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橘颂》的审美价值

浅析《橘颂》的审美价值

湖南省涟源市第一中学417100

摘要:《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作品,诗人借橘自喻,表达了自己对忠贞品质的追求和对人生信念的执着。“橘”与诗人屈原的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楚国、“受命不迁”的精神以及高洁的人格形象。《橘颂》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既继承了《诗经》中传统的比兴手法,体制上又有一定的开拓,对后世的托物言志诗文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橘颂》屈原形象比类寓意

《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代表作品,其审美价值主要有两点:在内容方面体现在通过颂橘写出了一个高大的屈原形象;而在手法上面则表现在托物言志手法方面的继承与开拓。解读托物言志诗文的始祖《橘颂》我们既要通过内容去认识文中的屈原形象,体会屈原寄托的感情,又要从体制上感受《橘颂》的传承和创新,认识到《橘颂》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一、受命不迁的爱国形象和横而不流的高洁人格

屈原通过对橘树高贵品质的歌颂,表现了诗人自己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橘颂”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喻,橘所特有的品质正和屈原自身的品质相符,于是橘树成了诗人的化身。《橘颂》中所描述的橘树的众多美好特征也是屈原年轻时对自己的寄托。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忠于楚国、受命不迁的爱国者形象。《橘颂》篇首曰:“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诗人正是以橘树来比拟自己的,作者既是写橘,又同时写自己的宗国之情和乡土之恋。他恪行职守,忠实于楚国,为楚国的富强努力。诗人热爱宗国,达到了至死不渝的境界,所以他最终以宁肯饿死也不背弃祖国的伯夷、叔齐为鉴:“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其次是屈原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高洁人格形象。比兴寄托在屈原的作品中是很常见的,那么橘作为“后皇嘉树”又有怎样的品格呢?首先在于“橘”的外美。橘树立于南国之地,枝干挺立,花繁叶茂。屈原写橘的美好灿烂,实际上也蕴含着对自己外在形貌的肯定,橘的外美即是屈原外美的显现。其次是“橘”的内美。橘不但有“绿叶素荣”、“青黄杂揉,文章烂兮”等外在的美,而且还具备“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等内美,是“内美”与“外美”的统一。橘树的花叶、枝干、果实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蕴含着诗人的品质与志向。“橘”的内外统一的特征,也正反映了诗人对于美的高度的要求。这更深刻地说明了屈原的崇高品德和伟大志向。

屈原写《橘颂》其实是在写一种清醒的性格,这正是屈原自己的性格。屈原把这种‘不迁’的精神推而广之,使成为他坚定不屈的人格,便成为人生的中流砥柱。屈原的精神终身都是少年的,那便是一种纯洁的向往、一种清醒的信念。

二、比类寓意的创作手法及其缘由

不得不说借写橘树来表明自己的高尚品格是屈原创作《橘颂》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既有文学熏陶博览群书对屈原的影响,也有楚地独有的民俗风情对屈原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分析一下屈原创作《橘颂》的缘由。

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产生总会受以前的文学作品的影响,屈原创作《橘颂》也不例外。《橘颂》在各方面都受《诗经》的影响,《橘颂》却又能突破原有的传统,做到继承与发展并存。屈原借写橘写出了自己的高洁人格,颂橘也是在颂自己,橘与人构成了明显的比德关系。屈原在《橘颂》中运用的这种“比德”手法在《诗经》的一些篇目中已经存在,只是这种“比德”还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完全成熟。《诗经》中描写“美女”的美色并没有和善、德联系起来,不是一种道德的象征。这些情况到了《橘颂》都有所改变,物像不仅仅是文章的一部分,而是作为一个主题支撑着整篇文章。《橘颂》通篇写橘,而且从橘树写到果实,果实内优外美,后一部分用拟人的手法完全把橘树当作人来赞颂,进一步突出其品性。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文中显现出的人物形象与橘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分人与橘,“比德性”这一手法在《橘颂》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屈原的《橘颂》,几乎句句都是比德。这种托物言志体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最明显的就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同样地简短凝炼,写莲即是写人,咏物与写人做到了不即不离。

屈原的《橘颂》开启了后世比体咏物诗的先河,咏物诗也成为诗人言志明道的一个重要的媒介。”后世许多诗人词人总喜欢赋予某种植物馨香的品格,借物赞人,最初的源头就是出于此。后世诗人对比德性的继承与发展,使得中国历史上多了一批具有固定意义的植物,如:菊、梅、莲、水仙、芙蓉等等。从这一方面来说,《橘颂》做为咏物言志的鼻祖其影响是源远流长的。

《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代表作,详尽地描绘了橘的外貌与特性,托物言志,全诗通篇写橘,却句句寓意。诗人在寄寓情感上,不脱离景物形象,在刻画橘的形象时,又蕴含作者的主观情志,他自己的形象和橘的形象相得益彰,做到了心物交融、情景合一。在“托物言志”的审美创造方面,《橘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后世诗文的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标签:;  ;  ;  

浅析《橘颂》的审美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