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最终滑动模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态,结构,模型,线性,最优,稳定性,航空发动机。
最终滑动模态论文文献综述
丁学明,黄殿武[1](2007)在《基于不确定T-S模型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不确定T-S模型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方法。通过变换将该模型转换成叁个组成部分:线性标称系统、已知非线性部分(可看着对线性标称系统的已知扰动)和未知不确定部分,针对它们分别设计叁个控制器,能够保证系统全局稳定。仿真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07年32期)
戚京锋,周凤岐[2](2004)在《最终滑动模态变结构导弹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变结构控制中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与最优控制综合应用到导弹俯仰通道稳定控制器的设计当中。在给定的性能指标下,求得系统的切换函数 S,确定变结构控制规律,最后对设计的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04年S6期)
姚玉香[3](2004)在《变结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结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Variable Structure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VSTSMC)方法与其它滑动模念变结构控制方法相比,避免了在各个切换超平面上存在局部滑动模态的情况。因此,系统状态能够以期望的动态品质直接进入最终滑动模念,有效地改善了变结构控制系统的动态品质,并确保了整个变结构控制系统的全局渐近稳定性(或全局稳定性)。 本文对利用VSTSMC理论设计航空发动机变结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器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设计了航空发动机变结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器和完全模型跟踪的航空发动机最终滑动模念变结构模型跟踪控制器。同时,规划出了满足性能指标、理论要求,并且完全解耦的参考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两种控制器的控制效果良好,对外界干扰和参数摄动有很强的抑制能力,最终滑动模态变结构模型跟踪控制器具有良好的跟踪能力。本文还分析了具有非匹配不确定性因素的模型参考变结构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此外,文中对控制器中的可调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及最终滑动模态变结构模型跟踪控制器在飞行包线范围内的适应性等工程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4-03-01)
吴忠强,许世范,岳东[4](2002)在《基于T-S模型的非线性系统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T_S模糊动态模型逼近非线性系统 ,将非线性系统模糊化为局部线性模型 .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出确保T_S模型全局渐近稳定的变结构控制器 .采用单位向量控制形式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器 ,对满足匹配条件和不满足匹配条件的不确定性均适用 .以倒立摆为模型的仿真实验 ,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2002年02期)
朱志刚,周凤岐[5](1996)在《不确定性多变量系统的变结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多变量变结构控制系统的瞬态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变结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方案.文中方案克服了由于多变量变结构控制系统中存在多个滑动模态,而带来的因采用递阶控制方案导致控制结构复杂程度增加的缺点.有效地改善了系统状态进入最终滑动模态的动态品质,并对于参数摄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1996年01期)
最终滑动模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变结构控制中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与最优控制综合应用到导弹俯仰通道稳定控制器的设计当中。在给定的性能指标下,求得系统的切换函数 S,确定变结构控制规律,最后对设计的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最终滑动模态论文参考文献
[1].丁学明,黄殿武.基于不确定T-S模型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
[2].戚京锋,周凤岐.最终滑动模态变结构导弹控制系统设计[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4
[3].姚玉香.变结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
[4].吴忠强,许世范,岳东.基于T-S模型的非线性系统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2
[5].朱志刚,周凤岐.不确定性多变量系统的变结构最终滑动模态控制方案[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6
论文知识图
![被控系统的相平面图(控制输入为零)](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737159&suffix=.jpg)
![物理模型结构简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482653&suffix=.jpg)
![2-Ae图1表示发动机设计点处无干扰时系...](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JZCK2012120290004&suffix=.jpg)
![物理仿真实验结果](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XBGD2010030060002&suffix=.jpg)
![无量纲时间-控制量曲线](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HTKZ2005060100005&suffix=.jpg)
![系统响应曲线](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KZLY2002020300001&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