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白县医院创“二甲”前后消毒工作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袁嘉伟[1](2013)在《J Z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对医疗体系建设投入的增加,国民人均可支配财力的增加,社会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夙愿,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支柱——医疗器械产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面对这一新兴市场,境内外的生产厂商及社会资本纷纷涌入,希望在这个新兴市场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由此,行业竞争更为激烈。今后几年,医疗器械行业不仅仅有机会还有更多风险,谁能胜出,取决于对此问题的清晰认知和战略布局。JZ公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品牌,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产品、技术、规模、渠道等有非常大的优势。但是在医疗大发展的态势下,公司面临中外竞争对手,原有优势在逐步丧失。如果不及时对公司发展之路加以分析、调整、推进,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会逐步减少。面对替代产品的出现,产品升级和门类扩大,公司首先要从战略上作出调整,才能应对外部局势。通过战略调整,进而制定相应对策,认清现有能力,加快培育和提升,才能确保战略的落地。这也是本文重点探索和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框架指导下,立足JZ公司经营管理的现状以及在医疗产业发展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大背景下,分析JZ公司所面临的内外竞争环境,综合运用五力分析模型、SOWT分析、波士顿矩阵、核心竞争力等管理工具,提出了公司新一轮发展战略。详细论述了在当前背景下公司为适应竞争需要必须进行梳理业务,明确发展型业务板块、投资型业务板块和维护型业务板块。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公司战略实施的相应对策和路径。希望论文的研究有助于JZ公司在未来发展路程中能不断反思、修正战略、获得新的的发展。
李斌[2](2013)在《基于利益链的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或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一环。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是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而政府投资的公立医院正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公立医院的“公立”二字决定了其公益性特点,但这并不是它存在的全部理由。通过对公立医院本质和社会责任的研究以及对医院利益和价值创造规律、利益保护与影响因素的探讨,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基于利益链的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理论体系,能够激励公立医院的利益相关者投入更多资源、创造更多价值,让国家和公众得到更大利益。同时,也能够解释目前中国公立医院运营过程中所面对的障碍,以及从医疗体制弊端引出的社会问题,如:公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终,有助于改善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公立医院是社会的一份子,需要为社会尽义务,为其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出资人、患者、医务人员和社区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然而,有关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研究在国内尚处于初始阶段,定义和内涵不一、缺乏系统和实证研究。本论文从最根本的问题着手,重点研究了:第一、为什么公立医院要承担社会责任?第二、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对象是谁?第三、公立医院如何实现其社会责任?第四、如何评价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本论文在充分研究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对新加坡公立医院改革经验的分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理论体系。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创见是:1、建立了基于利益链的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理论体系本论文首先明确了公立医院是利益创造体的本质,该利益是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社会利益(公益)和赖以发展的经济利益。其次,构造了由利益创造、利益分配和利益保护三个环节所组成的公立医院利益链。公立医院通过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整合与付出,为社会创造利益和价值;完善的治理结构能够为各利益相关者合理分配这些利益,而履行社会责任则是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应得利益的保护。这将使得各利益相关者有动机创造更大的利益,促进医院价值创造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合理化及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责任。最后,本论文以严谨的递进式逻辑,建立并论证了“基于利益链的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理论体系”。2、利用科学方法确定了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本文认为,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是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对象或受益方,也是医院治理结构的一个关键角色。医院承担社会责任就是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主张,也就是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本文从资源依赖和资源结构理论出发,分析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的特殊性,明确了掌握知识和智慧资源的医院高级管理者与医生的核心地位,突破了政府或投资人主宰医院的传统观点。另外,将政府所有职能部门划分为“出资人”和“行业监管部门”两个利益相关者,为医院管办分离打下理论基础。在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采用米切尔属性分析法确定了公立医院的四个核心利益相关者、五个预期利益相关者和两个潜在利益相关者。3、设计出完善的公立医院利益分配即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本文通过建立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数学模型得出:公立医院内部核心利益相关者只有通过合作博弈才能够保证医院和自己的最大利益。同时,通过医方与患方博弈模型,确定了医方发出正确信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型,以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该模型内部要素包括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公立医院产权改革、有公众代表参与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结构以及医生群体的参与方式。外部要素的重点是是政府监管与补偿行为、有管制的市场行为和有导向的患者就医行为。本文也通过作者亲自调查访问得到的四个真实案例,研究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合理监管方式以及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4、对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概念做了最新界定并设计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公立医院社会责任定义和内涵是:公立医院通过透明、守法和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及活动给利益相关者带来之影响所承担的责任。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效益、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本文也采用科学、适宜的方法,包括专家咨询、样本调查和实际测量,以及规范的多元统计学信度和效度分析,得出完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三级共50个项目的公立医院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5、对中国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现状做了大样本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因素利用自行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现状作了大样本调查,对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作了深入探讨,也论证了中国公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所涉及到的医院内部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公立医院在完成政府所规定的任务方面较为突出,但在提高医院运营效率的精细化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治理改革、医生权益保护以及医院信息透明度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引起相应利益相关者不满,转嫁的结果加剧了公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本文在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加快组建代表政府的医院出资人机构、统一政府医院出资人制度。(2)加快制定《公立医疗机构法》,明确公立医院的法人权利、地位和责任,完善治理结构。(3)重组公立医院现有组织制度,突出医生在医院的地位和利益。(4)将社会责任融入公立医院核心工作和战略中。(5)加强公民教育、改善医患关系。(6)采取措施加大公立医院的信息透明度。
王韧[3](2010)在《弥散加权成像判断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脑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一种对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脑损伤有效的早期检测手段。材料和方法:1.建立能模拟临床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脑损伤的动物模型:中华小型猪12头,分为对照组(n=6),实验组(n=6)。对照组动物仅行全麻,不进行体外循环;实验组行深低温停循环,术后常规给予监护,保证实验组动物存活。2.活体动物脑的磁共振检查:在术前1天,行所有动物的脑磁共振检查包括:DWI、T1WI、T2WI,作为对照。术后24小时,再次行活体动物脑的磁共振检查包括:DW、T1WI.T2WI。比较DWI检测和常规T1WI、T2WI检测结果。3.对体外循环组动物脑组织病理学检测:根据DWI检测的病变部位,取脑组织作冰冻切片及石蜡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包括术后脑组织HE染色、Nissl染色、原位凋亡(TUNEL)检测、FJC染色。4.影像学检查与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照:FJC染色、TUNEL检测、HE染色、Nissl染色,与DWI检测结果相对照,验证DWI对深低温停循环术后早期脑损伤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FJC染色与TUNEL检测、HE染色、Nissl染色检测结果对照,验证FJC染色对深低温停循环术后早期脑损伤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1.成功建立了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脑损伤的动物模型,并保证了实验组动物的存活,完成了实验组动物的术后检测。2.对照组动物术前、术后DW、T1WI、T2WI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动物术后DWI检查和术前相比,有明显的新发DWI阳性病灶,而术前和术后的T1WI、T2WI检查结果均为阴性。3.对实验组6只动物共取63块脑组织进行FJC染色、TUNEL检测、脑组织Nissl染色、HE染色,其中DWI阳性病灶33块,DWI阴性病灶30块。将检测结果相对照,统计学采用一致性检验,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Kappa值和P值。DWI检测和FJC染色、TUNEL检测、脑组织Nissl染色、HE染色对比,均为P<0.001, Kappa值>0.4,结果相一致。FJC染色与TUNEL检测、HE染色、Nissl染色检测结果对比,均为P<0.001, Kappa值>0.4,结果相一致。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用于体外循环后脑损伤的诊断,并可早期发现常规影像手段无法检测到的脑损伤。
孙梅[4](2008)在《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与配置标准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卫生监督工作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卫生监督是卫生行政部门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采取的能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卫生行政执法行为,是维护正常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的重要保障。卫生监督体系在贯彻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卫生监督工作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之一。2000年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对公共卫生立法和监督执法作了重要论述: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法制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制必须逐步加以改革。并要求“按照依法执政、政事分开和综合管理的原则,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理顺和完善现行卫生监督体制,建立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新体制”。(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监督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的SARS危机,告诫世人:没有足够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即意味着国家的安全设防不严密。在中央召开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公共卫生建设的目标是,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在2008年3月全国两会提及的新医改方案中,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目标即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监督体系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保驾护航。(三)卫生监督体系的首要问题是公共职能不清、政府投入不足导致的职能难以落实前期研究发现,发展中的卫生监督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卫生监督职能的落实缺位。而职能界定不清、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是导致职能难以落实的根源。由于职能界定不清,导致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安监、工商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不畅,影响职能落实;加之政府完全承担筹资职能的仅占7.9%,而即使是这些政府完全承担筹资职能的机构,其投入也与切实履行职能的需要有较大差距。复杂系统理论提示,系统结构决定系统的整体功能。职能界定的不清楚和投入的不到位必然使得功能的实现受到阻碍。77.8%的机构认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卫生监督机构通过开展有偿服务弥补财政经费不足,出现“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重审批、轻监督,重养人、轻发展”等不良现象。卫生监督机构是政府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的行政执法机构,承担着政府管理社会卫生事务的公共职能。因此,应该完全由政府承担筹资职能。这一点已毋庸置疑。SARS危机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包括卫生监督体系在内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调要用更长一段时间,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然而,卫生监督体系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公共职能?体系建设三年来体系的现状如何?政府究竟应该遵循怎样的标准进行投入、才能保障其职能的切实落实?这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卫生监督体系的历史回顾,通过文献的系统评阅,了解卫生监督体系的实践和研究现状,在已有技术基础上,明确卫生监督体系究竟应该承担什么公共职能、目前体系建设和职能承担的状况如何、有哪些因素影响职能的落实、应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配备才能保障职能的完全落实。即明确卫生监督体系“应该做什么”、“目前做得怎样”、有“哪些因素影响做得怎样”、应该“投入多少才能保证做得好”等一系列问题。二、材料与方法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评阅和专家咨询、多重论证的方法,由卫生监督体系实践专家和研究专家共同明确界定了卫生监督公共职能,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级别的209家机构中进行了意向论证。明确了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应该做什么”。进而,在系统论和“结构—过程—结果”原理的指引下,从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能落实和外部评价等四个维度,研制了一整套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课题组调研了全国630家卫生监督机构的基本状况,并对每一项指标从现状和变化趋势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明确了卫生监督体系“做得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资源配置、能力建设和职能落实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构建了卫生监督投入产出的结构方程模型。明确了在卫生监督体系中,资源配置对能力建设和职能落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提示卫生监督体系“做得怎样与投入多少有关”。最后,研究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方法,在职能完全落实的前提下,考虑工作量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研制了卫生监督体系的人力配置标准,以及日常工作经费和专项经费的配置标准。明确了卫生监督体系“应该投入多少”。三、主要研究结果(一)卫生监督体系公共职能界定课题组遵循法定、社会效益优先、职能与需求相一致、实事求是、动态追踪的原则,通过文献系统收集,界定卫生监督的地位和性质,总结我国卫生监督机构的基本职能和工作项目,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应该承担的职能项目。经过5轮41人次的修改和完善,最终将卫生监督职能归纳为11项:(1)卫生行政许可;(2)卫生监督检查:(3)卫生监测与评价;(4)案件查处;(5)投诉举报处理;(6)突发事件处置;(7)重大活动的卫生监督;(8)执法督察与执法稽查;(9)卫生法制宣传教育:(10)卫生监督信息管理;(11)卫生监督队伍培训和管理。并定义每项职能的类别、类别中服务内容和具体项目,形成卫生监督机构职能和主要任务明细,共包括11项职能、31个类别、166项内容和457个项目。209家样本机构对上述结果的总体认同率达93.7%,提示课题组研制的卫生监督公共职能具有科学性和可接受性。(二)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制在系统论和“结构—过程—结果”原理的指引下,课题组结合卫生监督体系的特性,运用头脑风暴法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首先构建了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框架,包括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能落实和外部评价等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方法,将评价框架条理化和层次化,并用一系列概念或指标来表达其内涵,例如“资源配置”可用人力、物力两方面,物力又可用物力之量、物力之质、物力之质保来表达。而“能力建设”、“职能落实”模块则按照界定的公共职能逐级细分。按照上述思路和方法,课题组经过3轮25人次的咨询与论证,最终形成逐层展开、层次分明的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指标共分为四个层次,由100个定量指标组成,每一个指标均有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三)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现状1、卫生监督队伍已基本形成,但监督员人力配置标准不够,人员数量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41个市(地)(98.3%)、2731个县(区)(94.2%)已组建独立的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队伍10万余人。其中,77.4%的在岗人员实行事业单位编制,其他是实行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等。但人力数量仍普遍低于配置标准,人员分布不均衡。监督员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按照《2005年—2010年全国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简称《规划》)的目标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2、人员素质结构趋于良好。目前我国卫生监督机构直接从事卫生行政执法的人员占67.2%;行政、后勤工作人员占25.7%;综合业务科室人员占7.1%。人员职称水平主要集中在中级(33.4%)、初级(28.5%)和副高以上(10%)。大学本科学历人员比例达到27.1%以上。36.1%的法律、管理等非医学相关专业人员进入卫生监督队伍,呈现专业多样化的趋势。同时,为实现《规划》的目标要求,体系逐步重视人员的学历教育和培训。参加学历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本科和大专学历。体系建设初期和后期人员参加培训的时间平均增长了39.2%,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执法基础知识、职业道德素质培训和综合性培训。3、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但有高素质人员流出逐渐增多的趋势。调查显示,总体来讲流入高于流出,样本地区净流入量就达2123人,以同级调动为主,呈现东多西少的情况,除了同行业间的调动外,还有相当部分来自教育机构即高校等。在人员流动中,有高素质人员流出逐渐增多的趋势,提示卫生监督机构留住人才和充分用好人才的机制有待完善。4、总体投入明显增加,但仍然存在较大经费缺口,入不敷出急待扭转。政府对卫生监督机构的财政拨款,从体系建设前的平均每机构123.8万元上升到167.6万元,增幅达36.5%;其中,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分别提高了38.7%、24.3%和32.5%。经费渠道趋于合理,财政拨款在卫生监督机构经费收入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构成比例从2001年的62.1%上升到2006年的74.4%,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服务收入构成相应地从2001年的32.9%下降到2006年的21.3%。但政府投入仍显不足。一是从绝对数量来看,2004-2006年平均每机构每年人员经费和日常工作经费缺口分别为11.1万元和29.3万元,与2001-2003年相比,日常工作经费缺口缩小11.9%,而人员经费缺口却扩大了18.9%。二是随着卫生监督机构各项职能落实程度的提高,机构支出也与日俱增。2001-2003年平均每机构每年经费支出为156.2万元,后三年这个数据增至193.6万元,增长比率为23.9%。三是建设前后不同地区省、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收入占支出比例均未达到100%,虽然随年度有所上升,但是幅度较小,平均从2001年的66.6%上升到2006年的70.7%,提高仅4.1个百分点。5、经费投入公平性呈逐年好转的态势,但仍有待改善。借用在岗人员人均机构总收入的均衡性指数来衡量相同级别不同机构间的投入均衡程度,结果提示,2001-2006年间,县级机构经费分布均衡性指数从0.62下降到0.46,市级机构从0.50下降到0.36,省级机构从0.48降到0.33,公平性有逐年好转的态势。但仍有待改善,西部地区受中央政府政策的扶持,投入力度较大,由于其基数较低建设前后增加的幅度也较东中部地区高,增长趋势明显。中部地区的境地则较为尴尬,一方面中央政府的重视力度稍小,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所以该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这些年的投入不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增长幅度上均较东、西部地区小。6、工作用房面积有明显进展,但实际使用建筑面积、人均建筑面积、产权房建筑面积等指标均未达标。截至2007年底,全国新增工作用房面积12.1万平方米,省、市、县三级人均占有工作用房面积分别达到29.1、26.0、26.3平方米。但实际使用建筑面积、人均建筑面积、产权房建筑面积等几项指标均未达到2005年《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关于房屋建设的最低限基本要求。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实际使用建筑总面积为193.5万平方米,省级机构平均为3038平方米,市级机构平均为1446.6平方米,县级机构平均为480.9平方米;人均实际使用建筑面积,省级为30.6平方米/人,市级为30.0平方米/人,县级为20.8平方米/人;全国卫生监督机构产权房建筑总面积为70.3万平方米,其中省级平均为920.5平方米,市级为506.4平方米,县级为179.4平方米。7、卫生监督机构基本建设资金自筹比例过高,经济压力易导致工作方向的偏移和其它隐患。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建设中,44.1%的建设项目有自筹资金,2004年-2006年自筹资金总额达到4511.8万元,占总自筹资金64.9%,而自筹比例高的地方,往往也正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债务可能引起工作方向的偏移和其它隐患。8、设备配备幅度明显提升,但仍未达到标准要求。在2001年至2006年6年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投入资金3.32亿元,用以卫生监督机构设备建设。卫生监督机构设备有较大幅度增加。2006年,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设备资产和设备种类数较2003年均有大幅度的提高,省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平均设备资产为294.5万元,市级机构为69.5万元,县级机构为35.6万元;省级机构平均拥有42.1种设备,市级拥有27.7种,县级拥有17.0种。其中,现场快检测设备建设得到了优先发展,省、市、县级机构平均拥有的种类数分别为18种、12种、7种。然而,卫生监督机构设备建设尚未达到标准要求。按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卫生监督机构设备建设的达标比例较低,东部省级卫生监督机构的设备配置达标比例只有41.1%,西部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设备配置达标比例仅为15%。(四)卫生监督体系能力建设现状1、卫生行政许可工作服务能力提高,质量监控力度有所提升。调查显示,各地区、各级别卫生监督机构的按时办结率均维持在98-99%之间。几年来,卫生监督机构的卫生行政许可工作量逐年增加,在工作量增加的情况下,卫生监督机构仍能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和时限,保持比较高的工作效率,说明卫生监督部门的服务能力有很大提高。依法撤销的卫生行政许可数绝对数较低,但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尤以市级和县级机构的增加明显,这与近年来市、县级机构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更注重提升自身的质量控制能力,加大了许可后监管力度和对许可行为的内部稽查力度有关。卫生行政许可撤销率呈上升趋势,表明卫生行政许可后的质量监控力度越来越大。2、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强度有所增强。2006年全国卫生监督检查覆盖率平均为95.4%。体系建设3年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平均卫生监督检查覆盖率提高了3.8%;同时卫生监督检查的强度也有所增强,户均卫生监督检查频次增加了14.3%,卫生监督员人均现场检查天数增加了12.1%。卫生监督检查覆盖的广度增加,对管理相对人监管数量越多,卫生监督检查的强度越大,卫生监督机构能够更好的发挥日常卫生监督的作用,督促管理相对人能依法行事,同时也能预防和及时纠正违法行为,履行好监督的职责。3、重大活动卫生保障次数和参与保障人次增幅较大,卫生保障作用愈加明显。2006年平均每机构参与重大活动卫生保障37次,参与保障230人次。3年来,卫生监督机构参与重大活动卫生保障次数的增加幅度为29.9%,参与人次的增加幅度则达到了29.6%,而重大活动中发生突发事件的起数平均降低了27.9%。4、案件查处工作量增加,工作质量较高。2006年,平均每家卫生监督机构立案116件,结案106件,结案率为89.9%。体系建设三年来,卫生监督机构的案件查处工作量有所增加,立案数平均增加了43.6%,结案数平均增加了36.8%;案件查处的工作质量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案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且三年来经行政复议、诉讼撤销的案件总数呈现下降的趋势。5、投诉举报处理工作量增加,工作效能较高。2006年,平均每家卫生监督机构受理投诉举报78起,投诉举报及时调查处理率为99.1%。体系建设三年来,卫生监督机构平均受理的投诉举报平均增加了33.5%,投诉举报及时调查处理率基本维持在95%以上,提示各级机构均较好地履行了投诉举报查处的职责,从关注民生出发,加强了执法力度,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6、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均有提高,应急处置队伍不断壮大。与2003年相比,2006年,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组织建设项目设置率提升70.0%以上,制度建设项目设置率提升85.0%以上,预案和技术方案制定能力提升85.0%以上,组织分工能力虽然只提升了55.0%左右,但2006年科室分工明确率和协调有力率已达到90%以上。应急专业队伍人数平均增长87.2%,参与现场调查处置人数平均增长91.9%,现场检测人数平均增长61.4%。7、卫生监督信息化基础建设成效明显,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高。2006年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机构平均拥有信息设备配置种类数分别为9.3台(件)、4.3台(件)和2.3台(件),达标率则分别达42.5%、43.1%和57.7%,与2003年比较,有明显提高。信息公告次数也呈现逐年增多趋势。2006年卫生监督机构平均信息公告次数14.5次,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机构平均信息公告次数分别为59.0次、20.7次和9.9次;与2003年相比,信息公告次数平均增长了65.9%,其中省、市、县级分别增长59.5%、71.5%和65.1%。8、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显着。2006年,平均每省级机构在报纸刊物上刊登88.6篇、市级48.1篇、县级9.3篇;省级机构利用广播电视进行法制宣教工作播放次数最多,为29.8次,市级次之(25.6次),县级最低(10.5次)。讲座培训次数亦有大幅度的增长,平均增幅41.9%。可见,在过去的几年中,尤其是2003年后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以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各项能力建设均得到了显着的增强和完善,表现为工作数量的增加和工作质量的提升。但也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完善和改进。(五)卫生监督体系职能落实现状2006年卫生监督机构公共职能开展情况呈现以下特点,从整体看开展比例较高,但进一步细化职能项目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开展比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基本呈现省级最高、市级次之、县级略低和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态势;已经明确的职能项目开展比例较高(62.8%),而不明确的项目开展比例则较低(37.9%),提示明确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能是当务之急。从卫生监督公共职能的具体项目角度来看,案件查处的开展比例最高(82.3%),其次是投诉举报的处理(74.7%)、执法督查和执法稽查(72.6%),而卫生监测与评价(35.0%)的项目开展比例则相对较低。各省、市、县样本地区的数据基本反映了相同的情况。省级和县级机构,均是东部地区开展程度要好,而市级机构则是中部地区开展较好。随着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2006年,卫生监督职能的项目开展程度平均达到了70.6%,相比项目开始当年,项目开展程度平均提高了11.5%。11项卫生监督职能的开展程度也得到大幅提升。其中案件查处平均提升15.3%,卫生行政许可平均提升12.2%。2006年卫生监督公共职能的完成程度为39.1%,距离完全落实还存在较大差距,机构内部职能开展比例和开展程度整体偏低,且参差不齐。表明卫生监督机构目前在履行公共职能时仍具有粗放型的特点,未走上集约、规范的道路。提示目前体系建设重视职能的开展,但并未对具体职能的开展和落实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六)卫生监督体系外部评价现状SARS之后,卫生监督体系经过三年建设,社会各方对卫生监督工作能力的提高、对卫生监督工作的理解支持增加以及社会公众从中受益增加等三个方面均表示高度认可,认同率均在90%以上,对进步程度的评价也较高,平均评分均在7分以上(满分为10分),表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所取得的进步与发展,确实带来了卫生监督工作能力的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确实能够从中受益。(七)卫生监督体系投入产出分析1、卫生监督体系的资源配置状况直接影响卫生监督工作的能力建设和职能落实。卫生监督体系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其结构对其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结构—过程—结果”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卫生监督体系的资源配置程度对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卫生监督的效果之间关系密切:(1)资源配置与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615,(2)资源配置与卫生监督效果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96。而结构方程模型结果也同样提示,资源配置正向影响能力建设,而能力建设又正向影响职能落实,通径系数分别为1.03和0.74,提示资源配置越好,能力建设就越好,职能落实也就越高。提示要加强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必须确保卫生监督的保障到位。2、在现有配置水平下,人力数量和素质对资源配置水平的影响较大。研究发现,当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达到一定规模时,卫生监督人员的人员综合素质高低成为了影响卫生监督效果的关键因素。我国东部地区卫生监督机构基础建设大致完成,经费投入也达到一定程度,在这种背景下,卫生监督人员的数量及人均财政拨款对卫生监督工作效果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205和0.101,而卫生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卫生监督工作效果的弹性系数则达到0.825。这表明,在保障卫生监督的正常工作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条件下,卫生监督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实现更大的卫生监督的效果。同样,结构方程模型也提示,人员数量、素质和设备配置率对资源配置的效应大于经费的配置。因此,提示在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时候,加强经费的保障是一方面,但人员数量的配备、素质的提升以及仪器设备的配置亦不容忽视。(八)卫生监督体系配置标准研究通过测算,课题组明确了省、市、县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力配置基准值,分别为122、77、45人。考虑到全国共有32个省级、347个市级、2961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因而得出全国卫生监督机构需要配置总人力为164249人,即需要在现有人力基础上增加54.45%的人员。测算结果同样提示,全国期望的经常性费用为90.82亿元,需追加56.61亿元,追加比例为165.48%:仪器设备需一次性投入经费57.05亿元;按照现有人力测算,全国卫生监督机构目前的房屋建筑面积经费缺口为28.08亿元、按照理想人力则需追加43.23亿元。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一)结果创新1、课题组综合运用文献评阅、专家咨询、多重论证等方法,针对卫生监督体系职能界定不清的首要问题,首次明确界定了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31个类别、166项内容和457个项目的公共职能,形成了《卫生监督机构职能和主要任务》等,并经209家卫生监督机构的实践专家论证,得到了高度认可。公共职能的明确界定为加强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2、课题组在系统论和“结构—过程—结果”思想的指引下,构建了卫生监督体系的系统评价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将指标框架条理化和层次化,并用一系列概念或指标来表达其内涵。按照上述思路和方法经过3轮25人次的咨询与论证,最终形成由100个定量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为系统评价卫生监督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方法和应用创新1、课题组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方法,从保障卫生监督公共职能切实落实的角度出发,研制了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人力和经费配置标准的测算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测算了在切实落实公共职能的前提下,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应该配置的人力标准、及经常性经费和专项经费标准。为明确政府对卫生监督体系的筹资职能提供了定量依据。2、课题组将结构方程模型应用于卫生监督体系的系统分析中,理顺了其多投入、多产出变量间的复杂关系,解决了产出难以定量的难题。明确了卫生监督体系投入对产出的重要影响,揭示了卫生监督投入的重要性。
戴健勇[5](2005)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创业方案》文中研究说明准分子激光手术由于其革命性的技术使无数的人摘下了厚厚的眼镜,其带来的的好处和价值是难以用金钱估量的,近年来专业眼科医院在这种大背景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正是其中的领先者。但由于竞争对手的不断增加,准分子激光手术目前利润率出现下降的趋势,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该项目已经进入成熟期,在未来1-2年内,利润率会直线下跌。同时,部分竞争对手在降低利润,掠夺性的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目前的竞争状况来说,大家都在通过打折、特殊群体优惠、抽奖等常规促销手段,加紧对现有目标人群的掠夺。根据边际效益递减的理论,眼科医院在这一项目上将面临所耗费的宣传成本越来越高,但手术量的增幅将越来越不明显。 准备筹建的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将如何面临并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正是本创业方案所要给出的答案和体现的价值所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创业方案,是一个以实际商业运作案例为基础的方案。 本创业方案立足于重庆眼科市场的现状和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的实际情况,针对市场状况、竞争对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和分析,综合运用了战略、运筹、创业策划、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在方案中,笔者对重庆爱尔眼科医院的定位,目标市场,核心竞争力,主营业务分析,新的储备项目,媒体传播策略分析,渠道策略等重要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并提炼出重庆爱尔眼科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诊断治疗能力(全国连锁经营,多院专家会诊,顶尖医疗设施):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舒适的环境,贴心的服务)。优秀的诊断治疗能力是医疗服务机构的生存之本,一切
古新华[6](2001)在《博白县医院创“二甲”前后消毒工作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
二、博白县医院创“二甲”前后消毒工作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博白县医院创“二甲”前后消毒工作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J Z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主要思路和论文结构 |
1.3 手术器械基本概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
2.2 战略定位与竞争理论 |
2.2.1 战略定位 |
2.2.2 竞争理论 |
2.3 战略分析方法 |
2.3.1 波特五力模型 |
2.3.2 波士顿雨林与沙漠分析 |
2.3.3 SWOT分析 |
第3章 JZ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医疗器械市场环境与相关政策 |
3.2 手术器械行业分析与发展趋势 |
3.3 标杆企业及核心产品分析 |
第4章 JZ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JZ公司发展历程 |
4.2 JZ公司现状分析 |
4.3 JZ公司核心竞争力 |
第5章 JZ公司发展战略构想 |
5.1 JZ公司战略分析 |
5.1.1 SWOT分析 |
5.1.2 波士顿雨林与沙漠分析 |
5.1.3 商业模式及业务梳理 |
5.2 JZ公司战略战略选择与战略目标 |
5.2.1 战略选择 |
5.2.2 战略目标 |
第6章 JZ公司实施发展战略的对策思考 |
6.1 机制转型与评价 |
6.2 组织架构和运行管控 |
6.3 生产运行保障 |
6.4 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建设 |
6.4.1 研发中心 |
6.4.2 营销中心 |
6.5 品牌建设 |
6.6 信息化建设 |
6.6.1 现状与问题 |
6.6.2 相关解决方案 |
6.7 国际市场拓展 |
6.8 风险管控体系 |
6.9 人才队伍建设 |
第7章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基于利益链的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各章表格索引 |
各章图形索引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源自理论的挑战 |
1.1.2 来自社会现实的呼声 |
1.1.3 来自体制改革的需要 |
1.1.4 来自实践的反思 |
1.1.5 基于利益链的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 |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文章结构安排 |
2 社会责任文献综述与内涵界定 |
2.1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相关概念 |
2.1.1 企业社会责任 |
2.1.2 企业利益创造与分配 |
2.1.3 管理伦理与道德 |
2.1.4 社会责任实现机制与公司治理 |
2.1.5 利益相关者学说 |
2.1.6 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的关系 |
2.2 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
2.2.1 公立医院的定义 |
2.2.2 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源流 |
2.2.3 公立医院社会责任内涵的各种观点 |
2.2.4 社会责任实践 |
2.3 公立医院利益分配与治理结构 |
2.3.1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及相关实践 |
2.3.2 公立医院内部治理改革及实践 |
2.4 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和社会责任整合研究 |
2.4.1 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 |
2.4.2 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 |
2.5 本文对公立医院相关概念及内涵的界定 |
2.5.1 公立医院的本质 |
2.5.2 公立医院社会责任定义 |
2.5.3 公立医院社会责任内涵的解释 |
2.6 本章小结 |
3 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源头--利益创造 |
3.1 医疗服务行业及其产品的特点 |
3.2 公立医院利益创造的本质 |
3.2.1 产权、委托代理与利益创造 |
3.2.2 利益创造需要团队合作 |
3.2.3 个人决策与公共选择 |
3.2.4 社会契约与利益相关者诉求 |
3.3 利益创造需要依靠资源的整合 |
3.3.1 资源的广泛性 |
3.3.2 资源的依赖性 |
3.3.3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及其地位 |
3.4 公立医院资源、核心能力与竞争力 |
3.4.1 公立医院的资源整合问题 |
3.4.2 医院管理者、医生与公立医院的核心能力 |
3.4.3 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与竞争力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4 社会责任的对象--利益相关者 |
4.1 利益相关者在利益创造中的核心地位与权利 |
4.2 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
4.3 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界定 |
4.3.1 通过文献分析法界定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 |
4.3.2 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属性划分 |
4.4 公立医院核心、预期和潜在利益相关者解释 |
4.4.1 核心利益相关者 |
4.4.2 预期利益相关者 |
4.4.3 潜在利益相关者 |
4.5 公立医院核心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主张 |
4.5.1 从资源结构角度思考核心利益相关者 |
4.5.2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主张 |
4.6 案例一:广东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改制的启示 |
4.7 本章小结 |
5 公立医院利益分配与社会责任实现机制 |
5.1 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合作 |
5.1.1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
5.1.2 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基础 |
5.2 公立医院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博弈 |
5.2.1 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资源贡献率与剩余权分配 |
5.2.2 内部利益相关者内部控制权配置博弈 |
5.2.3 就医前后医生与患者的博弈 |
5.3 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总体框架 |
5.4 外部环境治理之政府行为 |
5.4.1 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 |
5.4.2 政府的行业监管行为 |
5.5 外部环境治理之市场行为 |
5.5.1 有管制的医疗服务市场竞争 |
5.5.2 培育生产要素投入市场 |
5.6 公立医院外部环境治理之患者行为 |
5.7 政府的“办”医院职能与问责制度 |
5.7.1 建立出资人制度 |
5.7.2 案例二:山东荷泽市卫生局公立医院改制教训 |
5.8 公立医院产权问题 |
5.8.1 公立医院的产权 |
5.8.2 公立医院的法人 |
5.9 公立医院内部治理结构 |
5.9.1 公立医院内部治理结构设计 |
5.9.2 案例三:浙江东阳市人民医院法人治理案例 |
5.10 新加坡医疗体制与公立医院改革的启示 |
5.11 本章小结 |
6 公立医院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
6.1 建立公立医院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6.3 确保内容效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6.3.1 公立医院社会责任具体内容的调查 |
6.3.2 利用文献分析法初步确定各项指标 |
6.3.3 利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 |
6.3.4 专家第二轮咨询及最后定案 |
6.4 评价指标体系信度评鉴 |
6.4.1 项目描述统计 |
6.4.2 题项相关分析 |
6.4.3 内部一致性效标检验 |
6.5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效度评鉴 |
6.5.1 KMO和 Bartlett 球度检验 |
6.5.2 52个指标所对应题项的因素分析 |
6.5.3 检验结果分析 |
6.6 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所对应的四项责任 |
6.6.1 通过调查确认责任归类 |
6.6.2 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对应的四项责任具体内容 |
6.7 本章小结 |
7 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7.1 研究目标 |
7.2 研究的出发点 |
7.3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7.3.1 问卷设计 |
7.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7.4 调查表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7.5 调查结果与数据统计呈现 |
7.6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7.6.1 中国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现状综述 |
7.6.2 调查数据中发现的问题及进一步讨论 |
7.7 调查及研究结论 |
8 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
8.1 论文特点 |
8.2 论文研究难度 |
8.3 主要学术贡献 |
8.4 研究的现实意义 |
8.5 对策建议 |
8.6 研究局限 |
8.7 后续研究建议 |
8.8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1:调查问卷一: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 |
附件 2: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立医院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
附件 3:《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立医院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函 |
附件 4:调查问卷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
附件 5: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指标 52 个题项 T 检验结果 |
附件 6: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指标 52 个题项整体解释的变异数 |
附件 7: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指标 52 个题项因素矩阵图 |
附件 8:前 26 个核心利益相关者题项因素转换矩阵 |
附件 9:后 24 个预期和潜在利益相关者题项因素转换矩阵 |
附件 10:调查问卷三: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现状问卷调查 |
附件 11:调查问卷四:中国医疗行业与公立医院改革问卷调查 |
致谢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弥散加权成像判断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脑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实验流程图 |
第一部分 建立能模拟临床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脑损伤的动物模型 |
1.1 实验目的 |
1.2 材料和方法 |
1.2.1 材料 |
1.2.2 方法 |
1.3 结果 |
第二部分 实验动物脑磁共振检测 |
2.1 实验目的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脑组织标本的检测 |
3.1 实验目的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所需试剂、药品及仪器 |
3.2.2 脑组织标本的制备 |
3.2.3 HE染色 |
3.2.4 尼氏(Nissl)染色 |
3.2.5 Tunel染色 |
3.2.6 Fluoro jade-c染色 |
3.2.7 标本取材情况 |
3.3 标本检测结果 |
第四部分 统计学分析及讨论 |
4.1 统计学分析 |
4.1.1 检测结果对照 |
4.1.2 统计方法 |
4.1.3 统计结果 |
4.2 讨论 |
4.3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与配置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
(一) 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要求使然 |
(二) 国内外在卫生监督系统评价和配置标准方面的研究需要突破 |
(三) 本研究的定位 |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材料与方法 |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
(一) 指导性研究方法 |
(二) 具体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
(一) 文献查阅 |
(二) 机构调查 |
(三) 专家咨询和论证 |
(四) 二次资料利用 |
(五) 模型构建和模拟验证 |
三、质量控制方法 |
(一) 组织保证 |
(二) 现场调查阶段 |
(三) 资料录入与整理阶段 |
四、主要分析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第一部分 卫生监督公共职能界定 |
一、研究背景 |
(一) 卫生监督体系的首要问题为卫生监督职能界定不清、难以落实 |
(二) 卫生监督职能难以落实的种种表现 |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三、卫生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
(一) 卫生监督的概念和性质 |
(二) 卫生监督的功能和特征 |
(三) 卫生监督的作用和意义 |
四、卫生监督职能和基本任务 |
(一) 卫生监督机构职能和主要任务 |
(二) 界定的卫生监督职能被普遍认可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制 |
一、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主要任务 |
二、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制过程及步骤 |
(一) 全面构建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二) 指标框架条理化和层次化的过程 |
三、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1)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现状——人力 |
一、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一般情况 |
(一) 参照公务员管理情况 |
(二) 人力数量情况 |
(三) 人力素质结构情况 |
二、2001-2006年期间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变化情况 |
(一) 人员流动概况 |
(二) 人员具体流动情况 |
三、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综合素质情况 |
四、卫生监督人员学历教育和培训情况 |
(一) 学历教育情况 |
(二) 参加培训班情况 |
五、卫生监督现有人力资源与标准的比较 |
(一) 卫生监督员学历水平距2010年标准仍有一定差距 |
(二) 经常性培训时间达标情况 |
六、人员数量分布均衡性指数分析 |
七、小结 |
第三部分(2) 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现状——经费 |
一、政府对卫生监督机构的投入力度显着增加 |
(一) 卫生监督机构所获的财政拨款总量增加 |
(二) 人均财政拨款有所增加,西部地区增长相对较少 |
(三) 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经费普遍增加 |
(四) 卫生监督机构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经费得到提高 |
二、专项经费投入效果显着 |
(一) 卫生监督机构专项投入总体加大,但中部地区不增反减 |
(二) 专项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拨款,中央以引导为主 |
三、经费渠道更加优化,服务收入比例持续下降 |
(一) 卫生监督机构不同经费来源构成情况分析 |
(二) 卫生监督机构服务收入逐渐下降 |
四、卫生监督机构投入的公平性逐年好转 |
五、政府投入尚不能满足卫生监督机构的支出需要 |
(一) 卫生监督机构经费支出情况分析 |
(二) 卫生监督机构经费收入占经费支出的比例分析 |
(三) 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经费缺口分析 |
(四) 卫生监督机构日常工作经费缺口分析 |
(五) 服务收入结余部分填补人员和公用经费后遗留的缺口分析 |
六、小结 |
第三部分(3) 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现状——房屋 |
一、从普查的数据看全国卫生监督机构房屋基础设施的现状 |
(一) 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实际使用建筑面积 |
(二) 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均实际使用建筑面积 |
(三) 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产权房屋建筑面积 |
二、从抽样调查的数据看卫生监督机构房屋基础设施三年建设的变化情况 |
(一) 卫生监督机构建筑规模增大 |
(二) 卫生监督机构人均建筑面积提高 |
(三) 卫生监督机构房屋结构的变化 |
(四) 卫生监督机构建设资金投入 |
(五) 卫生监督机构房屋资产值的变化 |
(六) 卫生监督基础设施的均衡性指数的变化 |
三、小结 |
第三部分(4) 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现状——设备 |
一、主要设备配置规模 |
二、主要设备配置种类分析 |
三、地区间设备配置均衡性分析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能力建设现状 |
一、卫生行政许可工作能力 |
(一) 卫生行政许可数 |
(二) 被依法撤销的卫生行政许可数和撤销率 |
(三) 卫生行政许可按时办结率 |
二、日常卫生监督检查能力 |
(一) 卫生监督检查覆盖率 |
(二) 户均卫生监督检查频次 |
(三) 卫生监督员人均现场检查天数 |
三、重大活动卫生保障能力 |
(一) 重大活动卫生保障次数 |
(二) 参与重大活动卫生保障人次数 |
四、案件查处能力 |
(一) 立案数 |
(二) 结案数 |
(三) 经行政复议、诉讼撤销案件数 |
(四) 结案率 |
五、投诉举报处理能力 |
(一) 投诉举报受理数 |
(二) 投诉举报及时调查处理率 |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
(一)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成效显着 |
(二)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
(三) 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情况有所改善 |
(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实处置情况 |
七、卫生监督信息管理能力 |
(一) 信息设备配置规模 |
(二) 信息管理能力建设情况 |
八、卫生法制宣传教育能力 |
九、小结 |
第五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职能落实现状 |
一、卫生监督机构公共职能地区开展情况 |
(一) 从11大项职能看卫生监督公共职能的地区开展比例 |
(二) 从31项类别看卫生监督职能的地区开展比例 |
(三) 从100项内容看卫生监督职能的地区开展比例 |
(四) 从457个子项目看卫生监督职能的地区开展比例 |
二、卫生监督机构公共职能是否明确、与职能是否开展的交叉分析 |
(一) 总体状况 |
(二) 不同地区机构职能项目明确与否和开展情况的交叉分析 |
(三) 不同级别机构职能项目明确与否和开展情况的交叉分析 |
三、2006年卫生监督机构公共职能履行情况 |
(一) 卫生监督机构公共职能的开展和完成情况 |
(二) 11项卫生监督公共职能具体项目的开展和完成情况 |
(三) 样本地区公共职能的项目开展比例和项目完成度的集中趋势分析 |
(四)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对公共职能落实情况的影响 |
四、小结 |
第六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的外部评价状况 |
一、SARS后社会各方认为卫生监督工作能力有所提高 |
二、SARS后社会各方对卫生监督工作理解支持程度上升 |
三、SARS后百姓对卫生监督工作的理解、参与、受益程度均得到加强 |
四、小结 |
第七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投入产出分析 |
一、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一) 结构—过程—结果模型 |
(二) 分析思路 |
二、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投入产出的分析 |
(一) 卫生监督投入产出指标筛选 |
(二) 研究结果 |
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投入产出的分析 |
(一) 变量选择和定义 |
(二) 卫生监督投入产出结构方程路径图 |
(三) 模型参数估计 |
(四) 模型拟合与评价 |
四、小结 |
第八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配置标准研究 |
一、关于绩效预算 |
二、配置标准研究范围界定和测算原则 |
三、卫生监督体系人力配置标准研制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及思路 |
(三) 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其说明 |
(四) 主要测算过程 |
四、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测算 |
五、仪器设备一次性购置费测算 |
六、房屋建筑面积经费缺口测算 |
七、小结 |
讨论 |
一、研究结果概述 |
二、研究创新和应用 |
(一) 结果创新 |
(二) 方法和应用创新 |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综述一: 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发展变迁 |
综述二: 我国卫生系统投入状况 |
附件:卫生监督机构职能详述 |
(5)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创业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部分 创业方案执行概要 |
1.1 新创业务构想与业务概貌 |
1.2 产品及服务概述 |
1.3 市场机遇及预测 |
1.4 公司战略目标 |
1.5 预计销售量及经济效益 |
1.5.1 预计销售量 |
1.5.2 预计经济效益 |
第二部分 创业公司情况及产品、服务概述 |
2.1 公司描述 |
2.2 公司的体制 |
2.3 产品、服务概况 |
2.3.1 医疗服务的特点 |
2.3.2 病人的支出成本 |
2.3.3 医院的服务质量 |
2.4 运作形式及内容 |
2.5 服务形象有形传播 |
2.5.1. 医院的服务形象 |
2.5.2. 医院的整体设计 |
2.5.3. 医院的企业文化 |
2.6 产品差异化、特色及优势 |
2.7 服务质量控制 |
2.8 服务方式、时间、诊疗科目和床位编制 |
2.9 重庆爱尔眼科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
第三部分 市场分析 |
3.1 行业分析 |
3.1.1 医疗卫生市场分析 |
3.1.2 眼科医疗市场分析 |
3.1.3 重庆医疗行业现状 |
3.1.4 重庆市医疗市场战略群组分析 |
3.1.5 重庆医疗竞争态势分析 |
3.1.6 重庆眼科业现状 |
3.1.7 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
3.2 目标市场分析 |
3.2.1 重庆爱尔眼科医院的目标市场 |
3.2.2 目标市场的规模及需求 |
3.2.3 目标市场的发展趋势 |
3.2.4 主营业务分析 |
3.2.5 重庆爱尔眼科医院的定位 |
3.3 销售预测 |
3.3.1 销售收入预测 |
3.3.2 销售利润预测 |
第四部分 战略选择与制订 |
4.1 公司战略分析 |
4.1.1 外部环境分析 |
4.1.2 内部环境分析 |
4.1.3 SWOT矩阵分析 |
4.2 公司战略及目标 |
4.2.1 公司发展战略 |
4.2.2 公司战略目标 |
第五部分 营销策略的构建 |
5.1 产品策略 |
5.2 渠道策略 |
5.3 价格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5.5 人员策略 |
5.6 服务过程策略 |
5.7 有形展示策略 |
第六部分 生产运作 |
6.1 生产启动概要 |
6.2 生产流程设计 |
第七部分 组织结构与团队管理 |
7.1 公司组织结构 |
7.1.1 组织结构 |
7.1.2 公司各部门的职能 |
7.2 管理团队 |
7.2.1 团队成员 |
7.2.2 团队优势与不足 |
7.3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
7.4 人员招聘,配置及薪酬 |
7.5 人员培训 |
第八部分 项目风险分析和防范 |
8.1 医疗事故、医疗风险防范 |
8.2 医院财务风险控制 |
第九部分 财务规划及盈利预测 |
9.1 投资额及资金来源 |
9.2 财务测算的主要依据 |
9.2.1 主营业务收入测算 |
9.2.2 成本估算 |
9.2.3 应收、应付账款 |
9.2.4 利润分配 |
9.3 预计财务报表 |
9.4 财务评价 |
9.4.1 盈利能力分析 |
9.4.2 利润敏感性分析 |
第十部分 附录 |
附录1 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实景照片 |
附录2 重庆地区医疗资源分布情况 |
附录3 项目策划:有多少所学校就意味着有我们多少个患者转送点 |
附录4 宣传单、文案 |
附录5 服务规范 |
附录6 医院工作人员的职责。 |
附录7 医院文件编制方法的管理制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论文声明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6)博白县医院创“二甲”前后消毒工作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博白县医院创“二甲”前后消毒工作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J Z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袁嘉伟. 复旦大学, 2013(03)
- [2]基于利益链的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研究[D]. 李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3]弥散加权成像判断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脑损伤的实验研究[D]. 王韧.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09)
- [4]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与配置标准研究[D]. 孙梅. 复旦大学, 2008(03)
- [5]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创业方案[D]. 戴健勇. 四川大学, 2005(06)
- [6]博白县医院创“二甲”前后消毒工作的变化[J]. 古新华. 广西预防医学,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