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失业率论文_李亮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失业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失业率,自然,模型,曲线,卡尔,普斯,菲利。

自然失业率论文文献综述

李亮山[1](2015)在《中国城镇自然失业率区间研究——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适度失业的角度入手探讨我国城镇自然失业率。通过利用我国2000年—2013年间各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研究城镇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最终得到我国城镇最优自然失业率的区间为[0.024,0.046]。最后文章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5年04期)

张任之[2](2013)在《自然失业率解释——一个描述性动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典经济学认为:自然失业率是一个经济体不管处于什么状态都不能消除的一种失业率。我们所观察到的只是摩擦性失业。对于一个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来说,追求充分就业对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发挥首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描述性动态模型来解释一个经济体如何测算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3年21期)

黄莹[3](2012)在《基于劳动力流转模型的中国自然失业率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剧,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与此同时,经济危机引起的股市低迷和失业增加仍然持续存在。中国宏观经济正处于加速转型时期,剧烈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带来就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失业率不断攀升。而在这不断攀升的背后,究竟有多少属于自然的或正常的失业,又有多少是伴随经济周期变动的失业,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分析中国失业率变动的构成、制定相关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宏观经济学中,失业通常被分解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叁种形式,前两种形式的失业因其不可避免的性质而被称作自然失业。自然失业率假说最早由弗里德曼提出,以费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者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权衡关系在长期看来是无效的,在长期,失业率将回到自然水平。尽管自然失业率自从提出以来就备受争议,多数经济学家仍将“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主要的政策分析工具。本文的主要思想在于从另一个崭新的角度估计自然失业率:通过分析劳动力流转情况,以离职率、就职率、劳动增长率以及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就业率等指标为基础,根据劳动力市场达到稳定状态时相邻两个时期的失业率变动为零,建立微观模型,计算出劳动力市场达到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即自然失业率)。研究结果表明,自2001年以来,中国的自然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失业水平由2001年的6.8%增加到2010年的12.1%,导致自然失业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因素是2001年以来不断上升的离职率。为了验证自然失业率的准确性,本文还采用Kalman滤波法和HP滤波对自然失业率进行了测量,运用这两种方法计算的自然失业率较小且在不断下降。除2009年和2010年之外,两者测算的自然失业率自2001年以来,都呈缓慢下降趋势,并且在4%左右波动。虽然叁种估计结果在自然失业率的测算及其变动趋势上有所差异,但是本文研究角度的创新性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文章的最后针对减少自然失业率尤其是结构性失业,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等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财经大学》期刊2012-12-31)

王晓飞[4](2012)在《中国自然失业率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但是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导致我国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均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同时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也一直在较高的位置上运行,如何在控制通货膨胀率与减少失业之间取得平衡就成为考验我国政府面对复杂经济情况能力的一个难题。菲利普斯曲线是联系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桥梁,由它衍生出来的自然失业率则是研究经济体系内部效率以及平衡就业与通胀关系的关键概念。因此,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和自然失业率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具体形式和估计自然失业率的取值,并且探清影响自然失业率的主要因素,最终以菲利普斯曲线作为政策工具,以自然失业率作为政策支点,以影响自然失业率因素分析作为政策依据,探究何种政策可以使我国在中国特色菲利普斯曲线机制作用下,可以在保持可容忍的通货膨胀率前提下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目标。本文通过以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信息方程,以自然失业率自相关遵循随机游走假设为状态方程,构建了估算曲线本身具体形式以及自然失业率的空间状态模型。利用我国1978-2009年之间的宏观统计数据对空间状态模型进行了估计,得出了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具体形式以及自然失业率的取值及变化趋势。然后对自然失业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确定了这些因素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影响,并根据结果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主要有:第一,中国经济存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第二,验证了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率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供给冲击;第叁,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显示了理性预期的特征;第四,我国自然失业率的变化趋势大致呈U型,即先下降后上升,可以分为1978-1989、1990-2004以及2005-2009叁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显示了不同的变化特点。第五,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自然失业率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检验,并探清了它们与自然失业率变动之间的正反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为乡村人口比例以及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且两者均与自然失业率变动呈反向关系;第六,城镇化的加速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导致我国自然失业率在近十年中逐步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农村和农业中剥离出的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产生的大量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本文的创新是:第一,收集了最新的(1978-2009年)统计数据对菲利普斯与自然失业率进行了估计;第二,估算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具体形式,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目前存在的“高增长、高通胀、低就业”现象;第叁,根据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具体形式,验证了供给冲击是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初步确定了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形式与形成机制;第四,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自然失业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取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变量,最后确定城镇化的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导致我国自然失业率在最近十年不断升高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本文的主要不足是:第一,数据的收集不够全面;第二,受条件限制,在主成分分析过程中,对于影响自然失业率因素选取相对单一;第叁,主成分分析只能对选取的经济变量与自然失业率变动之间进行定性分析,而不能定量的估算选取变量对自然失业率变动的影响;第四,由于时间和篇幅限制,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和自然失业率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缺少对实际经济数据的调研,政策建议部分在实践性上有所欠缺。(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2-04-01)

刘辉[5](2012)在《自然失业率的机理与实证分析——基于资本构成理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构成、资本积累和资本循环理论,设计模型对自然失业率直接测量,从分析可知,自然失业率取决于人均资本量、资本构成、平均工资等变量。对我国1991~2009年自然失业率的实证分析显示,我国自然失业率稳定上升。提出应通过深化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等措施降低自然失业率。(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12年01期)

都阳,陆旸[6](2011)在《中国的自然失业率水平及其含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认为,通货膨胀与周期性失业之间存在短期的替代关系。在长期条件下,失业率将返回其"自然水平",进而"自然失业率"成为了将失业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变量。本文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在不变"自然失业率"和非线性置信区间估计的基础上,对中国时变自然失业率进行了测算,发现其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峰值出现在2003年,约为5.42%,此后逐步降低,2009年回落到4.13%。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影响自然失业率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此外,检验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呈现出典型的"菲利普斯曲线"特征,但是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周期性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特别是2007~2008年,中国周期性失业上升的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现象。(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期刊2011年04期)

李标[7](2011)在《对中国自然失业率的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失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失业对整个社会和失业者本人而言都是不利的。就整个社会而言,失业代表了人力资本的损失,表明社会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创造更多的产出,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就失业者本人来说,失业意味着收入来源的断裂,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恶化,以及家庭福利的下降。所以,失业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另外,失业率作为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是政策制定者制定准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在短期内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所以,在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对控制通货膨胀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虽然有所下降,到1985年下降到了最低点为1.9%。此后,便逐年爬升。造成失业率逐年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国企改革、产业结构优化、人口膨胀等。然而,在这逐年上升的失业率的背后,属于自然失业的比重是多少呢?这就要求对我国的自然失业率加以量化。估计自然失业率的传统方法是直接利用菲利普斯曲线,使用OLS线性回归的方法,把回归方程中的常数项作为自然失业率。除了这种传统的估计方法,对自然失业率的估计的方法还有叁种:第一种是劳动市场结构化模型。这种方法认为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市场出清时的失业率,通过建立工资通货膨胀和价格通货膨胀的表达式,对自然失业率加以估计。第二种是纯粹地计量统计模型。该方法使用H-P滤波技术把失业率的时间序列分解为周期项和趋势项,并且认为趋势项就是自然失业率。第叁种方法是简化的结构模型。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前两种方法的结合,通过菲利普斯曲线和随即游走的自然失业率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后,使用HPMV滤波或Kalman滤波技术,对自然失业率进行估计。第一种方法依然是线性估计的方法,第二种和第叁种的方法便演化为非线性估计方法了。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是否存在依然没有充足的证据,尽管有些中国学者已经研究了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存在性,如刘树成(1997,06)。由于上述估计自然失业率的几种方法是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之上的,出于严谨性的考虑,本文采用Blanchard & Quah(1989)建立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的自然失业率进行估计。本文在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和综述了国内外估计自然失业率的方法以后,使用SVAR模型量化了我国在1982年和2008年之间的自然失业率序列。在估计我国自然失业率的过程中,得出了影响我国失业率的主要因素是供给冲击和结构冲击,在此基础之上,基于皮萨里德斯的“搜寻——匹配”模型,选取了代表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的两类共16个经济变量对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因素加以实证,并验证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存在性,给出了我国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解析和相关的政策建议。文章的最后部分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深入研究之处。(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1-04-01)

万海远[8](2009)在《我国自然失业率的测量与解析——基于1978-2007年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自然失业率的叁种数理模型,采用比较静态分析与计量统计检验的方法,发现纳入工资刚性的凯恩斯主义NAIRU模型更符合我国实际。利用这个模型,在放宽自然失业率恒定不变和阶段性变化假设的基础上,测量了1978-2007年我国各年的自然失业率。1978年以来,我国自然失业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到2003年为一个极大点;2003-2007年自然失业率开始下降,分别为9.25%、9.09%、13.1%、10.9%、7.15%。另外,我国平均的名义工资刚性度和实际工资刚性度分别为0.873、0.221。在我国,技术进步对自然失业率是具有长期效应而不是短期效应。技术进步倾向于减少自然失业率,而这与Pissarides等人在美国的研究结论是相反的。(本文来源于《当代财经》期刊2009年03期)

本报记者,方烨,实习生,钮晨琳[9](2008)在《将“保就业”落到实处》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都提出了化解就业难的数项举措,如何才能将它们具体落实?有关专家提出,尽快形成融农民工、大学生一体化的城乡就业政策,提供更加灵活的就业岗位,鼓励创业式就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本文来源于《经济参考报》期刊2008-12-12)

武征[10](2008)在《中国自然失业率的特殊性及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研究了中国自然失业率的特殊性并建立了中国自然失业率的测量模型,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自然失业率变动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回顾了自然失业率的理论渊源,梳理了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争论,阐释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并与NAIRU(即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相区别,解析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定义,介绍了有关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和决定因素的理论模型;(2)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指出就业总量过剩、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及失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目前中国转轨时期决定我国自然失业率的特殊性的叁大因素;(3)回顾了自然失业率测量方法的演进,对向量自回归、状态空间等高级计量模型及HP滤波等趋势分离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4)构造了基于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的状态空间模型,利用Kalman滤波初步估算了我国自然失业率的时间序列,并进行了情景分析;(5)针对我国自然失业率的特殊性,对比西方理论模型从鼓励创业、改善市场环境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合理化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12-01)

自然失业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典经济学认为:自然失业率是一个经济体不管处于什么状态都不能消除的一种失业率。我们所观察到的只是摩擦性失业。对于一个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来说,追求充分就业对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发挥首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描述性动态模型来解释一个经济体如何测算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失业率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亮山.中国城镇自然失业率区间研究——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分析[J].兰州学刊.2015

[2].张任之.自然失业率解释——一个描述性动态模型[J].现代商业.2013

[3].黄莹.基于劳动力流转模型的中国自然失业率测量[D].南京财经大学.2012

[4].王晓飞.中国自然失业率实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

[5].刘辉.自然失业率的机理与实证分析——基于资本构成理论的研究[J].经济问题.2012

[6].都阳,陆旸.中国的自然失业率水平及其含义[J].世界经济.2011

[7].李标.对中国自然失业率的估计[D].西南财经大学.2011

[8].万海远.我国自然失业率的测量与解析——基于1978-2007年数据[J].当代财经.2009

[9].本报记者,方烨,实习生,钮晨琳.将“保就业”落到实处[N].经济参考报.2008

[10].武征.中国自然失业率的特殊性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8

论文知识图

本文研究流程主成分分析碎石图年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变化趋势奥肯法则-图1-8 奥肯定律说明图(1955~198...实际失业率(实线)与自然失业率...奥肯法则-奥肯定律说明图 (1955~1984年)

标签:;  ;  ;  ;  ;  ;  ;  

自然失业率论文_李亮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