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弃耕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耕地,土壤,植被,干旱,黄土高原,细菌,生物量。
弃耕地论文文献综述
侯丽,马义娟,王国玲,苏志珠,张瑾[1](2019)在《汾河上游流域弃耕地土壤养分及其与机械组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汾河上游流域弃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及其与机械组成的关系,并为研究区的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基础数据,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2种主要弃耕地类(退耕还林地和荒草地)以及周边耕地土壤养分及其与机械的组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类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明显,有机质含量平均值表现为耕地>荒草地>退耕还林地;全氮含量表现为耕地>荒草地>退耕还林地;全磷含量整体差别不明显;全钾含量表现为退耕还林地>耕地>荒草地;弃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呈表层(0~20 cm)>下层(20~40 cm)的规律,具有表聚现象,全钾含量弃耕地表现为表层<下层、对照耕地表现为表层>下层;弃耕地土壤养分与机械组成密切相关,黏粒是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多寡的关键性粒级。(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张玉龙,蔡旭,张凤华[2](2019)在《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复垦后农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干旱区典型内陆河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田定点定位试验,研究盐渍化弃耕地不同复垦年限土壤呼吸与生物量,并对其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复垦前盐渍化弃耕地与复垦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着,复垦15年、复垦10年、复垦5年、复垦1年与CK相比,土壤呼吸速率在花期分别增加360.0%、308.2%、241.5%、204.3%,在铃期分别增加166.2%、125.2%、89.4%、42.7%,在吐絮期分别增加196.0%、147.3%、110.0%、50.3%。不同复垦年限的生物量在花期、铃期、吐絮期等3个生育期总体表现为复垦15年>复垦5年>复垦10年>复垦1年>CK,在不同生长时期总体表现为铃期>吐絮期>花期,其生物量依次为37 637.3、21 823.2、19 536.6 kg/hm~2。盐渍化弃耕地垦殖前为碳源,复垦后在花期、铃期、吐絮期等3个生育期不同年限均转变为碳汇;碳汇强度有所不同,表现为铃期>花期>吐絮期,其NEP依次为3 261.8、2 620.9、2 549.2 kg/hm~2。(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常汉达,王晶,张凤华[3](2019)在《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弃耕地开垦前后土壤有机质结构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为案例,人为开垦(5年)后不同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弃耕地土样为对照,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SOM)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弃耕地开垦前后土壤有机质红外光谱特征,探明开垦对不同土层有机质结构变化的影响,明确有机质结构稳定性变化情况,分析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有机质结构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开垦前后土壤红外光谱的特征峰相似,特征峰所代表的官能团主要来源于脂肪族(2925和2854 cm-1)、芳香族(1623和1432 cm-1)、糖类(1163、1073、1033和1007 cm-1)和游离羟基(3620和3421 cm-1);开垦后农田土壤有机质中脂肪族、芳香族、糖类和游离羟基官能团的峰面积在10~20 cm土层中较弃耕地分别提高1.24、37.64、77.44和27.39;芳香族的相对峰强度增长15.93%,脂肪族的相对峰强度下降9.09%;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弃耕地土壤中来源于糖类和芳香族的峰面积逐渐降低,而开垦后棉田芳香族的官能团峰面积逐渐升高。农田开垦种植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稳定性,尤其在20~40 cm土层表现更为明显。综上所述,弃耕地开垦后土壤有机质结构更为复杂,土壤有机质中芳香族官能团所占比例的提高是土壤有机质结构稳定性提高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春燕,燕霞,顾梦鹤[4](2018)在《黄土高原弃耕地植被演替及其对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弃耕地演替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的互动效应对于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不同演替阶段的弃耕地(弃耕时间分别为1、6、12、22年),连续2年调查各弃耕地的物种丰富度、群落地上生物量,测定0~60cm土层的土壤容重、pH值、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析弃耕地演替过程中群落地上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过程和趋势以及植被土壤之间的互动效应。结果表明:1)弃耕地演替过程中,弃耕早期(1~6年)为茵陈蒿+白莲蒿的杂草群落,演替中期(6~12年)为赖草群落,演替中后期(12~22年)为无芒隐子草+短花针茅群落。随着弃耕时间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地上生物量持续增加。2)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在0~10cm土层中最高,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效应;弃耕时间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产生极显着的影响,弃耕时间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之间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效应。3)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弃耕时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弃耕时间对群落生物量产生正效应,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对群落生物量产生负效应。(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桑文,王卫超,杨磊,张凤华[5](2018)在《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田间试验,研究了弃耕地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对弃耕地不同恢复年限处理土壤团聚体特性的变化做出评价。结果表明,盐渍化弃耕地开垦后增加了大团聚体数量(特别是>5 mm和5~2 mm粒径团聚体),且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整体上大团聚体(直径>0.25 mm)比例均呈先下降(恢复1年)后增加的趋势,微团聚体(<0.25 mm)比例呈先增加(恢复1年)后下降的趋势。团聚体R0.25、MWD和GMD恢复1年较弃耕地有所降低,恢复5年、恢复10年和恢复15年均高于弃耕地,且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土壤团聚体D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呈现出相反的趋势。盐渍化弃耕地在恢复5年的土壤中团聚体结构性和稳定性显着高于弃耕地,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表现出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4期)
杨磊,张玉龙,姜同轩,张凤华[6](2018)在《开垦对盐渍化弃耕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新疆盐碱弃耕地开垦后用于棉花的种植,研究比较开垦前后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分析开垦对土壤质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比较弃耕地与开垦后种植棉花的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探索菌群所具有的特定功能。【结果】开垦显着地降低了土壤电导率和速效钾含量,显着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弃耕地开垦为棉田后增加了细菌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是弃耕地土壤中主要的细菌门。开垦降低了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但是增加了Chloroflexi,Acid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聚类分析显示弃耕地与开垦后农田的细菌群落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开垦后进行棉花生产提高了土壤理化特性,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陈旭,李得禄[7](2017)在《干旱荒漠区退/弃耕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退/弃耕地是将水土流失严重或生产力低下的坡耕地、沙化及生态地位重要的耕地退出或放弃耕种的土地。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增加、气候变化、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湖泊干涸,生态环境恶化,大面积的土地因沙化严重而弃耕或者退耕。土地退/弃耕后,人工灌溉停止,土壤逐渐干涸,植被由一年生草本向抗旱性更强的灌木演替,期间土壤水分、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进而影响了退/弃耕地的稳(本文来源于《甘肃林业》期刊2017年06期)
赵佳琪,牟长城,吴彬,周雪娇[8](2017)在《造林与间伐对东北温带弃耕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测定不同间伐强度温带弃耕地落叶松人工林(未间伐为对照、轻度间伐强度为25%、重度间伐强度为50%,林龄50年及间伐已20年)及相应立地上农田的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年通量与相关环境因子(土壤温度、湿度及养分含量等),揭示造林与间伐对弃耕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规律,以便为定量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CO_2年均排放通量(149.44~204.82 mg/(m~2·h))呈现未间伐>农田>轻度间伐>重度间伐的变化趋势,未间伐较农田提高11.6%,轻、重度间伐较农田降低11.4%~18.6%,较未间伐显着降低20.6%~27.0%;2)土壤CH4吸收通量(-0.027~-0.033 mg/(m~2·h))呈现重度间伐>未间伐=农田>轻度间伐变化趋势,未间伐与农田相同,轻度间伐较农田降低12.9%,重度间伐较农田提高6.5%;3)土壤N_2O排放通量(0.025~0.037 mg/(m~2·h))呈现农田>重度间伐>轻度间伐>未间伐的变化趋势,未间伐较农田降低32.4%,轻、重度间伐较农田降低24.3%~29.7%;4)温带弃耕地造林与间伐经营并未改变土壤CO_2、CH_4、N_2O排放通量与气温和土壤温度的相关性,但改变了3种温室气体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5)土壤增温潜势(13.89~18.64 t/(hm2·a))呈现未间伐>农田>轻度间伐>重度间伐的变化趋势,未间伐较农田提高9.1%,轻、重度间伐较农田降低12.1%~18.7%,两者也较未间伐降低19.4%~25.5%。因此,东北温带弃耕地营造落叶松林提高了土壤增温潜势,间伐经营较大幅度降低了土壤增温潜势,故从控制气候变暖考虑对其采取强度间伐(50%)方式比较适宜。(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张俊岭,张凤华[9](2017)在《不同恢复模式对新疆弃耕地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林粮间作、林地、单作玉米、单作棉花和单作苜蓿5种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弃耕地恢复模式均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林粮间作>玉米>棉花>苜蓿>林地>弃耕地。弃耕地经生态重建后,土壤>0.25 mm大颗粒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稳定性得到改善。相关分析表明,>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新疆农垦科技》期刊2017年09期)
沈雅飞,程瑞梅,肖文发,王娜,刘泽彬[10](2017)在《叁峡水库蓄水对库区弃耕地土壤7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淹水对叁峡库区土壤金属元素质量分数的影响,以典型消落带中的弃耕地为研究区域,于2009年和2013年,研究不同海拔(145~155,155~165,165~175 m),不同深度(0~5,5~10,10~20 cm)土壤的重金属(铜、铁、锌、锰),碱性金属(钙、镁、钠)分布特征及与pH值的相互关系,旨在为该地区生态恢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发现:2009年145~165 m土壤4种重金属质量分数为10~20 cm层最高,2013年为0~5 cm层质量分数最高,钙质量分数的最高值均出现在10~20 cm层;经历过4个淹水周期后,2013年165~175 m高程土壤铜、铁、锌和锰质量分数依次为0.065,59.37,0.068和0.069 g·kg~(-1),其质量分数比2009年分别增加了50.75%,18.84%,27.46%,27.44%。淹水导致钙、锰质量分数增多,钠质量分数减少,其中钠质量分数变化幅度最大,随着海拔的升高,2013年较2009年分别减低了60.02%,60.09%和59.82%;另外,除钠与pH值呈极显着负相关(r=-0.615,P<0.01)之外,所测金属指标均与pH值呈正相关。淹水不仅导致不同年份土壤金属的分布特征不完全相同,还导致土壤铜、铁、锌、锰、钙、镁等的累积及钠的流失。(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弃耕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干旱区典型内陆河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田定点定位试验,研究盐渍化弃耕地不同复垦年限土壤呼吸与生物量,并对其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复垦前盐渍化弃耕地与复垦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着,复垦15年、复垦10年、复垦5年、复垦1年与CK相比,土壤呼吸速率在花期分别增加360.0%、308.2%、241.5%、204.3%,在铃期分别增加166.2%、125.2%、89.4%、42.7%,在吐絮期分别增加196.0%、147.3%、110.0%、50.3%。不同复垦年限的生物量在花期、铃期、吐絮期等3个生育期总体表现为复垦15年>复垦5年>复垦10年>复垦1年>CK,在不同生长时期总体表现为铃期>吐絮期>花期,其生物量依次为37 637.3、21 823.2、19 536.6 kg/hm~2。盐渍化弃耕地垦殖前为碳源,复垦后在花期、铃期、吐絮期等3个生育期不同年限均转变为碳汇;碳汇强度有所不同,表现为铃期>花期>吐絮期,其NEP依次为3 261.8、2 620.9、2 549.2 kg/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弃耕地论文参考文献
[1].侯丽,马义娟,王国玲,苏志珠,张瑾.汾河上游流域弃耕地土壤养分及其与机械组成的关系[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张玉龙,蔡旭,张凤华.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复垦后农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常汉达,王晶,张凤华.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弃耕地开垦前后土壤有机质结构变化分析[J].土壤通报.2019
[4].王春燕,燕霞,顾梦鹤.黄土高原弃耕地植被演替及其对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8
[5].桑文,王卫超,杨磊,张凤华.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8
[6].杨磊,张玉龙,姜同轩,张凤华.开垦对盐渍化弃耕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8
[7].陈旭,李得禄.干旱荒漠区退/弃耕地研究进展[J].甘肃林业.2017
[8].赵佳琪,牟长城,吴彬,周雪娇.造林与间伐对东北温带弃耕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
[9].张俊岭,张凤华.不同恢复模式对新疆弃耕地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J].新疆农垦科技.2017
[10].沈雅飞,程瑞梅,肖文发,王娜,刘泽彬.叁峡水库蓄水对库区弃耕地土壤7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