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秆还田论文_刘飞,添长久,路曦结,韩文兵,张翼

导读:本文包含了棉秆还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秸秆,棉花,棉桃,连作,棉田,苗期,地膜。

棉秆还田论文文献综述

刘飞,添长久,路曦结,韩文兵,张翼[1](2019)在《安徽省沿江地区棉秆还田种植模式对棉花苗期生长及病虫害发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棉秸秆全量还田3年旋耕整地地膜覆盖直播棉田和秸秆拔除免耕直播地膜覆盖棉田苗期病虫害发生和生长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前者较后者苗期地老虎、蜗牛危害发生轻,棉蚜发生重,枯萎病和黄萎病有加重趋势,与生长势相关的第一果枝节位和株高显着增高。并探讨对秸秆还田棉田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有效避免因棉花秸秆还田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安徽省沿江植棉区棉花生产良性循环。(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19年11期)

王振华,贺怀杰,郑旭荣,张金珠,李文昊[2](2018)在《新疆典型绿洲棉秆还田对覆膜滴灌棉田残膜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寻长期膜下滴灌棉田在采取棉秆还田后残膜的分布状况,于2016年棉花采摘后在应用膜下滴灌开始年份分别为2006年、2002年和1998年的3块棉田中采集土壤样品,然后进行棉秆粉碎还田,2017年对3块试验棉田再次进行取样,分析秸秆还田前后0~40 cm土层中残膜面积、质量及棉杆残留量。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前,3块试验田的地膜残留密度随覆膜年限增加逐年增加,棉田土壤处于严重污染状态;2)采取棉秆粉碎还田后,3个取样地块0~40 cm土壤中棉秆分布总体上呈现由上至下先增加后减少并在15~25 cm深度土壤中聚集分布的特点;3)秸秆还田后,3块取样棉田0~15 cm耕作层土壤中残膜面积占比58%以上、残膜质量占比60%以上,该层中面积>5~30 cm2和质量>50~100 mg残膜均增加显着,相对秸秆还田前的土壤残膜分别平均增加20%和10%左右。(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1期)

刘会芳,唐光木,孙宁川,秦蓓,冯雷[3](2018)在《棉秆炭化还田对棉花生长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西北连作棉田秸秆炭化还田对棉花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提炼适宜的秸秆还田技术,为西北棉花秸秆还田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设置为田间试验,6个处理,分别为:1、秸秆移除(CK); 2、秸秆还田(S); 3、有机肥还田(M); 4、炭化还田(1. 5Bc); 5、有机肥+棉秆炭(MBc); 6、炭化还田(3. 0Bc)。在棉花生长后期测定棉花的生长指标、生物量、产量,并采集土样,分析相关指标。【结果】与秸秆移除(CK)相比,棉花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均以有机肥还田及其与炭化还田的配合施用最大,分别增加了8. 89%、11. 86%、11. 82%、11. 39%。产量则以有机肥还田、有机肥还田与炭化还田的结合两个处理对产量的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43. 06%、37. 01%,其次是1. 5Bc和3. 0Bc两个处理,均显着增加了棉花产量,分别达到了18. 15%、30. 25%;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以3. 0 t炭化还田处理提高幅度最大,达到了34. 94%,地下部以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提高幅度最大,为62. 92%;土壤性质则以3. 0tBc处理对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增加幅度以及对土壤容重的降低幅度最大,分别达到了11. 03%、10. 02%、4. 77%。【结论】有机肥还田、炭化还田及其配施能够有效的促进棉花生长,增加棉花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改善土壤性质。(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曹晶晶[4](2016)在《棉秆还田对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养分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植棉区,棉花连作面积大、连作时间长、连作问题突出。而秸秆还田不仅能够改善和缓解棉花长期连作产生的连作障碍等问题,还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本文以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新疆绿洲秸秆还田及长期连作条件下棉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分布进行研究,揭示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其次,通过研究分析新疆绿洲秸秆还田及长期连作条件下棉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及养分变化特征,揭示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影响,为绿洲棉田合理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培肥土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连作棉田土壤主要是以1~0.25 mm,<0.053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为主。秸秆还田处理1~0.25 mm粒径的团聚体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0.053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无秸秆还田处理与秸秆还田处理呈现相反的趋势。说明秸秆还田能提高长期连作棉田的1~0.25 mm粒径的大团聚体,使小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向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转化。2.长期连作而不进行秸秆还田的棉田,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值降低,增加了团聚体的分行维数,从而降低了团聚体的稳定性。秸秆还田后结果与之相反,说明秸秆还田提高了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缓和长期连作对土壤物理性状产生的不利影响。3.在秸秆还田处理下,连作棉田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无秸秆还田处理相反。全磷、全钾含量受粒径变化的影响较小。1~0.2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养分对土壤总体养分的贡献率最高,达到37.5%~61.9%,其次是<0.053 mm团聚体达到13.7%~33.9%,秸秆还田处理,1~0.25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率,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0.25-0.053 mm和<0.053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率,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逐渐降低。4.秸秆还田提高了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中重组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团聚体中的重组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秸秆还田初期团聚体中重组有机碳主要集中在微团聚体中,轻组有机碳主要集中在大团聚体中,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团聚体中的重组有机碳向大团聚体中富集,轻组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少。易氧化有机碳主要集中在大团聚体中。(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6-05-01)

尹益文,全腊珍,邹运梅,李健,何学迎[5](2016)在《棉秆切碎还田装置的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南方小面积田块棉秆切碎还田机设计了棉秆切碎还田装置。该装置由切割装置、扶秆装置、除茬装置组成,棉秆由扶秆装置喂入,从上至下依次被切断、除茬。将该装置挂接在土槽试验机上,对影响棉秆切割长度合格率、功耗和除茬率的主要因素,即机具前进速度、锯盘转速和导向槽口宽度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回归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合格率与除茬率的因素大小依次为机具前进速度、锯盘转速、导向槽口宽度;影响功耗的因素大小依次是锯盘转速、机具前进速度、导向槽口宽度。利用规划求解进行参数优化,在棉杆长度合格率与除茬率分别不低于85%和90%的情况下,锯盘转速为860 r/min,机具前进速度为0.65 m/s,导向槽口宽度为60 mm时,功耗为5.91 k W。(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丁龙朋,陈永成,李俊江[6](2015)在《4ML―2.0型棉桃收获及棉秆还田联合作业机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新疆棉花收获后,残留的棉桃大多放弃不收而造成很大浪费,本文设计一种适用于棉桃收获及棉秆还田联合作业机,并阐述该机整体结构及采摘装置、清选分离装置、升降料箱、粉碎还田装置等部分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和叁维造型,进行田间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地形平坦情况下,该机生产率为1.25hm2/h,采净率为96.36%,含杂率9.09%。(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熊新民,伍琦,曾小林,夏修贵,陈洪梁[7](2013)在《秸秆还田解读及江西棉区棉秆还田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作物秸秆的产量也会越来越高,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仅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减少农业用工争抢农时季节,还可以提高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水平。2011~2012年在江西丘陵棉区的永修、瑞昌及九江县开展了连续两年的棉秸秆机耕还田实践,通过旋耕机直接破秆与耕地,在耕地的过程中将棉秆直接截断并埋入土中。节约了大量用于拔棉秆的人工,省工节本,也避免了棉秆野外燃烧产生烟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棉秸秆在土壤中约3个月就会腐烂,对后茬棉花直播或移栽没有影响,且有培肥地力作用,有助于棉花增产。(本文来源于《棉花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胡凯,王吉奎,李斌,蒋蓓,丁双双[8](2013)在《棉秆粉碎还田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研制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新疆棉区秸秆粉碎还田与残膜回收机联合作业时出现的膜杆不分、残膜回收率低、脱膜效果差以及残膜易缠绕等问题,该文设计了棉秆粉碎还田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主要由牵引装置、秸秆粉碎装置、秸秆输送装置、浮动式残膜回收装置、脱膜装置、传动系统、残膜回收箱、机架和地轮等组成,一次作业可实现棉秸秆粉碎还田、膜杆分离和残膜回收。该机将锤片式棉秸秆粉碎装置与刮板式输送装置相结合,用于秸秆粉碎还田和秸秆与待收残膜分离;采用浮动式起膜机构和齿耙式搂膜装置回收残膜,地面仿形效果好,有利于提高残膜回收率;用气力脱膜装置脱膜,提高脱膜可靠性,并防止残膜与收膜装置的缠绕而影响机具正常工作。通过对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确定主要结构和工作参数,并分析了样机的工作过程。田间试验表明,在机具作业速度5~5.5 km/h、秸秆输送链轮转速125 r/min、输送装置倾角40°、残膜输送链轮转速70 r/min和风机转速1 620 r/min时,能达到膜杆分离率97%,残膜回收率88.6%,脱膜率89.4%,能够满足秸秆粉碎还田与残膜回收的技术要求,研究成果有利于解决棉田残膜污染问题。(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19期)

孙凯宁,于君宝,宁凯,管博,毛培利[9](2013)在《棉秆还田和有机无机复混型肥料对蕾期棉花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河叁角洲滨海盐碱地棉花生长的影响,在该区域内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3种施肥方式(常规施肥、常规施肥+棉秆还田、有机无机复混型肥+棉秆还田)和3种棉秆还田量(10、15、20t/hm2)对蕾期棉花农学性状、干物质积累、叶片SPAD值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棉秆还田和有机无机复混型肥+棉秆还田的相关处理对蕾期棉花的农学性状有改善效果,两类处理均增加了棉花株高、分枝数和茎干重,但对棉花根长的影响不明显,除了低量棉秆还田(10t/hm2)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增加了棉花蕾数;棉秆还田和有机无机复混型肥+棉秆还田施肥类型的中、高棉秆还田量(15t/hm2和20t/hm2)处理促进了棉株叶片和整株的干物质累积,同时促进了氮素向棉花叶片和蕾的转移;有机无机复混型肥+棉秆还田处理提高棉株的氮肥利用率达16.77%~23.39%,与常规施肥处理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蕾期棉花叶片的SPAD值与叶片的含氮量、棉花的氮肥利用率均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088和0.5879。(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3年15期)

牛贞福,韩凤英,国淑梅[10](2011)在《棉秆栽培双孢蘑菇、菌糠还田改良重度盐碱地——黄河叁角洲地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棉秆的特点,棉区对棉秆传统的处理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详细论述了棉秆栽培双孢蘑菇的工艺流程,并提出在黄河叁角洲地区的棉区利用棉秆栽培食用菌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本文来源于《中国果菜》期刊2011年02期)

棉秆还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寻长期膜下滴灌棉田在采取棉秆还田后残膜的分布状况,于2016年棉花采摘后在应用膜下滴灌开始年份分别为2006年、2002年和1998年的3块棉田中采集土壤样品,然后进行棉秆粉碎还田,2017年对3块试验棉田再次进行取样,分析秸秆还田前后0~40 cm土层中残膜面积、质量及棉杆残留量。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前,3块试验田的地膜残留密度随覆膜年限增加逐年增加,棉田土壤处于严重污染状态;2)采取棉秆粉碎还田后,3个取样地块0~40 cm土壤中棉秆分布总体上呈现由上至下先增加后减少并在15~25 cm深度土壤中聚集分布的特点;3)秸秆还田后,3块取样棉田0~15 cm耕作层土壤中残膜面积占比58%以上、残膜质量占比60%以上,该层中面积>5~30 cm2和质量>50~100 mg残膜均增加显着,相对秸秆还田前的土壤残膜分别平均增加20%和10%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棉秆还田论文参考文献

[1].刘飞,添长久,路曦结,韩文兵,张翼.安徽省沿江地区棉秆还田种植模式对棉花苗期生长及病虫害发生的影响[J].中国棉花.2019

[2].王振华,贺怀杰,郑旭荣,张金珠,李文昊.新疆典型绿洲棉秆还田对覆膜滴灌棉田残膜分布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

[3].刘会芳,唐光木,孙宁川,秦蓓,冯雷.棉秆炭化还田对棉花生长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8

[4].曹晶晶.棉秆还田对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养分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6

[5].尹益文,全腊珍,邹运梅,李健,何学迎.棉秆切碎还田装置的设计与试验[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丁龙朋,陈永成,李俊江.4ML―2.0型棉桃收获及棉秆还田联合作业机的研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

[7].熊新民,伍琦,曾小林,夏修贵,陈洪梁.秸秆还田解读及江西棉区棉秆还田实践[J].棉花科学.2013

[8].胡凯,王吉奎,李斌,蒋蓓,丁双双.棉秆粉碎还田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研制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3

[9].孙凯宁,于君宝,宁凯,管博,毛培利.棉秆还田和有机无机复混型肥料对蕾期棉花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

[10].牛贞福,韩凤英,国淑梅.棉秆栽培双孢蘑菇、菌糠还田改良重度盐碱地——黄河叁角洲地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中国果菜.2011

论文知识图

棉秸秆粉碎部件结构示意图-1棉秆粉碎还田机结构简图棉秆循环利用的理论模式1 悬挂式棉秆粉碎还田搂膜机结构示意图-6刀具受力示意图-5正、反转切割示意图

标签:;  ;  ;  ;  ;  ;  ;  

棉秆还田论文_刘飞,添长久,路曦结,韩文兵,张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