提升司法公信力;四是深入推进全民守法,不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8年35期)
胡波,董晓波[10](2018)在《汲取传统法律文化精华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传统法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既需要吸收、借鉴西方法治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12-12)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曾提出在中国何时能建成法治国家的历史之问。1997年,党的十五大不仅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进程明显加快,正在预设轨道上稳步前行。1.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在中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参考文献
[1].刘桉伸.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基础的内在逻辑[J].法制博览.2019
[2].李国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知.2019
[3].王芳.解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物史观“基因”[J].阅江学刊.2019
[4].高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法制博览.2019
[5].张凯楠.做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守护者[N].长春日报.2019
[6].魏哲哲.满腔热忱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N].人民日报.2019
[7].刘王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几个基本原则——论十一届叁中全会对法治的贡献[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曾钰诚.党内法规能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贡献什么?[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9
[9].张奏进.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潍坊市法治政府建设为例[J].新西部.2018
[10].胡波,董晓波.汲取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