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向变流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变流器,双向,储能,电网,功率,惯量,供电系统。
双向变流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虎,梁喆[1](2019)在《基于PI-QPR控制的双向变流器并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双向变流器在并网馈能过程中采用比例积分控制存在稳定性误差和系统扰动等问题,在传统的PI双闭环控制策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双闭环复合控制方法,即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将准比例谐振控制应用于电流内环控制,电压外环采用PI的控制策略;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复合控制策略可以实现无静差控制,降低了双向变流器并网电流的谐波含量,系统具备良好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能。(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2](2019)在《新一代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核心设备双向变流器实现国内首次正线挂网》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我国"十叁五重点科研项目",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新一代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核心设备双向变流器是先进的轨道交通重要装备。自2016年起,宁波轨道交通联合天津电化院、江苏晨大电气等单位,深入研究双向变流器在轨(本文来源于《隧道与轨道交通》期刊2019年02期)
任杰[3](2019)在《蓄电池充放电双向变流器及其多模式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蓄电池型电源系统因具有电压稳定、输出电流大、配置灵活等优点,在平顶磁场电源、不间断电源、新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蓄电池充放电双向变流器作为蓄电池型电源应用的核心单元,在蓄电池化成、核对性检测、维护等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性能对蓄电池充电性能、能源利用率、网侧电力质量和蓄电池型电源的可靠性有重要影响。随着蓄电池型电源容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大容量、多功能、模块化可扩展、数字智能化、高效率的双向变流器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国内外蓄电池充放电装置存在的高耗能、容量小、数字化程度低、难以灵活应用等问题,以一种高变压比、高功率因数的蓄电池充放电级联变流器为研究对象,对级联系统的多模式协调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ARM+DSP+FPGA为核心、由上位机+中位机+下位机构成的叁级数字控制方案,研制了具有节能高效、可接入多组蓄电池、各组蓄电池灵活配置及各模块独立控制等特点的充放电装置,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为充放电装置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首先对两级式双向级联变流器不同模态下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各模态下的小信号动态模型,设计了基于前馈解耦的网侧电流双闭环控制器和多模态下DC/DC变流器双闭环充放电控制器、级联系统母线电压主从控制策略,并给出了多模式下各补偿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基于多处理器架构的数字化实现方法。在本课题的实现方面,根据两级式拓扑及其技术指标,文章给出了功率模块等主电路参数分析过程,按照控制系统设计要求,对多级控制器间数据流控制、采样、驱动输出等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各处理器软件程序。最后,搭建了蓄电池充放电变流器的Simulink仿真模型和实验平台,对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稳态特性与动态性能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变流器网侧电流正弦性好,功率因数较高,母线电压稳定,能够实现能量双向流动和蓄电池多种充放电功能;验证了多处理器、多级控制结构的可行性和控制器参数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郭志俊[4](2018)在《双向变流器在煤矿架线供电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矿井下受架线电网电压波动范围大的影响,架线车往往不能高效安全运行。通过利用双向变流器的牵引和回馈双向运行特性,并结合其结构、控制策略,实现与二极管整流器的配合使用,达到稳定直流网压的目的,有效解决了此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双向变流器的使用可将架线车辆电制动产生的多余能量快速的回馈到高压电网,抑制线网电压抬升过高,保障车辆变频器的安全,同时可以补偿系统无功,提高功率因素,从而使架线车辆安全高效运行。(本文来源于《煤炭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王仕城[5](2018)在《电化学储能系统双向变流器技术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储能是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及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的重要环节,而双向变流器是储能系统的核心关键设备。随着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储能变流器正朝着能量转换高效化、系统拓扑高频化、用户接口智能化、运行模式多样化、并网接入友好化方向发展。本报告系统介绍了大功率储能变流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发展趋势,并结合索英电气十几年来在储能微网方面的应用实践,给出经验分享。(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期刊2018-10-27)
李京涛,陈中孝,秦刚,张时[6](2018)在《混合微电网中双向变流器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电网中双向变流器起到协调网内功率交换、稳定接入点电压的作用,实现了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可靠运行以及绿色能源的交换,结合微电网的典型结构,对双向变流器的工作模式及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电流内环与电压外环相结合的双闭环PI控制方法,基于d/q旋转坐标系建立模型,分析了电流内环与电压外环的控制参数。经过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解决交流子网与直流子网间的功率传输问题,协调电网可靠运行,提高了网侧电流的响应速度、减少了谐波电流,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本文来源于《国外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陶鸿飞,孙丽敬,崔健,杨才明,金渊文[7](2018)在《基于VSG的光储双向变流器关键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的光储双向变流器的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策略进行小信号模型建模,给出虚拟惯性、有功-频率与无功-电压控制的关键参数设计方法,并分析了这些参数对装置性能的影响。最后针对30k W光储一体虚拟同步发电机原理样机,利用PSACD/EMTDC仿真结果和硬件实验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参数设计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气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郭志甫[8](2018)在《微网储能双向变流器控制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本国新能源工业的成长,储能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前我国储能技术的研究主要用于以分布式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系统,储能变流器作为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光伏电池板、风力发电机和电网之间起了接口的作用,实现了能量的双向交换。微电网既可以孤岛周转,又可以联网周转。它能够持续为本地负荷提供可靠稳定的电能。储能双向变流器的控制技术是微电网关键技术之一。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点:(1)介绍了储能双向变流器的发展趋势,以及微电网和储能双向变流器的几种控制策略;(2)选取了电压型叁相桥式逆变器作为储能双向变流器的拓扑结构,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同时分析了控制器的原理和SPWM原理;(3)对比分析了微网PQ控制、VF控制、下垂控制叁种方法以及叁种软件锁相环技术并进行了仿真验证;(4)搭建了基于TMS32028335的硬件实验平台,对双向变流器离网运行和并网运行进行了验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5-01)
袁凯[9](2018)在《基于双向变流器的储能装置设计及能量分配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式电网是一种新型的模块式的供电形式,随着能源的枯竭,以光伏系统为主要发电电源、储能装置为主要调控单元的分布式电网形式备受重视,将是未来能源利用的一种主要形式。本文以光伏发电系统和双向储能变流器为基础,研究基于光伏-储能-负荷系统的能量分配控制策略。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铅酸电池是分布式电网中储能的主要形式。基于铅酸电池的工作原理,研究了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在110A恒流条件和110A脉冲条件下,对PNGV(the Partnership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Vehicles)模型和叁阶动态模型进行放电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增加寄生反应电路的叁阶动态模型可以解决PNGV模型在静置时电压突变问题,放电效果更佳。为了实现储能装置的能量双向流通,针对由PWM变流器和Buck/Boost电路组成的双向储能变流器拓扑结构,研究了基于双闭环PI控制的恒压与恒流控制策略,并进行恒压充电和模式切换的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双向变流器可以稳定的控制储能装置充放电时的电压与电流值,能够实现模式间的无缝切换。在实验平台上,通过孤岛与并网状态下的工程实验,验证了策略的正确性与实用性。为了研究外界环境对光伏输出功率的影响,建立了光伏电池数学模型。实验分析表明,温度与光照强度的变化都会影响光伏电池输出功率的大小。介绍最大功率点追踪技术,仿真实验与工程实验的结果表明,基于变步长扰动法的MPPT(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技术,可以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实现对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快速的追踪。针对由于母线功率的变化导致的功率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研究了基于光伏-储能-负荷系统的能量分配策略。讨论策略的控制目标与约束条件,在并网状态、孤岛状态、并网转孤岛和孤岛转并网四种工况下分别研究协调控制策略的具体实现方法。根据典型日的光伏、储能、负荷与并网点的实时功率情况,在微电网实验平台上进行并网状态与孤岛状态下的功率协调控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根据母线功率的变化,可以实时改变储能装置的充放电模式与光伏、负荷的投切情况,表明了该控制策略既能维持系统稳定,又可以实现功率协调与优化运行。(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0)
袁凯,胡平,张志涛[10](2018)在《基于模糊PI控制的双向变流器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单极性变流器的拓扑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根据特性设计了智能微电网系统在并网与孤岛情况下不同的控制策略,在并网模式下,智能微电网系统中采用基于单极性双向变流器的控制方式为P/Q控制,在离网情况下,采用U/F控制。在电压外环处设计一种模糊PI控制器来控制电压突变的影响,并通过搭建智能微电网系统实验平台验证了基于单极性双向储能变流器的智能微电网系统控制策略可以很好地在两种模式下实现无缝切换,满足系统稳定性要求,可以应用到工程领域。(本文来源于《电气自动化》期刊2018年02期)
双向变流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我国"十叁五重点科研项目",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新一代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核心设备双向变流器是先进的轨道交通重要装备。自2016年起,宁波轨道交通联合天津电化院、江苏晨大电气等单位,深入研究双向变流器在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向变流器论文参考文献
[1].王继虎,梁喆.基于PI-QPR控制的双向变流器并网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新一代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核心设备双向变流器实现国内首次正线挂网[J].隧道与轨道交通.2019
[3].任杰.蓄电池充放电双向变流器及其多模式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4].郭志俊.双向变流器在煤矿架线供电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J].煤炭工程.2018
[5].王仕城.电化学储能系统双向变流器技术发展[C].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2018
[6].李京涛,陈中孝,秦刚,张时.混合微电网中双向变流器的仿真研究[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8
[7].陶鸿飞,孙丽敬,崔健,杨才明,金渊文.基于VSG的光储双向变流器关键特性研究[J].电气工程学报.2018
[8].郭志甫.微网储能双向变流器控制策略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8
[9].袁凯.基于双向变流器的储能装置设计及能量分配策略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8
[10].袁凯,胡平,张志涛.基于模糊PI控制的双向变流器的设计与实现[J].电气自动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