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世以来论文_林钟扬,金翔龙,管敏琳,潘少军,赵旭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上新世以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上新,长江,地层,阿拉伯海,标尺,西沙,海域。

上新世以来论文文献综述

林钟扬,金翔龙,管敏琳,潘少军,赵旭东[1](2019)在《长江叁角洲平原南部上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及多重地层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长江叁角洲平原BZK01钻孔进行沉积物14C测年、粒度、磁学、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合伽玛测井、岩性地层讨论了上新世以来钻孔揭示的孢粉组合、沉积环境演化、沉积相和古气候特征,建立了钻孔的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框架。结果表明,受原始地形地貌、海平面变化、海陆变迁、古气候冷暖更替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钻孔自下而上揭示岩性地层依次为基岩长河组、新近纪-第四纪沉积的嘉兴组、前港组、东浦组、宁波组、镇海组,孢粉组合可划分出16个孢粉带,按暖期温暖潮湿-冷期寒冷干燥古气候旋回变化的周期律,BZK01钻孔反映该区域共存在7个古气候旋回。建立的钻孔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揭示151. 9~278. 0 m为河流相和河湖相交替沉积的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存在两个气候旋回过程; 83. 5~151. 9 m为河流相-河湖相-浅湖相沉积环境的中更新世,包含两个气候旋回过程; 15. 4~83. 5 m为晚更新世,沉积环境自下而上为河口相-河湖相-潮坪相-滨海相-河湖相,与王店海侵-杭州海侵时期对应,包括两个气候旋回; 0~15. 4 m为河口相-河湖相-泻湖相沉积环境的全新世,对应富阳海侵,包括一个气候旋回。(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4期)

仲义,刘青松,陈忠[2](2019)在《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多金属结核生长对全球深水环境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深层水通过吕宋海峡与西太平洋深层水直接相连。南海多金属结核、结壳是深海潜在的固体矿产资源,同时也是重建古气候、古环境的重要记录。本文以南海北部多金属结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显微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元素组分的分析,并对比其他海域不同构造与海洋学背景下的结核、结壳特征,基于10Be同位素年代学框架,综合利用地球化学与环境磁学等多重指标,相互验证,综合探讨了南海北部多金属结核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全球古(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徐承芬[3](2018)在《闽北近岸海域上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特征及其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在闽北近岸海域获得的最新的全取心地质钻孔ECS1601(90.2米,位于地震剖面测线Z3(主测线)和L9(联络测线)交汇处),3500千米高分辨率浅地层地震剖面和同网布设的3500千米单道地震剖面,并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对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与层序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沉积模式,并探究了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过程。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实测浅钻(ECS1601,岩性岩相特征、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和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结合AMS~(14)C和OSL测年数据,并与浅地层剖面对比,将ECS1601钻孔分为4个沉积单元,从上到下依次命名为DU1、DU3、DU4、DU5,分别代表全新统、晚更新统上组中段、晚更新统上组下段、晚更新统下组。2.依据层序地层划分原则和反射界面的识别标志(上超,下超,削截,顶超等),对地震剖面(3500千米的浅地层地震剖面测线网格布设为5×10,密度大,调查精度高)进行分析、解译,并与钻孔ECS1601岩心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将浅地层地震剖面划分为五个地震单元,从上到下依次命名为:SU1、SU2、SU3、SU4、SU5,分别代表全新统、晚更新统上组上段、晚更新统上组中段、晚更新统上组下段、晚更新统下组。将同网布设的3500米单道地震剖面,同样依据层序地层划分原则和反射界面的识别标志(上超、下超、削截、顶超等),将单道地震剖面划分为四个地震单元,从上到下依次命名为:Qh+Qp3、Qp2、Qp1、N2,分别代表全新统+晚更新统、中更新统、早更新统、上新统。3.通过浅钻(ECS1601)及地震剖面的精准比对,结合以往研究成果,首次建立了闽北近岸海域上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模式,分析了上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等因素对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的控制和影响作用,探究了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过程,重点研究了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域经历了叁次海进两次海退。4.大量地震剖面显示,研究区特殊地质体较为发育,尤其是古河道,存在一个古河道体系,结合当时古地形及地理位置综合分析,古河道分布与当时海底的地形变化大致对应,初步推测其中一条走向大致为东西向的古河道可能来源于闽江,另外一条走向为南北向的古河道可能来源于长江支流。通过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研究区从发生海退裸露地表发育古河道到再次遭受海侵形成浅海环境的历史变迁。论文基于大量实测资料,野外调查资料数据处理质量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比较深入地分析了该区域上新世以来沉积特征,丰富了东海近岸海域层序地层学理论。同时,由于海平面的变化及构造影响,该研究区发现了大量活动断裂、古河道、浅层气等特殊地质体,为该区进行重大工程建设及资源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李丽,徐沁[4](2017)在《上新世以来巽他陆架海平面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平面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而且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和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只有了解海平面变化历史,发现和掌握海平面变化规律,才能建立可靠的海平面变化模型,提高未来海平面变化的预能力。巽他陆架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界,位居世界陆架面积第二,陆架宽,坡缓水浅,对海平面变化敏感,是研究海平面变化的理想之所。简要介绍了海平面重建的方法,回顾了巽他陆架区域不同地质时期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上新世巽他陆架海平面比现在高50~100 m,之后随两极冰盖发育海平面逐渐下降,在第四纪海平面受冰盖消涨影响而周期性升降,波动幅度达130 m,记录较多的全新世研究显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海平面的快速上升以及中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近代观测表明最近200多年海平面呈上升趋势并且自20世纪开始上升加速。同时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区域造成的结论差异说明海平面重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时空分布的多变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7年11期)

谢建磊,张克信,马小林,赵宝成,张平[5](2017)在《长江叁角洲上新世以来磁性地层及天文调谐年代标尺》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叁角洲地区的磁性地层认识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为建立一个可靠的年代标尺,为区内沉积环境和气候演化研究提供约束,在年代地层和磁性地层基础上,以频率磁化率为信号源、ETP为靶曲线,通过轨道调谐方法对区内LZK1孔开展了天文年代标尺研究,建立了年代序列框架.结果显示,M/B界线埋深约为143.0m、Ga/M界线埋深约为219.0m、Gi/Ga界线埋深约为296.6m.受气候和沉积环境控制,沉积旋回特征清楚,沉积速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调谐后的频率磁化率显示了显着的125ka、96ka、41ka、23ka、22ka、18ka等轨道周期,并在轨道周期上与ETP曲线高度相关,相关性超过了95%检验标准.100ka、41ka和23ka周期的带通滤波曲线与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在振幅和相位上吻合较好,但局部时间段有差异,可能与低沉积速率、沉积速率突变或短时间尺度的地层缺失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在具有短暂沉积缺失的持续沉降区域,只要保证样品分辨率,可以通过轨道调谐方法建立可靠的年代框架.(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黄小龙,吴中海[6](2017)在《滇西北永胜-弥渡断裂带上新世以来的活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实皆断裂及玉树-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目前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活动构造最复杂,强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针对该区的新构造运动与地壳变形前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虽然目前对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变形的驱动机制尚不明确,但高原物质向南东挤出并围绕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是被广泛证实的。(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30:中国大陆晚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及其灾害环境效应、专题31:地壳应力与地震》期刊2017-10-15)

蔡明江[7](2017)在《上新世以来东阿拉伯海沉积物碎屑态来源及其对南亚季风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东阿拉伯海地区上新世以来岩芯沉积物碎屑态的来源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对阿拉伯海东部IODPU1456站5.3Ma以来陆源碎屑沉积物进行了粒度、粘土矿物分析,查明了阿拉伯海东部地区陆源碎屑沉积物的来源以及碎屑物质来源变化的控制因素。结果显示:IODPU1456站钻孔岩心5.3 Ma以来粘土矿物组分主要包括为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其中主要组分为蒙脱石(含量范围0~90%,平均值~44%)、伊利石(含量范围3~90%,平均值~44%)。高岭石(含量范围0~19%,平均值~5%)、绿泥石(含量范围1~26%,平均值~7%)为次要组分。依据粘土矿物中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四种组分的相对含量变化特征及规律,5.3 Ma以来U1456孔粘土矿物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阶段1 (早上新世至中上新世;5.3-3.2Ma,伊利石含量较高,~60%),阶段2(中上新世;3.2-1.7 Ma,蒙脱石含量较高,~56%);阶段3 (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1.7-1.2 Ma,伊利石含量较高,~63%),阶段4 (早更新世至今;1.2-0 Ma,蒙脱石含量较高,~59%)。物源分析表明,IODP U1456站陆源碎屑沉积物在5.3-3.2 Ma和1.7-1.2 Ma主要来源于印度河;在3.2-1.7Ma和1.2-0Ma,德干高原的物质供应明显加强。上新世以来,陆源碎屑沉积物向阿拉伯海东部的输入在构造尺度上受南亚季风强度控制。南亚季风强度变化是触发IODPU1456站陆源碎屑沉积物在3.2Ma、1.7 Ma、1.2 Ma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德干高原玄武质岩石对南亚季风降水强度的变化更加敏感,当南亚季风强度减弱时,陆源碎屑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印度河(伊利石和绿泥石);南亚季风降水增强时,德干高原输入的陆源碎屑沉积物明显增多(蒙脱石)。在构造时间尺度上,上新世以来东阿拉伯海地区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表征的德干高原相对于印度河输入量的变化与南亚季风变化之间存在很好的耦合关系。南亚季风强度增强时,蒙脱石/ (伊利石+绿泥石)比值增大;南亚季风强度减弱时,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减小。1.7-1.2 Ma,IODPU1456站陆源碎屑物质沉积通量明显增大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是恒河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原属于恒河的一条或数条支流改道成为印度河的支流;二是青藏高原挤压变形导致喜马拉雅剥蚀速率明显加快。最终两者共同导致更多的来自喜马拉雅地区的碎屑沉积物由印度河输入阿拉伯海并在此迅速沉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7-06-01)

冯英辞,詹文欢,孙杰,姚衍桃,郭磊[8](2017)在《西沙海域上新世以来火山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采集的单道地震剖面揭示了西沙海域的火山结构,有助于理解该区域火山的形成机制和活动性特征。地震剖面显示:西沙南部存在大约10个火山构造,具有不连续强振幅反射特征的熔岩流侵入火山周围上新世和更新世地层。此外,在西沙西部边缘和中部分别发现有单个火山构造,岩浆侵入火山体周围的第四纪地层。根据岩浆侵入体和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推测区内火山活动集中在上新世和第四纪两个时期。上涌的深源地幔岩浆弱化了地幔岩石圈并继续沿着先存断裂向上涌至古海底,可能是该区域火山形成机制。(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谢建磊[9](2017)在《长江叁角洲地区上新世以来主要气候转型事件的沉积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叁角洲地区地质环境条件比较脆弱,松散层中孔隙水发育,软土层广布。充分认识上述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地质条件,脱离不了中国东部,乃至全球新生代以来气候演化的框架认识。上新世以来,现长江河口地区堆积了近500 m的松散沉积。在这一较厚的松散层中,沉积环境的改变和演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气候等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现象。然而受制于测年手段、沉积环境变化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对长时间尺度内的气候事件及其对区域、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比较薄弱、争论较大。因此,本文针对长江口横沙岛松散层厚395.4 m的LZK1孔开展了古气候演化沉积响应的综合研究工作。本次针对磁化率、粒度等传统指标进行了较高密度的采样,并引入了粒径—标准偏差、粒度端元组分模拟、轨道调谐、数字滤波、R/S分析、功率谱和小波分析等线性、非线性的数学处理方法开展了尝试研究,建立了天文年代标尺,综合对比了气候事件的沉积记录,并初步进行了气候周期变化研究,分析了沉积环境与气候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相关方法在具有短时间尺度沉积缺失的持续沉降地区具有适应性,并能取得比较有效的成果。本次主要成果和认识有:1、沉积旋回清楚,沉积物特征复杂,沉积环境多样,沉积速率阶段性明显。研究剖面可划分为213个小层,15个大层。沉积物类型有粘土质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粘土—粉砂—砂、细砂、中砂、粗砂和含砾粗砂、砾质粗砂、砂质砾、泥质砂质砾等。上新世以来,先后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湖泊、曲流河、湖泊—河口湾、曲流河、河口湾、浅海、叁角洲等多个沉积体系。沉积速率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较高,晚全新世达到最大,平均可达4.1~8.5 m/ka;晚更新世以前,平均沉积速率整体波动不大。在1076~1787 ka和5232~6033 ka间极低,约0.011 m/ka。2、质量磁化率、频率磁化率的粒度效应差别较大,气候指示意义不同。质量磁化率、频率磁化率总体上呈中等的负相关性,但局部层位无相关性,都以13~15 m、80~90 m、220~230 m、290~295 m为界发生四次显着变化,其中前叁者与平均粒径、粒度组成含量的突变深度相一致。质量磁化率受粒度控制明显,多与250μm以下粒极正相关。频率磁化率除局部层位外,受粒度控制不明显。磁化率的气候指示意义不确定性较大,高磁化率可指示干冷气候,也可指示暖湿气候,而频率磁化率的气候意义较明确,高值指示暖湿气候,低值指示冷干气候。3、建立了剖面约6.3 Ma以来的年代标尺,识别了16次可能存在的极性漂移、亚时事件,且研究表明在有短时间沉积缺失的持续沉降区,可以通过轨道调谐方法建立总体可靠的年代框架。全新统、上更新统、中更新统、第四系和Gi/Ga界线、Gilbert底界分别约在41.6 m、107.1 m、143 m、219 m、296.6 m、369.6 m。可能记录了全新世I、全新世II、哥德堡、Mono lake、Laschamp、Blake、M/B Precursor、Kamicatsura、Santa Rosa、Jaramillo-cobb mountain、Olduvai、Feni-Reunion、Keana、Mammoth、sidufjall、Thvera等16个极性飘移和极性亚时事件。调谐后的频率磁化率在轨道周期上与ETP曲线高度相关,相关性超过了95%检验标准。100ka、41ka和23ka周期的带通滤波曲线与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在振幅和相位上吻合较好,但局部时间段有差异,可能与低沉积速率、沉积速率突变或短时间尺度的地层缺失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在具有短暂沉积缺失的持续沉降区域,只要保证样品分辨率,可以通过轨道调谐方法建立可靠的年代框架4、通过粒径—标准偏差分析和端元组分模拟方法,提取了剖面的敏感粒径和端元组分,构建了两个组合端元组分分别作为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替代指标。全剖面提取的敏感粒径和分段提取的敏感粒径差别较大,包含关系较差;但全剖面提取的端元组分与分段提取的端元组分基本相近,且能被后者包括。考虑粉尘堆积中悬浮组分通常的上限粒径,认为EM1(2.7~3.9μm)、EM2(10.8~14.3μm)、EM3(33.1~36.2μm)、EM4(76.7~83.9μm)四个端元组分直接或间接含有气候信息。以长期悬浮粉尘堆积的上限为界,构建了EM1+EM2、EM3+EM4两个组合端元,认为分别具有夏季风和冬季风气候演化指示意义,且与灵台黄土剖面平均粒径阶段具有明显可对比性。5、粒度端元组分、平均粒径、质量磁化率、频率磁化率的H值与区内现代气候指标值十分接近,可以很好地指示气候环境的变化。EM1+EM2粒度端元组分、平均粒径、质量磁化率、频率磁化率的H值较接近,且接近1。它们与现代夏季日照数、年最低日气温的H值相近,这表明其与夏季风的强弱密切相关。EM3+EM4粒度端元组分H值与其他四个差别较大,但大于0.5。与冬季平均气温、日照数基本相当,表明与冬季风的强弱密切相关。6、各类气候代用指标具有可比性,综合相关指标提出了上新世以来的气候框架,5.2 Ma、3.5 Ma、2.7 Ma、2.2 Ma、1.5 Ma、1.1 Ma、0.6 Ma等气候转化时间节点,与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研究成果相一致。6.3~5.2 Ma,以暖湿气候为主,冬、夏季风作用均较强,但都逐渐减弱。5.2~3.5Ma间,仍以暖湿气候为主。以约4.7 Ma、4.2 Ma为界,夏季风呈减弱—增强—减弱的过程,而冬季风相对稳定。在约5.0 Ma同时发生冬、夏季风的强化事件。约3.5~2.7 Ma,气候较前一阶段明显变凉、变干,波动加大。夏季风轻微增强的同时,冬季风迅速增强并主导;但在3.0~3.1 Ma,冬、夏季风发生大幅波动。约2.7~2.2 Ma,冬、夏季风的同时显着加强,但冬季风仍占主导,气候变暖偏干。约2.2~1.5 Ma,气候仍较暖,但波动加大。夏季风总体稳定并略增强,冬季风较前明显减弱,两者呈反相关系。约1.5~1.1 Ma,气候较前阶段偏凉干,大幅波动。夏季风占主导,以1.2~1.3 Ma为界,由大幅波动转为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冬季风开始增强。约1.1~0.6 Ma,气候暖湿与干冷交替明显,波动进一步加大。夏季风继续减弱,而冬季风继续增强,两者呈继续反相关。约0.6~0.2 Ma,气候仍表现为暖湿与干冷交替的大幅波动,但总体呈暖湿特征。总体上,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两者呈反相关系。0.2 Ma以来,气候的暖湿与干冷交替波动加剧,冬、夏季风呈反相关系,表现为大幅度的增强(减弱),但夏季风总体上有所减弱,冬季风加强。MIS5期,气候暖湿,发育MIS5e、MIS5d、MIS5c叁个阶段。MIS4期,气候变冷,MIS3期(本剖面仅保留48~29 ka阶段沉积),气侯略回暖,夏季风强度相对MIS4应变化不大,但波动明显,而这个阶段的气温转暖可能与冬季风的相对明显减弱有关。末次冰消期始于16 ka,在14 ka附近气候迅速转暖,可能指示B/A暖气的开始。全新世气候呈叁分的特征,约11ka~5.5 ka间以夏季风占主导。约5.5~2.0 ka,气候明显变干。约2.0 ka以来,呈降温和变冷过程。7、初步的气候周期表明,不同指标记录的气候周期有一定差异,但总体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岁差和半岁差周期。周期数值波动性较大,具有一定规律性。频率磁化率、EM1+EM2粒度端元组分、Rb/Sr指标的频谱分析表明,区内气候周期主要呈准长偏心率(330 ka)、准200 ka(200 ka、250 ka、166-185ka)、准短偏心率(72~125 ka)、准斜率(38~50 ka和26~33 ka)、准岁差(16~23 ka)和半岁差(10~13 ka)等周期特征。除长周期外,其他周期都波动性较大,尤其是岁差周期,可能与沉积速率较小或短时间尺度的冲刷侵蚀等因素有关。600 ka、1100ka前后存在偏心率、斜率周期发育的区别,可能与中更新世气候革命有关。8、沉积环境变化与气候演化密切相关,清楚记录了区内在MIS5、MIS3、MIS1期间在气候控制作用下发生的叁次海侵事件。气候转型阶段会缺失部分短时间尺度的沉积记录。(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朝阳,姜效典,李德勇,宫伟,秘丛永[10](2016)在《红河断裂带中南段上新世以来构造隆升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处理和前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AFT)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识别了红河断裂带中南段(弥渡至河口段)夷平面和河流阶地的展布特征,对断裂带两盘的构造地貌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弥渡-元江段、红河-河口段南西盘夷平面高于北东盘150~840m,元江-红河段北东盘夷平面高于南西盘140~230m。红河断裂带中南段经历了7.36~11.9、3.6~4.9、1.6~2.5Ma 3个主要构造活动期次。估算了元江-红河段上新世晚期以来的隆升速率,南西盘为1.38~1.53mm/a,北东盘为1.46~1.59mm/a。红河断裂带元江-红河段北东盘处于小江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交汇区,其构造隆升是后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7期)

上新世以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海深层水通过吕宋海峡与西太平洋深层水直接相连。南海多金属结核、结壳是深海潜在的固体矿产资源,同时也是重建古气候、古环境的重要记录。本文以南海北部多金属结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显微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元素组分的分析,并对比其他海域不同构造与海洋学背景下的结核、结壳特征,基于10Be同位素年代学框架,综合利用地球化学与环境磁学等多重指标,相互验证,综合探讨了南海北部多金属结核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全球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新世以来论文参考文献

[1].林钟扬,金翔龙,管敏琳,潘少军,赵旭东.长江叁角洲平原南部上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及多重地层划分[J].地球与环境.2019

[2].仲义,刘青松,陈忠.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多金属结核生长对全球深水环境的指示意义[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徐承芬.闽北近岸海域上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特征及其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4].李丽,徐沁.上新世以来巽他陆架海平面变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17

[5].谢建磊,张克信,马小林,赵宝成,张平.长江叁角洲上新世以来磁性地层及天文调谐年代标尺[J].地球科学.2017

[6].黄小龙,吴中海.滇西北永胜-弥渡断裂带上新世以来的活动性研究[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30:中国大陆晚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及其灾害环境效应、专题31:地壳应力与地震.2017

[7].蔡明江.上新世以来东阿拉伯海沉积物碎屑态来源及其对南亚季风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

[8].冯英辞,詹文欢,孙杰,姚衍桃,郭磊.西沙海域上新世以来火山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热带海洋学报.2017

[9].谢建磊.长江叁角洲地区上新世以来主要气候转型事件的沉积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

[10].李朝阳,姜效典,李德勇,宫伟,秘丛永.红河断裂带中南段上新世以来构造隆升及成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论文知识图

紫马跨村跨断层探槽揭露断层剖面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渐新世/中新世地质...准南地区上新世以来油气成藏模...一3浦东机场孔(Pd)上新世以来粘土...5-8 上新世以来南海海平面变化图札达盆地上新世以来常见孢粉类...

标签:;  ;  ;  ;  ;  ;  ;  

上新世以来论文_林钟扬,金翔龙,管敏琳,潘少军,赵旭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