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近现代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近现代史,纲要,中国,意识,民族,大学生,新民主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文献综述
赵利平[1](2019)在《VR技术嵌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VR技术凭借强大的沉浸感与交互性已经在多个领域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果,这为高校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翻转式构想。将VR技术嵌入高校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从理论上讲,教学情境比一般的灌输式教学更好,从实际效果来讲,教学效果比传统的被动式更佳。那么,利用VR技术丰富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式,目前面临哪些现实的困难?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破解?是当下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这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24期)
保永文,丁君涛[2](2019)在《融媒体视阈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新时代,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纲要"课资源体系,既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更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基础。这样一个资源体系在原有基础之上,厘清各子系统的地位与作用,使其互相依托、融为一体,在其利用与维护上,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形成一个社会共建、共享,学校管理、把控的全域性资源体系,实现对教学的全流程管理。(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9年12期)
宋之霖[3](2019)在《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意识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近代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相反中华民族遭遇过亡国的危机,这也极大程度的刺激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中国从自在民族走向自觉民族,其中饱受着历史带来的艰辛。中华民族概念横空出世,它就以最快速度丰富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曾经所受的遭遇和压迫的历史,成为了激励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强心剂。(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23期)
吴春宝,德吉白珍[4](2019)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代史纲要课程内容体系纷繁复杂、知识点细枝末节,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提升认识,加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改革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等具体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22期)
肖庆华[5](2019)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型备课浅探——以对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的理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新民主主义政治"如何理解进行研究型备课步骤的展示,强调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型备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型备课有利于突破教材局限,打造完整思维逻辑,更符合大学生思维接受体系,使思政课"入脑、入心",增强教学实效性。(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31期)
王雪莉[6](2019)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要"标准既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教学及教学改革的要求。文章从"六要"标准出发,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如何主动以"六要"标准给自己照镜子,打造高水平的纲要课教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9期)
周继祥[7](2019)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金课”实施方案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金课",为同行们提供一种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的核心思想是进行专题式教学,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同时采用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充分调动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不再是我说你听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革命,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考验教师也能考验学生,教师要用心才能上好课,学生需要"动"起来才能上好课。文章提出的这个实施方案充分地契合了"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要求,可以达到课程思政、课程育人的目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0期)
马燕慧[8](2019)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探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彰显了思政课要做到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时代,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文章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深入剖析红色文化的中国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叁个阶段的发展历程;阐述红色文化融入课程的目标思路;并提出传唱红歌、开展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活动、与MOOC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等实现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路径方法。(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30期)
李玉胜[9](2019)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正能量情景剧”教学模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正能量情景剧"教学法是提升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效性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该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但还需要在理论和实效性方面进行不断反思与完善。(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41期)
王振兴,刘永国[10](2019)在《试论新形势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面临着新形势,新形势下必须拥有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战略。大学生对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战略的认识和贯彻离不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在新形势下,加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实现"两个了解",深刻认识"一条主线""四个选择",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历史思维,树立家国情怀都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阿坝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新时代,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纲要"课资源体系,既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更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基础。这样一个资源体系在原有基础之上,厘清各子系统的地位与作用,使其互相依托、融为一体,在其利用与维护上,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形成一个社会共建、共享,学校管理、把控的全域性资源体系,实现对教学的全流程管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参考文献
[1].赵利平.VR技术嵌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J].山西青年.2019
[2].保永文,丁君涛.融媒体视阈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
[3].宋之霖.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意识的价值[J].农家参谋.2019
[4].吴春宝,德吉白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J].山西青年.2019
[5].肖庆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型备课浅探——以对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的理解为例[J].文教资料.2019
[6].王雪莉.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9
[7].周继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金课”实施方案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8].马燕慧.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探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9
[9].李玉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正能量情景剧”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
[10].王振兴,刘永国.试论新形势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