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芳(北师大什邡附属外国语小学四川德阳618400)
【摘要】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让课堂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数学活动,获得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深入探究,培养自主能力;抓住动态生成,创造活力课堂;精彩小结,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活动;动态生成;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8-038-02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改革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激活课堂教学,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老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真正感受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呢?
一、营造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是一面镜子,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反映了他的教学思想。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的"人人学习有用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等。这些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应把学生生活体验融进课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心理倾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主动探索新知识不可缺少的动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这样。因此巧妙地运用导入语,往往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采用什么方法导课,能积极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征来选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巧妙地创设恰当的问题来导入,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吴老师、李老师以质疑的方式开课(什么是方程?你对它有过什么了解,或许你对它还有什么问题,特别想了解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结合生活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老师与学生亲切地对话,引领学生带着对方程的期待走入了课堂的学习。此时学生内心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而李老师呢?用了课前两三分钟时间与孩子们分享了人与人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有了这样的疑问,咦!数学知识怎么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扯上关系了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走人了课堂的学习。
吴老师、李老师做了一名有心人,在引导学生发掘身边的数学时,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信手就可以拈来,数学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又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生活体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回顾、反思日常的课堂教学,我们有时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经验所替代,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数学学习中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根据这一学说,小学生学习数学初步知识,首先应从外部形式的活动--对物体的操作开始。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进而构建初步的数学概念。
数学活动要能很好的在一堂课中得到体现,那么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就至关重要了。而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包含猜想与验证、错误与尝试、证明与反驳、检验与改进的复杂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从实际出发引入课题,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有用的情感体验,从而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作为教师,课堂上应该坚持给学生提供综合实践的机会,邓老师的课堂就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能根据面积的大小直接就可以判断可能性的大小,而第二个活动是不能直接判断可能性的大小的,邓老师首先让学生提出猜想,要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试验,要让试验的结果更科学客观,就应该使试验的次数达到更多,避免偶然事件的发生,试验的结果才会更接近准确。所以邓老师一次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后让学生亲自抛图钉,感受图钉落地时是钉尖朝下倾斜着地还是钉尖朝上钉帽着地这两种可能性的大小,课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从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基本思想:猜想--验证--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鼓励学生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自主学习的基础。"知识就是力量"曾激励过多少人,也感动过不少人;"知识改变命运"又曾是多少人奋斗的动力,知识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21世纪,今天的知识很快就会变成昨日黄花,发现能力、发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十分重要。学校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我们穷其一生能学到的知识,与浩瀚的知识海洋相比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学校教育是在课堂上向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还是想法设法把孩子们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是教给他们现成的答案,去让他们获得一个好成绩?还是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是用固定的标准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还是激励和保护他们的个性和尝试的欲望?学习能力的培养就非常重要。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1、要在一切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搜集、组织和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的需求、能力、思维特点。只有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终身学习,才能获得终身享用的能力。
对孩子来说,如果始终是被动接受,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数学是索然无味的,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会渐渐地沉睡起来,他们会渐渐地疏远数学。实践证明,数学活动的新颖性、探究性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诱使他们充分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对问题做出解释加工,获得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顺应孩子的学习心理,老师应当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慷慨地把探究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探究数学,在探究中触摸数学,体验数学,创造数学,享受数学。
吴老师在这个环节上,用了一个非常简易而直观的图片天平,它不精确,很粗糙,但它放大了天平的作用--平和不平,师生一起用肢体语言体验天平的两种现象,平和不平。平就是等式,不平就是不等式。这样,天平现象自然地就用数学语言记录下来了,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算式。特别是让苹果即将落入盘中的时候,结果没有落,空间又给学生了,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平与不平,就这么两种情况,让孩子们记录,不管怎么列式只有两种,等式和不等式。孩子们亲自参与了、亲自体验了等式和不等式形成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在分类的过程中揭示了方程的概念。这个过程天平现象直观地解读了方程,它就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
在课堂中,富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学生赢得了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他们沉醉于问题的情境之中--任思维纵横驰骋。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这种课堂灵感的迸发,使"教学"远远超越了课前的教学设计,学生用身体语言体验天平的平与不平并写出一组组等式和不等式,成为教学过程中自主生成的最宝贵的一部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的乐趣。试想,如果教材怎么写,老师就怎么教,直接出示"方程"这个概念,学生收获的最多是一堆板起面孔的"死"知识,就不会有"平与不平"的深刻体验,就不会写出一组组灵动的等式和不等式。
四、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创造活力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指的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即兴生成的超出老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老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随着教学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之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老师不断调整预案。只有老师不断调整,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个小小的问题,让持两种意见的同学展开辩论,同学们在辩论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讨论交流,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统一了认识,并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更可喜的是,那位获得成功的同学异常兴奋,你看他两颊绯红,两眼放光,仿佛他的血液在血管里奔腾,灵魂在脑海里游荡,感觉找到了!这次辩论激发了他的成就动机。从那以后,他爱学、爱问、善于与他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追求新的成功,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生。正是有了教师足够有效的教学机智和策略,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本的"病点"转化为教学的亮点。学生有了创造的机会,闪烁创新的火花就变为现实。
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方法",学法就是知识间关系和联系的方法。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掌握、完善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采取"引--扶--放"的学法指导。教师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学生运用教给的方法再学习。上面的案例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在辩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不是简单的由教师讲解正确的解题方法。
五、回看课堂,精彩小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资源观认为:教师应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问,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方案要给予肯定和保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
这一连串的对话,让我重新认识了课堂,它可以让一个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有如此深刻的感悟。难道这不是数学课堂的魅力所在吗?今后我还得多多学习,改变自己以前对课堂的片面认识,争取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以上案例让我们体会到:营造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经验;鼓励学生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创造活力课堂;回看课堂,精彩小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提高数学课堂魅力的有效手段。
不过,让学生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每位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s].2011年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特级教师钱守旺教学艺术解读之四》广饶教研网
http://www.grjy.net:82/jy/show.aspx?id=1230&cid=62.2008-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