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新模式

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新模式

郭志红刘锁贞冯东明丁琰山西省阳泉市实验中学045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学生物教师在学科培训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科培训中必须对生物教师群体和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出了共性培训机制和个性培训机制。进一步,为保证培训反馈的及时性和互动性,提出了基于移动客户端网络的新培训模式,并给出了在这一新模式下进行的培训实施步骤。该模式简易便利,反馈及时,沟通有力,为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新模式

一、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模式

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是指为促进、更新和提高中学生物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生物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由各层级教研员组织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培训。传统的培训模式有:院校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研培结合培训模式、案例培训模式、研究性学习培训模式、合作学习培训模式、自主学习培训模式等。具体而言,目前国内更多的采用了以下几种培训模式:1.聘请学科一线优秀教师、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的培训模式;2.观摩名师课堂教学的培训模式;3.小组合作交流的培训模式;4.全程参与的任务驱动式培训模式;5.基于网络的自主培训模式。

近年来,学科培训模式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新的学科培训模式不断被提出和进行案例应用。2005年,山东师范大学张从善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李延安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全面分析了传统的培训模式是否都适用于网络环境,并给出了网络培训效果的初步评价方案。彭定新提出了通过推行学科组长负责制的方式,确保教师培训工作有效运行,最终提高培训效能。王玉梅等人基于北京海淀区中学政治学科骨干教师研修为案例提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中小学行为研究的培训模式,通过明确该培训模式下的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设计与操作流程、培训效果及反思,着眼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董开一提出了对区域教师全员培训的新模式——有层次的网络远程学科培训模式,通过开发具有学习自觉性跟踪提醒功能的学习平台和作业平台,实现了培训方和被培训方双向互动的研讨和交流。

综上所述,学科培训模式的发展已然成为一个关注点。尽管近年来新的培训模式及其评价方法不断产生,但其弊端仍然不小,主要表现为:一是忽视了教师多样化的个性需求。无论服务对象是初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一律按统一的标准对教师进行培训。二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许多培训过分注重知识和理论的口耳相传,弱化了与教师已有教学实践经验的融合,忽视了现实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极强的情境性。三是缺乏与教师的对话和交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实时互动的学科培训模式,能够及时地对学科培训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阶段性甄别,然后实施“有的放矢”式的精准学科培训。

二、教师培训需求捕获及分析

1.教师能力分析及学科培训需求。一名优秀的中学生物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业务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养和能力素养两个方面。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知识不止局限于教材,需要时刻紧跟最新的科技动态,不断给自己的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作好一名中学生物教师的前提,必须是在自身能力素质方面进行不断提高。

一般而言,教师能力素养方面包括以下四方面的能力: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板书能力、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科学能力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学科研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利用能力。

因此,从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角度进行需求分析,培训的主体是中学生物教师,培训的内容是学科培训。学科培训的目的是解决教师七方面的能力素养问题(即上面提及的四个个人能力和三个科学能力)。

2.共性培训与个性培训分析。从上面提及的七方面能力素养问题的培训需求看,每个中学生物教师都应该在学科培训中进行全面的培训。然而,鉴于中学生物教师教学活动压力大、课程多,势必造成很多力不从心的现象,比如培训时间无法保证、培训时间不够、培训内容与自己的培训需求不匹配等等,最终造成培训效果不好。这种不好并不是因为培训组织方没有精心组织,而是对于受训者的受训效果而言并没有达到最优。还有,中学生物教师作为受训者,并不希望是填鸭式的培训,需要在培训过程中与培训老师进行实时互动与反馈,这样才能达到最佳培训效果。

因此,从培训本身看,为达到最佳效果,势必要进行共性培训和个性培训之分。共性培训是将受训者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对这个整体,即中学生物教师群体,需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共性的培训,这种共性培训不讲究个体的差异,而是对受训者进行整体性的提升。个性培训则相反,将受训者作为一个个的个体看待,主要从个体出发,正视每个受训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学科培训过程中将针对每个个体差异,灵活地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以期达到让每个受训者能够接受恰如其分的培训,让每次培训都能达到精准的有的放矢。

3.培训的及时互动反馈分析。顾名思义,培训互动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互”,一个是“动”。所谓“互”,当然至少是有培训方和受训者,也包括受训者之间。所谓“动”,当然是要动起来,要互相激发,要动手、动脚、动嘴、动脑或动身体。在培训现场中,培训者、受训者、内容和场地,构成了互动中的“互”。所谓“动”的方式,可以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来概括,也就是激发受训者的语言、逻辑、音乐、图画、人际关系、运动、内省、观察自然的智能。这样的“互”和“动”的组合,就构成了培训中的互动。

一般主要有以下四种互动形式:(1)培训教师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2)受训者之间的互动;(3)受训者与受训内容之间的互动,(4)受训者与受训环境之间的互动。只有充分互动,受训者才能充分掌握培训者的思路、方法和培训内容。另一方面,互动作为培训效果的一种反馈机制,也有时间性的特征。互动的及时性可以保证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具有更优的接受性;而互动的不及时性,造成培训反馈无法及时、有效地传递,则造成培训效果不佳。因此,可以看出,及时性和互动性是保证培训效果最优的两个重要特征。

三、基于移动客户端网络实时互动的精准培训新模式

近年来,基于移动客户端的网络技术的成熟应用,比原先单纯借助电脑实现的网络技术更加便利便捷。而且,随着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中各种小程序的开发及应用推广程度逐步加大,APP的开发范围、开发成本逐步大众化趋势,造就了诸如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这种有专业特色的、针对特殊群体的工作完全可以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及时性和优良互动性,完全符合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的培训需求,还可以体现更好的图文并茂,并适时增加趣味性,使得本身“枯燥”的学科培训更加让受训者喜闻乐见。一般而言,基于移动客户端网络技术的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新模式、新平台的搭建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1.通过移动客户端的调查问卷小程序进行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需求捕获阶段——共性需求捕获。

2.通过移动客户端的调查问卷小程序进行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需求捕获阶段——个性需求捕获。

3.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APP环境搭建阶段(可结合ppt、word、pdf、jpg、mov等多种形式进行)。

4.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内容设计及嵌入APP阶段。

5.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APP运行阶段。

6.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实时互动反馈数据的分析与培训评价阶段(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

7.根据分析评价数据返回第4步进行及时的培训内容修订完善。

8.结束培训。

参考文献

[1]张青关于初中生物教师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的探讨.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5月,第30卷第9期,97-98。

[2]李延安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

[3]孟繁胜梅秀娟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省级培训的创新实践与反思.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第11期,14-18。

山西省阳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项目资助(编号:GH2017053)。

标签:;  ;  ;  

中学生物教师学科培训新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